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钢琴伴奏艺术的核心是在词曲提供的信息前提下创造性地挖掘歌曲的内涵。使之在与歌唱者合作的同时更好地引导歌唱,把音乐和听众很好地统一在情境之中,产生意味。尤其民歌最讲究"情与味"。桑桐先生编配的《嘎达梅林》是一首传统的东盟叙事民歌。通过创造性的伴奏编配,使其在演唱上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本文通过对前奏、间奏、三段分节歌的伴奏分析进一步探索其在创作方面对民歌意境的拓展。
关键词:桑桐 《嘎达梅林》 钢琴伴奏 意境拓展
钢琴伴奏起源于欧洲,从浪漫派开始逐渐形成艺术歌曲。舒伯特作为这种艺术歌曲题材的创造者和集大成者,最早把钢琴伴奏从一种从属于歌曲的地位提升为与词曲同等地位,使之成为艺术歌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被后世称为“歌曲之王”。随着钢琴传入我国,经过一代代作曲家的不断探索,一批经典民歌被成功配写钢琴伴奏,给原本处于民间原声状态的小曲小调插上翅膀,进入高等音乐殿堂,成为音乐会保留曲目,得到广泛传播。桑桐先生编配的《嘎达梅林》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经典作品,该曲在拓展民歌意境的同时,也开辟了民歌钢琴编配伴奏的新道路。
一、作者、作品介绍
桑桐(1923-2011)原名朱镜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原院长、教授。1946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师从奥地利洛斯,并在谭小麟教授班学习。创作有小提琴曲《夜景》、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桑桐除了創作外,主要从事和声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他的创作着意于对民族风格的追求。为许多民歌编配了钢琴伴奏,经过他编配的乐曲精致考究,成为民族和声学习的典范作品。
《嘎达梅林》是内蒙古东部科尔沁草原流传的一首蒙古族叙事民歌。歌曲反映了1929年,哲里木萌科尔沁左翼中旗王爷与东北军阀勾结,大量出卖牧场、农田。当地人民无法忍受,在嘎达梅林的带领下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队伍发展到上千人,沉重打击了王爷府。1930年被残酷镇压,嘎达梅林在战斗中英勇牺牲。蒙古人民为了纪念自己的起义领袖,编唱了这首长篇叙事歌。这首民歌,气势恢宏,震撼人心以完美的艺术形式塑造了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光辉形象。同时也是蒙古族人民对我国音乐史上的一大贡献。
二、《嘎达梅林》的意境特征
本曲共分引子、第一段、间奏、第二段、间奏、第三段六部分。
引子:共四小节。C羽调
低音区C1-C2主音上低沉的八度预示着嘎达梅林的壮烈牺牲 。仿佛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投坟乐段中大锣。紧接着以二分音符为单位的柱立和声配合抽象的前奏旋律。采用复合功能并置的变和弦,即将主功能的和弦与属功能或下属功能的和弦叠加起来使用,变是指把确定他们特性的三音降低半音,使功能的概念模糊,降低的三音又大大的增加了歌曲的悲剧特征,共同创造了崇敬庄严的气氛,为第一段埋下了伏笔。
葬礼进行中悼念的嘎达梅林。
分节歌的第一段,低沉的步伐感为基调。延续了引子部分的和声特点,采用俩拍一音(音是指和弦)的和弦节奏。低音八度加和弦的无旋律伴奏手法,长气息、宽松的节奏,给歌唱者以广阔的演唱空间。简单的方整型四句体结构,起承转合。第二句的结尾长音作者运用了反向的和声手法,高音区同和弦转换上行,低音八度下行,形成渐强的音效,为歌词从借喻到英雄形象的推出提供了强大的立体声势。仿佛把听众带进悼念嘎达梅林的葬礼队伍之中。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不落长江不起飞,要说勇敢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英魂永存的嘎达梅林。
