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受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影响,枝江方言中的“鱼”类熟语比较多,枝江人也频繁使用这类熟语,例如“浮水刁子”、“捞鱼摸虾”、“虾公”、“泥鳅”等。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方言地位不断下降,加之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现实生活和方言中的“鱼”都渐渐受到了威胁。
【关键词】:枝江方言;鱼;熟语
一、引言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频繁使用一些固定结构,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等,我们将其称之为熟语。汉语普通话中积淀着大量的熟语,此外,各方言中也有许多歇后语、惯用语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理环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这种相关也在熟语中留下了蛛丝马迹。
枝江市是湖北省宜昌市下属的一个地级市,这里使用的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武天(武汉-天门)小片,枝江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都有自己非常独特的特点。本文将从枝江方言中的詞语出发,考察枝江方言中与“鱼”或其他淡水动物相关的熟语,并探讨其背后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们的发展情况。
二、枝江方言中“鱼”类熟语示例
经过向老一辈枝江人询问,笔者统计到了枝江方言中一些与“鱼”或其它淡水动物相关的熟语,包括歇后语、惯用语、成语三类,下面将从它们的形式、意义以及用法等方面进行阐释。
2.1“鱼”类歇后语
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个部分构成,前一半相当于谜面,后一半相当于谜底,有的歇后语前一半是比喻后一般是解释,而有的歇后语前后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关系来达到一语双关的效果。在所收集到的枝江方言的“鱼”类歇后语中,既有使用谐音取效的,也有先比喻后解释意义的。
“螃蟹夹住鹭鸶的脚——要脱不得脱”,螃蟹和鹭鸶是两种淡水水域的常见动物,螃蟹常常用大钳子夹住对方、先发制人,鹭鸶常常一只脚独立在水中,螃蟹的钳子夹住鹭鸶的脚对于鹭鸶来说想必是无法挣脱、进退两难的局面,所以枝江人常用这个歇后语来形容人陷入了不得脱身的无奈局面。
“江爪子挖鳝鱼——下独(毒)手”,“爪(第四声)子”在枝江方言中是只有一只手的残疾人,“江爪子”指的是一位姓江的残疾人,他在日常生活中只能用一只手从事各项活动,因而挖鳝鱼时也是一只手,巧的是“下独手”正好与有赶尽杀绝意义的“下毒手”谐音。
“坛子里摸乌龟——稳妥全拿”,坛子是指用陶土做胚子燒成的一种腌制菜品或盛放物品的容器,不易变质、方便保存,因而在枝江一带广泛使用。坛子里摸乌龟与普通话中的成语“瓮中捉鳖”意义相近,枝江人常用其来说胸有成竹、十拿九稳、非常容易得手的事情。
“江阿三爷钓鳊鱼——往开奔”, “江阿三爷”在枝江话中指的是江家排行第三的男子,“往开奔”指往远的地方拉,这句歇后语常用于指不合作的人。一起工作时往往需要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但不管在哪儿,都有怀着异心、单独行动的人,这一点也正从语言中体现出来。
2.2“鱼”类惯用语
惯用语是人们口语中的一种习惯表达,一般以三个字居多,其中又以动宾结构最为常见。它们的意义一般不止字面上的意义,而有一种约定俗成的固定意义。枝江方言的“鱼”类熟语中也有不少惯用语。
“拐子”、“金拐子”,拐子在枝江方言中表示比较大的鲤鱼,人们常用“拐子”来指精明、吝啬之人,而“金拐子”作为金色的鲤鱼更是稀有,所以“金拐子”常用在非常精明、吝啬的人身上,极言其品行之坏。
