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就音乐的耳朵

来源 :阅读与鉴赏(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e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声响的世界,小鸟的啼叫,蟋蟀的吟唱;公鸡的喔喔,母鸡的咯咯;风的呼啸,浪的澎湃;机器的轰鸣,音响的嘈杂;琅琅的书声,喃喃的呓语;淅淅沥沥的春雨声,哗啦哗啦的夏雨声,叮咚叮咚的秋雨声,滴哒滴哒的冬雨声;泉水的叮咚声,花开花落的缠绵声;时光的匆匆声,岁月的脚步声……你听过这些声音吗?有人用闲适的心情去听,听出了生命的美好与光彩;有人用想象的心灵去听,听出了古人的叱咤风云,听出了生命的真谛;有人用真挚的心情去听,听出了对环保的忧虑……让我们品读下面五篇美文,用“心”去听,定能从这些优美的文章中听出你想象不到的东西!
  
  卧听风雨
  汗 漫
  
  本文是一篇独具匠心的美文。“听”是题眼,也是文眼。全文所写,尽是听觉,却极尽描摹之能事,具体展示四季雨的特征,而且加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即卧听风雨,思维得到净化,让听者的心灵为之豁达。读后,你美感的心灵一定会为之震颤!
  
  先是闪电一下子照亮了卧室,又迅即恢复了黑暗,仿佛即开即落的巨大的白花。然后,雷声轰然而至。继而,风雨大作。我从梦中醒来,类似一尾鱼从深深的海底浮出了水面。哗哗作响的雨声密集得没有一丝缝隙和缺口。我的这间位于住宅楼顶层的卧室,仿佛成了危巍嵯峨的河岸。河水汹涌啊!我卧于岸上,仿佛一只不穿衣服的昆虫卧于岸上。这是夏季的雨,盛大,劲健,使卧听者愈感渺小。这是万物拔节、繁殖时期正需开怀畅饮的喜雨啊,沛然淋漓于田野、森林、草原之上。我的双手也许会因这一场秋雨的影响而发生些微的变化吧?也许会更粗壮一些,并饱含汁液,继而开花结实,收获十亩黄金的汉字。
  没有闪电和雷鸣。不知何时窗外开始飒飒有声,雨声。卧室内的寒意又重了一层。风声大于雨声,这是秋夜之雨的特征。“留得残荷听雨声”,这位听雨的古代书生,窗外有一座荷塘。而我独卧,窗外只有几棵法国梧桐,可以细微地辨别出树枝相互摩擦的声音,又一片黄叶随风坠入雨中的声音,两只小鸟在巢里低语的声音……卧听风雨,我感觉自己渐渐脱离了现实,仿佛孤居于森林之中、湖水之湄,一间木屋安放着我的身体、书籍、桨、玉米种子。而被秋雨淋湿了身体的兔子、乌鸦、土拨鼠等等小动物被我的灯光吸引,纷纷跑来聚拢于木屋的四周甚至屋顶。
  风声远远大于雨声了。风声如狮吼虎啸,而雨声仅仅瑟瑟,且夹杂着雪粒,一同打击在窗上。冬天这个鼓手在软硬兼施地练习指法。我是被蒙在鼓中的人了?季节正因一次次夜雨而不断转折并变幻着面目,日益冷峻。这是可以令古代的书生们梦境驰骋并留下佳作的雨夜啊!陆游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便一齐涌入他的梦中,涌出他的狼毫。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便梦回吹角连营了,五十弦翻塞外之声……而我枕边无酒(有饮料),无剑(有鼠标),一个被股票、物价消磨了壮志的人怎有颜面对满纸壮语的先人?这是属于英雄暮年的雨啊!挟带着早年的沙场、野草、呼喊卷土重来,安慰着苍苍白发下的那颗永远不愿疲顿安卧的烈士之心。而我,只有卧听而已了。
  也只有春天的雨夜能够减少一丝我内心的痛感和不安。沙沙沙沙,没有了夏雨的肃穆、秋雨的苍凉、冬雨的尖锐,因而卧听之人的内心大都应该趋于平静欣悦。比如,蒋捷“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显然是凄楚苍凉的秋雨;“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显然是万念俱灰的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则显然是温醇醉人的春雨。再比如,还是陆游,在杭州的某座小楼里卧听一夜春雨,便不会再梦铁马、梦冰河,而是期待第二天早晨深巷里会出现卖杏花的人了。
  