第二段以空灵柔软的对答为基调。作者采用单音低音加高音区藕断丝连的复调映衬歌曲旋律。高音区的复调性小旋律采用三音列,oxxx,音型,八分音符的柔和连贯,在高音区更显空灵,犹如风铃回荡。采用七声音阶,配合弱声的演唱,安静中凸显英雄的为人民情怀,同时表达人们对英雄的怀念之情。复调与主调的对答相得益彰,好像人们在与英雄的灵魂对话,同时英雄的嘎达梅林的灵魂永远会保护草原的人们。激励人们为正义公平而战斗,生生不息。
间奏。
安静的第二段结束之后,紧接着一段浓重强烈的转调间奏打破了一切,从c羽调转到g羽调,上五度的转调增加了新鲜感,速度更加积极,加和声的旋律配合低音八度的流动,创造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意境,为战斗中的嘎达梅林出场作了很好的铺垫。
英勇战斗中的嘎达梅林。
第三段以高亢激扬的战斗为基调,速度略快。高音区节拍性柱立式和弦,配合八度流动性低音,低音的旋律是以八分音符的密集流动,是对旋律的推进,更是对旋律的性格变奏,暗流涌动把战争场面描绘得惟妙惟肖。最后结束句翻高到主音长音,从高到低一长串快速和弦倾泻而下 ,使乐曲具有交响性的戏剧性结束。荡气回肠,激动人心。
一个看似简单的三段体蒙古叙事民歌,在桑桐先生的钢琴伴奏编配之后,被拓展成为意境深远的英雄交响。把钢琴当成一个交响乐队。引子和第一段,是体现乐队全奏的浓重感。第二段是突出弦乐和木管的柔和感与灵秀感。第三段突出铜管乐器的力量感。钢琴伴奏的功能被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结语
大量和声复合功能,调式变和弦的运用,为我们编配民歌钢琴伴奏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不断学习传统四部键盘和声体系的同时,摸索出一条属于五声调式的键盘和声体系,为民歌插上和声的翅膀,和声的浓与淡,在纵向给歌曲提供色彩。在速度与音型的选择上,本曲也给出较为明确的指向,节奏的疏与密错落有致,音区的高与低体现的明暗色彩,共同为意境服务产生合力,创造出沉重、悲情、柔和、激烈的不同的表情和气氛,经过编配钢琴伴奏的民歌,使其具有更大的传播空间。
关键词:桑桐 《嘎达梅林》 钢琴伴奏 意境拓展
钢琴伴奏起源于欧洲,从浪漫派开始逐渐形成艺术歌曲。舒伯特作为这种艺术歌曲题材的创造者和集大成者,最早把钢琴伴奏从一种从属于歌曲的地位提升为与词曲同等地位,使之成为艺术歌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被后世称为“歌曲之王”。随着钢琴传入我国,经过一代代作曲家的不断探索,一批经典民歌被成功配写钢琴伴奏,给原本处于民间原声状态的小曲小调插上翅膀,进入高等音乐殿堂,成为音乐会保留曲目,得到广泛传播。桑桐先生编配的《嘎达梅林》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经典作品,该曲在拓展民歌意境的同时,也开辟了民歌钢琴编配伴奏的新道路。
一、作者、作品介绍
桑桐(1923-2011)原名朱镜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原院长、教授。1946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师从奥地利洛斯,并在谭小麟教授班学习。创作有小提琴曲《夜景》、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桑桐除了創作外,主要从事和声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他的创作着意于对民族风格的追求。为许多民歌编配了钢琴伴奏,经过他编配的乐曲精致考究,成为民族和声学习的典范作品。
