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不可言喻的是信息时代,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正在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从宏观到微观,无所不在地影响着、改变着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尤为明显的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类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技术进入各个领域,对教育产生重大冲击;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信息化程度已成为当今世界国力竞争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
为了满足这样的需要,就要求教师具有信息时代特有的教学方式方法,要不断借助信息工具充实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育工作。下面我就如何做好信息时代的教师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知识的不断更新是必要的条件
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特别是高端知识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作为学生,他们获得知识的方式却在不断变化,很多情况是他们可以不通过书本,不通过课堂就能很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常常出现这种情况,老师讲课中说今天我们讲一个新的公式,但是大多数学生都在各种课外辅导班、网上已经熟悉了,这样就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老师按照教案教课,学生却能很快从其他渠道学到课程,大部分进度超过了老师的教案,这就使学生没有了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很不好的效果。社会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知识增长、更新的速度加快了。教师要适应这种变化,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发展。而网络信息的"海量",恰恰就为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了最佳的条件,有利于提高教师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查阅资料,我们不需要把精力耗费在寻找资料上,只需要通过网络的定向搜索功能,轻轻一点,相关资料就可以尽收眼底,我们尽可以自由选择。在这方面,我们的语文老师可以说是受益颇多。新课程的开放性和语文学科兼容性,许多时候让我们的语文老师感到力不从心。 所以,教师要及时的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能局限于新的课本新的教研方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渠道,如网络、传媒等,在浩瀚的、不断有新事物加入的知识海洋发掘新的知识点,结合自身的需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带给学生们更多的兴趣,让他们也接受到更新的知识。
二、方式的不断改变是唯一途径
教学方式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现如今的大多数学生已经不能适应书本、黑板、粉笔的简单组合,他们需要更多的、更丰富的教学方式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把旧式的、枯燥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采取各种手段去吸引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新课标改革后,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既丰富了课堂内涵,使学生们感受到了不同的方式带来的不一样的效果,又能够使年轻一代在学生时代就完全的接触到了现今社会主流的交流、沟通手段,何乐而不为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有更新的教学方法来替换过时的方法,可能会有一天,想很多科幻电影中的一样,老师只是通过网络给在家的学生上课,完全无纸化批作业和考试。更有甚者,学生们只要在晚上睡觉时插上一个接在大脑里的电极,在睡梦中就学完了一天的课程,我相信这样的事情离我们不会太遥远了。
所以,教学方式的改变是不可逆转的潮流,随着新课标的改革,信息时代的特征充分的显现出来,隐遁守旧的思想只能阻碍自身的发展,更会对学生们产生不良的影响,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改进或者创造更适合时代,更适合当前学生情况,更适合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才是唯一的途径。
三、素質的提高是根本的目的
通过近5年的就业统计,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不一定具有同样高的各方面素质,这就迫使我们国家不得不把素质教育放在了教育的首位,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能代表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各种多学科、边缘性强的、综合能力高的人才普遍受到了社会的认同和渴求。如何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就要求教师利用信息时代特有的知识摄取多元化、信息传播广泛化的特点,进一步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传统教师的专业素质为“师德+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信息环境下教师的专业素质为“师德+专业知识+学科实践+信息技术”,简而言之,就是要以提高综合素质为根本目标,通过各种信息交流渠道学习最新的知识,并把最前沿的知识以最朴实的、最明确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不论是小学、还是初高中和大学,这一点是必不可少的。综合素质不仅仅包括书本知识,还涵盖了个人道德修养、社交能力等很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仅能塑造出一个优秀的学生,当他(她)步入社会后,能很快融入新的工作环境,学习新的知识,并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真正的实力,创造真正的人生价值,对社会有所贡献。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对教师来说既充满了挑战又充满了机遇,信息更新的速度是很快的,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及时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的方案,借助最新的信息传播途径,与时俱进,做好教育工作。上述三点只是我的一些浅薄的见解,有不足之处还请读者给予指正批评。
