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每一个文化产业项目来说,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让文化和情怀落地,并且通过商业运营的方式让项目能够成功地持续运作下去,进而寻求更大的发展,都是一个需要慎重思考的重要问题。回顾国内成功的文化产业类项目,如“芳草地”“K11艺术”空间等成功案例,无不在宣扬本身文化理念的同时,做到了与商业运营和本地區位特点、地方文化的有效融合,在多方因素的选择权衡中,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为落地城市,展现了一个带有强烈自我思考的艺术地标,同时也成为典藏城市文化特色的恰当空间。
诗人的建筑文化梦
沿着横琴大道往西行,到与中心大道交接处,一幢幢富有中国传统韵味的院子很自然地映入眼帘,古色古香的岭南镬耳墙和传统中国特色的塔楼式门楼,成为了这片特色鲜明的院落群区别于周边工地和远处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最鲜明的特色标签。
对于项目的副总经理黄冰松来说,这一百多座静静坐落于横琴大道一侧,古色古香的院落,不只是一座传统手工艺营造的古典院落群,也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文化项目,在黄冰松的眼中,这136座各具风韵的院落,同样也承载着他从业十多年来对城市空间营造和人文传承的思考,寄托着他自青年时期提笔写诗开始始终坚持着的传扬文化价值的未改初心。
与项目管理团队里大部分来自四川不同,黄冰松可以算是半个“珠海人”,出生于广西的黄冰松原本是一名“根正苗红”的“文艺青年”,在2000年前后,专注于诗歌创作和诗歌批评的黄冰松已经是诗歌创作领域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曾一度被誉为“80后诗歌批评第一人”。
2003年,一次机缘巧合之下,黄冰松来到珠海,并进入了当时正值蓬勃发展的地产行业,从文化开始进入商业,先后参与珠海本土及国内数个城市综合体项目的综合开发和营销推广工作,一转身,已经十几年。
文人出身的黄冰松虽然已经在地产行业耕耘了十多年,但骨子里的文人血液让他对文化产业和城市人文的推广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与使命感。在黄冰松的理解中,文化复兴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文化产业的开发,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合力,在这其中,来自民间的力量参与应该是对政府规划的积极参与和有效补充。在地产行业经营多年,黄冰松一直未曾放弃自己心中这份情怀,也因此结识了香洲埠项目的开发团队。
梦想照进现实
在黄冰松多年的从业经历中,文化项目、文创产业乃至更大一些的城市空间营造项目始终是他选择加入一个项目的首要条件,为此,他可以放弃一些纯商业地产项目相对优厚的物质回报和福利待遇。一如他在2014年选择来到了当时尚在开发中的横琴,来到了香洲埠这片尚未动工的一片“白地”,为此,他需要每天驱车一个多小时往返于市区和横琴的项目工地之间。而香洲埠项目能够吸引黄冰松加入的,正是项目本身和项目开发商身上所带有的那份浓厚的人文情怀,在黄冰松的了解中,香洲埠的开发企业是一家集文化产业、地产开发等为一体的多元化发展公司,一直在致力于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为此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公司在成都开发的人文旅游小镇——洛带博客小镇项目在2013年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荣誉称号。在这个项目身上,黄冰松看到了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一种足以传世的文化载体,这就是那些传承自中国千年文明的传统建筑工艺和空间营造智慧,也仿佛让他看到了香洲埠这个项目的未来。
“香洲埠项目以成都的洛带博客小镇为蓝本,但绝不是对已有项目的简单复制,在经过了洛带博客小镇成功尝试之后,我们也找到了一条把古建筑工艺传承和城市发展及文化传承结合的方式,并且在借鉴经验的同时,更多地加入了珠海的本土文化元素和我们对珠三角城市群、对粤港澳大湾区宏观定位和发展前景的思考,相信我们这一次肯定能做得更好。”
行走在香洲埠由腾冲火山石铺就的石板路上,黄冰松感觉这个项目正是他寻找中的,那个照进现实的梦想,看着项目一天天的推进落成,一座座四合院在几百位“国宝级”匠人的手中慢慢绽放,黄冰松的梦想也愈发清晰和丰满了起来。在他看来,选择任何一个项目,都缘于最初的理念相吸,相似的理念和想法产生的碰撞让他为之着迷。
传统建筑的人文之美