《嘎达梅林》是内蒙古东部科尔沁草原流传的一首蒙古族叙事民歌。歌曲反映了1929年,哲里木萌科尔沁左翼中旗王爷与东北军阀勾结,大量出卖牧场、农田。当地人民无法忍受,在嘎达梅林的带领下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队伍发展到上千人,沉重打击了王爷府。1930年被残酷镇压,嘎达梅林在战斗中英勇牺牲。蒙古人民为了纪念自己的起义领袖,编唱了这首长篇叙事歌。这首民歌,气势恢宏,震撼人心以完美的艺术形式塑造了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光辉形象。同时也是蒙古族人民对我国音乐史上的一大贡献。
二、《嘎达梅林》的意境特征
本曲共分引子、第一段、间奏、第二段、间奏、第三段六部分。
引子:共四小节。C羽调
低音区C1-C2主音上低沉的八度预示着嘎达梅林的壮烈牺牲 。仿佛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投坟乐段中大锣。紧接着以二分音符为单位的柱立和声配合抽象的前奏旋律。采用复合功能并置的变和弦,即将主功能的和弦与属功能或下属功能的和弦叠加起来使用,变是指把确定他们特性的三音降低半音,使功能的概念模糊,降低的三音又大大的增加了歌曲的悲剧特征,共同创造了崇敬庄严的气氛,为第一段埋下了伏笔。
葬礼进行中悼念的嘎达梅林。
分节歌的第一段,低沉的步伐感为基调。延续了引子部分的和声特点,采用俩拍一音(音是指和弦)的和弦节奏。低音八度加和弦的无旋律伴奏手法,长气息、宽松的节奏,给歌唱者以广阔的演唱空间。简单的方整型四句体结构,起承转合。第二句的结尾长音作者运用了反向的和声手法,高音区同和弦转换上行,低音八度下行,形成渐强的音效,为歌词从借喻到英雄形象的推出提供了强大的立体声势。仿佛把听众带进悼念嘎达梅林的葬礼队伍之中。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不落长江不起飞,要说勇敢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英魂永存的嘎达梅林。
第二段以空灵柔软的对答为基调。作者采用单音低音加高音区藕断丝连的复调映衬歌曲旋律。高音区的复调性小旋律采用三音列,oxxx,音型,八分音符的柔和连贯,在高音区更显空灵,犹如风铃回荡。采用七声音阶,配合弱声的演唱,安静中凸显英雄的为人民情怀,同时表达人们对英雄的怀念之情。复调与主调的对答相得益彰,好像人们在与英雄的灵魂对话,同时英雄的嘎达梅林的灵魂永远会保护草原的人们。激励人们为正义公平而战斗,生生不息。
间奏。
安静的第二段结束之后,紧接着一段浓重强烈的转调间奏打破了一切,从c羽调转到g羽调,上五度的转调增加了新鲜感,速度更加积极,加和声的旋律配合低音八度的流动,创造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意境,为战斗中的嘎达梅林出场作了很好的铺垫。
英勇战斗中的嘎达梅林。
第三段以高亢激扬的战斗为基调,速度略快。高音区节拍性柱立式和弦,配合八度流动性低音,低音的旋律是以八分音符的密集流动,是对旋律的推进,更是对旋律的性格变奏,暗流涌动把战争场面描绘得惟妙惟肖。最后结束句翻高到主音长音,从高到低一长串快速和弦倾泻而下 ,使乐曲具有交响性的戏剧性结束。荡气回肠,激动人心。
一个看似简单的三段体蒙古叙事民歌,在桑桐先生的钢琴伴奏编配之后,被拓展成为意境深远的英雄交响。把钢琴当成一个交响乐队。引子和第一段,是体现乐队全奏的浓重感。第二段是突出弦乐和木管的柔和感与灵秀感。第三段突出铜管乐器的力量感。钢琴伴奏的功能被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结语
大量和声复合功能,调式变和弦的运用,为我们编配民歌钢琴伴奏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不断学习传统四部键盘和声体系的同时,摸索出一条属于五声调式的键盘和声体系,为民歌插上和声的翅膀,和声的浓与淡,在纵向给歌曲提供色彩。在速度与音型的选择上,本曲也给出较为明确的指向,节奏的疏与密错落有致,音区的高与低体现的明暗色彩,共同为意境服务产生合力,创造出沉重、悲情、柔和、激烈的不同的表情和气氛,经过编配钢琴伴奏的民歌,使其具有更大的传播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