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常青树”鲁冠球:开创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先河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bi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作坊到中国首家上市的乡镇企业,开创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先河。花甲之年的鲁冠球素有企业界常青树的美誉。他将一个铁匠铺办成了跨国集团,他从一个洗脚上田的农民,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现代企业家。
  中国企业常青树
  作为一位受尊敬的企业家,鲁冠球亲历了万向集团从一家小作坊到当今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的整个过程。
  鲁冠球,1945年生,杭州萧山人,1985年被授予浙江省特等劳模称号,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模,历任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和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03年,鲁冠球获得了香港理工大学的工商管理博士学位。
  鲁冠球从不否认,这辈子遇到的最大机遇就是改革开放。他在青年时代就把实业作为自己的理想,但最初他四处碰壁,屡受挫折,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他的理想才一步步变成现实,而且越做越大。
  1969年7月,一个只有7个人的小铁匠铺诞生了,这就是今天万向集团的前身。鲁冠球按“求实、图新”的战略方针,在动荡年代求得了生存。
  人们想象不到,初中便辍学在家的鲁冠球会把小铁匠铺发展成一个拥有数亿资产的跨国集团。在鲁冠球带领下,万向集团一步步走向了国际舞台,“钱潮牌”万向节产品以质量和价格赢得了市场的认同。
  1994年,外经贸部正式批准万向集团在美国成立万向美国公司的申请,现今已经成为在美国中西部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中资企业,鲁冠球已经将26家海外企业揽入自己的企业帝国版图之内。
  多年来,鲁冠球潜心经营,荣誉纷至沓来,一切似乎都只是水到渠成。
  从1969年创业至今,鲁冠球和万向见证过新中国四个时代的发展,他和万向“活化石式”的创业经历可以证明,在中国真正的大商人是最适应时代的人,也是最能主宰时代的人。他是内地富豪榜的见证人,从内地有了富豪排行榜的那一天,他就没有从前十名中下去过。他是中国最受尊敬的第一代企业领袖之一,是中国企业的常青树,他将万向集团从一个小厂房发展成为中国最大民营企业之一。
  鲁冠球作为中国改革的风云人物,比他的企业产品更有知名度,他几乎荣获了当代中国企业家所有的最高荣誉。就是他在某些外国尖刻的评论家认为没有真正企业的国度里,创造出了令洋人也折服的现代企业。
  美国《国际商业周刊》称他是“中国最成功,最雄心勃勃的企业家之一”。《华尔街》杂志也称他为“国家式的英雄人物”。
  艰难的创业历程
  鲁冠球小时候家境贫困,初中辍学回乡务农。他第一次创业是办了一家米面加工厂,因被有些人指斥为地下黑工厂而遭关闭,他只好出卖刚过世的祖父遗下的三间旧房,得以还清向亲友借贷的3000元欠款。鲁冠球的第一次创业,几乎使他倾家荡产,但也让他在当地有了名声。
  后来,一直痴心想当工人来改变贫困命运的鲁冠球,带领6个村民,筹集4000元钱,办起了一个铁匠铺,为了躲避“割资本主义尾巴”,挂出了宁围公社农机厂的招牌。
  1969年,鲁冠球受宁围公社领导邀请,执掌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开始他的第二次创业。鲁冠球的第二次创业长达10年(从1969年到1979年),靠作坊式生产,拾遗补缺,生产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有了最初的原始积累。
  1979年,鲁冠球开始调整战略,放弃“多角经营”,集中力量专业化生产汽车万向节,企业开始进入“生产专业化、管理现代化”的成长阶段。从1980年至1989年,鲁冠球曾用摆地摊的方式打开市场。1983年,鲁冠球用自留地里的2万元苗木做抵押,承包了当时已更名为万向节厂的萧山公社宁围农机修配厂。他在承包的第一年,即超额完成承包任务154万元。三年承包期间,鲁冠球年年超额完成任务。
  1988年,他以1500万元向宁围镇政府买断了万向节厂的股权,真正成为当时还颇受争议的私营企业。同时,万向逐渐做大成为国内行业老大。
  在这个过程里,鲁冠球的经营哲学逐渐丰满。
