木山捷平伪满文学作品的局限性探析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la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中日两国文学研究界对伪满文学的研究不断拓展,日本作家木山捷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其代表作的《大陆小道》与《长春五马路》是长篇私小说,这一类私小说往往不仅记录了作者的亲身经历,同时也记录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感受与真实想法。木山捷平的作品所具有的文学及历史价值不可否认,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有学者指出其伪满文学作品的局限性。木山作品的这种局限性与他的境遇有着极大的关系。
  关键词:木山捷平 伪满文学 反战思想 局限性
  近年来中日两国文学研究界对伪满文学的研究不断拓展,日本作家木山捷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木山捷平(1904—1968)是日本小说家、诗人,前期作品以诗歌为主,主要代表作有诗集《野》《瞎子与瘸子》,短篇小说《抑制之日》《河骨》《昔野》《耳朵的学问》《苦茶》《茶树》,长篇小说《和气清麻吕》《大陆小道》《长春五马路》,以及《自画像》《我的半生记》等一些隨笔、传记。1944年至1946年间,木山捷平曾在伪满洲国首都长春生活,回日本后以这两年的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大陆小道》《长春五马路》《耳朵的学问》《苦茶》。其中《大陆小道》是他评价最高的小说,曾获昭和三十七年度艺术选奖文部大臣奖,在许多文学全集当中均有收录。
  一、木山捷平伪满文学作品
  木山捷平的代表作《大陆小道》与《长春五马路》是长篇私小说,小说当中的地点都是实际存在的,其中的故事内容和时间也大都与木山捷平的经历相一致,可以说是纪实小说的一种。众所周知,这一类私小说往往不仅记录了作者的亲身经历,同时也记录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感受与真实想法。a在小说当中,木山捷平以自身为样板塑造了主人公“木川正介”,主要叙述了他在战争期间及战后在长春的经历,以一个日本平民的视野来观察战争,如实地刻画出战时日本群众的孤立无援与生活的悲惨,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强烈厌恶与批判,以及对日本军国体制的不满。可以说他的小说是反战小说,小说当中所展现出来的反战思想是受到人们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其价值所在。小说的纪实性,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日本战败前后在中国的日本各阶层人士(包括日本军人及其家属),特别是日本普通百姓的情感和心理,同时也从日本人的角度再现了伪满洲国那段不可掩盖的历史,并使其更具真实性,为被日本占领的中国东北沦陷区的文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木山捷平的作品所具有的文学及历史价值不可否认,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有学者指出其伪满文学作品的局限性。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作为反战文学,作者文里文外都没有积极地去反抗战争,只是在描述悲惨经历的同时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与不满。其一味描述因战争而遭受的巨大痛苦,只认识到自己是受害者,却无形间淡化了身为加害者的责任。他的作品中只描写自己及日本人因战争受苦受害,却未提及中国人民受到的巨大苦难。当他的思想和精神境界无法超越个人与民族的限制,无法与战后人类普遍价值观相通时,他的作品便存在局限性和暧昧性。b木山文学的这种局限性与他的境遇有着极大的关系。
  二、木山捷平与“满洲”
  木山捷平生于1904年3月日本冈山县的一个农民家庭。虽然家里拥有山林和土地,但是当时家境已衰,他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并没有报考向往已久的早稻田大学文学部,而是依父亲的意思报考了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做了一名小学教师,同时帮助父亲打理家里的田地和果园。后来,他瞒着父亲辞去工作,就读于东洋大学文化学科,在东京开始了职业文坛生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有现代诗歌、俳句、短篇小说、随笔等,他与井伏鳟二亦师亦友,与太宰治共同创立了文学杂志《海豹》,与保田与重郎、龟井胜一郎、太宰治等同为“日本浪漫派”的成员,在日本文学界小有名气。
