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枝江方言中的“鱼”类熟语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wuyao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受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影响,枝江方言中的“鱼”类熟语比较多,枝江人也频繁使用这类熟语,例如“浮水刁子”、“捞鱼摸虾”、“虾公”、“泥鳅”等。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方言地位不断下降,加之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现实生活和方言中的“鱼”都渐渐受到了威胁。
  【关键词】:枝江方言;鱼;熟语
  一、引言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频繁使用一些固定结构,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等,我们将其称之为熟语。汉语普通话中积淀着大量的熟语,此外,各方言中也有许多歇后语、惯用语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理环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这种相关也在熟语中留下了蛛丝马迹。
  枝江市是湖北省宜昌市下属的一个地级市,这里使用的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武天(武汉-天门)小片,枝江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都有自己非常独特的特点。本文将从枝江方言中的詞语出发,考察枝江方言中与“鱼”或其他淡水动物相关的熟语,并探讨其背后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们的发展情况。
  二、枝江方言中“鱼”类熟语示例
  经过向老一辈枝江人询问,笔者统计到了枝江方言中一些与“鱼”或其它淡水动物相关的熟语,包括歇后语、惯用语、成语三类,下面将从它们的形式、意义以及用法等方面进行阐释。
  2.1“鱼”类歇后语
  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个部分构成,前一半相当于谜面,后一半相当于谜底,有的歇后语前一半是比喻后一般是解释,而有的歇后语前后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关系来达到一语双关的效果。在所收集到的枝江方言的“鱼”类歇后语中,既有使用谐音取效的,也有先比喻后解释意义的。
  “螃蟹夹住鹭鸶的脚——要脱不得脱”,螃蟹和鹭鸶是两种淡水水域的常见动物,螃蟹常常用大钳子夹住对方、先发制人,鹭鸶常常一只脚独立在水中,螃蟹的钳子夹住鹭鸶的脚对于鹭鸶来说想必是无法挣脱、进退两难的局面,所以枝江人常用这个歇后语来形容人陷入了不得脱身的无奈局面。
  “江爪子挖鳝鱼——下独(毒)手”,“爪(第四声)子”在枝江方言中是只有一只手的残疾人,“江爪子”指的是一位姓江的残疾人,他在日常生活中只能用一只手从事各项活动,因而挖鳝鱼时也是一只手,巧的是“下独手”正好与有赶尽杀绝意义的“下毒手”谐音。
  “坛子里摸乌龟——稳妥全拿”,坛子是指用陶土做胚子燒成的一种腌制菜品或盛放物品的容器,不易变质、方便保存,因而在枝江一带广泛使用。坛子里摸乌龟与普通话中的成语“瓮中捉鳖”意义相近,枝江人常用其来说胸有成竹、十拿九稳、非常容易得手的事情。
  “江阿三爷钓鳊鱼——往开奔”, “江阿三爷”在枝江话中指的是江家排行第三的男子,“往开奔”指往远的地方拉,这句歇后语常用于指不合作的人。一起工作时往往需要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但不管在哪儿,都有怀着异心、单独行动的人,这一点也正从语言中体现出来。
  2.2“鱼”类惯用语
  惯用语是人们口语中的一种习惯表达,一般以三个字居多,其中又以动宾结构最为常见。它们的意义一般不止字面上的意义,而有一种约定俗成的固定意义。枝江方言的“鱼”类熟语中也有不少惯用语。
  “拐子”、“金拐子”,拐子在枝江方言中表示比较大的鲤鱼,人们常用“拐子”来指精明、吝啬之人,而“金拐子”作为金色的鲤鱼更是稀有,所以“金拐子”常用在非常精明、吝啬的人身上,极言其品行之坏。
  “泥鳅”、“滑泥鳅”,泥鳅是一种常见于南方湖池的鱼,体型较圆,身材较短,颜色呈青黑色,全身上下还分布着许多黑斑点,所以“这个人像泥鳅一样”这种话往往用于形容皮肤黝黑的人,现在普通话中也有这种说法。泥鳅除了颜色比较黑,浑身还沾满了粘液,因此滑腻而无法握住,与爱耍滑头的人无异,所以枝江方言中也用“滑泥鳅”来形容心机比较多、爱耍花样的人。
  “虾公”,枝江域内无论是长江还是其他大小湖泊中都生长着大大小小的虾,小的一般称为“虾米”、“小虾米”,中等及以上的常常称作“虾子”,虾也是枝江人饭桌上的常客。虾在形体上大致分为头和腹两部分,虾的腹部总是弯曲或半弯曲的,容易使人联想到驼背的人,所以枝江人常说“那个人像个虾公一样”,意思就是这个人是驼背。
  “团鱼”,“团鱼”是本地对鳖的俗称,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爬行动物,形状像乌龟,背甲上有软皮但没有乌龟壳那种斑纹。团鱼常常爬到岸上晒太阳,受到袭击时就会将头、尾以及四肢缩进甲壳中,所以枝江人常用“团鱼”形容畏畏缩缩、胆小怕事的人,这一用法与普通话中“缩头乌龟”十分相近。
