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的子女中,长大成人的只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即毛岸英、毛岸青、李敏、李讷。李讷是在父亲身边生活时间最长的一个。1940年,李讷生于延安,在毛泽东的子女中,李讷是享受父爱最多的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父亲身边度过完整童年的孩子。
战争中成长
在毛泽东的子女中,李讷是享受父爱最多的一个。她在毛泽东身边生活的时间最长,也是唯一一个在父亲身边度过完整童年的孩子,而毛泽东给她直接的教诲也最多,真可谓掌上明珠。
1940年,李讷生于延安,当时毛泽东47岁,江青25岁。由于江青姓李(李云鹤),毛泽东在战争年代也曾用名“李得胜”,便按古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意思,给女儿取名李讷。
每当看到毛泽东工作累了还不休息的时候,工作人员就哄着把天真活泼的李讷推进毛泽东的办公室。而毛泽东一看到女儿李讷,总是要放下手边的工作,逗女儿玩一会儿,或者带着李讷出门散步。
毛泽东的大手牵着李讷的小手,一边走一边给她讲故事,教她认字,教她文明礼貌。李讷回忆说:“我记得我最早学说话,有一句就是‘爸爸散步去’。我父亲进城的时候还说呢,你小的时候就会说爸爸散步去。”她说“我倒成了工作人员动员爸爸休息的一个法宝”。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他们父女间有了一个秘密:李讷叫毛泽东作“小爸爸”,毛泽东叫李讷为“大娃娃”。
李讷这个“法宝”给战争年代的毛泽东带来了谁也无法替代的欢乐。1946年1月7日,毛泽东在写给远在苏联的次子毛岸青的家书中还不忘提起小小的女儿,写道:“你妹妹(李讷)问候你,她现在已五岁半。她的剪纸,寄你两张。”
中国第一号“公主”
1949年定都北京之后,李讷才正式上育英小学、育英中学。她从中学起就开始寄宿学习,每逢周末才回到中南海。李讷天资聪明,学习用功,有理想。不过她爱闹病。
1959年秋天,李讷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吃住仍然在北大,每个周末坐公交车回家,从不乘小车,星期六晚上与父母共餐。李讷刚上大学的时候,不少同学根本不知道她就是中国第一号“公主”。1 965年,李讷大学毕业,由于身体不太好,在《解放军报》挂了一个编辑名,也穿上了向往已久的军装。
1966年8月初,“造反”的洪流席卷全国。李讷也在《解放军报》带头造反。她化名“萧力”写大字报指斥当时《解放军报》总编辑赵易亚大搞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赵易亚被“揪”出后,她实际上成了《解放军报》“文革”运动的首脑。不久之后,李讷当上《解放军报》总编辑,年仅二十五六岁。
但进入1967年之后,李讷又不怎么管军报的事情了,她实际上已经成为毛泽东个人的联络员或“代表”,负责了解北京各大学运动的情况,直接向毛泽东汇报。应该说在这个特殊岗位上,她也真的起了作用。1968年北京大专院校红卫兵分成两派大搞武斗,互相抓人,甚至开枪、烧房子。
在李讷向父亲汇报之后,毛泽东下决心以“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名义,集合工人和解放军进驻大专院校,强行制止武斗,为后来的“工人阶级领导学校”之始。除了李讷,别人是不能并且也难以向毛泽东汇报运动中的严重问题的。
短暂的婚姻
1969年,李讷当选九大代表,毛泽东提笔圈掉。这时李讷已经当上北京市委副书记,毛泽东知道后很生气。
1970年初,毛泽东为了锻炼李讷,让她前往设在江西井冈山下进贤县的中央办公厅“五七干校”劳动。李讷二话没说,立即前往江西。
李讷当时已经年届30,仍然孑然一身,加上她的身份,人人对她敬而远之,她更感寂寞。毛澤民的女婿曹全夫在干校任党委书记,给李讷介绍过几个对象,都没有成功,李讷表示要找一个农民干部,但一时没有合适的人选。
当时,在“五七干校”有一位小徐,东北人,20多岁,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北戴河管理处的服务员,工农出身,文化不高,但长得眉清目秀,机智灵活,为人热情。他见李讷终日郁郁寡欢,便不时邀请她打球、聊天、散步等。等到领导发现情况有异时,两人已经如胶似漆。
这段感情遭到江青的极力阻挠,为此江青还和李讷大吵了一架。李讷只好直接去找父亲。毛泽东毅然应允李讷的婚事。