  “要有大海一样的胸怀。不被人理解时,对的你要去听,不对的不用去管。事情不是靠讲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所以要有目标,沉住气,悄悄干。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切都是干出来的。时间是最公正的,有播种一定有收获。不要抱怨,还是要讲实力。诚信也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之上。”
  “只有始终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站得越高,看得越远;看得有多远,就走多远;如果看得足够远,风险就会小一些。困难总是很多,你要有这个承受能力。喜怒哀乐,只有天知、地知、自己知。”
  这种朴素的经营哲学说明鲁冠球不再把理想停留在赚钱的狭隘范围内,他渴望能创办一家百年老店,流传于后世。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万向集团开始进军海外。
  精耕细作征战海外
  上世纪90年代,鲁冠球时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挣外国人的钱为荣,使万家致富为乐”,其后改口为“整合国际资源”。改口的背景是,万向已经成为一家国际化的跨国公司。
  2003年左右,公司还以股权换市场,设备换市场,让利换市场,无形資产收购等资本经营与发展实业相结合的运作技巧,先后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7个国家建立起18家公司,步步融入国际市场。
  在把进入资本市场的平台搭起来后,鲁冠球基本构筑了一个以经营汽车零配件、物流、饮料、化工、房地产为主的万向王国。紧接着,鲁冠球还要组建中国制造基金、浙江省产业投资基金、金融租赁公司等。另外,高科技产业也是万向集团一直以来关注的项目,而意欲用10年时间打造一个真正的“中国硅谷”也是鲁冠球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
  农民出身的鲁冠球还有浓厚的农业情结,至2006年,已投入50亿元,直接解决了40多万农民就业,营收近40亿元,利税超过3个亿。
  2009年,是万向创立40周年。鲁冠球和他的同事们献上的礼物是:日创利润1000万元,员工最高的年收入1000万元。
  早在2002年7月18日,杭州市政府已给予万向特殊奖励。在荣获政府颁发300万元巨额奖金的同时,鲁冠球也获得高度评价——“几十年来带领企业职工艰苦奋斗,辛勤创业,深化改革,不断进取,为杭州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半年后,杭州萧山区政府又因万向对地方经济的突出贡献,奖励其宝马车一辆。
  至2013年年初,万向已在全球拥有31家公司,其中独资和控股的有18家。像美国的百年老店洛克福特、纳斯达克上市企业UAI等国际知名企业也已纳入其名下。“万向制造”已通过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营销网络,遍布全球市场。2012年,万向实现营业收入152亿元。
  目前,万向已实现了“三个接轨”:接轨跨国公司运作,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资源;接轨国际先进技术,在美国和中国分别设立技术研发中心,保持与国际汽车主机厂同步开发;接轨国际主流市场,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大众等国际主流品牌厂商都是万向配套的客户。但是,鲁冠球很清醒,万向要真正实现中外人员融合、资本融合和文化融合,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样的条件下,鲁冠球首先考虑的是人力资源结构的国际化。在万向美国公司现有职工中,中方员工只有6名,其余920多名员工都为外籍员工。万向欧洲公司、南美公司,包括总经理在内的主要管理人员都是委托当地中介机构向当地社会公开招聘的。
  与此同时,鲁冠球反复在世界地图上选择厂址,哪里有市场,哪里有资源,哪里劳动力成本更低,他就去哪里设厂。
  如今,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有鲁冠球麾下的公司。
  曾经有位经济学家这样说:北方的企业家善于学习美国,玩概念、热衷于烧钱;而南方的企业家更类似于日本商业精英,精耕细作,把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步骤。毫无疑问,鲁冠球是后者。
  (据《青岛早报》《财经国家周刊》)
其他文献
毛泽东的子女中,长大成人的只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即毛岸英、毛岸青、李敏、李讷。李讷是在父亲身边生活时间最长的一个。1940年,李讷生于延安,在毛泽东的子女中,李讷是享受父爱最多的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父亲身边度过完整童年的孩子。  战争中成长  在毛泽东的子女中,李讷是享受父爱最多的一个。她在毛泽东身边生活的时间最长,也是唯一一个在父亲身边度过完整童年的孩子,而毛泽东给她直接的教诲也最多,真可谓掌
