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国维说“诗以有境界自成高格”。所谓的境界就是意境,每首诗歌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生命。入境,是品读诗歌的根本。只有注重对意境的透析,把握作者作品的情感,才能使学生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鉴赏境界。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发学生思维,架起诗歌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去领悟诗歌中的意境美,在诗情画意中让生命诗意地栖居。
一、配乐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读”是诗歌教学的灵魂。读一首好诗,相当于聆听一首美妙的旋律;读一首好诗,相当于欣赏一幅优美的图画;读一首好诗,相当于与一位艺术家促膝谈心。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让学生进行配乐诵读,能借助音乐独到的感染力,渲染烘托出古诗洋溢的气氛,创设出一个与诗意贴切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内心的感受,从走近情境到走进情境。
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全诗以叙述的笔调记录了诗人在黄鹤楼上送别朋友的事情,读来朗朗上口,听来声声入耳,全诗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离别之情。此时,如果仅仅让学生去读,可能一下子进入不了情境之中,可如果在学生诵读的时候辅以古曲《送别》,凄婉的音乐声里,朋友即将远去的情调很自然地就表达出来了。以此为切入口,让学生闭上眼睛去听、去想、去记,学生会很自然地进入繁花似锦的三月不得不面对分别的意境之中。
二、品字析词,领悟诗歌的意境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古诗等同古文,进行逐字逐句地解释,甚至翻译成文,这不仅破坏了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也破坏了审美者在审美时主观体现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到头来,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几句干巴巴的片言只语。诗歌讲究“炼” 字,古有“合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古诗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表达出丰富的意蕴。一首诗往往有透露诗旨的一些关键字词,诗人常常会借助这些字词来展现优美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获得愉悦的审美享受。抓住精当传神的字眼,细细咀嚼,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领悟诗歌的意境,在古诗的教学中极为关键。
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是诗人泊船与京口一衣带水的瓜洲,遥望与京口只隔数重山的故乡钟山有感而发的思乡之作。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动词,诗人先用了“到”字,又觉得写春风用“到”缺乏形象感,了无诗意,便改为“过”;又觉得春风一掠而过虽有了动态,却未能宣泄出此时此刻急切的思乡之情,便改为“入”字;又觉得虽有了纵深感,但仍表现不出江南平畴绿原之景,便改为“满”字,春风已满江南,游子却还滞留江北,思乡之情倍增,似乎可以定稿了;然而不久又觉得缺乏色彩,诗意不浓,最终定为“绿”字。一个“绿”字,色彩与动感兼而有之,写尽了整个江南春意的葱茏盎然、生机勃勃,寄寓着诗人对故乡的无比热爱和不尽思念,从而把心中之意与想象之境天衣无缝地串联起来了!这里的“绿”字,便是所谓的“诗眼”。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绿”字与“到、过、入、满”等字的比较,深究“绿”字的妙处,透过这个诗眼的窥探加深对诗歌意境的体味。
三、透析意象,走进诗歌的意境
意象,就是情意(思想感情)和物象(物体的形象)的组合。当一个意象进人诗歌作品之后,已被作者赋予了这样或那样的情感内涵,往往寄托了一种或多种寓意和独特情感,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种种意象,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灵沟通,更是一次生命的原始感悟。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透过诗歌中的意象去把握诗歌的意境,结合意象原物的特点和作者情感、身世、生存环境、写作背景,展开想象去理解作品。
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显然这是一首纯意象诗,其“景语”亦即“情语”也。兹以诗的头两句为例:新绿的柳条上有成对的黄鹂在欢歌,蓝天上有成行的白鹭在飞翔,两句中又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绚丽图景,传达出诗人无比欢快的感情,构成清新和谐的意境。据此,教学时可展示动画课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动画课件设计为:清清的小河边,一排婀娜多姿的垂柳倒映水中,翠绿翠绿的柳叶,染绿了整条河。微风徐徐吹来,柳条轻轻摇曳。突然传来一阵婉转的歌声,原来是两只黄鹂正在柳树梢上相对而鸣;又见一行鹭鸶扑棱着白色的翅膀,在万里蓝天上自由飞翔)学生必然会被画面所吸引,沉醉其中。接着朗诵一两遍诗歌第一、二行,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复述画面所展示的内容,使学生油然而生愉悦之情,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作品的意境。
