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生语文主体学习中的创新教育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u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资质、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过程。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性与主体性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是主体体现的最高层次,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也就谈不到学习中创新的问题。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动的思考、探索、发现、創造,使他们成为现在的学习主人,未来的社会主人。
  一、更新观念,创设创新氛围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发展受到压抑,无法让学生进行真正的主体学习,更谈不上创造性。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传统的教师权威式的师生关系应让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交往方式,学生的人格和权力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只有这样,创造性学习才有可能。
  二、鼓励发现,培养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缘于疑。质疑问题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获得发展的前提。
  (一)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学习的前提,也是语文学科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切入口             教师应对学生的质疑,报以满腔热情。在初始阶段,当学生还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在方法上给予指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针对课题提问。
  2.从课文的语句、内容方面提问
  3.从课后思考题中,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问。
  4.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提问。
  (二)师生共同梳理问题
  研究表明,责任心和自主选择有着密切联系,“要我做”与“我要做”的主动程度,表明在学生身上大不一样。主动选择带来主动的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教育,才可能是有效和成功的教育。选择大多数学生关注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掌握创造学习的主动权,学会梳理、比较、选择的本领。《再见了,亲人》一课,在学生质疑问题后,经过比较、筛选,对词语意、生活常识、时代背景等问题,有的当时解决,有的放在第一课时解决。第二课时以学生提出的三个疑问作为教学目标。“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为什么说中朝人民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为什么说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三、扩展时空,培养创新能力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要把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广阔的自主地学习,创造性的学习。
  (一)组织开放的语文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课堂上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堂上的语文学习,默读思考,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潜心研究;讨论就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议论纷纷;朗读就应该让学生声情并茂。当学生有疑惑时,教师采取启发式开启学生思想的阀门,让学生才思泉涌;当学生遇到难点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各抒己见、互不相让,应采取讨论式或多方辩论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争个脸红脖子粗,谁也驳不倒谁,这辩论过程中就是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有的课文人物形象生动、对话精彩,就让学生分角色去扮演,可以编成课本剧,在联欢会上演出;给其他班送戏;有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就让学生去画画,或设计出图文并茂的板书,如《长城》《日月潭》。
  开放的教学形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理解表达中,他们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自己的独立的见解,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体现出灵活与机智。语文学习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小学语文课内容虽然丰富,但所含知识毕竟有限,语文课堂训练再怎么到位,学生的习得也是有限的课堂教学内容必须扩展和延伸,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扩大视野经验,增长才干,推陈出新。
  语文学习的开放性更体现在关注社会生活。我们学习的名家明篇,哪篇文章不是作家情感的凝聚,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的语文学习也绝不应是象牙塔里的咬文嚼字。社会生活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二)运用语文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训练语言文学能力的同时,必然会对学生的思维发生影响,想象渗透入思维,才能有创造性思维,想象的发展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一特性,为我们语文学科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有人说作者写作时“用意十分、下笔三分”,那没有写出的七分就是“空白”,就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如《穷人》一文写在寒风呼啸的夜晚,穷人桑娜独自抱回了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担心丈夫的责怪,丈夫出海捕鱼回来后得知情况,催促妻子去抱回孩子,这时妻子一动不动,突然拉开了帐子。文章到此嘎然而止拉开帐子之后发生了什么情况,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使文章结尾多样化。
  跟其它学科不同,语文学习中的问题讨论其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为发展创新思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应引导学生破除思维的单一性、直线性,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司马光》一课学完课文让学生说说,“在当时条件下,还有哪些办法救孩子?”“在现在的条件下你还有哪些办法救孩子?”教师的语言点燃了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学生想象的大胆与合理,用词的准确与生动,充满了童真童趣,会让听课老师频频点头微笑。
  创新是主体教育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的欲望,敢问、多思、主动创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学生做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
其他文献
汽车发动机长时间使用后,发动机的汽缸会出现异响,汽车发动机汽缸内常见异响的有下面几种。  一、活塞顶与汽缸盖的撞击声  活塞顶撞击汽缸盖的异响为“嗒嗒嗒”连续不断的金属敲击声,高转速时尤为明显。其异响声源在汽缸上部,其声音坚实有力,且汽缸盖有震动。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曲轴轴承、连杆轴承及活塞销孔严重磨损,配合间隙严重超标,在活塞行程变换的瞬间,活塞在惯性力的作用下,顶部撞击汽缸盖。  
期刊
培养小学生的校外实践能力,既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为了探寻对小学生校外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我们以实践教育基地为载体,积极探寻利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强化对小学生校外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面向全校小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提升,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区的普遍欢迎与认可
期刊
对于农村学生,学习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教师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耗时低效成为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地改变这一现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总结出以下几点,以供参考。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兴趣的作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
期刊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创新动力,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育的现代化。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有怎样的实际表现呢?首先,要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其次,要具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整合课程的能力。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
期刊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正在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关系着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关系着我国教育的未来。当前,搞好素质教育,除转变观念外,师生关系问题不可忽视。究竟什么是师生关系?通过下面这个发生在墨子与耕柱之间的故事,我对师生关系有了更深的体会。  春秋战国时期,耕柱是一代宗师墨子的得意门生,不过,他老是挨墨子的责骂。有一次,墨子又责备了耕柱,耕柱觉得自己真是非常
期刊
学校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主要的位置。学校德育教育开展的顺畅与否,直接反应德育教育的最终成效,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此,就学校德育教育进行一下初探,意在更新观念,确立目标,摒弃务虚,使学校德育教育具有接地气、易理解、好开展、见成效的特点。  一、学校德育状况的“三化”问题   (一)德育目标理想化   在德育目标的认识上,不从实际出发,习惯性地把学校德育目标定位在理想化的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教育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定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基础。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而中学历史学科的特色决定了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如何利用歷史教材和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丰富的资源,使心理健
期刊
我们学校是一所普通中学,所有的学生都是处在青春期那懵懵懂懂的少年。对自己如何活动、如何运动一无所知,作为体育教师对学生这种现象感到痛心。但是现在的学生将更多的精力用到学习中,对自身如何活动,如何运动漠不关心,而学校是育人的场所。育人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校不只教给学生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让学生知道做的道理和如何健康地生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富强和民族的昌
期刊
教学实践是教学认识活动中科学实践观与主体能动性的统一。因此,教学本质上是师生间由信息传递发展到相互交往,教学过程就是师生间彼此思维共享、情感交流,从而共同进步的过程。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因之一是师生间在感情或心理上的相互期望及其吻合程度。师生心理契约概念的提出和探讨为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规律、师生关系、教学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心理契约理论的概述  心理契约理论是研究者基于对企业和
期刊
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之魂,强国之基,更是一个国家富强民主的标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在于塑造和培养人的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农村的学校教育,学生普遍出现了高分低能,思维定势,缺乏创新等问题,这与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分不开的。针对现实情况的调查,对现在农村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作以下分析。  一、分析现状  (一)创造性培养的缺失  我国有良好的教学传统,就是重视基础知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