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最大的努力解释中国的立场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pri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12月9日,章启月作为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主持最后一次新闻发布会。2005年1月6日上午,在去布鲁塞尔赴任比利时大使之前,章启月在外交部新闻发布厅接受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东方之子》栏目记者的采访。下面的对话主要是围绕她任外交部新闻人6年的经历展开。
  
  “最难忘的是美国撞我们飞机的那次”
  
  记者:六年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生涯,回想一下,总共主持了多少次新闻发布会?
  章启月:我也没有做过计算,可能上百场吧。
  记者:可能这个问题大家会常问,特别是这个时候,令您比较难忘的是哪一场?
  章启月:实际上确实这六年里头主持了很多各种各样的记者招待会,有的是外交部的例行的,有的时候是随国家领导人出访的时候临时举行的,有很多难忘的场面,但是我想让我最难忘的一次可能就是美国撞击我们飞机的那一次,在海南岛撞机的事件之后。我记得在那次的记者招待会上,我们第一次用了多媒体的手段来摆事实、讲道理,所以当时我在开记者会的同时,还给在北京的所有外国记者放了一段录像,还有幻灯片,运用这样的多媒体的手段来说明我们是站得住的。美国方面当时撞击我们的飞机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完全是他们造成的。
  记者:我在看这样的新闻发布会的时候有一个担心,万一有哪一个记者问出了一些让您很尴尬的问题,这些时候您怎么办?您有没有这种时刻听到这个问题,心里一紧这样的状况?
  章启月:可以说在过去六年多的时间里主持了上百场的记者会,所以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外国记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都是你能够考虑到的,而且也有一些问题并不是从一个很友善的一种角度来提出的。但是我觉得我们作为外交部,中国的外交部发言人,我觉得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的外交政策是得人心的,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立场是站得住的,而且是很有说服力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没有经历过十分尴尬的局面,任何的问题我都可以很有说服力地进行回答。
  
  “外交部的发言人实际上是一个机制”
  
  记者:您曾经特别强调过,在举行新闻发布会之前准备工作要做得特别充足,细到什么程度?
  章启月:可以这么说,外交部的发言人实际上是一个机制,并不是一个个人的工作,我想任何一个个人都不可能准备得非常充分,但是作为一个成熟的机制它是可以做得很好的。
  我们外交部发言人的这个机制是从1983年就建立起来的,经过了这么多年,我们已经有了一套非常完善的做法。实际上我们每一个发言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工作班子,我们对外叫做发言人办公室。这个班子所有的同志都在为发言人而忙碌。我们这个班子的同志都是非常辛苦的,很多同事早上可能5点多钟就要到办公室,他们要去了解当天在国际上发生的一些大的事情,各国对于中国的有关立场的反应。实际上我们新闻司还有我们外交部,很多的同志都是要加班甚至做夜班。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机制可以说是一年365天,每天的每一个小时都在运转,它是整个外交部各个部门通力合作的一个结果。
  记者:具体您来说的话,您会准备到什么时候?需要做什么资料。
  章启月:我每天也要看很多的资料,但是毕竟还是有限的,因为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工作,实际上从我们这个司来说,工作远不只是发言人的工作,还有很多其他比如说服务于记者的一些事情,还有跟踪国际上一些大的事情,还要参加在北京一些重要的外事活动,有的时候还有很多出访的活动,事情是很多的。所以每天我们也就只能拿出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来进行一些准备。所以我刚才讲了,大量的工作是由我的同事在做,然后他们和我坐在一起来讨论今天有哪些事情,我是通过他们来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情。
  记者:观众可能看到的,在电视中,只是新闻发言人几个简单的问题,几个简单的画面。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在幕后这样的工作。
  章启月:对。其实我们很多的立场都是要跟各个业务司一起商量的。所以这一个外交部发言人所讲出来的话并不是代表他个人,而是一个国家在对外政策上的一个立场。
  
  “我从来没有说过无可奉告”
  