总之,古诗教学只要本着“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原则,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品”、自己去“析”,是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是能够让学生逐步走进绚丽的语文审美殿堂的。这样,才能演绎诗的精彩,让精神生命在诗情画意中栖居。
(责编钟岚)
一、配乐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读”是诗歌教学的灵魂。读一首好诗,相当于聆听一首美妙的旋律;读一首好诗,相当于欣赏一幅优美的图画;读一首好诗,相当于与一位艺术家促膝谈心。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让学生进行配乐诵读,能借助音乐独到的感染力,渲染烘托出古诗洋溢的气氛,创设出一个与诗意贴切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内心的感受,从走近情境到走进情境。
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全诗以叙述的笔调记录了诗人在黄鹤楼上送别朋友的事情,读来朗朗上口,听来声声入耳,全诗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离别之情。此时,如果仅仅让学生去读,可能一下子进入不了情境之中,可如果在学生诵读的时候辅以古曲《送别》,凄婉的音乐声里,朋友即将远去的情调很自然地就表达出来了。以此为切入口,让学生闭上眼睛去听、去想、去记,学生会很自然地进入繁花似锦的三月不得不面对分别的意境之中。
二、品字析词,领悟诗歌的意境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古诗等同古文,进行逐字逐句地解释,甚至翻译成文,这不仅破坏了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也破坏了审美者在审美时主观体现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到头来,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几句干巴巴的片言只语。诗歌讲究“炼” 字,古有“合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古诗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表达出丰富的意蕴。一首诗往往有透露诗旨的一些关键字词,诗人常常会借助这些字词来展现优美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获得愉悦的审美享受。抓住精当传神的字眼,细细咀嚼,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领悟诗歌的意境,在古诗的教学中极为关键。
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是诗人泊船与京口一衣带水的瓜洲,遥望与京口只隔数重山的故乡钟山有感而发的思乡之作。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动词,诗人先用了“到”字,又觉得写春风用“到”缺乏形象感,了无诗意,便改为“过”;又觉得春风一掠而过虽有了动态,却未能宣泄出此时此刻急切的思乡之情,便改为“入”字;又觉得虽有了纵深感,但仍表现不出江南平畴绿原之景,便改为“满”字,春风已满江南,游子却还滞留江北,思乡之情倍增,似乎可以定稿了;然而不久又觉得缺乏色彩,诗意不浓,最终定为“绿”字。一个“绿”字,色彩与动感兼而有之,写尽了整个江南春意的葱茏盎然、生机勃勃,寄寓着诗人对故乡的无比热爱和不尽思念,从而把心中之意与想象之境天衣无缝地串联起来了!这里的“绿”字,便是所谓的“诗眼”。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绿”字与“到、过、入、满”等字的比较,深究“绿”字的妙处,透过这个诗眼的窥探加深对诗歌意境的体味。
三、透析意象,走进诗歌的意境
意象,就是情意(思想感情)和物象(物体的形象)的组合。当一个意象进人诗歌作品之后,已被作者赋予了这样或那样的情感内涵,往往寄托了一种或多种寓意和独特情感,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种种意象,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灵沟通,更是一次生命的原始感悟。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透过诗歌中的意象去把握诗歌的意境,结合意象原物的特点和作者情感、身世、生存环境、写作背景,展开想象去理解作品。
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显然这是一首纯意象诗,其“景语”亦即“情语”也。兹以诗的头两句为例:新绿的柳条上有成对的黄鹂在欢歌,蓝天上有成行的白鹭在飞翔,两句中又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绚丽图景,传达出诗人无比欢快的感情,构成清新和谐的意境。据此,教学时可展示动画课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动画课件设计为:清清的小河边,一排婀娜多姿的垂柳倒映水中,翠绿翠绿的柳叶,染绿了整条河。微风徐徐吹来,柳条轻轻摇曳。突然传来一阵婉转的歌声,原来是两只黄鹂正在柳树梢上相对而鸣;又见一行鹭鸶扑棱着白色的翅膀,在万里蓝天上自由飞翔)学生必然会被画面所吸引,沉醉其中。接着朗诵一两遍诗歌第一、二行,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复述画面所展示的内容,使学生油然而生愉悦之情,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作品的意境。
总之,古诗教学只要本着“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原则,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品”、自己去“析”,是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是能够让学生逐步走进绚丽的语文审美殿堂的。这样,才能演绎诗的精彩,让精神生命在诗情画意中栖居。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