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教学岂能程式化?

来源 :祖国·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1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课上,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全神贯注,手中笔不停“蹄”,生怕漏掉教师讲的每一个要点。教师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生字生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一路讲来,知识点、考点可谓面面俱到,应有尽有,讲解透彻,思路畅通。而文章的情感、思想内涵、现实意义等方面却只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
  作文指导课,教师传授写作的秘诀,“如何拟题”、“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美其名曰“凤头、豹尾、猪肚”,理论一大套,道理一大堆,整一个“框架式作文”。(其实能让读者和评卷老师心灵为之一震的才是好文章,发自内心能让人感动称好的文章有规律可循吗?)
  练习(小测)课上,教师们殚精竭虑,把课文“碎尸万段”,搬出一道道曾经考过的中考题、统考题,把课堂变成纯技术、操作性的练,采用“题海战术”,全方位轰炸,能够达到对答如流了,百考不倒了,师生皆大欢喜。
  以上的现象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屡见不鲜的,也是当下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现状,教师纯粹为考试而教,为升学率而教,教师成了知识的“灌输工”,学生成了接纳知识的“容器”。教师“麻木”的教,学生“麻木”的学,这样教育出来的“人才”会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素质吗?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才是本质属性,语文科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给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语文教学强调个性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欧美各国。英国的作文教学,从表达自己的思想到文艺批评与欣赏,都强调把掌握自我表达、培养个性和独创性作为本国母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日本提出国语科是一门以培养性情和人品为目标的学科,“通过语文教育培养丰富的人性”。
  爱因斯坦说:“什么是素质?当我们把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才是素质。” 所以美国国际教育中心主任萨达特说:“我们应该教我们七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天都来问老师一句话,现在教给我们这些东西,我们将来哪一天还有用?”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时印象最深刻最鲜明的应该是教师在课堂上能让学生“感动”,引起内心震撼的东西。对于那些程式化、刻板化、枯燥乏味的内容,纯粹为考试而学的、操练的东西,只是匆匆过客,过往烟云。这一点也是笔者自己及调查同事后的切身感受。
  现行的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淡化了汉语的语法知识,凸显“人文性”色彩,作为教师应抓住这一教学“亮点”,深挖课文中的人文内涵,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让课堂闪光鲜活起来,让学生震撼激动起来,调动他们的每一个器官,触动他们的每一根神经,使他们身临其境,耳濡目染,和他们的思想碰出火花,和他们的心灵产生共鸣。
  以都德的《最后一课》为例,这篇课文强烈的“爱国”思想极富震撼力,“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一点,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也能从内心意識到我们的母语的重要性,使“祖国”这个曾经模糊的概念鲜明地刻在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头脑中。“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母语,他的国家也将消亡”,文中的“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教训难道不够让人警省,发人深思吗?
  笔者从教以来,《最后一课》这篇课文上过多次,作为教师,我清楚地意识到文中深厚的“人文底蕴”,极力地去凸显课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课文氛围中,让情感的“野马”尽情放纵驰骋,在课堂上“我就是都德”、“我就是韩麦尔先生”、“我还是镇上的郝叟”。我自责,我愤怒,我悲哀,我爱学校,我爱学生,我爱母语,我爱祖国。我的“感动”也能让我的学生觉得他们就是“小弗郎士”,在那一刻,他们也自责、懊悔、因而专心认真,也爱母语、爱祖国,学生也“感动”了!这一课不仅让我感动,也让学生感动,当然教师感动了才能让学生感动起来。这样的课文,这样的课堂,这种情感,这种心灵的历程,师生难忘!让人铭刻心头!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母语”教学的重要性,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更要让学生认识到“母语”学习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语文教育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勿庸置疑,这一点当然不是靠“满堂灌”,不是靠技术性技巧性的训练所能达到的。
  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师生双向的、相互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程式化就可以达到的,也不是学生天生的或是可以速成的。它与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教师有密切的关系。下面主要谈教师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责任和使命。
  1、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其整体素质、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对课堂效果和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目前,教师队伍存在这么一种现状:有相当部分的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不喜欢,缺少职业自豪感,甚至自己看不起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为此而经常感到心理不平衡;受社会上某些不良现象的影响,思想认识有偏差,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生面前过分内倾,不愿意与学生打交道,与学生有相当远的距离,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教师的这种情况恰恰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格格不入,一个人格上有缺陷,心理不够健康的教师能教育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学生吗?
  所以教师要爱岗敬业,充分认识到教育工作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和崇高地位,真切地感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太阳底下最荣耀的事业”。教育工作是塑造完美修改个性的工作,教师职业是伟大神圣的,是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人格魅力,去播种浇灌,才能收获沉甸甸的秋天!