最后,引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论文:“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立志挑战的教学,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因为发展的即时感受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和视界的敞亮。”
为了满足这样的需要,就要求教师具有信息时代特有的教学方式方法,要不断借助信息工具充实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育工作。下面我就如何做好信息时代的教师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知识的不断更新是必要的条件
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特别是高端知识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作为学生,他们获得知识的方式却在不断变化,很多情况是他们可以不通过书本,不通过课堂就能很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常常出现这种情况,老师讲课中说今天我们讲一个新的公式,但是大多数学生都在各种课外辅导班、网上已经熟悉了,这样就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老师按照教案教课,学生却能很快从其他渠道学到课程,大部分进度超过了老师的教案,这就使学生没有了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很不好的效果。社会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知识增长、更新的速度加快了。教师要适应这种变化,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发展。而网络信息的"海量",恰恰就为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了最佳的条件,有利于提高教师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查阅资料,我们不需要把精力耗费在寻找资料上,只需要通过网络的定向搜索功能,轻轻一点,相关资料就可以尽收眼底,我们尽可以自由选择。在这方面,我们的语文老师可以说是受益颇多。新课程的开放性和语文学科兼容性,许多时候让我们的语文老师感到力不从心。 所以,教师要及时的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能局限于新的课本新的教研方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渠道,如网络、传媒等,在浩瀚的、不断有新事物加入的知识海洋发掘新的知识点,结合自身的需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带给学生们更多的兴趣,让他们也接受到更新的知识。
二、方式的不断改变是唯一途径
教学方式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现如今的大多数学生已经不能适应书本、黑板、粉笔的简单组合,他们需要更多的、更丰富的教学方式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把旧式的、枯燥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采取各种手段去吸引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新课标改革后,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既丰富了课堂内涵,使学生们感受到了不同的方式带来的不一样的效果,又能够使年轻一代在学生时代就完全的接触到了现今社会主流的交流、沟通手段,何乐而不为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有更新的教学方法来替换过时的方法,可能会有一天,想很多科幻电影中的一样,老师只是通过网络给在家的学生上课,完全无纸化批作业和考试。更有甚者,学生们只要在晚上睡觉时插上一个接在大脑里的电极,在睡梦中就学完了一天的课程,我相信这样的事情离我们不会太遥远了。
所以,教学方式的改变是不可逆转的潮流,随着新课标的改革,信息时代的特征充分的显现出来,隐遁守旧的思想只能阻碍自身的发展,更会对学生们产生不良的影响,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改进或者创造更适合时代,更适合当前学生情况,更适合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才是唯一的途径。
三、素質的提高是根本的目的
通过近5年的就业统计,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不一定具有同样高的各方面素质,这就迫使我们国家不得不把素质教育放在了教育的首位,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能代表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各种多学科、边缘性强的、综合能力高的人才普遍受到了社会的认同和渴求。如何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就要求教师利用信息时代特有的知识摄取多元化、信息传播广泛化的特点,进一步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传统教师的专业素质为“师德+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信息环境下教师的专业素质为“师德+专业知识+学科实践+信息技术”,简而言之,就是要以提高综合素质为根本目标,通过各种信息交流渠道学习最新的知识,并把最前沿的知识以最朴实的、最明确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不论是小学、还是初高中和大学,这一点是必不可少的。综合素质不仅仅包括书本知识,还涵盖了个人道德修养、社交能力等很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仅能塑造出一个优秀的学生,当他(她)步入社会后,能很快融入新的工作环境,学习新的知识,并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真正的实力,创造真正的人生价值,对社会有所贡献。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对教师来说既充满了挑战又充满了机遇,信息更新的速度是很快的,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及时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的方案,借助最新的信息传播途径,与时俱进,做好教育工作。上述三点只是我的一些浅薄的见解,有不足之处还请读者给予指正批评。
最后,引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论文:“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立志挑战的教学,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因为发展的即时感受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和视界的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