1971年9月,李讷和小徐在“五七干校”举行了简朴的婚礼。毛泽东送了一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作为结婚礼物。
几个月之后,这桩婚姻就维持不下去了。原来,两个人的学识、志趣、个性、思想都大相径庭,新婚的新鲜感一过,矛盾凸显,两人只好分居。干校领导为了挽救他们的婚姻,把小徐保送到河北某大学学习。这时候,李讷已经有孕,其后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徐小宁。又过了快一年,两人正式离婚。徐某大学毕业之后,便回了山东老家。就这样,李讷的第一次婚姻失败了。
徐小宁后来改名王效芝,并选择了一条与父母完全不同的独立生活道路:打工、经商。同几位哥哥、姐姐相比,王效芝是最低调的一位。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毛泽东有心培养李讷。1974年至1975年间,李讷先后担任了中共平谷县县委书记和北京市委书记。但由于李讷婚姻受挫,精神不佳,加上身体不好,难以承担重任。
1976年毛泽东去世,江青等“四人帮”被揪出来。李讷由于身体不好,没有像毛远新那样被牵连进“四人帮”的阴谋之中。上世纪80年代初,李讷身体状况好转一些,遂要求工作。她毕竟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中年知识分子,被安排在中共中央某研究机构的资料室工作。不过是看看书、看看报,整理点资料。
重结的良缘
父亲去世,母亲服刑,不幸的婚姻,多病的躯体,使李讷精神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虽说北京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姐,但因种种原因没有来往。孩子是她唯一的寄托,母子相依为命,过着孤独、平静的生活。
有了儿子,家务事多了,而李讷操持家务完全是外行。这时的李讷已经完全平民化了,拉板车买煤球,排队买大白菜,儿子课余帮助她洗衣烧饭。工资太少,被子一人一条,半铺半盖,全家每天只买一毛钱的肉,有时甚至要卖旧书补贴。 李讷是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的妻子韩桂馨带大的,而李银桥和韩桂馨的婚姻又是毛泽东牵的线,他们很关心李讷的生活。
这天,李银桥家里来了一位客人,他就是李银桥在中央警卫团工作的老战友、时任昆明军区某军分区参谋长王景清。老战友久别重逢,无所不谈,当谈到家庭生活时,王景清陷入极度痛苦之中,原来他和妻子离婚了。
李银桥认为王景清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比较高,为人厚道,比李讷大十多岁,关心体贴人,也会做家务,是不错的人选。
李银桥就向王景清介绍了李讷的情况,王景清听了很满意。李银桥夫妇又来到李讷家里,把王景清的人品、性格、爱好、兴趣以及为人等详尽地向李讷介绍,李讷听后也觉得条件合适,当即表态可以见一次面。
经过数月的了解和接触,他俩将婚姻大事定下来了。后来,王景清将离休的关系从昆明军区转到了北京,这样他们在朝夕相处、互相照顾中增进了友谊和感情。
1985年,双方决定结婚,摆了一桌酒席,请了叶子龙夫妇、李银桥夫妇等中办的七八位老人。许多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同志都來祝贺。中央领导对李讷的婚事也十分关心,杨尚昆送了一床大被套和几斤巧克力,并以全家的名义写了贺信。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见到李银桥夫妇,拉着他们的手说:“你们为李讷办了一件好事。”
婚后不久,李讷带着王景清和孩子到京郊秦城监狱看望江青,江青对他们的婚姻表示满意和祝贺。王景清还即场书写了一幅隶书,江青大加赞扬。
在家里,王景清几乎承担起了所有家务活,买菜买粮做饭,修门窗,拉煤块,还给李讷做了一个小板凳,冬天里也像普通人家一样买上几百斤大白菜,推着拉板车回来腌酸菜。
在文史方面,王景清与北大历史系毕业的李讷有着很多的共同语言,晚年生活里,他们还在一起练习书法,李讷跟王景清一样,都十分喜欢隶书和篆书,切磋书法便成了生活中的一道不可少的娱乐。
每天清晨,他们携手外出散步,锻炼身体,但后来,李讷因为腿疾,经常跌倒,散步便也终止了。李讷从小瘦弱多病,加之坎坷复杂的人生经历,步入晚年后,精神状态欠佳,严重的失眠,四肢无力,肾脏等疾病也时常折磨着身体,王景清就陪着李讷四处看病。曾经,在前往解放军305医院途中的公交车站,总会看到一对老人互相搀扶着去乘公交,那就是王景清和李讷。
