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牵手互助”教学策略就是结合扩展区学校地域特点,采取“牵手”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差异性互补”最大化。本文结合城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特点,阐述“牵手互助”教学策略的具体应用。
拓展区学校每年接收的外来务工子女的较多。在此情况下,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基于城郊初中学生的现状,近年来,可以采用“牵手互助”的课堂教学策略,力图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习”。
一、“牵手互助”教学策略概述
牵手互助”教学策略是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阳光下快乐成长”的育人理念和“每个学生都能学习”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引入“合作学习”元素,刻意放大结对“牵手”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差异性互补”最大化,是适合城郊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思维发展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策略。
“牵手互助”教学策略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根据学力差异,将学生划分为“右手”(学习能力较强者)与“左手”(学习能力较弱者),二者结成一个“牵手对子”,再由三个相对等距的“牵手对子”结成为一个“牵手组”。“牵手组”是“牵手”研讨活动的基本单位。在一个小组内,首先对6名学生进行编号(1-6号),奇数号学生为“右手”,偶数号学生为“左手”。在“牽手”研讨期间,1号学生为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秩序。6号学生负责汇总答案;回答问题时,优先提问“左手”,随后“右手进行补充”。此外,“左手”解决不了的学习问题可以寻求“右手”的帮助,“牵手对子”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寻求“牵手组”的帮助。组内成员分工明确,有序讨论,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实效,解决学习中的困难问题。
二、城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牵手互助”教学策略
(一)科学预设,实现有效牵手
在牵手互助的视域下,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合作力量,共同解决问题。因此,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课堂问题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片面地追求课堂“热闹”,忽视问题本身的合理性,“牵手”研讨只会流于形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设置一些显而易见或过于简单的问题,起不到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例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九课《守护生命》中“守护生命,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知识点学习中。笔者曾经见过这样的一段课堂实录:首先播放一段《超级演说家》的视频片段,里面的主人公因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患上癌症。进而设置出了三个问题,由“牵手”研讨。这三个问题分别是:(1)视频中的她为什么会得癌症? 学生答:熬夜、不经常体检、常玩手机(2)除视频提到的外,你还知道哪些行为会损害健康?学生答:饮食不规律、剧烈运动、滥用药物等。(3)我们应该如何保持身体的健康?预防癌症? 学生答:多运动、健康饮食等。表面上看,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逻辑清晰,但实际上问的都是学生很容易回答的问题,完全没有讨论的必要,反而浪费了大量的课堂组织时间。因此,在组织“牵手”研讨时,必须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中,通过合作来解决学习问题,而不是把讨论片面地流于形式。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牵手互助”的前提
从教学的角度上来看,组织“牵手”研讨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小组生成答案,而是让小组成员每一个都能够思考,每一个都通过合作而提高。但从现实来看,很多“牵手”研讨完全是组内“优等生”掌舵,而学习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在这种环境下往往会形成惰性,长此以往甚至会不参加讨论,认为和自己没有关系。因此,教师在组织小学讨论时,要让“左手”同学进行汇报,“右手”再进行补充。
此外,讨论一定要建立在每位同学的独立思考只上,思维的舞台上不仅要有“右手”,更需要“左手”。例如,在讲授“人们的精神发育不完全受物质条件制约”这一知识点时,可以使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雷海为的案例。在展示材料后,抛出问题:(1)雷海为 为什么要坚持学习传统诗词?(2)物质条件贫穷的外卖小哥,最后也能成长为精神富有的诗词“冠军”,说明了什么?(3)除了朗诵诗词外,你还知道哪些活动可以养护我们的精神?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且有一定难度,符合“牵手”研讨活动的要求。但在问题展示之后,应先给学生2分钟独立思考,再进行讨论。通过独立思考,使学生真正能够带着独立思考进行合作探究,增强合作学习实效性。
(三)突出核心素养,创新活动形式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牵手”研讨活动中,可以采用“背景—设问—思考—总结”固定生成模式。这种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合作探究,提升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突出了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科学精神”等要求。
但需要注意的是“背景—设问—思考—总结”模式,虽然能够达到有序生成的效果。但长期一成不变,也会引发学生的疲劳感。因此,“牵手”研讨活动形式与方法要不断创新。例如,对于“守护生命,要掌握自护自救的方法”这一知识点,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展示两组材料,每一幕提供A、B两种选择。第一幕:“某地突发强烈地震,当地某中学宿舍三楼寝室的7名同学在睡梦中突然惊醒。墙皮也开始脱落,这时,他们会:”A 迅速躲在床铺或书桌下;B 用被子裹好身体,跳到楼下逃生。
材料第二幕:“一会,墙皮迅速掉落,但好在他们在床铺下,没有被砸伤。地震停止后,他们发现宿舍楼发生倾斜,房门被石块堵住。又过了两天,没有人来救援,大家也愈发感到体力不支,有人出现脱水的症状。接下来他们的选择是:”
A.轮流凿门,尽快打开通道;B静待救援。在这两幕材料中,分别组织学生读材料,“牵手”研讨,并说明选择A或B的理由。此案例将学生的选择进行A、B的划分,创设真实情景、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宋晓丽.牵手学习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107.
[2]司艳莹.浅谈牵手学习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应用[J].才智,2018(32):131.
[3]闫婷婷.浅谈牵手课堂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45):177-178.
