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翻译可不行

来源 :奇妙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kai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趙小野最近在看中英文两个版本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他很好奇:“最早会说外语的中国人是谁呢?”
  这可真是个好问题!
  每种文字和语言都有自己的起源与演变过程,为了能够更广泛地交流,获取更多信息,人们就需要学习别的部落或国家的文字和语言,甚至会把其他文字、语言渐渐融入自己的语言体系中。
  我国在周代时有个叫“象胥(xū)”的官职。象胥就是管理藩国使者的官员,也是翻译人员。象胥会把国君的话传给周边的小部落或其他国家,使他们知哓国君的旨意,与国家亲近。

  在遥远的古代,翻译基本是口头翻译。直到佛教传入中国,我国才迎来了书面翻译的热潮。历史上对于佛教何时传入我国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泛的是说佛教是东汉时期传入我国的。佛经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译场——翻译佛经的机构、场所,存在了约900年。国家和私人团体都会设立译场,人们在译场不仅翻译佛经,还学习、讨论佛经内容,举办“佛经辩论会”。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有几位南朝皇帝沉湎于佛教,热心于建佛寺、译佛经,慢慢地,翻译就成了国家大事。
  到了隋唐时期,我国佛经的翻译达到了新的高度,出现了玄奘、义净、不空等翻译大师。他们为了提高译经的质量,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逐渐创立了一些翻译规则。例如玄奘就创立了“五不翻”之说,即多义词不翻、秘密不翻、中国没有的东西不翻、通用已久的音译词不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不翻。我们现在常见的“可口可乐”“沙发”“尼龙”“咖啡”……这些词的翻译都遵循了这“五不翻”的翻译规则。

  到了晚清时期,更多的外国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内容涵盖科学、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内容选择和翻译策略上,晚清的翻译都体现出了独特的一面。著名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总结了翻译的三个标准:信、达、雅,即译文要忠实干原文、要语句通顺、要富有文采。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期间,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中,有识之土与爱国人士救亡图存,开始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翻译成为引进这些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诞生了很多翻译机构,如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馆等,还有翻译大家,如鲁迅、傅雷、茅盾、郭沫若、瞿秋白、刘半农等。

