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比较严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诚信缺失问题的表现及原因、解决诚信教育问题的对策及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由于诚信具有重要的作用,再加上当今社会大学生当中的诚信问题层出不穷,所以非常有必要通过适当有效的途径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46-02
一、诚信简述及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什么是诚信?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诺言、讲信用。它包括着两层含义:一是要以信用取信于人;二是对他人要给予信任。只有忠诚老实、诚恳待人,才能取得信任;只有讲信用,才会有信誉。几千年来,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厚重的中华文明积淀中走来,一直延续至今,滋润着国人的心灵,提升着国民的素质。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诚信既是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基础性行为,也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同时还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失去了诚信,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就失去了基本的维系和支撑;缺少了诚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缺少了前进的动力和可靠的保证。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也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是整个社会诚信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大学教育的使命决定必须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大学所塑造的人才除了要具备丰富的学识之外,本质上也要求必须遵循道德准则、负载道德理想、具有崇高的道德人格。诚信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作为人的立德修身之本、人之为人的重要品德,必须成为大学教育的和重要内容。诚信教育为大学生成才确定了目标,并指引着具体的成才之路,它为大学生确定了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并使他们在多方面形成积极的行为方式。如果大学培养的人才缺乏诚信意识,漠视诚信道德,甚至成为失信者,那么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再好,大学教育也是失败的。大学生的角色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诚信教育。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程度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特殊的使命决定大学生必须具备诚信的道德品质。市场经济本应是一种信用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是如此,也更需要有良好诚信道德的市场主体,而这些市场主体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平民化,大部分人都将是要经过大学教育的人即大学生。大学生是中国文化使命的承担着,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大历史责任,他们有责任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维护弘扬普遍的道德原则和价值。
因此,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状况和原因,深入探讨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是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表现及其原因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
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体现在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层面,具体表现为:1、学习不诚信、抄袭作业和考试作弊。有些大学生不认真学习,不是将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而是剽窃他人的学习成果,抄袭别人的作业、在考场上作弊;2、经济行为不诚信。蓄意拖欠学费,有些大学生穿名牌、打手机,将从家中带来的钱用于吃喝玩乐,就是不交学费。还有的学生不按时返还国家的助学贷款,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在银行心目中的诚信形象,继而影响到银行对以后的众多的真正贫困的大学生的助学贷款。
(二)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三大方面:
1、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首先是市场经济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同时也诱发了人们的求利心理。有些人置良心与道德于不顾,不择手段地追求自身的利益,做出了一些重利轻义的行为,如偷税漏税、赖账不还、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等。其次,社会方面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还不完善,我们的监管机制、社会保障体制还没有改革到位,经济生活中的不诚信现象同时也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蔓延,如在社会政治领域中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欺上瞒下、搞形式主义、浮夸虚报等,社会上的这些消极现象使人们在认知中产生这样的错觉:那就是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会成为一种生存手段,甚至是获得利益的一种途径。再次,积极、健康的主流道德文化体系尚在建构。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复杂化开放化的世界,中国当前的主流道德文化体系由于受文化多元化、政治观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以及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大量的反诚信文化。上述社会上的诸多因素极大地腐蚀了大学生的思想,从而导致大学生诚信的缺失。
2、学校诚信教育实施欠佳。现今的大学生都经过了传统应试教育的“洗礼”,而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又有无可避免的缺陷。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片面注重“高分”、智育,而对“如何做人”、“如何为人”重视不够,德育教育缺乏实效性。在大学教育中,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陈旧,针对性较弱,和严峻的现实脱节,具有简单化和片面化,于是就演变成了空洞的孔夫子式的长篇大论和单纯说教。另外,高校管理体系的科学性也不够。在高校的诸多管理部门存在着弊端和漏洞,特别是一些和学生关系比较密切的职能部门,工作的无序、管理的松懈、监督的不力等,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为不诚实的学生提供了种种弄虚作假的可乘之机。更让人们忧心的是,不管处在学校教育的哪一阶段,总是有一些教育者,在其位,却不谋其“职”,有失其道德风范,一些领导和教师常常弄虚作假,做出一些违背教育宗旨的事情,还有些教师自身思想道德水平不高,职业道德缺乏,接受学生红包,奖罚不能一视同仁等等,这都严重的影响了学校和教师的诚信形象,给学生造成恶劣的影响。教育者的诚信形象欠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自我诚信教育,导致学生在看到老师不诚信行为被社会和其他部门所默许甚至是支持的时候,就会给自己的不诚信行为找到充足的理由和借口,从而导致自律性丧失、自我诚信教育的失败。教育者和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又共同导致了校园诚信氛围不浓。
