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学三年级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开始,一直到初中,主要以写记叙文为主。在长达七年之久的训练后,直到初中毕业,不少学生也没有掌握记叙文的写作要领。其间,教师付出了很多心血,学生更是吃了“写不出来”之苦。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得要领。其实,作文训练是有捷径可走的。这个捷径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格”。所谓“格”,跟数学的公式相类似。也就是说,学生掌握了作文的“格”,就相当于掌握了写作文的公式。本人通过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和长期的文学创作,将“格”这个公式划定为“怎样命题、怎样开头、怎样把文章写长、怎样结尾”四部分。现罗列如下,以就教于语文界广大同仁。
一.怎样命题
(一)记叙文的内容多是记人叙事。先说人物记叙文的命题技巧。
1.用对人物的称呼命题。如“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老师”、“我的叔叔于勒”等。
2.直接以人物的姓名命题,如“藤野先生”、“刘半农”、“罗盛教”等。
3.将人物的事迹高度凝练后,放在姓名前面作为修饰语,构成“修饰语 姓名”的命题格式,如“侦察英雄杨子荣”、“劳动模范×××”、“让敌胆寒的朱可夫”、“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开国元勋刘伯承”等。
4.以介绍人物身世命题,如“火车司机的儿子”、“孤儿雷锋”、“出身名门的×××”等。
5.若写自己较为熟悉的人,可在人物的姓名前面加上“我认识的”或是“我了解的”等,如冯玉祥将军写的“我认识的蒋介石”;也可用“我最熟悉的×××”、“我了解的×××”、“我心中的×××”命题。
6.将人物的所做或是正在做的事高度凝练后命题,如“如山的父爱”、“父亲的病”、“阿长与山海经”、“大山深处苦育人”、“中山先生蒙难记”等。
7.以人物的某一部位命题,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鲁迅先生的“头发的故事”等。
8.简单介绍人物生平事迹的可用人物名称后面 “小传”或是“传”的格式命题,如“作者小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这类命题尤以《史记》居多。
9.若用几件事来叙写人物,命题时可在对人物的称谓后面加上“的故事”、“二三事”,如“任弼时二三事”、“拔哥的故事”等。
10.“日记”体记叙文的命题方式,就是在文中主人公的后面加“日记”二字,如“狂人日记”、“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不过这种记叙文的结构较为复杂,通常有“小引”、“正文”、“尾声”三部分,学习难度较大。
简单地归纳了较有代表性的10种。当然,人物记叙文的命题远远不止这几种,只要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留心去探究、归纳,应该还会总结出很多种。
(二)再说叙事记叙文的命题技巧。
1.用所做事件的名称命题。如参观黄鹤楼后的作文,题目就用“参观黄鹤楼”;游了武当山后,作文时,就用“游武当山”命题;学生放假回家后,帮妈妈做了家务,作文时就以“我帮妈妈做家务”命题等。这类命题,既直截了当又通俗易懂,是叙事记叙文里用得最多的一种,学生最容易掌握。
2.以事件产生到结束的区域命题。如文章记叙的是在放假回家的路上发生的事,就可用“在回家的路上”命题,有一篇文章的命题非常富有诗意,题目叫“山的那一边”;也有在区域前加上时间段的,如“黎明的河边”、“清晨,在河边”等。
3.有以事件发生的时间来命题的,如“晚霞消失的时候”、“子夜枪声”、“难忘1977”等。
4.以某件器物为叙事线索的记叙文,通常就以器物的名称命题,如“羚羊木雕”、“一件珍贵的衬衫”、“风筝”等。
5.有根据事件在作者心里印象的深浅来命题的,如“难忘的一件事”、“一件令人高兴的事”、“远去的白帆”、“难忘的十四岁”等。
6.可将所记事件名称的后面加上“记”后作为命题方式,如“小石潭记”、“香炉石记”、“游褒禅山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也有加“小记”二字的,有作者谦虚的意思在里面。这种命题方式在记叙文里是用得比较多的,既便于操作,也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起来较为容易。
7.可将所写内容高度凝练后,用一个词语来修饰所写内容,如“春满鄂城”、“早春二月”、“梦断百乐门”等。
8.可将所记事件最后引发的结果归纳后,用一个词命题,如鲁迅的《风波》等。
9.用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命题,如茹志娟的《百合花》、毛岸青、邵华夫妇的《我爱韶山红杜鹃》、刘心武的《我爱每一片绿叶》等。
10.用“我”和“谁”的形式命题的,如“我和《林海雪原》”、“我和三虎”等。
这里也简单地归纳10种。
有人说,命题很简单,这种认为有失偏颇。命题通常要做到简洁、通俗、富有象征意义、对读者有吸引力。因此,真正要进入到命题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很不容易的。