  “刨乌龟”,过去乌龟在枝江的湖沼或池塘中十分常见,到了秋冬季节、水位下降,人们常常下水在淤泥中摸乌龟,摸乌龟的过程中不断翻动淤泥,这个动作在枝江方言中叫“刨”。刨乌龟这一活动在上世纪及之前常有发生,人们摸完乌龟后手上、身上到处沾满了污泥,后来人们就将“刨乌龟”用在手或衣服比较脏的人身上,尤其是小孩子玩耍不注意身上弄脏以后,家长总会斥以“你去刨乌龟了吗?”或者讽刺其“你今天刨到了几斤乌龟?”。
  “蚂蟥听不得水响”,蚂蟥是水蛭的俗名,稻田、沟渠、浅水坑塘里都容易生长,蚂蟥嗜吸人畜鲜血,行动非常敏捷,一旦听到水中的响动,就会迅速去寻找吸血的目标。所以枝江人常用“蚂蟥听不得水响”来说人急性子、迫不及待地要去做某件事情。
  2.3“鱼”类成语
  成语大部分是四个字组成的,指的是历史上沿用下来或者在群众中长期流传、见解精辟并含有特定意义的固定短语,往往言简意赅、表现力丰富。枝江方言中也有诸如“浮水刁子”、“捞鱼摸虾”之类的“鱼”类成语。
  “浮水刁子”,刁子鱼实为鲦子鱼,但“鲦”在枝江方言中读作diāo。刁子鱼形如柳叶、肉质鲜美,是一种常见的淡水水面鱼,在春末至秋初尤其喜欢在水面上追食虫蛾,所以枝江人说人沉不住气时常常说这个人是“浮水刁子”,浮于表面、难成大事。   “捞鱼摸虾”,枝江虽然临长江、池塘也多,渔业比较发达,但是过去枝江农村人还是以农业为主业的,渔业最多只能算是副业,所以一些整天在河沟、池塘里摸摸鱼虾的人在大家的观念里就成了不务正业的代表,不过这种不务正业还是略胜于普通话中常说的“游手好闲”、“坐吃山空”等什么也不做的人。
  “虾兵虾将”,枝江人认为虾在水生生物中属于小生物,数量众多,但价值却很小。所以,枝江人用“虾兵虾将”来指一些机关单位或者部门里数量多、作用不大的工作人员,换言之就是一些为社会做不出大贡献的小喽啰。
  三、枝江方言中“鱼”类熟语的形成原因探析
  枝江方言中与“鱼”或其他水生动物相关的熟语是很丰富的,以上只是简单的列举。那么,这么多与“鱼”或其他水生动物相关的熟语形成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
  3.1自然地理条件
  从地理位置来看,枝江市历史上以“长江自此分枝”而得名,是长江中游的一个港口城市,地处湖北省南部、三峡末端、荆江之首。此外,湖北省别名“千湖之省”,因为长江在湖北省境内摆动较大,经过自然截弯取直,由此形成了众多的湖泊,湖北境内的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上,而枝江市正处在江汉平原西端。综上看来,枝江市河湖众多、水源丰富,为各类鱼、虾等淡水动物的生长提供得天独厚的优良条件,所以长期以来盛产鱼虾。
  語言是人类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的重要工具,换言之,对于人们来说越重要的东西,理解、认识就越深刻,反映、表达也越充分,该语言中关于该类事物的内容就越丰富(刘宝俊,2015)。枝江市内水源丰富,天然就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鱼类,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往往会想办法变水里的动物为餐桌上的美味以点亮贫乏的生活,所以鱼虾在枝江人的心中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鱼虾的广泛存在和重要作用,自然就会推动语言中关于鱼虾的表达,所以催生了枝江方言中这么多“鱼”类的熟语。
  3.2语言表达的需要
  语言在相对的时间里是固定不变的,但人们对语言的运用却是灵活多变的。所以人们往往能运用有限的词语和语法,说出无限的句子,并达到不同的交际效果。枝江“鱼”类熟语中的一些词语,例如“团鱼”、“虾”本来仅仅用于指大自然中存在的东西,但是人们发现他们在形态上的特点与某些人性格上的特点有相似之处,也就是二者之间具有象似性。这个时候,人们就会用隐喻的方法,将本来处在自然环境中具體、生动、熟悉的东西用来描述比较抽象的人的性格或其他特点,使得自己的语言更生动形象,表达效果更好。
  四、结语
  受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影响,枝江方言中的“鱼”类熟语比较多,枝江人也频繁使用这类熟语。但是,相对于普通话来说,使用枝江方言的人数仍然较少、方言的流传范围也较窄,所以“鱼”类熟语只能在枝江这一片地域上发挥作用。近年来,随着推广普通话运动的深入展开,普通话渗透到了全国各个地方,枝江方言也深受影响。以“鱼”类熟语为例,现在很少有枝江年轻人或者儿童知道“江爪子挖鳝鱼——下毒手”这一歇后语,像“虾兵虾将”、“浮水刁子”这些熟语也是中老年人常用。
  另一方面,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长江流域的水污染不断加重,上世纪常见的河豚、鲟鱼等鱼类已经难觅踪迹,曾经鱼虾满塘的情景也不复存在,生物自身的消失和减少必然会引起表达它的语言的变化。例如,天然野生团鱼如今十分稀少,很难见到团鱼上岸晒太阳的情景,所以很多年轻一代难以想象团鱼晒太阳时那缩头缩脑的样子,更何谈用其来形容人。可见,保护方言,不仅仅是保护方言本身,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样有利于地方语言的存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晔晖,张岳.中国方言土话地图[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2]刘宝俊.社会语言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刘先枚.楚言榷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4]邵静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汪国胜.湖北方言的“在”和“在里”[J].方言,1999(2).