王景清还买了一辆三轮车,蹬着三轮带着老伴上医院看病。人生聚散依依,王景清夫妇品尝人生百味,深晓生活冷暖。
(据《华夏关注》《南方周末》)
战争中成长
在毛泽东的子女中,李讷是享受父爱最多的一个。她在毛泽东身边生活的时间最长,也是唯一一个在父亲身边度过完整童年的孩子,而毛泽东给她直接的教诲也最多,真可谓掌上明珠。
1940年,李讷生于延安,当时毛泽东47岁,江青25岁。由于江青姓李(李云鹤),毛泽东在战争年代也曾用名“李得胜”,便按古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意思,给女儿取名李讷。
每当看到毛泽东工作累了还不休息的时候,工作人员就哄着把天真活泼的李讷推进毛泽东的办公室。而毛泽东一看到女儿李讷,总是要放下手边的工作,逗女儿玩一会儿,或者带着李讷出门散步。
毛泽东的大手牵着李讷的小手,一边走一边给她讲故事,教她认字,教她文明礼貌。李讷回忆说:“我记得我最早学说话,有一句就是‘爸爸散步去’。我父亲进城的时候还说呢,你小的时候就会说爸爸散步去。”她说“我倒成了工作人员动员爸爸休息的一个法宝”。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他们父女间有了一个秘密:李讷叫毛泽东作“小爸爸”,毛泽东叫李讷为“大娃娃”。
李讷这个“法宝”给战争年代的毛泽东带来了谁也无法替代的欢乐。1946年1月7日,毛泽东在写给远在苏联的次子毛岸青的家书中还不忘提起小小的女儿,写道:“你妹妹(李讷)问候你,她现在已五岁半。她的剪纸,寄你两张。”
中国第一号“公主”
1949年定都北京之后,李讷才正式上育英小学、育英中学。她从中学起就开始寄宿学习,每逢周末才回到中南海。李讷天资聪明,学习用功,有理想。不过她爱闹病。
1959年秋天,李讷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吃住仍然在北大,每个周末坐公交车回家,从不乘小车,星期六晚上与父母共餐。李讷刚上大学的时候,不少同学根本不知道她就是中国第一号“公主”。1 965年,李讷大学毕业,由于身体不太好,在《解放军报》挂了一个编辑名,也穿上了向往已久的军装。
1966年8月初,“造反”的洪流席卷全国。李讷也在《解放军报》带头造反。她化名“萧力”写大字报指斥当时《解放军报》总编辑赵易亚大搞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赵易亚被“揪”出后,她实际上成了《解放军报》“文革”运动的首脑。不久之后,李讷当上《解放军报》总编辑,年仅二十五六岁。
但进入1967年之后,李讷又不怎么管军报的事情了,她实际上已经成为毛泽东个人的联络员或“代表”,负责了解北京各大学运动的情况,直接向毛泽东汇报。应该说在这个特殊岗位上,她也真的起了作用。1968年北京大专院校红卫兵分成两派大搞武斗,互相抓人,甚至开枪、烧房子。
在李讷向父亲汇报之后,毛泽东下决心以“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名义,集合工人和解放军进驻大专院校,强行制止武斗,为后来的“工人阶级领导学校”之始。除了李讷,别人是不能并且也难以向毛泽东汇报运动中的严重问题的。
短暂的婚姻
1969年,李讷当选九大代表,毛泽东提笔圈掉。这时李讷已经当上北京市委副书记,毛泽东知道后很生气。
1970年初,毛泽东为了锻炼李讷,让她前往设在江西井冈山下进贤县的中央办公厅“五七干校”劳动。李讷二话没说,立即前往江西。
李讷当时已经年届30,仍然孑然一身,加上她的身份,人人对她敬而远之,她更感寂寞。毛澤民的女婿曹全夫在干校任党委书记,给李讷介绍过几个对象,都没有成功,李讷表示要找一个农民干部,但一时没有合适的人选。
当时,在“五七干校”有一位小徐,东北人,20多岁,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北戴河管理处的服务员,工农出身,文化不高,但长得眉清目秀,机智灵活,为人热情。他见李讷终日郁郁寡欢,便不时邀请她打球、聊天、散步等。等到领导发现情况有异时,两人已经如胶似漆。
这段感情遭到江青的极力阻挠,为此江青还和李讷大吵了一架。李讷只好直接去找父亲。毛泽东毅然应允李讷的婚事。
1971年9月,李讷和小徐在“五七干校”举行了简朴的婚礼。毛泽东送了一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作为结婚礼物。