二.怎样开头
作文时,大多数学生只要一提笔,就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初中生作文的字数一般在600字左右,不少人写了一两百字甚至两三百字后才开始记事,仅仅记了个“三言两语”就结尾了。所记之事就像议论文列举的事例论据。这当是记叙文之大忌。那么,究竟如何克服这一毛病让学生在写记叙文时直接切题,从而达到“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的效果呢?现列举几种格式,供参考。
1.用时间开头。
在我们所接触到的记叙文中,占相当比例的是用时间开头的。如写故事的记叙文常见的开头有“古时候……”、“清朝乾隆年间……”、“民国初年……”、“抗日战争时期……”等。另一类是写实记叙文一般用具体时间开头,如“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冲一个农民家里……”、“1970年4月24日,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了……”等。如果学生在写作中学会了用时间开头,恐怕他想不直接进入所叙之事都难。因为我们所记的事件都是在这个时间里发生的。如果细心看上面的例子,不难发现“时间”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不准确时间,又称粗略时间。如“古时候……”、“清朝乾隆年间……”、“民国初年……”、“抗日战争时期……”等。这些时间虽说是大致的,但给读者的感觉又是真实而准确的。如某生记暑假在清江学游泳这件事时,开头一段是这样写的: 前年暑假的一个中午,天气炎热得让我坐立不安。做暑假作业吧,静不下心;看电视吧,汗水几乎就要挡住视线。唯一向往的是到门口的清江里游泳,只是自己还没有完全掌握这门技术,爸爸又不让我单独下河,并且就像看守犯人一样注视着我。心里的烦躁到了极点。这时,爸爸忽然放下手中的活,用一种无所谓的目光望着我,过了好一会才说:“我带你下河游泳吧。”我听后,高兴得就要跳起来。连忙拉着爸爸的手,一同朝河里跑去。……
这里,作者由于采用了时间开头,遂直接进入了主题,没有套话和空话。特别是这里采用的是不准确时间,给读者的感觉又是准确时间。
第二类是准确时间。这类文章的开头一般是记重大事件、生日、祭日等。如2004年,我的父亲辞世后,我在极度的悲痛中写了一篇追悼文章《如山的父爱》(刊于《三峡晚报》文学副刊)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今年的5月1日,父亲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忙碌了一阵家务后,忽觉身体不适,就慢慢挪移上床,身竟不能动弹,口亦不能言语。虽经医生全力抢救,也无回天之力,于夜晚溘然而逝,终于走完了他人生81年的苦难历程。……
这种用时间直接开头的写法,训练起来既实用又简单,效果是非常好的。那么,是不是要使记叙文的开头直接切题就只有时间开头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是。前面已经说过,这只是记叙文众多的开头中的一种。
2.用文中人物的行踪开头。这种形式通常在句前加介词“从”、“在”等。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堪称典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再如《故宫博物院》的开头,“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也是很有代表性的。
3.可用人物活动的场地开头。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开头: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4.用文中人物直接开头。如贾平凹的《王满堂》,是这样开头的:
王满堂在土改的时候是个积极分子,地主李百发的老婆给他骚情,鬼狐狐的眼,王满堂就把她放倒在了石堰背后。
这类开头比较多,多用于写人的记叙文。
5.倒叙开头。这种开头是大家较为熟悉的,就不用例子证明。只是强调一下要运用恰当,主要起到强调事件和人物的作用。否则,还不如“顺序”的效果好。
文章的开头主要讲这几种。在训练作文时,这个入格技巧,只要学生理解了,特别是引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再自己学会总结并运用,作文开头的入格,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了。
三.怎样把文章写长
在整个作文训练中,如何把文章写长是学生感觉最难的,总是达不到老师提出的字数要求。其实,将文章写长的入格训练也是有规律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
1.在中心词或短语前加修饰语。运用时,可加一条修饰语,也可加两条以上的修饰语。如在中心词“稻谷”前,可加“金黄的”、“凝结着劳动人民心血的”,还可加“我眼前的”等等。现在把这个句子连起来,就成了“我眼前的凝结着劳动人民心血的金黄的稻谷”。也就是说,“稻谷”这个词本只有两个字,经过修饰后,就成了一条19字的短语。再看动词“敲打”,可加“轻轻地”或是“不慌不忙地”等。但要强调的是有多条修饰语时,其排列规律是由远及近,由含义深刻的到含义简单地逐渐向中心词靠近。如果不讲究顺序,就会降低修饰效果。