3、家庭诚信教育的缺失。中国特色的独生子女现状也是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中生活,备受溺爱和保护,以致缺乏必要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责任意识淡薄、意志薄弱、心理脆弱,自私心理较为严重。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老师、他人、学校、社会要求过高,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什么,很少考虑我应该为别人做些什么,过多追求个人名利,对社会责任不屑一顾,因而在关键时刻他们会为利而舍弃诚信。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和方法
诚信作为一种道德价值取向,是引导学生接受诚信道德价值并自觉实践诚信行为的过程,它不仅体现在一个人的单纯道德觉悟和水平上,更要体现在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上,由此可知诚信教育应该是一个由知到行的复杂的过程。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加以入手解决:
(一)提高对诚信道德的认知层次。当代大学生对诚信的认识还存在许多误区,诸如认为守纪律、重诺言、讲义气就是诚信;或者只需要对至亲至爱的人、朋友、熟人讲诚信,而对于其他人则不必讲诚信;在现实生活中要讲诚信,而在网络上则是没有必要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诚信教育的效果。事实上,诚信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如前所述,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这一传统贯穿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诚”重真诚不伪,指“内诚于心”;“信”重信守诺言,指“外信于人”,即所谓“重惩发乎心,信效著乎外”。诚实信仰是诚信道德的最高境界和要求,守信重诺是诚信道德的基本要求。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要求人们注重自我修养,养成诚信的道德品质,形成诚信的道德行为。我国应时制订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诚信又作为一个法律范畴以法的形式要求人们必须诚实守信。另外,作为道德范畴的诚信现今已经不是抽象不变的教条,经济全球化、国际形势风云变换的时代所具有的独特的特征赋予诚信更新、更广阔的时代内涵。现代的诚信观念不仅是像古代那样处理个人之间的私德,更是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关系的公德;现代的诚信不能仅仅停留在洁身自好自我修身养性的阶段,更要求人们用诚信积极的改造世界。
(二)培养诚信的道德情感,强化诚信意识,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树立适应当代社会和大学精神的信用意识,加强大学生内在诚信道德情感的培养。诚信是社会道德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在大学生中开展深入持久的诚信教育活动,是提高大学生诚信度的重要途径,道德教育塑造人们的灵魂,培育对诚信理念的信仰和崇敬,给人们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提高诚信道德认识可以通过众多途径实现。通过深入持久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熏陶,在大学生中形成一种得到普遍认可和一致尊重的价值评价体系,使每个大学生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渐渐确立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社会风气,从而引导大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履行社会承诺。随着社会的发展,诚信教育要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增加说服力、感染力,并要在长效机制的建立上获得新的视角,在内容上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拓宽教育内涵。诚信观念侧重实事求是、信守诺言,但在社会飞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的内容上需要创新,注入时代精神,使传统的本土化的诚信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诚信观念的形成还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建立起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塑造积极健康完善的人格的教育模式。
(三)形成诚信的行为习惯,即培养起来的内心的诚信道德情感通过外化体现为诚信道德行为。诚信教育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其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想靠评比打分来检验诚信教育的结果,或者仅靠一个大规模的承诺活动来推动诚信意识提高是不现实的。较合适的方法是从具体事情入手,启发诚信意识,要求大学生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情入手,归根到底就是引导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他人教育走向自我教育。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已经进入大学的大学生,不再仅仅要求自己单纯在学习上有重大收获,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郎,他们相对于以前对社会行为也有一定的参与欲望,而对他们的行为有重大影响的就是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在此环境中活动的人,所以,高校中的行政部门和教职工在自己的工作当中要以诚待人、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要通过各种活动方式,如参加社会实践、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征文比赛等途径强化内在的诚信道德品质向外在诚信行为的转化。
(四)加强法律、制度、文化的保障。诚信教育不仅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也离不开各方面的保障。道德不能解决诚信建设中的所有问题,对于那些明知故犯的人,应该积极加强法制建设,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手段规范其不诚信行为。制度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在大学校园中,应该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规则,让诚信者可以得到鼓励和回报,失信者要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付出代价,这样才能使学生关注自身行为是否诚信,促使其选择诚信摒弃失信,从而最终使诚信教育进入良性循环。文化方面,要进行中国传统的优良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教育,自觉抵御落后的不良文化,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不自觉的融入其中,强化诚信教育。
参考文献:
\[1\]冯刚.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推进搞笑的与创新与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1.15-17.
\[2\]朱惠媛.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J\].2007.8.108-111.
\[3\]张忆琳.大学生诚信教育探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2004.7.87-88.