  1942年6月,通过朋友的关系,木山捷平弄到了渡支证明和满铁公司发行的旅行券。作为一名普通的日本文人,他带着文人的浪漫与期待到中国巡游了北京、承德、长春、沈阳等城市。由于他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经费都用在了北京,并且他并没有像某些著名的日本文人那样得到满铁公司的赞助,他在“满洲”地区只是大致地游览了一下。这次的赴满巡游也是他二次赴满的契机之一。
  木山捷平虽然是“日本浪漫派”的成员,但是并没有像其他作家那样发表法西斯主义文学作品。在当时的战时体制下,木山捷平的生活日益困顿。有朋友推荐他加入报道班,成为“笔部队”的成员,不仅能得到一笔安家费,写稿件还有稿费。当时应日本军国政府的号召,很多日本文人作家都加入了“笔部队”支援战争,他们大量发表战地报告、报告文学、小说、诗歌等,颂扬日本军国主义,献媚于日本军部,成为侵华战争有力的精神工具。但是木山捷平对军人、政府有着很强的厌恶之情,他不想丧失文人的纯真,毅然拒绝了。1943年,木山捷平着手准备出版他的第三部诗集《路旁的春天》,但在审核的时候,当局不但不予批准,还没收了他的全部手稿,这无异于宣告他文坛生涯的死刑。
  当时日本东京不仅进行报道管制、严格审查出版物,生活方面时时的防空演习、人员疏散、物资征收、强制加入在乡军人会等使人们疲于应对。这种令人窒息的战时体制使得木山捷平根本不想为胜战出力,他只想逃离这地狱般的家乡,追求他的自由新天地。他打听到在“满洲”创建了“满洲文艺春秋社”,由永井龙男作为负责人到长春赴任,那里有在日本国内很难弄到的出版用纸。他认为,与国内违心的“国策文学”、政治文学相比,“满洲”在某些方面更加自由,或许能够继续自己的文学创作。1944年12月,木山捷平接受了伪满洲国农地开发公社的邀请,作为宣传科的特约宣传顾问到长春赴任。抱着或许能够出版著作的期望,他还带去了自己全部的原稿。
  在“满洲”,木山捷平的主要工作是报道农地开发公社的“开发业绩”,他不用每天到公司去上班,为了写报道可以到“满洲”各地去采访。表面上他是为公社工作领取工资,但是他的内心只想着文学创作,这种自由而清闲的工作正是他想要的。到了长春,实际的待遇比之前讲的要差。所提供的住所破破烂烂,根本不防寒。为了抵御寒冷,他不得不睡在壁橱里。当时正值12月,中国东北零下三十几摄氏度的严寒使他的旧病复发,哮喘与肋间神经痛同时发作,折磨着他。偶然间,他发现喝酒可以止咳缓痛,原本就爱酒的他便一发不可收拾,每日饮酒,混迹于酒馆之中。酒瓶不离身的他如果没有了酒,哪怕一个安稳觉也睡不成。这段时间,木山捷平除了记日记,并没有什么文学创作。   1945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战线吃紧,日本政府放宽了征兵的条件。8月12日,疾病缠身且年过四十的木山捷平被宣征入伍,要求自带武器和酒瓶去报到。身为文人的他本就没有什么武器,只好拿了把削铅笔的小刀作为武器。虽然酒瓶是稀缺物资,爱酒的他又担心不带容器万一军队发酒不给他,岂不是大亏特亏,于是他就带着酒瓶与削铅笔刀去报到。作为新兵,他领到了一只绑着菜刀的木枪和一个装满炸药的酒瓶。他报到后马上就开始执行任务,具体内容就是在长春郊区挖战壕,以阻止苏军坦克的进攻。作为文弱又疾病缠身的大龄士兵,木山捷平无法应对这种体力劳动,受到了长官的责骂。除此之外,他们还被命令进行特别的训练。训练的内容是用婴儿车模拟苏军坦克,带着被装满炸药的酒瓶去自杀式攻击。随着苏军的逼近,当时的长春市内谣传关东军早已把自己的妻儿送往安全地区去避难,他们暗地里备好军用列车,坐在宽敞的车厢内,手里拿着冰激凌,靠着车窗,逃往遥远的南方。他们把这些老弱病残的新兵留下来,只是想利用这些新兵尽可能多一秒地阻擋苏军的前进,好为他们逃跑争取时间。可笑的武器、滑稽的训练,以及那愚蠢的任务使得木山捷平再也无法忍受。在部队前往长春郊外战场前线的途中,他把枪和所有的证件都丢在了高粱地里要逃跑,但是被班长发现了。第二天正准备军法处置的时候,也就是1945年8月15日,传来日本投降的消息,新兵被原地解散,既无公职也不是士兵的他成了一个日本难民。
  无处可去的木山捷平作为难民回到了原来的住所,后来又成了日本流民。起初作为难民,他靠着些许补贴勉强度日,后来补贴没有了,他不得不凭着自己的智慧与毅力,为了生存而想尽办法。他收罗已逃离的日本人家中的各种破烂到旧货市场去贩卖,在难民营里贩卖白酒、天妇罗;他混在中国人堆里,在五马路摆地摊卖旧衣服。为了捕鱼,他去偷解放军的铁丝网而被抓;为了御寒,他把墓地的木牌和学校的桌椅都偷回来烧火。在此期间,木山捷平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做生意坑他的朝鲜商人,有把他的货物全部偷光的小偷,也有指点帮助他的中国同行,有对他有意思的年轻寡妇、一起喝酒的酒友、“宽大”他并与他公平交易的解放军等,使他深深体会到了人间冷暖。