  阅读思考:
  1.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四个季节雨的特点。
  2.本文尽写听觉,并加以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请找出文中任意一处联想、想象的句子,并体会作者的用意。
  3.文中结尾写道:“再比如,还是陆游,在杭州的某座小楼里卧听一夜春雨,便不会再梦铁马、梦冰河,而是期待第二天早晨深巷里会出现卖杏花的人了。”这里实际提到了陆游的一首诗,请默写这首诗。
  4.本文题为“卧听风雨”,道出了作者独有的心境。古人“听”物“听”景之作也多次以惊语问世。本文第二段有“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结合本文的意境,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韵味?
  5.文中写道:“而我枕边无酒(有饮料),无剑(有鼠标),一个被股票、物价消磨了壮志的人怎有颜面对满纸壮语的先人?这是属于英雄暮年的雨啊!挟带着早年的沙场、野草、呼喊卷土重来,安慰着苍苍白发下的那颗永远不愿疲顿安卧的烈士之心。而我,只有卧听而已了。”你感到它和全文涌现的作者的心绪矛盾吗?怎样理解文段中的感情?
  
  参考答案
  1.春雨:温醇醉人 夏雨:肃穆 秋雨:苍凉 冬雨:尖锐 2.如第三段中“这是可以令古代的书生们梦境驰骋并留下佳作的雨夜啊!……五十弦翻塞外之声……”这是“卧听”的妙境。既体现季节风雨的特点,又体现作者作为文学家的文化底蕴。 3.《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4.答案要点:“听雨”,明为写景,实是写一种闲适的心境,雨滴落残荷,是夏季特有的风景,无需观赏。“雨之景”借“荷”渗入心间,可谓悠哉。 5.不矛盾。“四季风光四季情”。四季风雨不同,卧听者感情必不同。秋风秋雨以其特有的景致——风声怒吼,雨滴瑟瑟、阴冷,令人想起古代文人的壮怀激烈的故事而感慨万千。它没有脱离文章的脉络感情——情由景生。
  
  听风景
  鲍 风
  
  风景还能听吗?作者正是要告诉我们:风景其实是宜听不宜观的。也许我们从来都习惯于看风景,正如诗人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窗前看你”所说的那样,但作者却以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我们还可以听风景。”阅读文章时要注意作者清晰的行文思路和欲扬先抑的手法。
  