  记者:可是作为发言人的话,在电视上出现,千万双眼睛注视着您,那种感觉和压力又完全不一样。
  章启月:对。这个压力确实是有,但是我觉得要想做好这项工作,自己还得要有平常心,如果你给自己施加很多的压力的话,那你可能都把自己吓倒了,那么我觉得就是在每一次记者会的时候,你还要把它看作是一项平常的工作。你就会尽心尽力地做好这项工作。
  记者:作为老百姓来说,他们会说新闻发言人会说一句话叫“无可奉告”,您说过这样的话吗?
  章启月:我们现在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词。而且这个可能还是很多年以前用过的话,可以说这十多年都没有人用这样的话,但是我们有的时候遇到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我刚才讲了,因为在我们记者招待会上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有一些比如说不是我们主管的一些具体的问题提到会上来,我们可能不了解,那么我们会说:这个事情我们还不太了解,我可以回去以后再帮你了解一下。
  记者: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因为来自各个国家的记者、各个地方的记者,他们存心要给新闻发言人一个难堪,让他下不来台,碰到这样的记者您会怎么办?
  章启月:我想记者们在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时候,他会有不同的动机。但是我觉得不管他有什么样的动机,我们会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来解释中国的立场,我觉得作为一个发言人,希望通过这样的窗口让外部的世界了解中国在一些问题上的看法,了解中国在当前的国际事务中是起到建设性的负责任的作用和有这样的一种影响。所以我想,记者他有权利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无论他是什么样的动机,我们还是要按照我们的原则和立场来回答。
  
   “鼓掌是对我们外交工作的肯定”
  
  记者:您的最后一次新闻发布会,我们的同事,特别是我们的女同事注意到了,衣服、围巾的搭配,色彩上非常漂亮,是有意准备的吗?
  章启月:其实每一次记者招待会,我都会非常认真地准备的,那么这个准备根本上说是政策上的准备,业务本身的准备。当然同时作为一名女性发言人也包括自己着装、发型这些方面的准备。其实作为一个女性的发言人,我觉得在这方面要比男同志麻烦很多,我这方面必然要花一些时间。
  所以每一次的记者招待会我都得花时间考虑穿什么样的服装,要自己简单地化化妆,另外也要去把头发吹一下,因为这毕竟是一个面对这么多公众和记者的,这样的一个场合还是要非常认真地对待的。
  记者:在这最后一次意义可能还不太一样。比往常更加注意一些。
  章启月:好像也没有,我觉得花很多的时间要在政策的准备方面,但是并没有说花比平常更多的时间去刻意地装扮自己。
  记者:这是最后一次的新闻发布会,对您来说跟以前的几百次一样吗?
  章启月:当然,作为最后一次是不一样的。但是从回答记者提问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不同,所以我也就是在记者招待会的最后,我想经过这么多年,也需要跟记者们有个交代,简单地告别,但是我没有想到媒体有这么大的反响。
  记者:当您说完这句话的时候,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掌声响起那一刻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章启月:可能多少有点感动吧。我觉得在这六年中,我自己和大家和我们所有的同事也确实付出了很多。我在最后讲的一句话:我非常感谢各位记者对于中国外交工作的支持和理解。所以我想这种鼓掌可能也有对于我们国家这种外交工作的一种肯定吧。
  
  “能够和爱人在厨房做做饭聊聊天是享受”
  
