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程晋芳亲情诗的艺术特色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程晋芳是清代乾隆时期的诗人,还是当时文坛上著名的学者、藏书家,与同时代的袁枚、翁方纲、戴震、钱大昕、赵翼、洪亮吉等人齐名。其所创的诗歌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是其亲情诗叙事巧妙,感情真挚动人。本文就其生活经历和所作的诗歌内容进行整理和研究,以此分析其亲情诗的主要特色。
  关键词:程晋芳;生平;亲情诗;艺术特色
  一、程晋芳的家世及生平
  程晋芳(1718—1784),字鱼门,号蕺园,歙县岑山渡(今属安徽)人。乾隆年间(1771年)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后改授吏部主事,迁员外郎,还被举荐纂修四库全书。从祖辈开始,在淮扬一带以业盐为生,经过了几代人的辛勤努力,铸就了“徽州多大姓,莫不聚族而居,而以汪、程为最著,之祠以数千计”[1](P613),“程氏尤豪侈,多蓄声色犬马”[2](P77)的辉煌,在淮扬一带远近闻名。然程晋芳极好读书,少年时购书就达到了五千六百余卷,“见长几阔案辄心开,铺书其上,百事不理”[3](P1),一生先后收录五万卷书,并召才学之士于家中共同探讨。早年从师储风崇、顾震沧、程绵庄等人学习五经,又跟着刘大魁学习桐城派古文,还师从方世举、方贞观学习写诗。所以程晋芳自小就接触了各种文学作品和优良的教育,加之其勤学好问、认真严谨的求学态度,使其“年愈长而学愈进”[3](P1)。
  程晋芳仕途坎坷,屡试南围和京兆不第。其间,程父程母先后离世,三兄弟皆不善于经营与生活。以致盐务耽搁而钱少进,且“好延接宾客,宴集无虚日”[3](P2),又“好周济戚友,求者应,不求者或强施之”[3](P2)。又将会计交付家奴算计,任其盗侵,入不敷出,故家道从此中落。但高宗南巡给程晋芳的穷困生活带来了转机。程晋芳应诏试,名列第一,授官内阁中书。于是他弃了盐业,携全家北上。九年后,成进士,授吏部主事。后因纂修四库有功,改授翰林院编修。在京期间,其学问越做越好,可是家却越来越贫,身边家当包括祖传物件因生计而被变卖殆尽,即使有俸禄和朋友的资助,也改变不了在京的窘境,依旧是负债累累、深沟难填。乾隆四十九年,程晋芳告假赴陕,却不曾料到途中染疾,客死他乡,卒年六十七岁。程晋芳为人仁慈谦虚、宽容大方,金天翮在书中曾描述过程晋芳外貌的俊美,“晋芳秀眉方颐,美髯须”,“每吟论意得,阔步容裔,袍褶风生”[4]。且乐善好施、嗜书好学、终生勤奋,最后却因贫致死他乡,十分令人可惜。在《批本随园诗话》中,时人谓其“胸怀洒落,有孟尝、信陵之风,好学而不迂,好友而不乱”,可以说是学界的楷模。
  二、诗歌内容与特色
  程晋芳天资聪颖且勤奋好学,一生所著作品十分丰富,如《蕺园诗》、《勉行堂诗文集》等。其作品中最出色、贡献最大的就是诗歌,袁枚曾评价道“鱼门太史于学无所不窥,而一生以诗为最”[3](P4)。而程晋芳也觉得“所学,惟诗自信”[5](P357)。洪亮吉在《道中无事偶作论诗截句二十首》中写道“游戏诗应归苦海,性灵句实逼香山。同时老辈犹难及,只许钱程伯仲间”[6]。其诗歌不仅题材多样、体裁多变、语言更是精炼优美、隽永有味,不失为一颗值得研究的隐藏着的明珠。而亲情诗是程晋芳现有可考的所有诗歌中份量最重的,情感最真实的。作者能写出如此感人肺腑、真切动人的诗是由于作者不幸的生活遭遇。翁方纲曾在《蕺园程君墓志铭》中提到:“君诗善言情,缠绵往复于家世盛衰,侪偶聚散,娓娓数百言。”[3](P846)道出了程诗中蕴育真情的特点。