  我的老家坐落于鄂西北山区,极难看见那种山明水秀的景致,只在春天时候,万物复苏,百花争艳,草木将秃了一冬的山掩起来,方显出自然的动人之处。盛夏季节,树木葱郁,小溪在林间潺潺地流着,偶尔可以看到细小的鱼游动,让孤寂的行人感到生灵的亲近。秋季,落叶铺天盖地飘下来,跌在衰草上,堆成厚厚的一层,你便感到山亦不明水亦不秀,开始为这入云的高山如何少见常青的松柏而遗憾了。故乡的山虽高却不峭拔,山势虽有些曲折却不险峻。加上极少见到常绿植被,使人们很难对它们生出些许的爱意。至于水,多是常年积在水库里的水,既用于灌溉,亦用于人和牲畜生活,很难寻得一泓温柔清澈的泉水。所以,看风景在我的家乡是没有人有此兴致的。
  然而在外地念书的我们,总希望能在家乡觅到如同书中描述的那样的自然风景。于是在节假日,我们总相约一处,制订着登山搜奇石、找清泉的计划,因为在我们一帮中学生眼里,所谓风景,无非就是浅浅的流水、险峻的高山、奇形的石头了。
  我们背上换洗的短裤褂,带上少许干粮,上山觅风景去了。干粮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便吃尽了,吃尽了干粮我们又相视大笑起来。这远近方圆百里的山区,到处都有我们的同学,走一天便可找到好几个落脚之处,何苦非带干粮不可!于是我们边走边找同学。寻风景的队伍越来越长了。
  那天天刚透亮,我们几个便穿衣起床。我们得赶在太阳出来前攀到山顶,去看山中日出。初中时我们念过巴金写的《海上日出》。我们想,待我们看了山中日出,也可如同巴金写的那样写一篇《山中日出》,寄到编辑部,让他们编入教材,好让比我们小的学生们学习。我们走在路上,露水灌进凉鞋里,脚上有一种凉丝丝、麻酥酥的感觉。走到半山腰见到一块不大不小的草坪,草坪旁边,垒着几块黑巨石,巨石缝中,斜长着几棵小枣树。一个比我们大几岁的年轻人站在草坪间,他时而在草坪上走走,时而朝太阳升起的地方望望。他准是想看山中日出了。看日出得攀到山顶,像他这样贪恋草坪的清香,如何能真正赏到山中日出的情景。我们从他身边走过,他并不和我们搭话,待我们走过草坪,他竟躺了下来,我们这才看到在他身下的草坪上还铺着厚塑料布——他躺在上面,头枕着双臂,闭目向天,显出一种迷醉的状态。我们不解地从他身旁走过去,他听到脚步声把眼睁开,身子却不动。我们问他,你躺在这里做甚?要看日出得再朝上走些路哩。他说,你们是去看风景的吗?我是在这儿听风景哩。
  听风景?风景还可以听吗?我们相互望望,不解地交换着眼色。躺着的人又说话了,他说:你们听!山里有鸟的啾啾声,山下有鸡鸣声,有大人吆喝赶牛声,山对面有飞瀑声……我们这才意识到就在我们周围有许多婉转悦耳的鸟鸣。躺着的人继续说道:风景其实只宜听不宜观,只要你留心,你便可以听到你周围的风景,你就会感到风景就在你身边,哪里还需要去寻呢?
  我们不由得停止了登山,在躺着的人身边蹲下来。他似是对我们说又似是自言自语,脸始终仰向天空,头始终枕在臂上。他说,清代有个善听风景的人名叫张潮,他曾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风声,方不虚此生耳。”你们看,春夏秋冬、白天月夜都有可听之风景等着你们听?
  我们原以为风景只有看的,哪想到风景还可以听?
  于是我们终于围着坐在草坪上。远处传来几声山雀的清脆叫声,太阳也悠悠地升起来了。阳光射过山峰,洒在草坪上,我们似乎听到了阳光落地的声音。我们的心一下子静了许多。
  
  阅读思考:
  1.文章第一段写老家的风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这一段的中心句是哪句?
  2.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文章第四段写我们为什么想去看山中日出?在看山中日出的途中遇见了一个什么样的年轻人?
  4.年轻人为什么要“听”风景?他为什么不“看”风景?
  5.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
  6.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参考答案
  1.春—夏—秋看风景在我的家乡是没有人有此兴致的。 2.写一群同乡中学生相约“觅风景”的情景。 3.一方面想看风景,一方面想待我们看了山中日出后,也可如同巴金那样写一篇《山中日出》,寄到教材编辑部,让他们编入教材,好让比我们小的学生们学习。遇到了一个“听风景”的年轻人。 4.风景其实只宜听不宜观,只要你留心,你便可以听到周围的风景,感受到风景就在身边,不必苦苦寻找。 5.我们原以为风景只有看的,哪想到风景还可以听? 6.觅风景—看风景—听风景
  
  染绿的声音
  徐 迅
  
  染绿的声音充满了生命。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捕捉森林的动态?又用了哪些词语来表述“我”对绿的不同感受?你能看透其中的运动和变化吗?有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文中描写的声音,写到了哪几种色彩?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你听到过这样的声音吗?
  