“泥鳅”、“滑泥鳅”,泥鳅是一种常见于南方湖池的鱼,体型较圆,身材较短,颜色呈青黑色,全身上下还分布着许多黑斑点,所以“这个人像泥鳅一样”这种话往往用于形容皮肤黝黑的人,现在普通话中也有这种说法。泥鳅除了颜色比较黑,浑身还沾满了粘液,因此滑腻而无法握住,与爱耍滑头的人无异,所以枝江方言中也用“滑泥鳅”来形容心机比较多、爱耍花样的人。
“虾公”,枝江域内无论是长江还是其他大小湖泊中都生长着大大小小的虾,小的一般称为“虾米”、“小虾米”,中等及以上的常常称作“虾子”,虾也是枝江人饭桌上的常客。虾在形体上大致分为头和腹两部分,虾的腹部总是弯曲或半弯曲的,容易使人联想到驼背的人,所以枝江人常说“那个人像个虾公一样”,意思就是这个人是驼背。
“团鱼”,“团鱼”是本地对鳖的俗称,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爬行动物,形状像乌龟,背甲上有软皮但没有乌龟壳那种斑纹。团鱼常常爬到岸上晒太阳,受到袭击时就会将头、尾以及四肢缩进甲壳中,所以枝江人常用“团鱼”形容畏畏缩缩、胆小怕事的人,这一用法与普通话中“缩头乌龟”十分相近。
“刨乌龟”,过去乌龟在枝江的湖沼或池塘中十分常见,到了秋冬季节、水位下降,人们常常下水在淤泥中摸乌龟,摸乌龟的过程中不断翻动淤泥,这个动作在枝江方言中叫“刨”。刨乌龟这一活动在上世纪及之前常有发生,人们摸完乌龟后手上、身上到处沾满了污泥,后来人们就将“刨乌龟”用在手或衣服比较脏的人身上,尤其是小孩子玩耍不注意身上弄脏以后,家长总会斥以“你去刨乌龟了吗?”或者讽刺其“你今天刨到了几斤乌龟?”。
“蚂蟥听不得水响”,蚂蟥是水蛭的俗名,稻田、沟渠、浅水坑塘里都容易生长,蚂蟥嗜吸人畜鲜血,行动非常敏捷,一旦听到水中的响动,就会迅速去寻找吸血的目标。所以枝江人常用“蚂蟥听不得水响”来说人急性子、迫不及待地要去做某件事情。
2.3“鱼”类成语
成语大部分是四个字组成的,指的是历史上沿用下来或者在群众中长期流传、见解精辟并含有特定意义的固定短语,往往言简意赅、表现力丰富。枝江方言中也有诸如“浮水刁子”、“捞鱼摸虾”之类的“鱼”类成语。
“浮水刁子”,刁子鱼实为鲦子鱼,但“鲦”在枝江方言中读作diāo。刁子鱼形如柳叶、肉质鲜美,是一种常见的淡水水面鱼,在春末至秋初尤其喜欢在水面上追食虫蛾,所以枝江人说人沉不住气时常常说这个人是“浮水刁子”,浮于表面、难成大事。 “捞鱼摸虾”,枝江虽然临长江、池塘也多,渔业比较发达,但是过去枝江农村人还是以农业为主业的,渔业最多只能算是副业,所以一些整天在河沟、池塘里摸摸鱼虾的人在大家的观念里就成了不务正业的代表,不过这种不务正业还是略胜于普通话中常说的“游手好闲”、“坐吃山空”等什么也不做的人。
“虾兵虾将”,枝江人认为虾在水生生物中属于小生物,数量众多,但价值却很小。所以,枝江人用“虾兵虾将”来指一些机关单位或者部门里数量多、作用不大的工作人员,换言之就是一些为社会做不出大贡献的小喽啰。
三、枝江方言中“鱼”类熟语的形成原因探析
枝江方言中与“鱼”或其他水生动物相关的熟语是很丰富的,以上只是简单的列举。那么,这么多与“鱼”或其他水生动物相关的熟语形成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
3.1自然地理条件
从地理位置来看,枝江市历史上以“长江自此分枝”而得名,是长江中游的一个港口城市,地处湖北省南部、三峡末端、荆江之首。此外,湖北省别名“千湖之省”,因为长江在湖北省境内摆动较大,经过自然截弯取直,由此形成了众多的湖泊,湖北境内的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上,而枝江市正处在江汉平原西端。综上看来,枝江市河湖众多、水源丰富,为各类鱼、虾等淡水动物的生长提供得天独厚的优良条件,所以长期以来盛产鱼虾。
語言是人类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的重要工具,换言之,对于人们来说越重要的东西,理解、认识就越深刻,反映、表达也越充分,该语言中关于该类事物的内容就越丰富(刘宝俊,2015)。枝江市内水源丰富,天然就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鱼类,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往往会想办法变水里的动物为餐桌上的美味以点亮贫乏的生活,所以鱼虾在枝江人的心中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鱼虾的广泛存在和重要作用,自然就会推动语言中关于鱼虾的表达,所以催生了枝江方言中这么多“鱼”类的熟语。
3.2语言表达的需要