  从古至今,亲情一直都是文人们不会遗漏的题材,而在程晋芳诗歌中也有不少抒发亲情的佳作。在其有关亲情的作品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对兄弟的关心和思念之情;二是哀悼追思妻和其子之情。首先是叙写兄弟情谊,程晋芳兄弟三人的感情是高尚的。在家境富裕的时候,他们不像其他纨绔子弟一样不务正业、争夺家产。相反,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文学追求。他们并不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在精神上寻找慰藉。他们经常一起研习经文,讨论诗文,如《勉行堂诗集》中的《送舍弟述先之广陵》、《别述先》和《別弟偶如》等等。通观程晋芳写给其兄弟的诗歌内容,一是表达对伯仲深深的思念之情,怀念儿时三人在一起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流露出回归家庭亲情的强烈愿望;二是对其兄弟的诗文表示肯定与鼓励之意。程家兄弟三人无论少时还是暮年,对文学都有着严谨的态度和执着的追求。特别是程晋芳和其三弟之间,就算两人不在一地,寄往两地的书信都是带有研讨诗文的经验和做法,还传达出老时还要在一起学习的愿望。
  第二类主要是回忆哀悼先后夭亡的孩子和追思亡妻,较兄弟之间的感情就更为感人。乾隆元年,程晋芳娶第一任妻子萧氏,萧氏温柔敦厚,夫妻俩感情一直很好。但不幸的是萧氏所生的两儿一女皆先后夭折了。程晋芳在《哭子六首》的序言中曾说:“乾隆十年八月五日,男升庆殇,生三岁矣。儿生有异质,遽尔夭谢,情之所感,不能自禁,得诗六章,以写哀悼。”[3](P34)这个三岁的孩子正值最活泼、最好玩的时候,偏在这时不幸逝世,这对父母是多么大的打击,又要承受多少痛苦。《哭子六首》其一就表现出作者陷于无尽的悲伤之中,倾注在孩子身上的爱和与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在瞬间变成了过去、化为了回忆。中间部分写失去爱子后作者的状态,头发愁白了,夜里也睡不着,日日夜夜心都在哭泣。最后一句写的更是声泪俱下,痛失爱子是多么令人心痛的,这样的悲痛岂能用“肝肠寸断”这些言语来表达的。而从其后五首看,程晋芳对其给予了很大的期望,也十分喜爱这个孩子,更多的是希望这个孩子振兴家业。因程晋芳这一代,程家已由业盐向文士转变,故后五篇里除了表达思念孩子,抒发悲伤之情,就是这类“太上忘情非我辈,读书真种望佳儿”、“英物人间未易留,彩云飞尽水东流”、“聪颖原难到卿相,辛勤犹望继弓裘”[3](P34),可见程晋芳对此子的期望之大。然幸运之神没有降临在程晋芳的身上,两年后,妻子萧氏过世,加之程父程母早已过世,程家三兄弟不善经商业盐,而又都好仗义疏财,入不敷出,很快便由盛转衰,生活一天不如一天。这一个接着一个的不幸让程晋芳变得更加敏感,只能借助诗歌来渲泄悲伤的情感,这份或悲或喜的亲情,使他慢慢地在平凡的生活悟出人存在的真谛,谱写出最具真感情的动人诗歌。   这类“平淡中见真情”的诗歌在《勉行堂诗文集》里还有很多,如《哭馨儿》、《哭丑儿》、《悯女》、《忆女顺如》和《馨儿病愈后作》等,每篇都写的很朴实无雕琢之色,但失子之痛却跃然纸上。这里面有“且看啼笑慰中年”,孩子给诗人带来的快乐幸福之感,也有“剪水双眸玉雪清,石麟期汝振家声”[3](P35)对佳子的期望。但因命运的捉弄,程晋芳的儿女接二连三地夭折了,“三十年中十失儿”,他只希望孩子能平安健康的长大,但这残酷的现实让他不敢奢求,只望上苍保佑孩子平安“且祝长庚宜福命,感嫌中岁少男儿”,虽是平易的话语,却显得感情真挚而又沉重。因备受折磨和打击,诗人自此自我安慰“逍遥托遐情,余事付吟讽”,轻松豁达的背后藏着多少酸楚和悲伤,是不为人知的。