自2014年加入项目团队以来,黄冰松每天都准时出现在工地上,戴着安全帽行走在每一个缓慢生长的艺术品中,对于黄冰松来说是一种享受和愉悦。黄冰松觉得, “横琴的这块土地本来就非常珍稀,我们想做一件更稀缺的作品。它不是随处可见的摩天大厦,不是日益精进的现代科技,而是一件‘人类遗产’一样的东西,一个 ‘建筑艺术品’,一个有文化基因,有独特性,跟其他的项目绝不同质化的传世收藏品。”
香洲埠规划了136座四合院,每一院的格局都不同、形态各异。黄冰松介绍说,项目配备专属设计团队每天驻扎工地,为每一栋院子单独手绘图纸,并在施工过程中不停修改调整,“我们不但要做到与众不同,还要‘与己不同’,不雷同别人,也不复制自己”。而亲手建造项目的数百名匠人,更是承载中华千年技艺,“传承千年的古法施工,让香洲埠的每一街、每一院,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在传统建筑风格中具体呈现精湛工艺,憨态可掬的石雕狮子、精雕细琢的飞檐斗拱、富丽堂皇的团花影壁,每一个细节,都让黄冰松着迷。看着这座独一无二的建筑艺术品在自己的参与下慢慢成型,黄冰松很享受这个过程。
古法营造,古老工艺,历时4年的修改完善,才露尖尖角的香洲埠很快就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央视等各大电视台的采访报道、各级各机构的文化项目评定,都用实际行动肯定了项目团队的努力和方向,而在这个承载了中国古典建筑之美和工艺之美的空间里填充怎样的内容,才能彰显项目的文化魅力,与整个项目相得益彰,共同传承和发扬这份老祖宗留下的生活智慧、哲学思考,成为黄冰松作为项目营销副总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黄冰松始终认为:文化传承是建筑得以垂世的精髓,无论是金碧辉煌的卢浮宫、凡尔赛宫等宫殿建筑,还是科隆大教堂、圣约瑟大教堂等宗教建筑,他们得以传承百年,除了建筑本身代表的建筑和工艺价值,更源于它们所承载的文化。 “我们希望香洲埠的未来也应该是这样的,能够代表一座城市精神,传承一座城市历史源流和文化精神的地标,这种地标将是建筑和精神双重存在的。”黄冰松说,未来他们将引入如传统艺术、非遗技艺、国学书院等传统文化元素,邀约各领域的大师、大家,共同着力将香洲埠打造成为 “中国客厅横琴站”,也是珠海和横琴的城市客厅。“以后外地游客来珠海,想体验有珠海特色的地方,他能立马想到香洲埠,一切都是回到老珠海的感觉”。
典藏一座城的文脉
“横琴岛不缺高楼大厦,比邻澳门香港,也不缺豪华,因此香洲埠选择中式建筑。通过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为窗口,辐射到东南亚、港澳台甚至世界,香洲埠是一个展示中国文化精髓,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窗口。香洲埠要给琴港澳打造一个文化客厅,给横琴做一个文商旅配套,可以很好地和长隆、澳门及香港形成优势互补,形成珠港澳‘一程多站’旅游线路的重要站点。”
在配套城市发展规划的同时,香洲埠也在着力提升自身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旅游价值:通过“街、巷、院”结合的整体院落建设风格;文创、会馆、休闲商业等不同功能区的合理布局,为项目本身和文化产业发展探索一条文商旅结合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
资料显示,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在 2015年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800万人次。而香洲埠建成后,将与长隆形成互补的关系。“我们希望香洲埠为横琴注入的独特文化元素,能推进横琴与港澳的融合发展,横琴作为中国内地唯一一个与香港、澳门陆桥相连的国家级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随着港珠澳大桥、珠机城轨开通以及横琴其他文旅项目的推动,坐落于这一黄金区位内的香洲埠将成为代表城市形象的文化高地、艺术高地。”
在黄冰松和所有项目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之下,新的“香洲商埠”正在以新的姿态在横琴这片崭新的土地上重新绽放,重现百年前香洲商埠的盛景繁华。这一次绽放,融汇了传承自一个多世纪前的城市精神,同时也寄托了黄冰松和整个建设团队对城市文化传承的深沉思考。
依托横琴新区的地缘优势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一带一路”倡议等宏观政策利好,香洲埠的绽放正在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传统的建筑之美、工艺之美、文化之美,为珠海这座城市,奉献一座展示中国古典建筑工艺的艺术珍品、一份典藏城市文脉的空间典范。
[ 后 记 ]
科技发展至今日,电子化与自动化替代掉了很大一部分的人工。
于是有人问,我们还需要工匠吗?纯手工的制作是不是终将被彻底淘汰?