\[4\]赵宏强,王敬红.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措施探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2005.3.69-72.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46-02
一、诚信简述及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什么是诚信?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诺言、讲信用。它包括着两层含义:一是要以信用取信于人;二是对他人要给予信任。只有忠诚老实、诚恳待人,才能取得信任;只有讲信用,才会有信誉。几千年来,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厚重的中华文明积淀中走来,一直延续至今,滋润着国人的心灵,提升着国民的素质。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诚信既是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基础性行为,也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同时还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失去了诚信,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就失去了基本的维系和支撑;缺少了诚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缺少了前进的动力和可靠的保证。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也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是整个社会诚信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大学教育的使命决定必须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大学所塑造的人才除了要具备丰富的学识之外,本质上也要求必须遵循道德准则、负载道德理想、具有崇高的道德人格。诚信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作为人的立德修身之本、人之为人的重要品德,必须成为大学教育的和重要内容。诚信教育为大学生成才确定了目标,并指引着具体的成才之路,它为大学生确定了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并使他们在多方面形成积极的行为方式。如果大学培养的人才缺乏诚信意识,漠视诚信道德,甚至成为失信者,那么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再好,大学教育也是失败的。大学生的角色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诚信教育。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程度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特殊的使命决定大学生必须具备诚信的道德品质。市场经济本应是一种信用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是如此,也更需要有良好诚信道德的市场主体,而这些市场主体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平民化,大部分人都将是要经过大学教育的人即大学生。大学生是中国文化使命的承担着,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大历史责任,他们有责任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维护弘扬普遍的道德原则和价值。
因此,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状况和原因,深入探讨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是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表现及其原因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
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体现在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层面,具体表现为:1、学习不诚信、抄袭作业和考试作弊。有些大学生不认真学习,不是将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而是剽窃他人的学习成果,抄袭别人的作业、在考场上作弊;2、经济行为不诚信。蓄意拖欠学费,有些大学生穿名牌、打手机,将从家中带来的钱用于吃喝玩乐,就是不交学费。还有的学生不按时返还国家的助学贷款,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在银行心目中的诚信形象,继而影响到银行对以后的众多的真正贫困的大学生的助学贷款。
(二)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三大方面:
1、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首先是市场经济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同时也诱发了人们的求利心理。有些人置良心与道德于不顾,不择手段地追求自身的利益,做出了一些重利轻义的行为,如偷税漏税、赖账不还、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等。其次,社会方面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还不完善,我们的监管机制、社会保障体制还没有改革到位,经济生活中的不诚信现象同时也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蔓延,如在社会政治领域中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欺上瞒下、搞形式主义、浮夸虚报等,社会上的这些消极现象使人们在认知中产生这样的错觉:那就是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会成为一种生存手段,甚至是获得利益的一种途径。再次,积极、健康的主流道德文化体系尚在建构。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复杂化开放化的世界,中国当前的主流道德文化体系由于受文化多元化、政治观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以及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大量的反诚信文化。上述社会上的诸多因素极大地腐蚀了大学生的思想,从而导致大学生诚信的缺失。
2、学校诚信教育实施欠佳。现今的大学生都经过了传统应试教育的“洗礼”,而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又有无可避免的缺陷。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片面注重“高分”、智育,而对“如何做人”、“如何为人”重视不够,德育教育缺乏实效性。在大学教育中,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陈旧,针对性较弱,和严峻的现实脱节,具有简单化和片面化,于是就演变成了空洞的孔夫子式的长篇大论和单纯说教。另外,高校管理体系的科学性也不够。在高校的诸多管理部门存在着弊端和漏洞,特别是一些和学生关系比较密切的职能部门,工作的无序、管理的松懈、监督的不力等,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为不诚实的学生提供了种种弄虚作假的可乘之机。更让人们忧心的是,不管处在学校教育的哪一阶段,总是有一些教育者,在其位,却不谋其“职”,有失其道德风范,一些领导和教师常常弄虚作假,做出一些违背教育宗旨的事情,还有些教师自身思想道德水平不高,职业道德缺乏,接受学生红包,奖罚不能一视同仁等等,这都严重的影响了学校和教师的诚信形象,给学生造成恶劣的影响。教育者的诚信形象欠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自我诚信教育,导致学生在看到老师不诚信行为被社会和其他部门所默许甚至是支持的时候,就会给自己的不诚信行为找到充足的理由和借口,从而导致自律性丧失、自我诚信教育的失败。教育者和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又共同导致了校园诚信氛围不浓。