  [6]王作新.三峡峡口方言词汇与民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摘要】:自闭症儿童的早期干预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将来发展和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能够更加好的达到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的目标,研究人员由社会伦理学层面探讨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的相关理论和应用取向,更加深入的研究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的生命价值和生命向度,以达到由“能力关怀”向“生命关怀”的转变。  【關键词】:社会学;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  1 前言  自闭症是一种综合性的症状,明确了自闭症综合防治的迫
期刊
【摘要】:由周宁、金元浦所译的《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一书收入了联邦德国汉斯·罗伯特·姚斯的《走向接受美学》和美国R·C·霍拉勃的《接受理论》。本文从该书里姚斯的《走向接受美学》中的第一章《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一文出发,围绕姚斯的七个论题,从文学的历史性、“期待视野”、“文学演变”三个维度展开研究分析,初步探讨了姚斯“接受美学”思想的概念、核心思想、影响等,并进一步分析了“接受美学”思想在教
期刊
【摘要】:中国与外界交流越来越频繁,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由于英语和汉语在语音体系上存在差异,受母语迁移的影响,在日常交际中往往会产生障碍。而在所有影响英汉交际的因素中,功能词的弱读现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本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目的是调查中国学生英语弱读的习得现状,发现其习得特点,以对国内英语语音教学特别是功能词的语音教学提供参考和指导,从而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语音教学。
期刊
【摘要】:衔接与连贯是研究句子意义的重要手段,是分析话语是否得当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详细的衔接与连贯理论剖析,运用对比分析和引例的方法对汉语交际中语篇衔接与连贯进行深入的探讨。旨在更明确、更透彻的认知语篇衔接与连贯在交际当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尽可能的避免不当的语篇交际。  【关键词】:语篇衔接与连贯;对比分析;引例  【Abstract】: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s an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郑州市不同档次商场女装店服务员招呼语的调查分析发现:女装店服务员使用的招呼语类型均为相同的六大类,几乎不受商场档次高低的影响;而这六大类招呼语受商场档次等因素的影响使用比例大不相同。  【关键词】:招呼语;称呼语  招呼语是礼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1],一般发生在交际的开始,具有提示一段交际行为的作用[2]。本文研究的服务员招呼语,笔者认为其功能更单一。服务员使用招呼语虽也出于
期刊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are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which is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filled with abundant business opp
期刊
引言  目前,学界对于包括武侠小说在内的文学作品的英译,其争论的焦点还是在于归化与异化的选择问题。但就现下来看,在武侠文学海外传播先期,应当以归化翻译策略为主的看法,已被学界广泛接受。其归化的范畴,往往是英语母语者难以理解的,但却是最具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词。将这一部分词进行归化翻译,无疑淡化了其中的中国文化色彩,也降低了文化传播效果。而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却恰是与归化翻译相对的异化翻译策略,在武侠小
期刊
【摘要】:我国现存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源,在全新的媒介生态之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制定传播策略,以传播促发展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本文以永泰庄寨的一系列传播策略为例,分析其文化遗产特色,以及以此为依据所采取的传播手段,并对当下文化遗产传播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文化遗产;永泰古庄寨;传播策略  一、研究缘起:永泰古庄寨概况  永泰古庄寨是一种南方民居防御型建筑,是农耕社会家族聚落生存的独特
期刊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规模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愿意走出家乡,来到陌生的、汉族同学聚集的大学校园中,学习知识、获取资源。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融入大学校园的过程中,一般需要跨越复杂的文化传统,他们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宗教信仰等不同方面均可能遇到不同程度的文化适应问题。本文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融入与文化适应问题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融
期刊
谚语是人民在生产、生活和阶级斗争中产生的一种口头文学,它大多是一些具有深刻训诫意义,并含有深刻哲理的民间警句。在藏族地区,谚语与各族人民血肉相连,具有非常普遍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无论男女老少,都会运用他们熟悉的谚语为武器来处理各种事务。如遇婚丧嫁娶、生产劳动、财产纠纷、人命伤害乃至血族复仇,往往由当事人使用他们最熟悉、最生动、最具体的谚语,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意见和看法。因此,谚语在大多数情况下,成为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