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才兴,则学校兴;人才强,则学校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师资队伍建设评价的三个核心问题就是“为什么评”、“评什么”和“怎么评”。本文主要从精神层面、学生层面、教师个人层面等三个层面、九个模块着手,重点探讨“怎么评”的问题,尝试建立一套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评价体系
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探索一流大学建设之路”的重点就是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因此,各高校都逐步将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那么,师资队伍建设成效如何,应怎样科学地对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呢?笔者拟从以下三个层面、九个模块出发,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一、精神层面
1.师德建设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这就要求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与评价过程中必须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把激励广大教师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作为首要目标。
2.教师认同感
学校的发展需要广大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奋进,因此,如何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提高广大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成为了评价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
3.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精神和灵魂,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营造什么样的校园氛围,就能锤炼出什么样的师资队伍,进而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的风向标,也是教师发展的引路人。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高校整个师资队伍的价值观构建。
二、学生层面
1.学生满意度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之一,是学校的培养对象。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越高,说明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越成功,反之,则说明学校需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2.学生就业率
高校的首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培养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就体现在毕业生的就业率方面。学生就业率越高,说明学校培养的学生越符合社会和就业单位的需求。反之,则说明学校需要调整学生培养的方向和重点。
3.用人单位满意度
学生就业率从一个方面反应了学校培养学生的初步成效,但学生进入用人单位以后的发展,尤其是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则更能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
三、教师个人层面
1.教师个人成长
为实现学校和个人的持续发展,教师个人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师在学校的成长和发展情况如何,直接体现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果。
2.人才流失率
教师人校以前,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如何能将人才引进来,待教师人校以后,学校则更需要思考如何能留得住人才的问题。不管是用制度留人、情感留人,还是用待遇留人,只要能将人才引得进,且留得住,就说明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比较成功的。反之,如果人才引进来以后,学校留不住人,人才流失率较大,就说明学校还需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
3.“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这就需要学校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水平“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因此,“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就成为衡量学校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也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和发展。
综上所述,对一名教师、一支教师队伍或一个学校做出评价是相对容易的,但要做出科学的评价却并非一件易事。从过程而言,需要考察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从结果而言,需要考察评价体系能否对评价对象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能否在较大范围内对评价对象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转变思想,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努力建设科学评价体系,是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又快又好且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核心。
参考文献
[1]周亚新,新办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7(02).
[2]吕跃军,浅议人才评价机制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性[J].当代教育论坛,2007(04).
[3]李晓东,科学评价是推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4]刘创,周明,鲁涛,以创新力为导向的评价:我国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点[J],湖南社会科学,2014(05).
[5]史玉,李玲,朱望东,“卓越医生”培养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与评价[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作者简介
徐雯(1983. 06-),女,汉族,重庆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就职于成都工业学院,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陈谨(1979. 03-),女,汉族,江苏人,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就职于成都工业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
曾星(1989. 12一),女,汉族,重庆人,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就职于成都工业学院,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事管理。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评价体系
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探索一流大学建设之路”的重点就是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因此,各高校都逐步将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那么,师资队伍建设成效如何,应怎样科学地对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呢?笔者拟从以下三个层面、九个模块出发,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一、精神层面
1.师德建设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这就要求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与评价过程中必须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把激励广大教师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作为首要目标。
2.教师认同感
学校的发展需要广大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奋进,因此,如何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提高广大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成为了评价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
3.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精神和灵魂,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营造什么样的校园氛围,就能锤炼出什么样的师资队伍,进而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的风向标,也是教师发展的引路人。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高校整个师资队伍的价值观构建。
二、学生层面
1.学生满意度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之一,是学校的培养对象。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越高,说明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越成功,反之,则说明学校需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2.学生就业率
高校的首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培养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就体现在毕业生的就业率方面。学生就业率越高,说明学校培养的学生越符合社会和就业单位的需求。反之,则说明学校需要调整学生培养的方向和重点。
3.用人单位满意度
学生就业率从一个方面反应了学校培养学生的初步成效,但学生进入用人单位以后的发展,尤其是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则更能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
三、教师个人层面
1.教师个人成长
为实现学校和个人的持续发展,教师个人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师在学校的成长和发展情况如何,直接体现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果。
2.人才流失率
教师人校以前,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如何能将人才引进来,待教师人校以后,学校则更需要思考如何能留得住人才的问题。不管是用制度留人、情感留人,还是用待遇留人,只要能将人才引得进,且留得住,就说明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比较成功的。反之,如果人才引进来以后,学校留不住人,人才流失率较大,就说明学校还需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
3.“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这就需要学校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水平“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因此,“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就成为衡量学校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也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和发展。
综上所述,对一名教师、一支教师队伍或一个学校做出评价是相对容易的,但要做出科学的评价却并非一件易事。从过程而言,需要考察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从结果而言,需要考察评价体系能否对评价对象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能否在较大范围内对评价对象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转变思想,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努力建设科学评价体系,是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又快又好且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核心。
参考文献
[1]周亚新,新办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7(02).
[2]吕跃军,浅议人才评价机制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性[J].当代教育论坛,2007(04).
[3]李晓东,科学评价是推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4]刘创,周明,鲁涛,以创新力为导向的评价:我国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点[J],湖南社会科学,2014(05).
[5]史玉,李玲,朱望东,“卓越医生”培养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与评价[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作者简介
徐雯(1983. 06-),女,汉族,重庆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就职于成都工业学院,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陈谨(1979. 03-),女,汉族,江苏人,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就职于成都工业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
曾星(1989. 12一),女,汉族,重庆人,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就职于成都工业学院,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