作者简介:
王思义(1992-),男,大连市大连湾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职称:二级教师。
拓展区学校每年接收的外来务工子女的较多。在此情况下,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基于城郊初中学生的现状,近年来,可以采用“牵手互助”的课堂教学策略,力图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习”。
一、“牵手互助”教学策略概述
牵手互助”教学策略是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阳光下快乐成长”的育人理念和“每个学生都能学习”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引入“合作学习”元素,刻意放大结对“牵手”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差异性互补”最大化,是适合城郊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思维发展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策略。
“牵手互助”教学策略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根据学力差异,将学生划分为“右手”(学习能力较强者)与“左手”(学习能力较弱者),二者结成一个“牵手对子”,再由三个相对等距的“牵手对子”结成为一个“牵手组”。“牵手组”是“牵手”研讨活动的基本单位。在一个小组内,首先对6名学生进行编号(1-6号),奇数号学生为“右手”,偶数号学生为“左手”。在“牽手”研讨期间,1号学生为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秩序。6号学生负责汇总答案;回答问题时,优先提问“左手”,随后“右手进行补充”。此外,“左手”解决不了的学习问题可以寻求“右手”的帮助,“牵手对子”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寻求“牵手组”的帮助。组内成员分工明确,有序讨论,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实效,解决学习中的困难问题。
二、城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牵手互助”教学策略
(一)科学预设,实现有效牵手
在牵手互助的视域下,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合作力量,共同解决问题。因此,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课堂问题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片面地追求课堂“热闹”,忽视问题本身的合理性,“牵手”研讨只会流于形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设置一些显而易见或过于简单的问题,起不到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例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九课《守护生命》中“守护生命,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知识点学习中。笔者曾经见过这样的一段课堂实录:首先播放一段《超级演说家》的视频片段,里面的主人公因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患上癌症。进而设置出了三个问题,由“牵手”研讨。这三个问题分别是:(1)视频中的她为什么会得癌症? 学生答:熬夜、不经常体检、常玩手机(2)除视频提到的外,你还知道哪些行为会损害健康?学生答:饮食不规律、剧烈运动、滥用药物等。(3)我们应该如何保持身体的健康?预防癌症? 学生答:多运动、健康饮食等。表面上看,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逻辑清晰,但实际上问的都是学生很容易回答的问题,完全没有讨论的必要,反而浪费了大量的课堂组织时间。因此,在组织“牵手”研讨时,必须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中,通过合作来解决学习问题,而不是把讨论片面地流于形式。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牵手互助”的前提
从教学的角度上来看,组织“牵手”研讨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小组生成答案,而是让小组成员每一个都能够思考,每一个都通过合作而提高。但从现实来看,很多“牵手”研讨完全是组内“优等生”掌舵,而学习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在这种环境下往往会形成惰性,长此以往甚至会不参加讨论,认为和自己没有关系。因此,教师在组织小学讨论时,要让“左手”同学进行汇报,“右手”再进行补充。
此外,讨论一定要建立在每位同学的独立思考只上,思维的舞台上不仅要有“右手”,更需要“左手”。例如,在讲授“人们的精神发育不完全受物质条件制约”这一知识点时,可以使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雷海为的案例。在展示材料后,抛出问题:(1)雷海为 为什么要坚持学习传统诗词?(2)物质条件贫穷的外卖小哥,最后也能成长为精神富有的诗词“冠军”,说明了什么?(3)除了朗诵诗词外,你还知道哪些活动可以养护我们的精神?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且有一定难度,符合“牵手”研讨活动的要求。但在问题展示之后,应先给学生2分钟独立思考,再进行讨论。通过独立思考,使学生真正能够带着独立思考进行合作探究,增强合作学习实效性。
(三)突出核心素养,创新活动形式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牵手”研讨活动中,可以采用“背景—设问—思考—总结”固定生成模式。这种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合作探究,提升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突出了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科学精神”等要求。
但需要注意的是“背景—设问—思考—总结”模式,虽然能够达到有序生成的效果。但长期一成不变,也会引发学生的疲劳感。因此,“牵手”研讨活动形式与方法要不断创新。例如,对于“守护生命,要掌握自护自救的方法”这一知识点,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展示两组材料,每一幕提供A、B两种选择。第一幕:“某地突发强烈地震,当地某中学宿舍三楼寝室的7名同学在睡梦中突然惊醒。墙皮也开始脱落,这时,他们会:”A 迅速躲在床铺或书桌下;B 用被子裹好身体,跳到楼下逃生。
材料第二幕:“一会,墙皮迅速掉落,但好在他们在床铺下,没有被砸伤。地震停止后,他们发现宿舍楼发生倾斜,房门被石块堵住。又过了两天,没有人来救援,大家也愈发感到体力不支,有人出现脱水的症状。接下来他们的选择是:”
A.轮流凿门,尽快打开通道;B静待救援。在这两幕材料中,分别组织学生读材料,“牵手”研讨,并说明选择A或B的理由。此案例将学生的选择进行A、B的划分,创设真实情景、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宋晓丽.牵手学习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107.
[2]司艳莹.浅谈牵手学习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应用[J].才智,2018(32):131.
[3]闫婷婷.浅谈牵手课堂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45):177-178.
作者简介:
王思义(1992-),男,大连市大连湾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职称: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