期刊
贺子珍的名字,早已被亿万中国人民所熟悉、所铭记。她是巾帼英雄,也是一个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流血奋战而又受尽人间各种痛苦的杰出女性。她曾经陪伴革命领袖毛泽东生活了多年。早在1940年代末,即新中国成立前夕,她在沈阳生活过一段时日,而这段时间所发生的事却鲜为人知…  同女儿一起致信毛泽东  1948年深秋,随着辽沈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于11月2日解放了沈阳。  由于沈阳时局的稳定,曾在早些時候从苏联回国
期刊
乔冠华是周恩来一手培养起来的外交干部之一。“文革”初期,乔冠华很看不惯江青,说她打着主席的旗号把全国都扰乱了。可在“文革”后期周总理病重之际,他却换了腔调。从外交部原副部长章文晋夫人张颖撰写的《故友二人行——怀念龚澎并忆乔冠华》一文中,可以看出乔冠华能进入江青集团组阁名单,位列副总理,这绝不是偶然的。  乔冠华一反常态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老乔(乔冠华)正生病住在医院里。不久,我(即本文作
期刊
毛新宇1970年生,是毛泽东唯一的嫡孙、毛岸青与邵华之子。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全国政协委员。2010年7月20日,毛新宇晋升少将军衔,成为目前中国最年轻的将军。  “我最怕的就是我母亲”  1970年,一声小儿的啼哭声,毛岸青与邵华独子,开国领袖毛泽东唯一嫡孙出生了。毛泽东喜出望外,亲自给这个孙子取名叫毛新宇,新字,寄予“砸烂旧世界、开创
期刊
《解放军文艺》曾刊登了林豆豆的一篇回忆文章《董叔叔》,使董叔叔救她的故事流传很广。林豆豆对董叔叔的感情很深,1999年,听说他病重,林豆豆特意为他联系了医院,并专程到医院看望……  董科生其人  董叔叔叫董科生,他说他这一辈子老是跟大首长,在济南抗战时他跟王宏坤,后来跟徐深吉到延安,再后来编进129师。在太行山时,刘伯承、邓小平、李达……他都跟过。那时,他是警卫营一连的副班长。后来董科生到了李雪峰
期刊
刘朝怀开创刘氏豪门  刘家祖籍原在安徽徽州。明朝末年,刘家先祖刘觉忠到四川雅安任同知。农民军首领张献忠打进四川时,杀人如麻,刘觉忠一家惨遭灭门,只有一个儿子侥幸逃脱。血流成河的那个夜晚,令他不寒而栗。此人后半辈子隐姓埋名,在四川名山县生活了几十年。  到了刘氏入川后第五代(约在乾隆年间),刘家才重振门庭。刘氏后裔刘应良单枪匹马来到大邑安仁,期盼创一番基业。他的独子刘朝怀到了婚配年龄,媒婆上门提亲。
期刊
毛远新,1941年生,是毛泽东的大弟毛泽民烈士的儿子,毛泽东对这位亲侄子特别宠爱,他们之间犹如父子一般,无话不谈。毛远新在政治上紧跟江青,他是毛泽东逝世后唯一被送进监狱的毛氏家族成员。  曾对政治运动不感兴趣  毛远新是毛泽东的大弟毛泽民烈士的儿子。1943年9月27日,毛泽民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杀害时,毛远新只有两岁,是在毛泽东身边生活的孩子们之中最小的一个,也是最矮的一个,人们称他为“小豆豆”。 
期刊
今年诞辰110周年的开国上将许世友是毛泽东的爱将,他的性格刚烈也是出了名的。由于许世友一直看不惯张春桥的为人,在他与张春桥之间,毛泽东曾4次导演了“将相和”……  毛泽东四导“将相和”  “文革”期间,上海的新闻工作者都能感受到许世友和张春桥有些矛盾。毛泽东深知二人都是忠于自己的,他俩的和睦对开展“文化大革命”非常重要,所以不断导演“将相和”。  1967年1月,上海警备区司令廖政国总和张春桥(以
期刊
孔东梅1972年出生,母亲是毛泽东的长女李敏,父亲是孔从洲将军之子孔令华。孔东梅2001年创办了北京东润菊香书屋有限公司,2011年嫁给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东升。  早早就学会独立  孔东梅是毛泽东的外孙女,也是毛家第三代里唯一的女孩。其母亲是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女儿李敏,是贺子珍为毛泽东所生的六个孩子中唯一留在身边的。1959年,李敏和丈夫孔令华,在父亲毛泽东的主持下举行了婚礼,1972
期刊
出狱后的蒯大富说:关在那里,待遇还是很好的,吃得很好。有书看,报纸也有。你只要把心情稳住,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环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蒯大富说,如果不是邓小平,人早就没了,挺感谢邓小平的。  一夜爆红当上红卫兵领袖  蒯大富,1967届清华大学化学系学生。在“文革”中,蒯大富是北京红卫兵造反派的五大领袖之一,领导、参与了“文革”初期的一系列造反活动,“文革”后被判有期徒刑17年,先后被关押在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