  山居的日子,是在山中一座精巧的石头房里度过的。天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慑着。经过许多尘嚣侵扰的心灵,陡然回归到这旷古未有的宁静之中,而又知道周围全是绿色的森林,心里似乎也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轻盈盈的,如半山塘里绽放着的一朵睡莲。
  也有声音,在白天的山峦,偶尔也有人语喧哗、幽谷回鸣。空山不见人,倒使人感觉到大森林的真切和人世的烟火之气。更多的是鸟声。从黎明的晨噪到傍晚的暮啼,耳闻着那密密松林里传出的啾啾鸟鸣,还可以看见那墨点般的小岛,如大森林的音符跳荡着、栖落着。
  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幻的精灵呢!鸟声让人着迷地听,这时听出的就是一阵阵染绿的声音。
  当然有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如皑皑白雪,潺潺流泉,响动的就是一大片白;如春花秋菊的凋谢,细心的人也会听出它的艳红和鹅黄的色调。在大森林里,此时我被感动的不是这种颜色的声音,而是满山攒动着的森林——那浓绿浓绿的声音了。满山密密的松林、枫树、珍珠黄杨、翠竹……树丛间刮过的风也是绿的,绿将大森林融为碧翠的一体,分不清颜色的浓淡深浅。那声音自然也不用侧耳倾听。触目皆是大片森林的宁静,固然会使人坠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和虚空当中;而这染了绿的声音,却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揪动。黎明的时候,“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森林里露珠“扑扑”滴落的声音,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轻柔而凝重的绿色;森林静静肃立,错叶交柯,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茁壮生长的蓬勃的绿色;狂风呼啸,排山倒海咆哮着的松涛,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悲壮和磅礴的绿色;阳光拂动滔滔无边的绿海,阳光掠去又显出一江春水,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恬淡而平和的绿色……山居无事的时候,只要静静地穿行在这无边的大森林之中,我满心的尘垢,便一下子就被荡涤得无影无踪,只觉得身心惬意和愉悦,心中陡然就有层斑驳的绿爬上心壁,盈注着生命那清凉的绿意来。
  听惯了这种声音,在夜里我常常睡不着觉。拥被而坐,此时周遭那染了绿的声音已渐渐无声无息,看很白的月光,慢慢浮上窗棂,月光里的绿色冷冷如春水荡漾着,使人感觉到那绿色声音一定是被浓浓的月光所消融,阴翳在莽莽苍苍的大森林之中了。但这时这刻,我思想的羽翅还翩翩起伏着,希冀那染了绿色的声音出现。有风的夜晚,我看窗外的大山果然是混沌未开的一团绿色,那染了绿的松涛之声,铺天盖地地在我石屋周围如狂飙般的春潮,惊涛拍岸,振聋发聩,让我激动得恨不得长啸……这些年,我知道我常常谛听水声,谛听鸟声,不仅是因为我对尘嚣之声异常地厌倦和唾弃,更多的是在寻找清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那是我生活须臾不可缺少的思想的源泉……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了绿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即便泊在波涛里滚动,那梦也是常常染绿呢!
  (选自《山东文学》1999年第4期)
  
  阅读思考:
  1.“当然有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文中写了哪几种颜色?
  2.文章第二段所写的声音有哪几种?第四段用来表述“我”对绿的不同感受的词语有哪些?
  3.作者为什么要倾心谛听大自然的声音?
  4.从作品语言的角度,写几句赏析的话。
  5.从感情的角度,谈谈你读过此文后的感悟。
  
  参考答案
  1.雪白、艳红、鹅黄、浓绿 2.人语喧哗、幽谷回鸣,啾啾鸟鸣 轻柔而凝重 茁壮生长 蓬勃 悲壮和磅礴 恬淡而平和 3.不仅是因为“我”对尘嚣之声异常地厌倦和唾弃,更多的是在寻找清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那是“我”生活须臾不可缺少的思想的源泉。 4.提示:可从作品语言特色、修辞手法等方面多层次来品味。 5.提示:先仔细品读文中表达作者感受的语句,注意把握作品的感情,也可联系生活实际。
  
  花开的声音
  秦 川
  
  本文按照作者的感情波动行文,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阅读时要注意抓住作者的感情脉络。
  