语言在相对的时间里是固定不变的,但人们对语言的运用却是灵活多变的。所以人们往往能运用有限的词语和语法,说出无限的句子,并达到不同的交际效果。枝江“鱼”类熟语中的一些词语,例如“团鱼”、“虾”本来仅仅用于指大自然中存在的东西,但是人们发现他们在形态上的特点与某些人性格上的特点有相似之处,也就是二者之间具有象似性。这个时候,人们就会用隐喻的方法,将本来处在自然环境中具體、生动、熟悉的东西用来描述比较抽象的人的性格或其他特点,使得自己的语言更生动形象,表达效果更好。
四、结语
受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影响,枝江方言中的“鱼”类熟语比较多,枝江人也频繁使用这类熟语。但是,相对于普通话来说,使用枝江方言的人数仍然较少、方言的流传范围也较窄,所以“鱼”类熟语只能在枝江这一片地域上发挥作用。近年来,随着推广普通话运动的深入展开,普通话渗透到了全国各个地方,枝江方言也深受影响。以“鱼”类熟语为例,现在很少有枝江年轻人或者儿童知道“江爪子挖鳝鱼——下毒手”这一歇后语,像“虾兵虾将”、“浮水刁子”这些熟语也是中老年人常用。
另一方面,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长江流域的水污染不断加重,上世纪常见的河豚、鲟鱼等鱼类已经难觅踪迹,曾经鱼虾满塘的情景也不复存在,生物自身的消失和减少必然会引起表达它的语言的变化。例如,天然野生团鱼如今十分稀少,很难见到团鱼上岸晒太阳的情景,所以很多年轻一代难以想象团鱼晒太阳时那缩头缩脑的样子,更何谈用其来形容人。可见,保护方言,不仅仅是保护方言本身,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样有利于地方语言的存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晔晖,张岳.中国方言土话地图[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2]刘宝俊.社会语言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刘先枚.楚言榷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4]邵静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汪国胜.湖北方言的“在”和“在里”[J].方言,1999(2).
[6]王作新.三峡峡口方言词汇与民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关键词】:枝江方言;鱼;熟语
一、引言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频繁使用一些固定结构,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等,我们将其称之为熟语。汉语普通话中积淀着大量的熟语,此外,各方言中也有许多歇后语、惯用语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理环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这种相关也在熟语中留下了蛛丝马迹。
枝江市是湖北省宜昌市下属的一个地级市,这里使用的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武天(武汉-天门)小片,枝江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都有自己非常独特的特点。本文将从枝江方言中的詞语出发,考察枝江方言中与“鱼”或其他淡水动物相关的熟语,并探讨其背后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们的发展情况。
二、枝江方言中“鱼”类熟语示例
经过向老一辈枝江人询问,笔者统计到了枝江方言中一些与“鱼”或其它淡水动物相关的熟语,包括歇后语、惯用语、成语三类,下面将从它们的形式、意义以及用法等方面进行阐释。
2.1“鱼”类歇后语
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个部分构成,前一半相当于谜面,后一半相当于谜底,有的歇后语前一半是比喻后一般是解释,而有的歇后语前后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关系来达到一语双关的效果。在所收集到的枝江方言的“鱼”类歇后语中,既有使用谐音取效的,也有先比喻后解释意义的。
