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在转型,教育在变革。在这个激情与倦怠共生,希望与迷茫共存的时刻,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届不同于一届,每一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因此,要做一个好教师,不仅必须正面对新课程、新教法,而且必须研究新时期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不能墨守成规。只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才能保证不被时代淘汰,永立时代潮头。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每个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前提,据此,我作了以下有益尝试。
1 了解学生,赢得信任
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赢得学生的信任,是教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第一步。
中学生有心里话跟谁说?上海市社科院青少所等单位对上海市33所市重点中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信任自己的老师。63%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心里话只能和同学说,与父母说心里话的只有21.9%,与老师说心里话的只有3.3%。这说明,当代青少年与师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隔阂。很多老师只关心学生的成绩,师生之间互相沟通的渠道不够畅通。导致许多学生只把老师定位于传授知识的“学习上的权威”,师生之间缺乏融洽交流,距离越来越远。现在需要这样一种教师,他能够自己观察学生,能从学生的外表看到他的内心世界,关心学生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学生的心灵,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热爱学生,把跟学生交往看成一种乐趣,并且善于跟他们教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品格以及整个人的教育领域内只有一条途径可以接近学生,这就是教师的信任。”当教师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时,学生对接受教育的反感就会被克服。他会把教师当成一个可以亲近的人,一个可以信赖的人。教师的教育工作也就进一步的展开了。
2 尊重学生,平等沟通
心理学家认为:童年的心理缺陷和情感的残疾往往会影响人一生的发展,想要弥补需要付出很大代价。自尊心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心里因素。如果自尊受到伤害,他们就可能产生心理障碍,如自卑感和对抗心理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切莫在信口开河之间揭开学生的隐私,并由此使学生自尊大失,进而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尊重学生。这是与学生沟通的前提,也是教师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
当今中国城市家庭大多数为三口之家。独生子女是家里的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然而父母的溺爱和过多的关注往往造成子女缺乏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不知如何关注、帮助和爱护周围的伙伴,他们对自身缺乏足够的认识,容易产生对他人和社会的失望感。很多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变得更加孤独和内向,甚至走向极端。
国际心理学研究证明:通过语言、表情等方式经常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至关重要。不要一味对学生进行批评、责骂和说教,而应该多给他们一些笑容,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误区,千方百计的成为他们的知心人。因为只有你变成了他们的知心人的时候,你才能真正的做他们的老师,让他们“听其言,信其道”。
3 “未雨绸缪”,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中
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是有个量化过程的,只有积累到一定的量才会爆发出来,而等学生的问题爆发出来再去解决,我们教育者面对的难度就大了,工作量也多了,要转化学生思想也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了,所以预防和早早地做好工作是重要的一环。
学生每天见得最多的就是同学和老师,所以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计的,教育者可以利用这个影响,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利用课堂的时间去引导学生,比如正确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我会和学生讲社会的新闻和现象,讲一些鼓励学生的小故事,读一些积极向上的美文,也会在课堂上去讨论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事无大小,内容广泛,就是想让学生学会面对生活的种种意外和挫折,有坚定的信念,学会勇敢和坚强地生活,有适应环境的能力(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自己),学会接纳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学会自理、自立、自律、自觉。当学生学会面对问题和调整心态的时候,那么许多压力也就能自己解决了。
把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去,更能够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
4 正确引导健全人格
国家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对于中小学生,不仅要加强知识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的知识、品德、意志都能朝着崇高的目标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欲望建立在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的基础上。”因此,要善于引导他们,让学生的健全人格在爱的熏陶下逐步发展成熟。
4.1 引导学生善待自己,关爱家人。根据报道,广州市第89中学的老师要求学生早上从家里带一个生鸡蛋到学校,并妥善保管好,等到下午放学的时候再将鸡蛋完整无缺的交到老师手上。当天班上总共有40多名学生,只有10来名学生能将鸡蛋完整无缺的交到老师手上。这时老师才缓缓道来:“一个鸡蛋,你们保护一天都这么难,可想而知,你们的父母辛辛苦苦将你们养育成人,每天要付出多少心血啊!”那一刻,班上的所有学生都呆住了,老师趁热打铁,语重心长的向学生们讲述了应该如何热爱自己的父母,热爱自己的家庭。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真切感受到了父母对家庭,对自己的付出,真实体会到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是怎么得来的,从而以感恩的心态对待父母,以负责的姿态对待家庭,从而养成自我责任感。这种教育方式不同于以往单纯灌输教条的德育模式,让人耳目一新,值得深思。