如是问题,从泱泱大国的历史上,我们可以找到精准的回答。
两千多年前的秦国,由于拥有当时世界第一流的工匠,使得他们有能力制造出统一规制的兵器,继而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最终一统华夏。
小匠治器,大匠治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离不开匠人的身影,而工匠精神,更是大国之所以为大国,之能为强国的关键。
七千多年前开始发展的玉雕工艺,始于商代的花丝镶嵌,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的金银錾刻,盛行于明景泰的景泰蓝工艺……精益求精的匠人们用掌纹与指尖抚摸过历史的足迹,为后世人留下了举世无双的传奇器物。
艰苦卓绝的工匠精神,创造了长城、都江堰、紫禁城等流芳百世的建筑,历朝历代的宫闱、园林、宅院,那些巧夺天工的藻井,繁花雕砌的悬鱼,轻盈展翅的飞檐,雕梁画栋的斗拱,富丽堂皇的雀替……时至今日依旧在岁月的疾风中绝世而独。
而到了近代,延续着匠人精神的国人实现了两弹一星,南水北调,航天技术等非凡的成就。
可见,无论历史如何更替,时代如何发展,工匠之手,匠者之心都是我们不能失去的。那是一种让速度让步,让量化妥协的气魄,那是一种对自身的舍得,更是一种对时代的担当。
而真正可以传世的技艺,可以为世人称道的匠人,必然拥有一颗兼容天下,坚守岁月的匠心。
大到一整座香洲埠的兴建,小到褚宏生旗袍上一枚盘扣的织就,精湛如蒋琼耳与手工艺人共同打造出来的“竹丝扣瓷”,意蕴如吴金填手中诞生的柴烧陶器,繁华如倪成玉金丝银缕中繁花堆积的贵胄荣耀,精美如吴志伟牙雕里一刀刀雕刻出來的静谧时光……中国的工匠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精准的追求,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之上,他们从匠人的本心出发,历经时间之河的浸漫与冲洗,再回到初本之心,这是一种回归,更是一种跨越,回归的是对手艺的忠诚,跨越的是时间的维度,历史的使命。他们制器,治家,进而筑城,营国,坚守的是手艺,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筑建的是一个日益辉煌的新时代。
因此,我们可以从时代前行的轨迹中发现,没有工匠精神,大国无以崛起,无以兴盛,也正因有了匠人们的一颗颗灼热匠心,每一个时代才能延续住文化的深厚,民族的精神,并由此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历久弥新的精髓。
诗人的建筑文化梦
沿着横琴大道往西行,到与中心大道交接处,一幢幢富有中国传统韵味的院子很自然地映入眼帘,古色古香的岭南镬耳墙和传统中国特色的塔楼式门楼,成为了这片特色鲜明的院落群区别于周边工地和远处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最鲜明的特色标签。
对于项目的副总经理黄冰松来说,这一百多座静静坐落于横琴大道一侧,古色古香的院落,不只是一座传统手工艺营造的古典院落群,也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文化项目,在黄冰松的眼中,这136座各具风韵的院落,同样也承载着他从业十多年来对城市空间营造和人文传承的思考,寄托着他自青年时期提笔写诗开始始终坚持着的传扬文化价值的未改初心。
与项目管理团队里大部分来自四川不同,黄冰松可以算是半个“珠海人”,出生于广西的黄冰松原本是一名“根正苗红”的“文艺青年”,在2000年前后,专注于诗歌创作和诗歌批评的黄冰松已经是诗歌创作领域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曾一度被誉为“80后诗歌批评第一人”。
2003年,一次机缘巧合之下,黄冰松来到珠海,并进入了当时正值蓬勃发展的地产行业,从文化开始进入商业,先后参与珠海本土及国内数个城市综合体项目的综合开发和营销推广工作,一转身,已经十几年。
文人出身的黄冰松虽然已经在地产行业耕耘了十多年,但骨子里的文人血液让他对文化产业和城市人文的推广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与使命感。在黄冰松的理解中,文化复兴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文化产业的开发,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合力,在这其中,来自民间的力量参与应该是对政府规划的积极参与和有效补充。在地产行业经营多年,黄冰松一直未曾放弃自己心中这份情怀,也因此结识了香洲埠项目的开发团队。
梦想照进现实