  2、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注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深挖教材和自己人生阅历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的特征,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因素广泛存在,语文的各个阶段、各类形式、各项内容、各种方法中无不渗透着人文教育的因素。这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不做教书匠,誓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潜心钻研,精心设计,每一堂语课都让学生心中流淌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的心中开放健康高尚的“人性”之花!
  3、教師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平起平坐,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激趣,因势利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真正沐浴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
  要达到“师生互动共同体验”,其前提就是教学的民主化,也有的专家认为是“宽松的教育”,魏书生说:“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诗哲泰戈尔关于“宽松教育”的话更有诗意,他说:“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造就了亮丽的鹅卵石。”只有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师生才能真正互动起来真情实感才有滋生的土壤,学生情感的种子才能发芽、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4、教师作为学校中心任务的执行者,在课堂教学中“晓之以理”,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动之以情”。
  这使我想到了一个故事: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年轻的塞浦路斯国王,同时他也是一手艺精湛的雕刻家。一次,他为雕刻一个美女石像倾注了全部心血,最后自己竟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她。为此,他日思夜想,茶饭不思,最后感动了宙斯,把这个石像变成了真正的美女,满足了皮格马利翁的愿望。这个故事虽然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但是却说明了一个心理学的原理——在人际交往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较高的期望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这个原理也非常适用于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微妙而深刻的变化”首先教师自己必须要具有丰富的情感,如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执着,对人类道德的崇尚以及对美的由衷的赞叹,这些丰富的情感融入言传身教中,才会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当然教师的情感不能是矫揉造作、口是心非的,因为学生明亮的眼睛是揉不进一粒沙的,学生纯洁的心灵天空里是没有乌云的。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考语文的改革也将是前所未有的,相信在正确的导向下,我们的语文教师能正确认识到自身职业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提高思想业务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积极行动起来,通过课堂这个主渠道,深挖教材中人文内涵,精心设计,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
其他文献
曾几何时,想做教师,想做一位受人尊敬的光荣的人民教师,这种情结由来已久。在儿时的美好回忆中,老师们的身影一幕幕展现在眼前:历史教师操着一口土得掉碴的方言,为我们讲那过去的故事,将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带回到那悠远的年代;语文教师那苍劲有力的粉笔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仍记忆犹新;美术老师兼音乐老师的范先生,始终一副笑眯眯的样子“来孩子们,跟老师唱‘叨、来、咪……’大家唱的真好……”,他的课总是能将嗑
期刊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潜能才会充分发挥,我们才能培养出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下面谈谈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途径。  1 教学双方角色的转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  Dickinson and Carver(1980)研究认为: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改变观念,才能为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奠定基础。
期刊
【摘 要】初中是一人长身体、长知识、立志向的黄金年龄时期,这一阶段受到的教育不但对后续的高中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我几年来的工作经验,谈了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中学教师;数学;素质教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适应时代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数学教育的
期刊
【摘 要】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动手、重归纳、多复习、算准确、写规范,上课前对即将要上的数学内容进行阅读,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把握自己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再进行学习,以达到深入理解、融会贯通、精炼概括、牢固掌握。通过解题,以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加深理解和学会运用,从而形成技能技巧,以及发展智力与数学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习惯
期刊
我在数學教学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也很“努力”、“勤奋”,但是学习成绩并不理想。通过分析发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从初中阶段开始,就注意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这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  习惯是人的行为活动特征,活动方式的一种模式化,固定倾向。习惯一经养成,简直如“条件反射”一样,是一种不需要强制而超越强制的自然而然的力量。学习习惯就是学生为了完成好学习任务
期刊
大多数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常认为德育是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事,与理科不相关,尤其是数学,它是一门自然科学,更没必要进行德育教育。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课堂德育渗透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德育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思想
期刊
【摘 要】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不仅权宜之计,更是关注民族整体素质的战略要务。本文尝试从开展营养健康教育重要性、营养健康教育的对策及策略等方面阐述营养健康教育观点,引起有关方面对营养健康教育的重视。  【关键词】营养;健康教育;饮食行为  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探究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学校体育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体育学科如何改革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提高体育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1 研究目的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全面
期刊
【摘 要】“德”指人道德品质行为的一种表现。幼儿德育就是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征,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幼儿进行思想、道德及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通过幼儿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社会与环境所需的品德、行为的教育。幼儿教育是人生教育的一个关键性阶段,是教育整体过程中的启蒙和定位阶段,而幼儿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又是决定其未来人生价值观和人生观取向的中心环节。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标准明确的要求课堂教学应当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以及学生兴趣等方面出发,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及时的调整策略和情感,以便于帮助学生逐步的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推动学生实际应用语言能力的提高和加强。所以,在当今的高中英语教学过程当中,积极的采取和应用情景教学法对于完善教学模式和深化教育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中英语;情景教学;创新;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