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如何选择较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正成为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活动讨论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死记硬背。
关键词:新课改 活动讨论法 思想品德 应用价值
所谓活动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某些特定方面,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积极的讨论、争论甚至辩论,各抒己见,互相质疑,互相启发,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活动讨论法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活动讨论法是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
【活动讨论一】由教师通过历史事实设计问题,教师先讲述相关链接资料: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99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澳门驻防部队进驻澳门。后由学生认识课本上面的两幅图片及讨论其含义。通过分组讨论,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把学生的讨论结果汇总,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出:香港特区区徽中图案的含义:洋紫荆是香港的象征,将它放在红底上象征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花瓣上的五颗星代表港人热爱祖国,全旗使用红白两色象征“一国两制”。澳门特区区徽中图案的含义:区徽上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澳门古称“莲岛”,莲花象征澳门,五星照耀下莲花含苞怒放寓意澳门将兴旺发达,绿底象征和平与安宁,弧形排列的五星象征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莲花、大桥、海水是澳门的自然景观。这样就让学生加深了对香港特区区徽和澳门特区区徽中各种图案象征意义的理解,明确“一国两制”的真正含义及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二、活动讨论法是一种多向式教学模式,它是在师生之间双向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
【活动讨论二】如何解读《乡愁》这首诗?学生甲说:“《乡愁》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国各民族人民在情感、风俗习惯和心理上相互认同、血肉相连的文化气息。”学生乙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经牢牢地印在我国的民族意识之中,《乡愁》就是这种民族意识的现代诠释。”学生丙说:“哪里是‘乡愁’,明明是‘国愁’。”学生丁说:“诗中强烈反映了长期以来,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无限思念之情,实现祖国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然后教师与学生一道总结出:(1)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2)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一国两制”。(3)“一国两制”提出和实施的重大意义:A.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B.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三、活动讨论法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具有收集信息并针对问题进行推理和分析的能力。
【活动讨论三】通过讨论学习香港和澳门回归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一国两制”的深刻历史意义,从而使学生自然联想起台湾问题,并自觉地通过信息网络等手段查阅有关台湾的知识,然后在课堂上交流总结。如列举历史原由:①元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②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③清朝施琅挫败分割台湾的阴谋。④18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⑤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都在国际上明确无误地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这些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四、活动讨论法给了学生之间更多的接触和合作的机会,从而使每个人都有了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很有帮助。
【活动讨论四】实现祖国统一,我们青少年应当如何做?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得出结论:维护祖国统一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要积极拥护和支持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和立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台独;要宣传“一国两制”政策和《反分裂国家法》;要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坚决同一切分裂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综上所述,活动讨论法在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活动讨论法有利于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获得自学技能,这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满足当今与未来社会的需要。但我们也应注意到活动讨论法的局限和缺点,它要求时间充裕、讨论主题明确、学生基础知识牢固。因此,如何将活动讨论法与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用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将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丽琳 宗军 讨论教学实践刍议,1998.1。
[2]教育部人事司 组编 高等教育心理学,1999.8。
[3]课程教材研究所 思想品德,2004。
[4]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 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2005。
关键词:新课改 活动讨论法 思想品德 应用价值
所谓活动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某些特定方面,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积极的讨论、争论甚至辩论,各抒己见,互相质疑,互相启发,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活动讨论法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活动讨论法是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
【活动讨论一】由教师通过历史事实设计问题,教师先讲述相关链接资料: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99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澳门驻防部队进驻澳门。后由学生认识课本上面的两幅图片及讨论其含义。通过分组讨论,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把学生的讨论结果汇总,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出:香港特区区徽中图案的含义:洋紫荆是香港的象征,将它放在红底上象征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花瓣上的五颗星代表港人热爱祖国,全旗使用红白两色象征“一国两制”。澳门特区区徽中图案的含义:区徽上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澳门古称“莲岛”,莲花象征澳门,五星照耀下莲花含苞怒放寓意澳门将兴旺发达,绿底象征和平与安宁,弧形排列的五星象征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莲花、大桥、海水是澳门的自然景观。这样就让学生加深了对香港特区区徽和澳门特区区徽中各种图案象征意义的理解,明确“一国两制”的真正含义及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二、活动讨论法是一种多向式教学模式,它是在师生之间双向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
【活动讨论二】如何解读《乡愁》这首诗?学生甲说:“《乡愁》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国各民族人民在情感、风俗习惯和心理上相互认同、血肉相连的文化气息。”学生乙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经牢牢地印在我国的民族意识之中,《乡愁》就是这种民族意识的现代诠释。”学生丙说:“哪里是‘乡愁’,明明是‘国愁’。”学生丁说:“诗中强烈反映了长期以来,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无限思念之情,实现祖国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然后教师与学生一道总结出:(1)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2)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一国两制”。(3)“一国两制”提出和实施的重大意义:A.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B.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三、活动讨论法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具有收集信息并针对问题进行推理和分析的能力。
【活动讨论三】通过讨论学习香港和澳门回归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一国两制”的深刻历史意义,从而使学生自然联想起台湾问题,并自觉地通过信息网络等手段查阅有关台湾的知识,然后在课堂上交流总结。如列举历史原由:①元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②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③清朝施琅挫败分割台湾的阴谋。④18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⑤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都在国际上明确无误地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这些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四、活动讨论法给了学生之间更多的接触和合作的机会,从而使每个人都有了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很有帮助。
【活动讨论四】实现祖国统一,我们青少年应当如何做?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得出结论:维护祖国统一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要积极拥护和支持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和立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台独;要宣传“一国两制”政策和《反分裂国家法》;要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坚决同一切分裂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综上所述,活动讨论法在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活动讨论法有利于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获得自学技能,这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满足当今与未来社会的需要。但我们也应注意到活动讨论法的局限和缺点,它要求时间充裕、讨论主题明确、学生基础知识牢固。因此,如何将活动讨论法与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用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将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丽琳 宗军 讨论教学实践刍议,1998.1。
[2]教育部人事司 组编 高等教育心理学,1999.8。
[3]课程教材研究所 思想品德,2004。
[4]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 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