2.在记叙过程中加描写,这是将文章写长的最有效的途径。这里说的描写,是指对人物、环境的描写。对人物的描写主要是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这些描写都是大家熟知的,就不多举例了。但要强调的是进行动作描写时,动词的运用要准确,像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雪地捕鸟”,堪称动作描写的典范。至于环境描写(含景物描写),有时在文中几乎是整段整段地出现,如鲁迅描写的“百草园”。
需要说明的是,描写时要控制得恰到好处,不要为了将文章写长,整篇整篇地描写。这样,不仅喧宾夺主,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四.怎样结尾
结尾也有很大的技巧,主要介绍两种。
1.自然结尾。这种结尾,说白了就是记人叙事一写完遂结尾,再不哆嗦半句多余的话。
2.议论抒情式的结尾。这种结尾就是在自然结尾的基础上,抒发一点感悟,或是对所记之人、所叙之事稍作评论,告诫人们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有着突出所记内容、升华文章主题的作用。较为典型的例子有贾平凹的《丑石》、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丑石》一文主要记叙的是,很久很久以前,一块陨石落在我家的院子里,因众人不识货,觉得是不起丝毫作用的一块丑石,讨厌、不齿。后来,天文学家发现是块价值连城的陨石并将其搬走了。文章的结尾作者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原文如下: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的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这里,作者对丑石的伟大作了挖掘,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再看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的结尾。作者写完了捕蛇者蒋氏历经的苦难后,作了一点议论,原文如下: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要提醒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记叙文都可以采用“议论抒情”来结尾的,这要根据文章的需要而定。一定要是所记之人、所叙之事对人们有呼唤、号召、榜样、前车之鉴等作用,就采用这种结尾,一般的记叙文的结尾,通常不必议论抒情,否则,容易画蛇添足。
上述四种,就是我给记叙文归纳的所谓的“格”。学生掌握了这个“格”,就相当于掌握了记叙文的框架,但并不是说就会写记叙文了。真正要写好记叙文还需学生多读美文,多记优美的词句段落,最后就是多写。殊不知文章是写出来的,至于总结一些简单的“格”,是为了使学生少走弯路,起步就上路。
覃业朝,语文教师,现居湖北长阳。责任编校:李发舜
一.怎样命题
(一)记叙文的内容多是记人叙事。先说人物记叙文的命题技巧。
1.用对人物的称呼命题。如“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老师”、“我的叔叔于勒”等。
2.直接以人物的姓名命题,如“藤野先生”、“刘半农”、“罗盛教”等。
3.将人物的事迹高度凝练后,放在姓名前面作为修饰语,构成“修饰语 姓名”的命题格式,如“侦察英雄杨子荣”、“劳动模范×××”、“让敌胆寒的朱可夫”、“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开国元勋刘伯承”等。
4.以介绍人物身世命题,如“火车司机的儿子”、“孤儿雷锋”、“出身名门的×××”等。
5.若写自己较为熟悉的人,可在人物的姓名前面加上“我认识的”或是“我了解的”等,如冯玉祥将军写的“我认识的蒋介石”;也可用“我最熟悉的×××”、“我了解的×××”、“我心中的×××”命题。
6.将人物的所做或是正在做的事高度凝练后命题,如“如山的父爱”、“父亲的病”、“阿长与山海经”、“大山深处苦育人”、“中山先生蒙难记”等。
7.以人物的某一部位命题,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鲁迅先生的“头发的故事”等。
8.简单介绍人物生平事迹的可用人物名称后面 “小传”或是“传”的格式命题,如“作者小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这类命题尤以《史记》居多。
9.若用几件事来叙写人物,命题时可在对人物的称谓后面加上“的故事”、“二三事”,如“任弼时二三事”、“拔哥的故事”等。
10.“日记”体记叙文的命题方式,就是在文中主人公的后面加“日记”二字,如“狂人日记”、“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不过这种记叙文的结构较为复杂,通常有“小引”、“正文”、“尾声”三部分,学习难度较大。
简单地归纳了较有代表性的10种。当然,人物记叙文的命题远远不止这几种,只要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留心去探究、归纳,应该还会总结出很多种。