4.2 引导学生善待他人,积极交往。当代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再加上紧张的学习和生活节奏,人际交往问题日益突出。在他们中间形成了不会交往,不敢交往和畸形交往,严重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为此,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走进交往生活,在交往体验中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建立平等互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人际关系,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和稳定发展做好人际储备。
4.3 引导学生善待自然,关心世界。世界上的万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要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一个人,应该从中寻找其存在的意义。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发现、感受和体验万事万物的变化,使他们逐步认识到万事万物的变化都与自己息息相关。鼓励学生与自然接触,爱护环境,并懂得善待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注入情感,可以以多种形式开展活动。例如,清明节让学生们去烈士陵园,缅怀先烈;植树节可以让学生在河边、路边植树。
5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教育者要随时把握教育的时机,使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尽可能在学校各项活动中,让学生心灵受到感动、震撼和启迪,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获得体验。比如简单课本剧的表演,就会使学生懂得,一切必须商量着来,配合着做,该怎么准备,需要哪些道具,如何分工,唱独角戏是绝对行不通的。这样,小学生在一系列的合作活动中,逐步学会了谦让,理解,关爱,体贴,逐步学会了合作。
优美的学校环境,包括校内的一草一木,一字一画都能成为教育的阵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育,提高素质。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促使学生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形成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德,良好的精神面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如果只是学习成绩好,或有某项特长,却没有高尚的品德,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智,都算不上成功的教育,真正的成功不仅仅是获得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而应该是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特长鲜明,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有用之才。只有教育思想正确,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学校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出台。广大教师重视德育,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和才智很快就催生出来,并持续升温。相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把这项工作当成一项事业去追求,当成一门艺术来对待。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届不同于一届,每一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因此,要做一个好教师,不仅必须正面对新课程、新教法,而且必须研究新时期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不能墨守成规。只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才能保证不被时代淘汰,永立时代潮头。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每个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前提,据此,我作了以下有益尝试。
1 了解学生,赢得信任
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赢得学生的信任,是教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第一步。
中学生有心里话跟谁说?上海市社科院青少所等单位对上海市33所市重点中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信任自己的老师。63%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心里话只能和同学说,与父母说心里话的只有21.9%,与老师说心里话的只有3.3%。这说明,当代青少年与师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隔阂。很多老师只关心学生的成绩,师生之间互相沟通的渠道不够畅通。导致许多学生只把老师定位于传授知识的“学习上的权威”,师生之间缺乏融洽交流,距离越来越远。现在需要这样一种教师,他能够自己观察学生,能从学生的外表看到他的内心世界,关心学生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学生的心灵,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热爱学生,把跟学生交往看成一种乐趣,并且善于跟他们教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品格以及整个人的教育领域内只有一条途径可以接近学生,这就是教师的信任。”当教师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时,学生对接受教育的反感就会被克服。他会把教师当成一个可以亲近的人,一个可以信赖的人。教师的教育工作也就进一步的展开了。
2 尊重学生,平等沟通
心理学家认为:童年的心理缺陷和情感的残疾往往会影响人一生的发展,想要弥补需要付出很大代价。自尊心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心里因素。如果自尊受到伤害,他们就可能产生心理障碍,如自卑感和对抗心理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切莫在信口开河之间揭开学生的隐私,并由此使学生自尊大失,进而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尊重学生。这是与学生沟通的前提,也是教师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
当今中国城市家庭大多数为三口之家。独生子女是家里的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然而父母的溺爱和过多的关注往往造成子女缺乏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不知如何关注、帮助和爱护周围的伙伴,他们对自身缺乏足够的认识,容易产生对他人和社会的失望感。很多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变得更加孤独和内向,甚至走向极端。