在黄冰松多年的从业经历中,文化项目、文创产业乃至更大一些的城市空间营造项目始终是他选择加入一个项目的首要条件,为此,他可以放弃一些纯商业地产项目相对优厚的物质回报和福利待遇。一如他在2014年选择来到了当时尚在开发中的横琴,来到了香洲埠这片尚未动工的一片“白地”,为此,他需要每天驱车一个多小时往返于市区和横琴的项目工地之间。而香洲埠项目能够吸引黄冰松加入的,正是项目本身和项目开发商身上所带有的那份浓厚的人文情怀,在黄冰松的了解中,香洲埠的开发企业是一家集文化产业、地产开发等为一体的多元化发展公司,一直在致力于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为此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公司在成都开发的人文旅游小镇——洛带博客小镇项目在2013年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荣誉称号。在这个项目身上,黄冰松看到了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一种足以传世的文化载体,这就是那些传承自中国千年文明的传统建筑工艺和空间营造智慧,也仿佛让他看到了香洲埠这个项目的未来。
“香洲埠项目以成都的洛带博客小镇为蓝本,但绝不是对已有项目的简单复制,在经过了洛带博客小镇成功尝试之后,我们也找到了一条把古建筑工艺传承和城市发展及文化传承结合的方式,并且在借鉴经验的同时,更多地加入了珠海的本土文化元素和我们对珠三角城市群、对粤港澳大湾区宏观定位和发展前景的思考,相信我们这一次肯定能做得更好。”
行走在香洲埠由腾冲火山石铺就的石板路上,黄冰松感觉这个项目正是他寻找中的,那个照进现实的梦想,看着项目一天天的推进落成,一座座四合院在几百位“国宝级”匠人的手中慢慢绽放,黄冰松的梦想也愈发清晰和丰满了起来。在他看来,选择任何一个项目,都缘于最初的理念相吸,相似的理念和想法产生的碰撞让他为之着迷。
传统建筑的人文之美
自2014年加入项目团队以来,黄冰松每天都准时出现在工地上,戴着安全帽行走在每一个缓慢生长的艺术品中,对于黄冰松来说是一种享受和愉悦。黄冰松觉得, “横琴的这块土地本来就非常珍稀,我们想做一件更稀缺的作品。它不是随处可见的摩天大厦,不是日益精进的现代科技,而是一件‘人类遗产’一样的东西,一个 ‘建筑艺术品’,一个有文化基因,有独特性,跟其他的项目绝不同质化的传世收藏品。”
香洲埠规划了136座四合院,每一院的格局都不同、形态各异。黄冰松介绍说,项目配备专属设计团队每天驻扎工地,为每一栋院子单独手绘图纸,并在施工过程中不停修改调整,“我们不但要做到与众不同,还要‘与己不同’,不雷同别人,也不复制自己”。而亲手建造项目的数百名匠人,更是承载中华千年技艺,“传承千年的古法施工,让香洲埠的每一街、每一院,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在传统建筑风格中具体呈现精湛工艺,憨态可掬的石雕狮子、精雕细琢的飞檐斗拱、富丽堂皇的团花影壁,每一个细节,都让黄冰松着迷。看着这座独一无二的建筑艺术品在自己的参与下慢慢成型,黄冰松很享受这个过程。
古法营造,古老工艺,历时4年的修改完善,才露尖尖角的香洲埠很快就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央视等各大电视台的采访报道、各级各机构的文化项目评定,都用实际行动肯定了项目团队的努力和方向,而在这个承载了中国古典建筑之美和工艺之美的空间里填充怎样的内容,才能彰显项目的文化魅力,与整个项目相得益彰,共同传承和发扬这份老祖宗留下的生活智慧、哲学思考,成为黄冰松作为项目营销副总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黄冰松始终认为:文化传承是建筑得以垂世的精髓,无论是金碧辉煌的卢浮宫、凡尔赛宫等宫殿建筑,还是科隆大教堂、圣约瑟大教堂等宗教建筑,他们得以传承百年,除了建筑本身代表的建筑和工艺价值,更源于它们所承载的文化。 “我们希望香洲埠的未来也应该是这样的,能够代表一座城市精神,传承一座城市历史源流和文化精神的地标,这种地标将是建筑和精神双重存在的。”黄冰松说,未来他们将引入如传统艺术、非遗技艺、国学书院等传统文化元素,邀约各领域的大师、大家,共同着力将香洲埠打造成为 “中国客厅横琴站”,也是珠海和横琴的城市客厅。“以后外地游客来珠海,想体验有珠海特色的地方,他能立马想到香洲埠,一切都是回到老珠海的感觉”。
典藏一座城的文脉
“横琴岛不缺高楼大厦,比邻澳门香港,也不缺豪华,因此香洲埠选择中式建筑。通过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为窗口,辐射到东南亚、港澳台甚至世界,香洲埠是一个展示中国文化精髓,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窗口。香洲埠要给琴港澳打造一个文化客厅,给横琴做一个文商旅配套,可以很好地和长隆、澳门及香港形成优势互补,形成珠港澳‘一程多站’旅游线路的重要站点。”