  此外还有表现对亡妻真挚的追忆思念之情,也感人至深,如《悼亡三首》其三:
  宛转残钗缀凤凰,七尘难觅反生香。经年磕饭依彭泽,几日清斋傍太常。
  此后更谁谙食性,濒行犹为理衣箱。那堪毷氉归来侯,落叶繁霜赋悼亡。
  落第的低徊失落和失去爱妻的悲伤一同袭来,诗人因生活遭遇的种种不幸而濒临崩溃。另外两首同是满满的真挚动人的感情,失去至亲的悲伤与痛苦使诗人在黑夜里无法入睡,只能黯然神伤。有“故衫在笥犹沾粉,娇女扶牀最感人。”[3](P90)诗人在收拾行李挥泪不舍离开之时,偶然发现竹笥里亡妻的旧时的衣物,忆起当年妻子靠在床边的娇柔之态,不禁感伤万千,心中无限悲凉。化抽象的思念之情到具体的事物中,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哀痛与心碎之情。有“蛩语正当无寐夜,鸟栖偏近最单枝”[3](P90),翻来覆去无法入睡,在孤寂清冷的夜晚,连鸟儿落到枝头的微弱声音,诗人也能听的一清二楚。“漆园作达吾差解,只恨归期缓二旬”[3](P90)一句可见诗人与其妻的之间深厚的感情,遗憾归家的日期要推后,不能早日与亡妻相见,在其二中甚至还期望着死后能和亡妻团圆,这份温婉的思念,让人为之动容。
  三、结语
  程晋芳的诗贵在“真”,以“真”从乾嘉文坛上脱颖而出,赢得了同时代甚至后代人的赞赏。如“平生绝学都参遍,第一诗功海样深”[5](P344)、“平生所为诗,岂让唐宋人”[7]等等。他的诗歌中没有华丽的语言,浅近自然、通俗浅易是他的语言风格。他的诗歌能给人回味无穷的感动,是因为他的诗歌不做作,贴近生活,一字一句都熔铸着他最真挚的感情,從而引起读者的共鸣,让我们看见诗歌发光的本源。他还融汇各家之所长,巧妙地结合本身深厚的文学功底,没有陷入传统的创作方式中,创造出一首又一首温婉细腻、缠绵往复和动人心弦的优秀诗歌。
  参考文献:
  [1]殷安如,刘颖白.陈去病诗文集[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王伟康.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2).
  [3](清)程晋芳.勉行堂诗文集[M].黄山书社,2012.
  [4](清)金天翮.皖志列传稿[M].民国二十五年刻本.
  [5](清)袁枚.随园诗集[M].三联书社,2014.
  [6](清)洪亮吉.更生斋集·诗集卷[M].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本.
  [7](清)沈大成.学福斋集[M].清乾隆三十九年刻本.
  [8](清)袁枚.小仓山房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9] 魏世民.桂树黄鸟两相依——论袁枚与程晋芳的交谊[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01).
  [10]程志国.程晋芳研究[D].兰州大学,2007.