“螃蟹夹住鹭鸶的脚——要脱不得脱”,螃蟹和鹭鸶是两种淡水水域的常见动物,螃蟹常常用大钳子夹住对方、先发制人,鹭鸶常常一只脚独立在水中,螃蟹的钳子夹住鹭鸶的脚对于鹭鸶来说想必是无法挣脱、进退两难的局面,所以枝江人常用这个歇后语来形容人陷入了不得脱身的无奈局面。
“江爪子挖鳝鱼——下独(毒)手”,“爪(第四声)子”在枝江方言中是只有一只手的残疾人,“江爪子”指的是一位姓江的残疾人,他在日常生活中只能用一只手从事各项活动,因而挖鳝鱼时也是一只手,巧的是“下独手”正好与有赶尽杀绝意义的“下毒手”谐音。
“坛子里摸乌龟——稳妥全拿”,坛子是指用陶土做胚子燒成的一种腌制菜品或盛放物品的容器,不易变质、方便保存,因而在枝江一带广泛使用。坛子里摸乌龟与普通话中的成语“瓮中捉鳖”意义相近,枝江人常用其来说胸有成竹、十拿九稳、非常容易得手的事情。
“江阿三爷钓鳊鱼——往开奔”, “江阿三爷”在枝江话中指的是江家排行第三的男子,“往开奔”指往远的地方拉,这句歇后语常用于指不合作的人。一起工作时往往需要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但不管在哪儿,都有怀着异心、单独行动的人,这一点也正从语言中体现出来。
2.2“鱼”类惯用语
惯用语是人们口语中的一种习惯表达,一般以三个字居多,其中又以动宾结构最为常见。它们的意义一般不止字面上的意义,而有一种约定俗成的固定意义。枝江方言的“鱼”类熟语中也有不少惯用语。
“拐子”、“金拐子”,拐子在枝江方言中表示比较大的鲤鱼,人们常用“拐子”来指精明、吝啬之人,而“金拐子”作为金色的鲤鱼更是稀有,所以“金拐子”常用在非常精明、吝啬的人身上,极言其品行之坏。
“泥鳅”、“滑泥鳅”,泥鳅是一种常见于南方湖池的鱼,体型较圆,身材较短,颜色呈青黑色,全身上下还分布着许多黑斑点,所以“这个人像泥鳅一样”这种话往往用于形容皮肤黝黑的人,现在普通话中也有这种说法。泥鳅除了颜色比较黑,浑身还沾满了粘液,因此滑腻而无法握住,与爱耍滑头的人无异,所以枝江方言中也用“滑泥鳅”来形容心机比较多、爱耍花样的人。
“虾公”,枝江域内无论是长江还是其他大小湖泊中都生长着大大小小的虾,小的一般称为“虾米”、“小虾米”,中等及以上的常常称作“虾子”,虾也是枝江人饭桌上的常客。虾在形体上大致分为头和腹两部分,虾的腹部总是弯曲或半弯曲的,容易使人联想到驼背的人,所以枝江人常说“那个人像个虾公一样”,意思就是这个人是驼背。
“团鱼”,“团鱼”是本地对鳖的俗称,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爬行动物,形状像乌龟,背甲上有软皮但没有乌龟壳那种斑纹。团鱼常常爬到岸上晒太阳,受到袭击时就会将头、尾以及四肢缩进甲壳中,所以枝江人常用“团鱼”形容畏畏缩缩、胆小怕事的人,这一用法与普通话中“缩头乌龟”十分相近。
“刨乌龟”,过去乌龟在枝江的湖沼或池塘中十分常见,到了秋冬季节、水位下降,人们常常下水在淤泥中摸乌龟,摸乌龟的过程中不断翻动淤泥,这个动作在枝江方言中叫“刨”。刨乌龟这一活动在上世纪及之前常有发生,人们摸完乌龟后手上、身上到处沾满了污泥,后来人们就将“刨乌龟”用在手或衣服比较脏的人身上,尤其是小孩子玩耍不注意身上弄脏以后,家长总会斥以“你去刨乌龟了吗?”或者讽刺其“你今天刨到了几斤乌龟?”。
“蚂蟥听不得水响”,蚂蟥是水蛭的俗名,稻田、沟渠、浅水坑塘里都容易生长,蚂蟥嗜吸人畜鲜血,行动非常敏捷,一旦听到水中的响动,就会迅速去寻找吸血的目标。所以枝江人常用“蚂蟥听不得水响”来说人急性子、迫不及待地要去做某件事情。
2.3“鱼”类成语
成语大部分是四个字组成的,指的是历史上沿用下来或者在群众中长期流传、见解精辟并含有特定意义的固定短语,往往言简意赅、表现力丰富。枝江方言中也有诸如“浮水刁子”、“捞鱼摸虾”之类的“鱼”类成语。
“浮水刁子”,刁子鱼实为鲦子鱼,但“鲦”在枝江方言中读作diāo。刁子鱼形如柳叶、肉质鲜美,是一种常见的淡水水面鱼,在春末至秋初尤其喜欢在水面上追食虫蛾,所以枝江人说人沉不住气时常常说这个人是“浮水刁子”,浮于表面、难成大事。 “捞鱼摸虾”,枝江虽然临长江、池塘也多,渔业比较发达,但是过去枝江农村人还是以农业为主业的,渔业最多只能算是副业,所以一些整天在河沟、池塘里摸摸鱼虾的人在大家的观念里就成了不务正业的代表,不过这种不务正业还是略胜于普通话中常说的“游手好闲”、“坐吃山空”等什么也不做的人。
“虾兵虾将”,枝江人认为虾在水生生物中属于小生物,数量众多,但价值却很小。所以,枝江人用“虾兵虾将”来指一些机关单位或者部门里数量多、作用不大的工作人员,换言之就是一些为社会做不出大贡献的小喽啰。