在配套城市发展规划的同时,香洲埠也在着力提升自身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旅游价值:通过“街、巷、院”结合的整体院落建设风格;文创、会馆、休闲商业等不同功能区的合理布局,为项目本身和文化产业发展探索一条文商旅结合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
资料显示,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在 2015年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800万人次。而香洲埠建成后,将与长隆形成互补的关系。“我们希望香洲埠为横琴注入的独特文化元素,能推进横琴与港澳的融合发展,横琴作为中国内地唯一一个与香港、澳门陆桥相连的国家级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随着港珠澳大桥、珠机城轨开通以及横琴其他文旅项目的推动,坐落于这一黄金区位内的香洲埠将成为代表城市形象的文化高地、艺术高地。”
在黄冰松和所有项目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之下,新的“香洲商埠”正在以新的姿态在横琴这片崭新的土地上重新绽放,重现百年前香洲商埠的盛景繁华。这一次绽放,融汇了传承自一个多世纪前的城市精神,同时也寄托了黄冰松和整个建设团队对城市文化传承的深沉思考。
依托横琴新区的地缘优势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一带一路”倡议等宏观政策利好,香洲埠的绽放正在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传统的建筑之美、工艺之美、文化之美,为珠海这座城市,奉献一座展示中国古典建筑工艺的艺术珍品、一份典藏城市文脉的空间典范。
[ 后 记 ]
科技发展至今日,电子化与自动化替代掉了很大一部分的人工。
于是有人问,我们还需要工匠吗?纯手工的制作是不是终将被彻底淘汰?
如是问题,从泱泱大国的历史上,我们可以找到精准的回答。
两千多年前的秦国,由于拥有当时世界第一流的工匠,使得他们有能力制造出统一规制的兵器,继而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最终一统华夏。
小匠治器,大匠治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离不开匠人的身影,而工匠精神,更是大国之所以为大国,之能为强国的关键。
七千多年前开始发展的玉雕工艺,始于商代的花丝镶嵌,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的金银錾刻,盛行于明景泰的景泰蓝工艺……精益求精的匠人们用掌纹与指尖抚摸过历史的足迹,为后世人留下了举世无双的传奇器物。
艰苦卓绝的工匠精神,创造了长城、都江堰、紫禁城等流芳百世的建筑,历朝历代的宫闱、园林、宅院,那些巧夺天工的藻井,繁花雕砌的悬鱼,轻盈展翅的飞檐,雕梁画栋的斗拱,富丽堂皇的雀替……时至今日依旧在岁月的疾风中绝世而独。
而到了近代,延续着匠人精神的国人实现了两弹一星,南水北调,航天技术等非凡的成就。
可见,无论历史如何更替,时代如何发展,工匠之手,匠者之心都是我们不能失去的。那是一种让速度让步,让量化妥协的气魄,那是一种对自身的舍得,更是一种对时代的担当。
而真正可以传世的技艺,可以为世人称道的匠人,必然拥有一颗兼容天下,坚守岁月的匠心。
大到一整座香洲埠的兴建,小到褚宏生旗袍上一枚盘扣的织就,精湛如蒋琼耳与手工艺人共同打造出来的“竹丝扣瓷”,意蕴如吴金填手中诞生的柴烧陶器,繁华如倪成玉金丝银缕中繁花堆积的贵胄荣耀,精美如吴志伟牙雕里一刀刀雕刻出來的静谧时光……中国的工匠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精准的追求,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之上,他们从匠人的本心出发,历经时间之河的浸漫与冲洗,再回到初本之心,这是一种回归,更是一种跨越,回归的是对手艺的忠诚,跨越的是时间的维度,历史的使命。他们制器,治家,进而筑城,营国,坚守的是手艺,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筑建的是一个日益辉煌的新时代。
因此,我们可以从时代前行的轨迹中发现,没有工匠精神,大国无以崛起,无以兴盛,也正因有了匠人们的一颗颗灼热匠心,每一个时代才能延续住文化的深厚,民族的精神,并由此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历久弥新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