  去看桃花的那天,我的心情很坏。满以为进入一个花团锦簇的“市”外桃园会给我的心灵一丝安慰,然而这里的桃花比我想象中的盛景却暗淡了许多,直到我爬上山顶,内心依旧难以逃脱那种忧伤的侵袭。看着山下泛着淡白的桃花和远处灰蒙蒙的天空,我似乎有一种备受欺骗的感觉。
  至少那位美丽的小女孩出现以前,我的心情一直如此。
  那小女孩是什么时候到达山顶的,我没有在意。直到那女孩甜甜的声音出现在我的耳畔,我才对她有了感觉。
  “妈妈,这到哪儿了?”她的声音美丽动听,就像鸟鸣那样清脆悦耳。
  “孩子,你走到山顶啦!你现在站在高高的山顶上。”妈妈的声音轻柔而爱抚。
   那小女孩听了妈妈的话,兴奋得跳起来拍着手。
  我这才发现她双目失明,我的心不禁有种被针扎的感觉。多么可爱的小女孩!她穿着一件粉红粉红的连衣裙,头上扎着两条羊角小辫,随着她兴奋的欢呼,那小辫子在肩上一起一落,就像春风里两只美丽的小燕子跳跃于花间。她的脸也是粉红的,这使她更像一株亭亭玉立的桃花了。我出神地盯着这位可爱的女孩,心中不觉慨叹起命运来——也许命运之神本身就是残缺的吧,再美丽的东西都会留下永恒的缺陷。
  “妈妈,这里有好多好多的桃树,有大片大片的桃花,是吗?”那小女孩高兴地问妈妈。从她兴奋的话语中,我似乎感觉到了她心中那片美丽的桃林。
  “是的,孩子。”妈妈轻抚着孩子的头。
  “啊,让我听听……哟,好多的花在开哟!妈妈,你听,到处都是花开的声音!这声音好美,好美,它轻轻的,柔柔的……”那小女孩真像一位陶醉在梦境中的诗人。
  看见她沉浸在这美好的诗意中,我不禁泪光涟涟了。我真想告诉她——这山顶根本没有成片的桃树,也没有繁茂的桃花。但是,我没有勇气,也更不愿去打破她心中那方完美的世界!
  小女孩的妈妈是爱她的孩子的,她轻轻地搂着自己的女儿说:“是的,孩子。这里有好多好多的桃花正在开放,还有许多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
  小女孩的微笑更加灿烂了。
  我的心情一下子喜悦了起来,当我再看这山稀疏的桃花时,我发现它一下子变得鲜艳多姿了。
  
  阅读思考:
  1.作者的感情波动是本文的行文线索,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你认为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
  2.作者在进行小女孩的外貌描写时抓住了哪些地方?体现了小女孩的哪些特点?
  3.“看见她沉浸在这美好的诗意中,我不禁泪光涟涟了。”此时作者的感情是很复杂的,试分析一下作者的心理。
  4.本来山坡上桃林桃花稀疏,而妈妈却说:“是的,孩子。这里有好多好多的桃花正在开放,还有许多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你怎么评价母亲的这种欺骗行为?
  5.“啊,让我听听……哟,好多的花在开哟!妈妈,你听,到处都是花开的声音!这声音好美,好美,它轻轻的,柔柔的……”这是小女孩的呢喃,也是小诗人的诗语,犹如来自天堂的声音。发挥想象,试描写一下小姑娘在梦境中陶醉的神态。
  
  参考答案
  1.忧伤—难受—感动—喜悦使读者的感情跟随作者跌宕起伏,使文章一波三折,摇曳多姿。 2.抓住了小女孩的衣着、小辫、脸蛋来写的。表现了小女孩活泼、美丽、可爱的特点。 3.为美丽的女孩却有永恒的缺陷而痛惜,为小女孩有如此纯洁美好的内心世界而感动。 4.正是妈妈的爱给了孩子一个纯真、美好的世界。 5.提示:符合小女孩的性格及当时的心情即可。
  
  听 潮
  韩静霆
  
  潮声,这诉诸听觉的声响,无影无形,稍纵即逝。但在作者的笔下,它却化虚为实,显得“层次”有序,“色彩”鲜明,“内容”具体,美好迷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作者驰骋想象,运用比喻将虚幻的声音形象化,使潮声具体可感,读时要认真体会。
  
  我的两耳灌满了大潮的喧响,一时难以分辨她的层次和色彩。多少面聲鼓在擂动?多少面锦旗在翻卷?多少人组成的巨型乐队在演奏?潮声里有小号的豪爽,圆号的含蓄,双簧管的言情,长笛的机灵,低音提琴的感叹……哦哦,这不是小提琴E弦上的美妙的颤指和竖琴弦上琶音的舞蹈吗?女性柔情的哼吟和男性昂扬的号子结合得这么好,靓丽青春的摇滚和苍劲古朴的叙述叠合得这么妙,这才是世间最佳的混声合唱呢!有低吟,有长啸,有咏叹,有宣叙。内容有爆炸性新闻,有连续小说,有屈原天问,有李白邀月,有虹桥赠珠,有敦煌飞天,有导弹之父倒计时报数,还有强大的合成军在天地之间联合演习。我惊喜地发现,听潮比观潮感觉的东西更多,更奇妙。大潮声音的色彩,让我的思绪冲破了躯壳的樊篱。一时,我面前的大潮不仅仅是海水的起落了,而是液体的阳光在流淌。液体阳光变幻着红黄蓝绿等七色,叠合,交融,碰撞,渲染出石花,石笋,石峰,一会儿举起了七星岩,一会儿走来了瑶池仙境,一会儿是繁华的都市霓虹闪烁,一会儿又是列队的舰艇挂满了旗……
  大海,大潮。大潮,大海。大海是活脱脱的千手观音,大潮是大海充满魔力的手指。没有大海做力源,大潮哪有如此这般的强烈、浩大和雄奇?
  轰隆,轰隆,潮声,潮声,世上无与伦比的英雄交响乐!
  