其他文献
摘要:鲜卑拓跋部在力微统治以后,与中原王朝以及临近部落的交往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的雁北晋人,以不同的方式进入拓跋社会中,他们其中的佼佼者参与到部落的政治活动中,为加强拓跋首领权力出谋画策,受到了拓跋部落首领的重用,成为了拓跋社会中的新贵阶层。新贵阶层占据了国家政治上的重要职位,排挤了部落旧贵族,从而造成了“新旧猜嫌”。随着拓跋首领权力的不断加强,新旧之间的猜嫌越来越严重,并最终演化成了政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美育这一新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不但有助于培养人的生态审美情感,而且有助于提高人的生态审美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但多数高校尤其是农林高校对于如何有效融入生态美育存在困惑。通过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进行调查研究,探寻将生态美育理念融入农林高校文化育人体系的有效途径,为实践这一教育理念提供较为系统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态美育;农林高校;途径  当今社会,生态环境问题
期刊
摘要:《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中国“新写实派”作家方方的中篇小说,作者通过平实、冷静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农村青年涂自强个人奋斗的悲剧以及底层小人物生活的悲哀。涂自强渴望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自己命运,却为奔波生计而积劳成疾,最终默默死去。通过其悲剧性的一生,我们看到了他所代表的多种人物形象,他既是“身负重但奋斗者”、“现实社会的牺牲者”,又是“在梦想和现实之中摇摆不定的矛盾者”和“无法与命运抗争的无奈者”
期刊
摘要: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瓦连京·拉斯普京是20世纪下半叶俄罗斯乡村散文的代表人物。他的中篇小说《最后的期限》通过对普通的农村老太太安娜临终前画面的描写,再现子女们道德上的虚伪、冷漠、忘恩以及毫无意义的忙碌。作家试图通过这篇文章唤起读者们对生活的反思,通过反思去发现自身的问题,并积极地寻找答案。  关键词:农村;道德;反思;精神世界  瓦连京·拉斯普京是俄罗斯出色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20世纪下半叶俄
期刊
摘要:张爱玲和王安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女作家,由于她们笔下的上海世界有很高的契合度,尤其是对于上海女性的青睐,使她们经常被放在一起研究。而她们所塑造的上海女性的形象特点也成为研究她们笔下的上海女性的敦实桥梁。  关键词:张爱玲;王安忆;上海女性;形象特点  张爱玲的作品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崭露头角之后,便在孤岛上海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一时期是张爱玲创作的高产期,作品数量多,质量也好。在这一
期刊
摘要:《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小说中,母女关系冲突迭起,母女两代人从误解、冲突到相互沟通理解,其背后体现的是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对母女关系的分析入手,探讨《喜福会》中所体现的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关键词:《喜福会》;母女关系;冲突;融合  《喜福会》取材于谭恩美自己的家族经历,小说中,四位母亲分别叙述自己在旧中国的遭遇以及在移民后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迷惘。这种迷
期刊
摘要: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精神,在展现了诗歌的魅力同时,增强了诗歌的精神力量,而曹操的《短歌行》作为建安时期的代表作,既蕴含了建安风骨的刚健,又展示了诗歌的创作技巧与语言内涵,对诗歌的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曹操;《短歌行》;风骨  曹操的《短歌行》作为一首颇具政治抱负的诗歌,不但在内容上表达着求贤若渴、建功立业的政治热情,在风格上也颇具明朗刚健、慷慨悲壮的气势。无论是语言运用还是
期刊
摘要:结合反腐剧《人民的名义》所想所思,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当下如何重构反腐剧的召唤结构。从影视作品召唤结构维度看,一方面《人民的名义》的反腐尺度召唤起大众自主填白的欲望。另一方面官场众生相唤起观众审美和审丑心理。第三方面补偿心理激发观众的理解和想象。第四方面新媒体的运用激发观众的参与和互动。该剧在重构反腐剧审美价值的召唤结构的经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接受理论;召唤结构;《人民的名义》;
期刊
摘要:生活的真实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艺术的真实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从生活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是艺术创造的要求和准则。小说《推拿》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做到了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的高度结合。本文试图从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关系的角度对小说《推拿》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推拿》;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  《推拿》这部小说是当代文坛上鲜有的一部以“盲人按摩师”为书写对象的文学作品。这部小说以一群盲人按
期刊
摘要:“情境再现”在纪录片创作中早已被运用,特别是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被广泛运用。然而目前对“情景再现”的运用中,不乏为追求较强的可视性和趣味性而偏离纪录片真实性创作原则之作。在众多历史题材纪录片中,《故宫》对“情境再现”的运用较为严谨,充分运用纪录片的模糊化处理方法使该片在符合历史真实的情况下又不失艺术趣味。  关键词:纪录片;情景再现;模糊化  一、“情景再现”模糊化处理的方法  “情景再现”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