(二)再说叙事记叙文的命题技巧。
1.用所做事件的名称命题。如参观黄鹤楼后的作文,题目就用“参观黄鹤楼”;游了武当山后,作文时,就用“游武当山”命题;学生放假回家后,帮妈妈做了家务,作文时就以“我帮妈妈做家务”命题等。这类命题,既直截了当又通俗易懂,是叙事记叙文里用得最多的一种,学生最容易掌握。
2.以事件产生到结束的区域命题。如文章记叙的是在放假回家的路上发生的事,就可用“在回家的路上”命题,有一篇文章的命题非常富有诗意,题目叫“山的那一边”;也有在区域前加上时间段的,如“黎明的河边”、“清晨,在河边”等。
3.有以事件发生的时间来命题的,如“晚霞消失的时候”、“子夜枪声”、“难忘1977”等。
4.以某件器物为叙事线索的记叙文,通常就以器物的名称命题,如“羚羊木雕”、“一件珍贵的衬衫”、“风筝”等。
5.有根据事件在作者心里印象的深浅来命题的,如“难忘的一件事”、“一件令人高兴的事”、“远去的白帆”、“难忘的十四岁”等。
6.可将所记事件名称的后面加上“记”后作为命题方式,如“小石潭记”、“香炉石记”、“游褒禅山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也有加“小记”二字的,有作者谦虚的意思在里面。这种命题方式在记叙文里是用得比较多的,既便于操作,也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起来较为容易。
7.可将所写内容高度凝练后,用一个词语来修饰所写内容,如“春满鄂城”、“早春二月”、“梦断百乐门”等。
8.可将所记事件最后引发的结果归纳后,用一个词命题,如鲁迅的《风波》等。
9.用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命题,如茹志娟的《百合花》、毛岸青、邵华夫妇的《我爱韶山红杜鹃》、刘心武的《我爱每一片绿叶》等。
10.用“我”和“谁”的形式命题的,如“我和《林海雪原》”、“我和三虎”等。
这里也简单地归纳10种。
有人说,命题很简单,这种认为有失偏颇。命题通常要做到简洁、通俗、富有象征意义、对读者有吸引力。因此,真正要进入到命题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很不容易的。
二.怎样开头
作文时,大多数学生只要一提笔,就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初中生作文的字数一般在600字左右,不少人写了一两百字甚至两三百字后才开始记事,仅仅记了个“三言两语”就结尾了。所记之事就像议论文列举的事例论据。这当是记叙文之大忌。那么,究竟如何克服这一毛病让学生在写记叙文时直接切题,从而达到“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的效果呢?现列举几种格式,供参考。
1.用时间开头。
在我们所接触到的记叙文中,占相当比例的是用时间开头的。如写故事的记叙文常见的开头有“古时候……”、“清朝乾隆年间……”、“民国初年……”、“抗日战争时期……”等。另一类是写实记叙文一般用具体时间开头,如“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冲一个农民家里……”、“1970年4月24日,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了……”等。如果学生在写作中学会了用时间开头,恐怕他想不直接进入所叙之事都难。因为我们所记的事件都是在这个时间里发生的。如果细心看上面的例子,不难发现“时间”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不准确时间,又称粗略时间。如“古时候……”、“清朝乾隆年间……”、“民国初年……”、“抗日战争时期……”等。这些时间虽说是大致的,但给读者的感觉又是真实而准确的。如某生记暑假在清江学游泳这件事时,开头一段是这样写的: 前年暑假的一个中午,天气炎热得让我坐立不安。做暑假作业吧,静不下心;看电视吧,汗水几乎就要挡住视线。唯一向往的是到门口的清江里游泳,只是自己还没有完全掌握这门技术,爸爸又不让我单独下河,并且就像看守犯人一样注视着我。心里的烦躁到了极点。这时,爸爸忽然放下手中的活,用一种无所谓的目光望着我,过了好一会才说:“我带你下河游泳吧。”我听后,高兴得就要跳起来。连忙拉着爸爸的手,一同朝河里跑去。……
这里,作者由于采用了时间开头,遂直接进入了主题,没有套话和空话。特别是这里采用的是不准确时间,给读者的感觉又是准确时间。
第二类是准确时间。这类文章的开头一般是记重大事件、生日、祭日等。如2004年,我的父亲辞世后,我在极度的悲痛中写了一篇追悼文章《如山的父爱》(刊于《三峡晚报》文学副刊)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今年的5月1日,父亲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忙碌了一阵家务后,忽觉身体不适,就慢慢挪移上床,身竟不能动弹,口亦不能言语。虽经医生全力抢救,也无回天之力,于夜晚溘然而逝,终于走完了他人生81年的苦难历程。……
这种用时间直接开头的写法,训练起来既实用又简单,效果是非常好的。那么,是不是要使记叙文的开头直接切题就只有时间开头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是。前面已经说过,这只是记叙文众多的开头中的一种。