国际心理学研究证明:通过语言、表情等方式经常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至关重要。不要一味对学生进行批评、责骂和说教,而应该多给他们一些笑容,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误区,千方百计的成为他们的知心人。因为只有你变成了他们的知心人的时候,你才能真正的做他们的老师,让他们“听其言,信其道”。
3 “未雨绸缪”,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中
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是有个量化过程的,只有积累到一定的量才会爆发出来,而等学生的问题爆发出来再去解决,我们教育者面对的难度就大了,工作量也多了,要转化学生思想也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了,所以预防和早早地做好工作是重要的一环。
学生每天见得最多的就是同学和老师,所以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计的,教育者可以利用这个影响,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利用课堂的时间去引导学生,比如正确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我会和学生讲社会的新闻和现象,讲一些鼓励学生的小故事,读一些积极向上的美文,也会在课堂上去讨论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事无大小,内容广泛,就是想让学生学会面对生活的种种意外和挫折,有坚定的信念,学会勇敢和坚强地生活,有适应环境的能力(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自己),学会接纳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学会自理、自立、自律、自觉。当学生学会面对问题和调整心态的时候,那么许多压力也就能自己解决了。
把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去,更能够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
4 正确引导健全人格
国家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对于中小学生,不仅要加强知识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的知识、品德、意志都能朝着崇高的目标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欲望建立在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的基础上。”因此,要善于引导他们,让学生的健全人格在爱的熏陶下逐步发展成熟。
4.1 引导学生善待自己,关爱家人。根据报道,广州市第89中学的老师要求学生早上从家里带一个生鸡蛋到学校,并妥善保管好,等到下午放学的时候再将鸡蛋完整无缺的交到老师手上。当天班上总共有40多名学生,只有10来名学生能将鸡蛋完整无缺的交到老师手上。这时老师才缓缓道来:“一个鸡蛋,你们保护一天都这么难,可想而知,你们的父母辛辛苦苦将你们养育成人,每天要付出多少心血啊!”那一刻,班上的所有学生都呆住了,老师趁热打铁,语重心长的向学生们讲述了应该如何热爱自己的父母,热爱自己的家庭。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真切感受到了父母对家庭,对自己的付出,真实体会到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是怎么得来的,从而以感恩的心态对待父母,以负责的姿态对待家庭,从而养成自我责任感。这种教育方式不同于以往单纯灌输教条的德育模式,让人耳目一新,值得深思。
4.2 引导学生善待他人,积极交往。当代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再加上紧张的学习和生活节奏,人际交往问题日益突出。在他们中间形成了不会交往,不敢交往和畸形交往,严重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为此,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走进交往生活,在交往体验中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建立平等互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人际关系,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和稳定发展做好人际储备。
4.3 引导学生善待自然,关心世界。世界上的万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要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一个人,应该从中寻找其存在的意义。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发现、感受和体验万事万物的变化,使他们逐步认识到万事万物的变化都与自己息息相关。鼓励学生与自然接触,爱护环境,并懂得善待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注入情感,可以以多种形式开展活动。例如,清明节让学生们去烈士陵园,缅怀先烈;植树节可以让学生在河边、路边植树。
5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教育者要随时把握教育的时机,使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尽可能在学校各项活动中,让学生心灵受到感动、震撼和启迪,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获得体验。比如简单课本剧的表演,就会使学生懂得,一切必须商量着来,配合着做,该怎么准备,需要哪些道具,如何分工,唱独角戏是绝对行不通的。这样,小学生在一系列的合作活动中,逐步学会了谦让,理解,关爱,体贴,逐步学会了合作。
优美的学校环境,包括校内的一草一木,一字一画都能成为教育的阵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育,提高素质。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促使学生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形成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德,良好的精神面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如果只是学习成绩好,或有某项特长,却没有高尚的品德,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智,都算不上成功的教育,真正的成功不仅仅是获得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而应该是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特长鲜明,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有用之才。只有教育思想正确,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学校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出台。广大教师重视德育,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和才智很快就催生出来,并持续升温。相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把这项工作当成一项事业去追求,当成一门艺术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