  现在我的课外书既有中国作家创作的,也有外国作家创作、被翻译为中文的,那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只说一种语言是不是就不用翻译来翻译去了呢?
  全世界都只说一种语言虽然省事,但语言的丰富性体现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丰富性,正是多样的语言造就了多种思维方式和多元的文化。如果人类语言单一、思维方式单一、文化单一,社会的发展就会极缓慢,百花齐放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所以,你也要好好学习外语来开阔自己的视野哟!
其他文献
马王堆汉墓墓主一家三口地位显赫,但他们的墓中并没有金银器,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这和当时的政治与社会环境有关。刘邦刚刚建立汉朝时,国家还非常贫困,在汉文帝、汉景帝两位皇帝的励精图治下,才迎来了一段被称为“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文帝、汉景帝都倡导休养生息,减轻赋税,严令禁止奢靡的陪葬。所以马王堆汉墓的三座墓坑都没有出土金银器,大型金属器或日常的金银珠宝都用泥质或陶质模型代替了。不过,马王堆汉墓中有一
期刊
《天涯晚笛》,“民国时代最后一位才女”张充和的口述实录故事。  她从民国走来,今年100岁,还和我们一样活着。听张充和讲故事:末代皇帝族兄溥侗常和她一起唱戏,章士钊赠诗把她比作东汉末年的蔡文姬,沈尹默要她学他娘家的书法,闻一多生活拮据却主动刻图章相赠,胡适访学喜欢到美国西海岸她家去挥毫,张大千在耶鲁拿她的旧宣纸画芍药与人物……  本书作者苏炜是张充和的耶鲁晚辈与居所近邻,多年来时相登门求教,学习书
期刊
黄酒的美味陶醉了诸多文人墨客、名人志士,演绎了无数人文佳话。从古到今,儒家思想的探求者努力进取、一往无前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从黄酒得以见证,借黄酒得以升华。  王徽之:雪夜访戴  王徽之,是王羲之第五子。东晋时,士人崇尚纵酒放达,王徽之亦如此。因此,不久他就弃官东归,退隐山阴。有一日,夜里下大雪,他睡醒过来,命家人开门酌酒。他边喝酒,边展视远处,但见一片雪白,“四望皎白”。“因起彷徨”,于是咏起
期刊
马王堆汉墓中除了美丽的漆画,还有一件从井字形墓室中心墓室出土的被誉为“中国绘画史杰作”的文物。它用毛笔绘制于丝帛之上,颜色丰富艳丽、线条自然流畅,画面中有神秘上古传说中的众多祥瑞元素。这就是从辛追夫人墓中出土的“T形帛画”。  你看它的外形是不是有点儿像大写的英文字母“T”,所以人们将它命名为“T形帛画”。根据墓中遣册的记载,它应该是“非衣”。“非”是“是非”的“非”,专家们猜测这可能是取其“似衣
期刊
馆长推荐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之一,这一时期,许多行业的技艺达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新高度,如丝织业、漆工艺等。20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三座汉墓的发掘,就是最好的实证。  马王堆汉墓是20世纪中国甚至世界上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它为我们全面而真实地展现了一个汉代贵族家庭的生活。墓主这一家三口有着特殊的身份地位,曾经过着精致、奢华的生活。他们是谁?他们的生活又有何特别?请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
期刊
公元前4世纪初,欧洲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在这段历史时期,西方世界出现了一个词——Seres(赛里斯)。这是当时他们对遥远又神秘的东方国度——中国的称呼。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末期。经过考证,专家们普遍认为“赛里斯”指的就是中国丝绸!而利苍一家人拥有的500多件织绣精美的丝织衣物,有力地证明了西方文献中关于“丝国”(Seres)的记载。  在2000多年前的“丝国”,当时的丝织刺绣是什么样子的
期刊
在山东,青州博物馆是一座独特的博物馆。早在2008年,青州博物馆便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内现存文物已达两万件,是中国规模最大、收藏文物最多、门类最全的县级博物馆,有“小大博物馆”之称。  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有“海岱唯青州”的说法,青州为古九州之一。几千年来,青州向世人展示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青州博物馆将这些历史文化的精髓展现给世人,其中相当数量的镇馆之宝,让人大开眼界。  中
期刊
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一家使用的漆器不仅造型多样、工艺精湛,而且大多绘有丰富的图案。这些图案有的写实,有的抽象,花草树木、凡人神仙、珍禽异兽不一而足。这些图案是古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生动写照,也是汉代人心中浪漫奇幻的生命观、宇宙观的真实反映。  “瞄星人”祝你吃好喝好  在辛追夫人专属的餐具中,有一种纹样独特的盘子。它们通体髹(xiū)漆,盘内外绘有卷云纹、动物纹等,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狸猫纹。  在
期刊
你肯定见过马,但你见过会跳舞的马吗?马会跳舞,这可不是什么天方夜谭。在唐代的舞马表演中,你就能一睹会跳舞的马的风采。  舞马是唐代宫廷之中专门马驯养的一种为皇帝表演的马。它们往往是从西域进贡的良马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一般都是体态健美、动作协调能力强的马,还要再经过反复训练,才能最终成为舞马。在唐代,每当重大节日来临或者皇帝要宴请重要宾客时,都会进行舞马表演。这种表演难度大、场面壮观,据说所有观赏过舞
期刊
国宝小档案  名字:蜀汉铭文青铜弩机  出生时间:253年  现居地:成都武侯祠物馆  大小:长13.3厘米、宽6.7厘米、高15.3厘米  身份信息:弩机上刻有铭文“延熙十六年四月廿日中作部典□□遂绪吏李飞□杨汲□工杨茗作立坂重二斤五两”。  蜀国工匠们在制成弩机后,会在上面刻上时间、制作机构、主管官员姓名、工匠姓名和物品的重量等信息。  在冷兵器时代,弩是远距离作战时常用的兵器之一。最开始,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