三、枝江方言中“鱼”类熟语的形成原因探析
枝江方言中与“鱼”或其他水生动物相关的熟语是很丰富的,以上只是简单的列举。那么,这么多与“鱼”或其他水生动物相关的熟语形成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
3.1自然地理条件
从地理位置来看,枝江市历史上以“长江自此分枝”而得名,是长江中游的一个港口城市,地处湖北省南部、三峡末端、荆江之首。此外,湖北省别名“千湖之省”,因为长江在湖北省境内摆动较大,经过自然截弯取直,由此形成了众多的湖泊,湖北境内的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上,而枝江市正处在江汉平原西端。综上看来,枝江市河湖众多、水源丰富,为各类鱼、虾等淡水动物的生长提供得天独厚的优良条件,所以长期以来盛产鱼虾。
語言是人类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的重要工具,换言之,对于人们来说越重要的东西,理解、认识就越深刻,反映、表达也越充分,该语言中关于该类事物的内容就越丰富(刘宝俊,2015)。枝江市内水源丰富,天然就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鱼类,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往往会想办法变水里的动物为餐桌上的美味以点亮贫乏的生活,所以鱼虾在枝江人的心中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鱼虾的广泛存在和重要作用,自然就会推动语言中关于鱼虾的表达,所以催生了枝江方言中这么多“鱼”类的熟语。
3.2语言表达的需要
语言在相对的时间里是固定不变的,但人们对语言的运用却是灵活多变的。所以人们往往能运用有限的词语和语法,说出无限的句子,并达到不同的交际效果。枝江“鱼”类熟语中的一些词语,例如“团鱼”、“虾”本来仅仅用于指大自然中存在的东西,但是人们发现他们在形态上的特点与某些人性格上的特点有相似之处,也就是二者之间具有象似性。这个时候,人们就会用隐喻的方法,将本来处在自然环境中具體、生动、熟悉的东西用来描述比较抽象的人的性格或其他特点,使得自己的语言更生动形象,表达效果更好。
四、结语
受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影响,枝江方言中的“鱼”类熟语比较多,枝江人也频繁使用这类熟语。但是,相对于普通话来说,使用枝江方言的人数仍然较少、方言的流传范围也较窄,所以“鱼”类熟语只能在枝江这一片地域上发挥作用。近年来,随着推广普通话运动的深入展开,普通话渗透到了全国各个地方,枝江方言也深受影响。以“鱼”类熟语为例,现在很少有枝江年轻人或者儿童知道“江爪子挖鳝鱼——下毒手”这一歇后语,像“虾兵虾将”、“浮水刁子”这些熟语也是中老年人常用。
另一方面,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长江流域的水污染不断加重,上世纪常见的河豚、鲟鱼等鱼类已经难觅踪迹,曾经鱼虾满塘的情景也不复存在,生物自身的消失和减少必然会引起表达它的语言的变化。例如,天然野生团鱼如今十分稀少,很难见到团鱼上岸晒太阳的情景,所以很多年轻一代难以想象团鱼晒太阳时那缩头缩脑的样子,更何谈用其来形容人。可见,保护方言,不仅仅是保护方言本身,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样有利于地方语言的存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晔晖,张岳.中国方言土话地图[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2]刘宝俊.社会语言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刘先枚.楚言榷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4]邵静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汪国胜.湖北方言的“在”和“在里”[J].方言,1999(2).
[6]王作新.三峡峡口方言词汇与民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