2.用文中人物的行踪开头。这种形式通常在句前加介词“从”、“在”等。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堪称典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再如《故宫博物院》的开头,“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也是很有代表性的。
3.可用人物活动的场地开头。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开头: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4.用文中人物直接开头。如贾平凹的《王满堂》,是这样开头的:
王满堂在土改的时候是个积极分子,地主李百发的老婆给他骚情,鬼狐狐的眼,王满堂就把她放倒在了石堰背后。
这类开头比较多,多用于写人的记叙文。
5.倒叙开头。这种开头是大家较为熟悉的,就不用例子证明。只是强调一下要运用恰当,主要起到强调事件和人物的作用。否则,还不如“顺序”的效果好。
文章的开头主要讲这几种。在训练作文时,这个入格技巧,只要学生理解了,特别是引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再自己学会总结并运用,作文开头的入格,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了。
三.怎样把文章写长
在整个作文训练中,如何把文章写长是学生感觉最难的,总是达不到老师提出的字数要求。其实,将文章写长的入格训练也是有规律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
1.在中心词或短语前加修饰语。运用时,可加一条修饰语,也可加两条以上的修饰语。如在中心词“稻谷”前,可加“金黄的”、“凝结着劳动人民心血的”,还可加“我眼前的”等等。现在把这个句子连起来,就成了“我眼前的凝结着劳动人民心血的金黄的稻谷”。也就是说,“稻谷”这个词本只有两个字,经过修饰后,就成了一条19字的短语。再看动词“敲打”,可加“轻轻地”或是“不慌不忙地”等。但要强调的是有多条修饰语时,其排列规律是由远及近,由含义深刻的到含义简单地逐渐向中心词靠近。如果不讲究顺序,就会降低修饰效果。
2.在记叙过程中加描写,这是将文章写长的最有效的途径。这里说的描写,是指对人物、环境的描写。对人物的描写主要是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这些描写都是大家熟知的,就不多举例了。但要强调的是进行动作描写时,动词的运用要准确,像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雪地捕鸟”,堪称动作描写的典范。至于环境描写(含景物描写),有时在文中几乎是整段整段地出现,如鲁迅描写的“百草园”。
需要说明的是,描写时要控制得恰到好处,不要为了将文章写长,整篇整篇地描写。这样,不仅喧宾夺主,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四.怎样结尾
结尾也有很大的技巧,主要介绍两种。
1.自然结尾。这种结尾,说白了就是记人叙事一写完遂结尾,再不哆嗦半句多余的话。
2.议论抒情式的结尾。这种结尾就是在自然结尾的基础上,抒发一点感悟,或是对所记之人、所叙之事稍作评论,告诫人们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有着突出所记内容、升华文章主题的作用。较为典型的例子有贾平凹的《丑石》、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丑石》一文主要记叙的是,很久很久以前,一块陨石落在我家的院子里,因众人不识货,觉得是不起丝毫作用的一块丑石,讨厌、不齿。后来,天文学家发现是块价值连城的陨石并将其搬走了。文章的结尾作者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原文如下: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的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这里,作者对丑石的伟大作了挖掘,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再看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的结尾。作者写完了捕蛇者蒋氏历经的苦难后,作了一点议论,原文如下: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要提醒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记叙文都可以采用“议论抒情”来结尾的,这要根据文章的需要而定。一定要是所记之人、所叙之事对人们有呼唤、号召、榜样、前车之鉴等作用,就采用这种结尾,一般的记叙文的结尾,通常不必议论抒情,否则,容易画蛇添足。
上述四种,就是我给记叙文归纳的所谓的“格”。学生掌握了这个“格”,就相当于掌握了记叙文的框架,但并不是说就会写记叙文了。真正要写好记叙文还需学生多读美文,多记优美的词句段落,最后就是多写。殊不知文章是写出来的,至于总结一些简单的“格”,是为了使学生少走弯路,起步就上路。
覃业朝,语文教师,现居湖北长阳。责任编校:李发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