  阅读思考:
  1.作者说潮声是“世间最佳的混声合唱”,其理由是什么?
  2.作者说,“我惊喜地发现,听潮比观潮感觉的东西更多,更奇妙”,为什么?
  3.文章第一段是怎样层次分明地来写“听潮”的?
  4.“有爆炸性新闻,有连续小说,有屈原天问,有李白邀月,有虹桥赠珠,有敦煌飞天,有导弹之父倒计时报数,还有强大的合成军在天地之间联合演习。”这一组排比句,是以比喻的形式描写什么?
  5.仿照句式,写一个句子:
  大海是活脱脱的千手观音,大潮是大海充满魔力的手指。没有大海做力源,大潮哪有如此这般的强烈、浩大和雄奇?
  
  参考答案
  1.因为作者听出了潮声里有“小号的豪爽”,有“圆号的含蓄”,有“双簧管的言情”,有“长笛的机灵”,有“低音提琴的感叹”等。理由:女性柔情的哼吟和男性昂扬的号子结合得这么好,靓丽青春的摇滚和苍劲古朴的叙述叠合得这么妙,这才是世间最佳的混声合唱。 2.因为“大潮声音的色彩”,让作者驰骋想象,将海水起落想象成“液体的阳光在流淌”,幻化出无穷的美景:“液体阳光变幻着红黄蓝绿等七色,叠合,交融,碰撞,渲染出石花、石笋、石峰,一会儿举起了七星岩,一会儿走来了瑶池仙境,一会儿是繁华的都市霓虹闪烁,一会儿又是列队的舰艇挂满了旗……”所以作者这样说。 3.文章先以设问引起对潮声这“世间最佳的混声合唱”的描写,然后通过奇妙的想象以排比句的形式写潮声丰富的“内容”。接下来,作者把随海水的起落而成的潮声想象成“是液体的阳光在流淌”,以具体的色彩来写虚幻的声音,起到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修辞效果,给人以无尽的美感。 4.这一组排比句式,是以比喻的形式描写了潮声所包括的丰富内容,将潮声的震撼、连绵、激越、优雅、缠绵、柔美、急迫、壮丽等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5.春天是美丽的姑娘,青山是春天色彩艳丽的衣裙,没有春天的生机,青山哪有如此这般的青翠欲滴、美丽动人?
其他文献
<正> 主体和客体这对哲学范畴的特殊意义,不在于它们表述了人与事物的客观存在或一般属性,而在于它们揭示了人与其对象(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在特定的活动关系中各自具有的特殊规定性和各自所处的特殊地位。主客体的内在本性就决定了实践与人的主体性结下了不解之缘。 实践是人的主体性形成的根源 人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但自然进化并不能直接形成人的主体性。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把自身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成为现实的主体。“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不仅客体方面,而且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为开拓教员和学员学术研究的视野,4月2日,在综合楼学术报告厅,军队人事管理学系邀请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赵西萍教授作了“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的学术报告。军队人事管理学
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革命和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人类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致使客观性与自我意识的矛盾尖锐化,成为现代哲学争论的焦点之一。客观性与自我意识的悖论的产生,表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2月2日中国公证协会2015年度年会在京召开。司法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公证协会党组书记赵大程出席会议,代表司法部和吴爱英部长,向在这次年会上受到表彰的第七届“全国优
为了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伦理思想,本刊辟设“经典释义”专栏,主要刊载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有关难点和有不同理解观点的解说,希望大家支持,共同把这个栏目办好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若设描述活跃于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的庐隐,那么“新人物”式的女作家、举世皆惊的两段爱情以及苦闷伤感的小说风格是恰切的。返归历史现场则能发现,这些特质又都是五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