  经历了各种苦难,原本放弃了回国的希望,打算作为一个“满人”在长春生活下去的木山捷平,直到1946年8月才终于回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家。回国后,难民的那段痛苦经历使他不堪回首,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他才又开始了文学创作。
  三、伪满文学作品的局限性
  通过木山捷平的作品不难发现,他的反战思想无论渡满前后都是一直存在的,它并不是渡满的经历所给予的,也不是受战后日本国内外形势的影响而产生的,这种反战思想是他作品的重要价值。同时,正如前面所指出的,其文学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他厌恶战争,却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去反抗战争。在日本国内限制不能创作时他选择逃离到“满洲”,被命令执行自杀任务时他选择做逃兵,看到老母亲因战争物资征集令而劳苦时他咒骂,被士兵长官逼迫时他也是咒骂,在得知关东军不义把他们当弃子时他还是咒骂。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越重,反抗就越强烈。但是木山捷平所受到的压迫与中国万万同胞所受到的压迫不可同日而语,这也就造成了他的反抗的消极性。受疾病折磨的日子他有酒度日,做难民的日子靠卖旧衣破烂生活,并且受到周围中国人的包容与关照。他的困苦与受着日本军国主义、殖民主义压迫的中国广大人民群众,以及每日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朝不保夕的无产阶级穷苦劳工相比,真的是天差地别。所以木山捷平的视角与曾经在满洲、在山东等地流浪,甚至做过苦工的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作家,如里村欣三等人,又有根本的区别。c
  他也不像日本左翼作家山田清三郎那样,因在日本国内遭受政治迫害,带着“面从腹背”的对策来到“满洲”积极开展文学创作以抵制当局的专制。d木山捷平渡满的意图,一方面是想要实现自己的文学理想,另一方面是想作为伪满洲国一等国民,带着浪漫与趣味来体验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享受生活。他的民族局限性更使他不能像萧红、萧军那样成为革命家。无论他如何强调他的受害,他也摆脱不了他自己身为殖民者一方的身份,摆脱不了作为加害者的责任。但是木山捷平虽有公职却无实权,他虽为殖民统治工作,却并没有什么实质的作为。他也不像牛岛春子那样,作为伪满洲国的官太太接触的都是殖民者官僚阶层,无法认清伪满洲国的实质,为了迎合日本殖民主义者的文艺统治策略“逐渐地走上了一条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背道而驰的殖民主义色彩浓厚的民族主义文学道路”e;也不像战时众多的日本文人集体“转向”,协助战争,向日本军国主义效力。
  正是因为木山捷平想要以自己是一个普通的日本国民为借口,逃避战争的责任,所以他在面对受到战争残害,受到日本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压迫而受苦受难的中国民众时选择了视而不见。他始终离不开日本人的视野来认识战争的责任。诚然木山捷平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他的作品讽刺日本军部、厌恶战争、批判日本军国体制,这些都可以断定他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他不加粉饰地书写自己的战争经历,记录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种真实性,正是木山捷平作品吸引人的地方。
  ab 于长敏:《往事如烟烟未散——评木山捷平记述1945年前后长春的纪实小说》,《东北亚外语研究》2015年第3期,第4页,第7页。
  c 李雁南:《木山捷平的“满洲”》,《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第66页。
  d 祝力新:《近现代中日文学的交错空间——兼论伪满文坛日本文人的创作》,《东北师大学报》2015年第6期,第147页。
  e 刘春英:《牛岛春子与“满洲”》,《外国问题研究》2009年第1期,第18页。
  参考文献:
  [1] 于长敏.往事如烟烟未散——评木山捷平记述1945年前后长春的纪实小说[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5(3).
  [2] 木山捷平.大陸の細道[M].木山捷平全集.东京:講談社,1979.
  [3] 木山捷平.長春五馬路[M].筑摩文学全集.东京:筑摩書房,1992.