  记者:六年。回首这六年新闻发言人的生涯,您会对自己有什么样的评价呢?
  章启月:我觉得我也没有来得及给自己做一个评价,但是我想我自己做事的原则吧,就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每一项工作。那么可以说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我觉得是实现了这一点,每一天都是用心地去做。
  记者:这六年新闻发言人的经历,您有什么收获没有?
  章启月:我觉得在这个工作岗位上还是非常受锻炼的,首先要了解外交工作的方方面面。再一点也需要应对记者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你要更多地去思考。一方面我们政策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政策,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政策。另一方面记者他们会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发问,来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此同时,我们应该从什么样的角度来介绍和引导记者对于外交的理解。当然还有一点就是能够更好地在这么多的电视媒体记者面前非常冷静地回答问题,介绍中国的立场,我想这些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记者:您认为新闻发言人需要作为一个专业来系统地培养吗?主要的课程应该是哪一些?
  章启月:新闻发言人的性质决定了他不可能作为一个专业来提前培养。只能是在确定谁做新闻发言人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培训。专业知识是没有办法培训的,只能培训一些与媒体记者打交道的知识,如何面对镜头,如何回答记者的提问,还有就是体态仪表方面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记者:我们知道您爱人跟您是同行。但是您曾经说过一句话:能跟丈夫一起在厨房里做做菜、做做饭,是最大的享受。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吗?
  章启月:可能是因为不是经常吧?熏所以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享受。因为我爱人也挺忙的,经常出差,我们俩经常碰不到一起。所以有的时候能够一起在厨房做做饭聊聊天什么的,我觉得还是一种享受。
其他文献
今年5月下旬,《许昌晨报》强势推出了长篇通讯《大学生,背起妈妈去打工》,介绍襄城县大学生张尚昀自强不息,大义至孝,在长春税务学院一边上学求知,一边打工为母亲治病的感人事迹。此后,张尚昀事迹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新闻媒体进一步传播,引发强烈反响。中宣部对这一典型人物的推出给予充分肯定,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作出重要批示,全省各地由此掀起向张尚昀学习的热潮。  作为率先推出这一重大典型的《许昌晨报》,在典型人物
期刊
1950年9月15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束电波划破中原上空,传向四面八方。自此,她的声音响彻神州大地,经天纬地,生生不息。  正值全台上下以优异成绩迎接河南广播55岁生日之际,金色的秋风送来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政府在线”栏目荣获全国十大新闻名栏目奖,专题节目《女儿本色》获得广播专题类一等奖。同时有2件作品荣获全国新闻界最高奖,这是河南台一
期刊
在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任何一家企业都希望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能让受众记住,形成深刻的印象,记住的人越多,记忆越深刻,知名度就越高。提高知名度、促进销售是广告的主要目的之一,如何使自己的广告信息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呢?    一、不断重复,及时强化,建立心理定势    心理学对遗忘的原因一般有两种解释:消退和干扰。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
期刊
新闻学与各门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文学艺术之间,尽管它们的性质和原则不尽相同,但仍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审美追求上的借鉴和沟通更是无处不在。新闻意境的建构就是这种借鉴沟通的具体表现。    一    意境是从中国古典诗歌、绘画等抒情写意的艺术传统中锤炼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极富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从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这个概念以来,历代著名的文论家不断予以阐释和丰富,形成中国文论中一道独特的艺术风景线,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受众需求的催生,一种新的报道文体应运而生,陆续出现在许多报纸的版面上。从以前的填充版面到现在占据重要位置,这类报道,越来越成为媒体吸引读者的重要内容。这类单篇式报道,不是单纯的记事记人的叙事文体,而是全方位反映热点、难点中人物、事物面貌的综合文体。这类多篇式报道,也区别于传统的系列报道、连续报道等,它的报道形式更多更灵活,其意趣是通过多样的表现手法反映事物的方方面面,拓展事物之间
期刊
背景:《乡村八记》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年级学生李强今年年初从寒假归来后,写的一篇农村调查报告。原人民日报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读后认为,作者很自觉地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调查研究中去,表现了一个年轻学子应有的勤奋、踏实的作风和认真了解农村、了解国情的科学态度,反映的农村情况有一定的代表性。4月初,范敬宜在清华大学校内刊物《新清华》上发表了名为《一份值得推介的农村调查报告》
期刊
纪录片是记录客观存在的一种影视艺术形式,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同时,要对现实“创造性地解释”,而这种“解释”要靠电视语言来实现。电视语言是由画面(图像及文字)和言语(解说词、同期声语言)两大表达体系构成的。  画面语言是组成纪录片的基本要素。画面有很强的视觉说服力,在纪录片节目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画面对过去的事情、未来的远景及事情发生的“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等问题是无法表达完善的,为此
期刊
《情满纪念堂》是一篇题材重大、蕴涵深远的现场短新闻。作者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把真挚的感情倾注笔端,用绘声、绘色、绘情的描述,全程展示了人们瞻仰毛主席遗容的场景,使受众读后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具有很强的可感性、可亲性和可信性。  主题鲜明,通篇贯穿一个“情”字。先是记者在寒风习习的天安门广场,“发现身旁的人流正一股股地向毛主席纪念堂涌去”。紧接着是写毛主席的亲属来了、主席生前身边的工作人员来
期刊
“护彤”是哈尔滨制药六厂生产的一种儿童专用感冒药的商品名,“儿童感冒用护彤”是其广告口号。既然儿童专用,顺理成章应该叫“护童”才贴切,它却偏偏用了“童”的谐音字“彤”。无独有偶,该厂的“盖中盖”、“朴血”两种产品从其功能、性质来看,也分别应该叫“钙中钙”和“补血”。这种命名方法是对文学批评中的“陌生化”理论的借鉴与尝试。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是20世纪前期俄国形式主义
期刊
3月初内黄县宣传工作会议召开前夕,中共内黄县委作出了一项决定,对在2005年新闻宣传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县委宣传部给予通报表扬。  量化目标,增强了通讯员的责任感  2005年初,宣传部对全县发稿任务、新闻科发稿任务、电台电视台发稿任务和乡镇局委的发稿任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根据往年全县在市以上新闻媒体发稿700篇(条)的情况,按照“跳起来摘桃子”的思想,规定了“五个一”工作目标,即在市级媒体发稿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