几个月之后,这桩婚姻就维持不下去了。原来,两个人的学识、志趣、个性、思想都大相径庭,新婚的新鲜感一过,矛盾凸显,两人只好分居。干校领导为了挽救他们的婚姻,把小徐保送到河北某大学学习。这时候,李讷已经有孕,其后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徐小宁。又过了快一年,两人正式离婚。徐某大学毕业之后,便回了山东老家。就这样,李讷的第一次婚姻失败了。
徐小宁后来改名王效芝,并选择了一条与父母完全不同的独立生活道路:打工、经商。同几位哥哥、姐姐相比,王效芝是最低调的一位。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毛泽东有心培养李讷。1974年至1975年间,李讷先后担任了中共平谷县县委书记和北京市委书记。但由于李讷婚姻受挫,精神不佳,加上身体不好,难以承担重任。
1976年毛泽东去世,江青等“四人帮”被揪出来。李讷由于身体不好,没有像毛远新那样被牵连进“四人帮”的阴谋之中。上世纪80年代初,李讷身体状况好转一些,遂要求工作。她毕竟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中年知识分子,被安排在中共中央某研究机构的资料室工作。不过是看看书、看看报,整理点资料。
重结的良缘
父亲去世,母亲服刑,不幸的婚姻,多病的躯体,使李讷精神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虽说北京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姐,但因种种原因没有来往。孩子是她唯一的寄托,母子相依为命,过着孤独、平静的生活。
有了儿子,家务事多了,而李讷操持家务完全是外行。这时的李讷已经完全平民化了,拉板车买煤球,排队买大白菜,儿子课余帮助她洗衣烧饭。工资太少,被子一人一条,半铺半盖,全家每天只买一毛钱的肉,有时甚至要卖旧书补贴。 李讷是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的妻子韩桂馨带大的,而李银桥和韩桂馨的婚姻又是毛泽东牵的线,他们很关心李讷的生活。
这天,李银桥家里来了一位客人,他就是李银桥在中央警卫团工作的老战友、时任昆明军区某军分区参谋长王景清。老战友久别重逢,无所不谈,当谈到家庭生活时,王景清陷入极度痛苦之中,原来他和妻子离婚了。
李银桥认为王景清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比较高,为人厚道,比李讷大十多岁,关心体贴人,也会做家务,是不错的人选。
李银桥就向王景清介绍了李讷的情况,王景清听了很满意。李银桥夫妇又来到李讷家里,把王景清的人品、性格、爱好、兴趣以及为人等详尽地向李讷介绍,李讷听后也觉得条件合适,当即表态可以见一次面。
经过数月的了解和接触,他俩将婚姻大事定下来了。后来,王景清将离休的关系从昆明军区转到了北京,这样他们在朝夕相处、互相照顾中增进了友谊和感情。
1985年,双方决定结婚,摆了一桌酒席,请了叶子龙夫妇、李银桥夫妇等中办的七八位老人。许多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同志都來祝贺。中央领导对李讷的婚事也十分关心,杨尚昆送了一床大被套和几斤巧克力,并以全家的名义写了贺信。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见到李银桥夫妇,拉着他们的手说:“你们为李讷办了一件好事。”
婚后不久,李讷带着王景清和孩子到京郊秦城监狱看望江青,江青对他们的婚姻表示满意和祝贺。王景清还即场书写了一幅隶书,江青大加赞扬。
在家里,王景清几乎承担起了所有家务活,买菜买粮做饭,修门窗,拉煤块,还给李讷做了一个小板凳,冬天里也像普通人家一样买上几百斤大白菜,推着拉板车回来腌酸菜。
在文史方面,王景清与北大历史系毕业的李讷有着很多的共同语言,晚年生活里,他们还在一起练习书法,李讷跟王景清一样,都十分喜欢隶书和篆书,切磋书法便成了生活中的一道不可少的娱乐。
每天清晨,他们携手外出散步,锻炼身体,但后来,李讷因为腿疾,经常跌倒,散步便也终止了。李讷从小瘦弱多病,加之坎坷复杂的人生经历,步入晚年后,精神状态欠佳,严重的失眠,四肢无力,肾脏等疾病也时常折磨着身体,王景清就陪着李讷四处看病。曾经,在前往解放军305医院途中的公交车站,总会看到一对老人互相搀扶着去乘公交,那就是王景清和李讷。
王景清还买了一辆三轮车,蹬着三轮带着老伴上医院看病。人生聚散依依,王景清夫妇品尝人生百味,深晓生活冷暖。
(据《华夏关注》《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