  [4] 李雁南.木山捷平的“满洲”[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4).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伪满洲国时期“日系文学”研究》(项目编号:WY2019050-B)成果
  作 者: 吴双,日语语言文学硕士,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日语语言学。
  编 辑:赵斌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翻译目的论出发,对叶圣陶散文作品《我坐了木船》的张培基版英译文进行赏析。笔者在翻译目的论以及该理论的三大原则指导下,通过对原文和译文的深入剖析与探究,从四个方面对译文进行了分析,包括连贯性原则下的归化、忠实性原则下的增译、目的原则下的意译以及目的原则下的风格再现,揭示了译文中所使用的主要翻译策略,以期对相关散文翻译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我坐了木船》 张培基 翻译目的论  张培基
期刊
摘 要:刘宓庆在《翻译美学理论》中提出汉语语言具有结构美、音乐美和意象美,英语语言具有阳刚之美、动态之美、自然美和丰繁美。苏轼名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及许渊冲英译版本A Riverside Town Dreaming of My Deceased Wife在不同的语言美特点下都展现了真切哀婉的思念之情。  关键词:情感美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A Riverside Tow
期刊
摘 要:诞生在18世纪的《忏悔录》与《浮生六记》同属自传体回忆录,法国卢梭与中国沈复这两位作家在各自不同的国度里均崇尚个性解放与自抒性灵,表达反封建的要求,表现了初步民主主义精神。然而这两部作品产生的世界影响力却大相径庭。这源于两部著作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性质与注重个人感情色彩之差别,背后则折射出西方重忏悔意识与东方重内省意识巨大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卢梭 沈复 《忏悔录》 《浮生六记》  《浮生
期刊
摘 要:美术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与其他艺术一样具有规律而体系的创作方法。艺术家可以从创作主题、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这些方面选择和调整自己的创作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的创作方法形式也经历了一代代更迭变幻,但不管怎么变,都要符合“艺术”这一基本内核。  关键词:艺术创作 创作主题 艺术形象 风格  一、艺术创作中美术创作的流程  一般来说,艺术创作指艺术家以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
期刊
摘 要:“狐”在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内涵,远古时期代表部落图腾信仰,在属性上倾向于崇高祥瑞。从大禹涂山氏神话开始,狐具有了婚姻与繁衍的正向象征意义;屈原的《天问》中,其又成为“历事三夫”的负面形象。之后狐逐渐分化为正义忠贞和邪恶淫溺两种形象,这种正邪二重性,是狐在上古神话和文学的记载中作为妖兽和瑞兽的体现和发展。本文从狐的正邪矛盾性出发,探讨唐前女狐的两种形象发展。  关键词:女狐 正邪 二重性  上
期刊
摘 要: 《茶馆》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作品中的对白有着丰富的话语标记。其中,词汇型话语标记具有句法的独立可分离性、语义的程序性、语音的可识别性和语境的敏感性的特点,它们发挥着表态、商榷、引述和应答等丰富的人际互动功能。  关键词:话语标记 词汇型话语标记 人际互动功能 《茶馆》  《茶馆》是现代作家老舍的经典话剧作品,其真实生动的人物对白中包含有丰富的话语标记。Levinson(1983)指出
期刊
摘 要:分级阅读起源于20世纪中后期英、美等国家,是一项成功的儿童阅读模式,是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在少儿认识世界、建立世界观的重要时期,阅读是帮助他们认识世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分级阅读是根据少儿在不同成长时期、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提供适合其阅读内容的科学的阅读阶段划分方法。  关键词:少儿 分级阅读 思考  一、少儿分级阅读实施的必要性  俗话说“少不
期刊
摘 要:无论是《海的女儿》中的小美人鱼还是《明信片》中的海伦都是勇于直面自己爱情,渴望得到强大灵魂的勇敢女性,但是在男权的社会中,女性是没有任何话语权的。她们的感情终将错付,不对等的身份和不对等的爱情不可能走入一段婚姻。最终小美人鱼和海伦也只能默默吞下苦果。但是靠着女性的坚毅、独立,最终她们一定熬过了寒冬,看到明媚春天的到来。  关键词:女性失语 背弃 不对等 安徒生 艾丽丝·门罗  安徒生在《海
期刊
摘 要:安徒生的《红鞋》和门罗的《洗礼》讲述的都是少女的成长主题,她们的成长过程始终契合着成长小说的经典图示结构:诱惑——流浪出走——迷茫困顿——顿悟。从对成人世界的憧憬羡慕、茫然害怕,到成长成熟,最终坦然踏入这一世界,成为其中一员,开始真正的生活。  关键词:成长 图示结构 《红鞋》 安徒生 艾丽丝·门罗  《红鞋》是安徒生童话里面的一个小短篇。无父无母的孤儿珈伦一个人跌跌撞撞地成长着,在成长的
期刊
摘 要:在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作品中,“红鞋”这一童话主题反复出现。《橘子和苹果》一文中的女主人公芭芭拉和安徒生童话作品《红鞋》里的珈伦一样,在黑鞋与红鞋、丈夫和情人之间做着艰难的抉择。在这一过程中,她们的“本我”和“超我”不停斗争,直到“本我”被“自我”痛苦阉割,最终屈从于“超我”,回归社会和家庭,但是回去的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完整的自我了。  关键词:童话主题 “本我” “自我” “超我”  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