3、家庭诚信教育的缺失。中国特色的独生子女现状也是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中生活,备受溺爱和保护,以致缺乏必要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责任意识淡薄、意志薄弱、心理脆弱,自私心理较为严重。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老师、他人、学校、社会要求过高,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什么,很少考虑我应该为别人做些什么,过多追求个人名利,对社会责任不屑一顾,因而在关键时刻他们会为利而舍弃诚信。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和方法
诚信作为一种道德价值取向,是引导学生接受诚信道德价值并自觉实践诚信行为的过程,它不仅体现在一个人的单纯道德觉悟和水平上,更要体现在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上,由此可知诚信教育应该是一个由知到行的复杂的过程。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加以入手解决:
(一)提高对诚信道德的认知层次。当代大学生对诚信的认识还存在许多误区,诸如认为守纪律、重诺言、讲义气就是诚信;或者只需要对至亲至爱的人、朋友、熟人讲诚信,而对于其他人则不必讲诚信;在现实生活中要讲诚信,而在网络上则是没有必要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诚信教育的效果。事实上,诚信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如前所述,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这一传统贯穿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诚”重真诚不伪,指“内诚于心”;“信”重信守诺言,指“外信于人”,即所谓“重惩发乎心,信效著乎外”。诚实信仰是诚信道德的最高境界和要求,守信重诺是诚信道德的基本要求。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要求人们注重自我修养,养成诚信的道德品质,形成诚信的道德行为。我国应时制订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诚信又作为一个法律范畴以法的形式要求人们必须诚实守信。另外,作为道德范畴的诚信现今已经不是抽象不变的教条,经济全球化、国际形势风云变换的时代所具有的独特的特征赋予诚信更新、更广阔的时代内涵。现代的诚信观念不仅是像古代那样处理个人之间的私德,更是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关系的公德;现代的诚信不能仅仅停留在洁身自好自我修身养性的阶段,更要求人们用诚信积极的改造世界。
(二)培养诚信的道德情感,强化诚信意识,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树立适应当代社会和大学精神的信用意识,加强大学生内在诚信道德情感的培养。诚信是社会道德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在大学生中开展深入持久的诚信教育活动,是提高大学生诚信度的重要途径,道德教育塑造人们的灵魂,培育对诚信理念的信仰和崇敬,给人们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提高诚信道德认识可以通过众多途径实现。通过深入持久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熏陶,在大学生中形成一种得到普遍认可和一致尊重的价值评价体系,使每个大学生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渐渐确立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社会风气,从而引导大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履行社会承诺。随着社会的发展,诚信教育要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增加说服力、感染力,并要在长效机制的建立上获得新的视角,在内容上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拓宽教育内涵。诚信观念侧重实事求是、信守诺言,但在社会飞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的内容上需要创新,注入时代精神,使传统的本土化的诚信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诚信观念的形成还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建立起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塑造积极健康完善的人格的教育模式。
(三)形成诚信的行为习惯,即培养起来的内心的诚信道德情感通过外化体现为诚信道德行为。诚信教育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其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想靠评比打分来检验诚信教育的结果,或者仅靠一个大规模的承诺活动来推动诚信意识提高是不现实的。较合适的方法是从具体事情入手,启发诚信意识,要求大学生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情入手,归根到底就是引导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他人教育走向自我教育。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已经进入大学的大学生,不再仅仅要求自己单纯在学习上有重大收获,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郎,他们相对于以前对社会行为也有一定的参与欲望,而对他们的行为有重大影响的就是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在此环境中活动的人,所以,高校中的行政部门和教职工在自己的工作当中要以诚待人、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要通过各种活动方式,如参加社会实践、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征文比赛等途径强化内在的诚信道德品质向外在诚信行为的转化。
(四)加强法律、制度、文化的保障。诚信教育不仅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也离不开各方面的保障。道德不能解决诚信建设中的所有问题,对于那些明知故犯的人,应该积极加强法制建设,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手段规范其不诚信行为。制度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在大学校园中,应该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规则,让诚信者可以得到鼓励和回报,失信者要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付出代价,这样才能使学生关注自身行为是否诚信,促使其选择诚信摒弃失信,从而最终使诚信教育进入良性循环。文化方面,要进行中国传统的优良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教育,自觉抵御落后的不良文化,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不自觉的融入其中,强化诚信教育。
参考文献:
\[1\]冯刚.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推进搞笑的与创新与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1.15-17.
\[2\]朱惠媛.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J\].2007.8.108-111.
\[3\]张忆琳.大学生诚信教育探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2004.7.87-88.
\[4\]赵宏强,王敬红.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措施探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2005.3.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