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绪纲
北青网总编辑,
资深媒体人
最早感受挤火车,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不知道当时有没有春运的概念,但过年那阵儿,火车上是如今抱怨北京公交车早高峰的人都想象不出的挤。这么说吧,你即使买到了那硬纸板车票,也不代表你就能有车坐。
离故乡较近的是一个小车站,春节后开学时也正赶上外出打工的人流,站台上总是黑压压一大片人。老牛一般的火车喘着粗气慢腾腾爬进站,大家一拥而上,往早已挤满人的车厢里猛冲。2分钟的停站时间,但20分钟过去,车门也还关不上,列车员用拖把或者扫帚使劲儿向下推搡挤车的人。
大冬天,没有暖气,我近乎悬空地被夹在人堆里,满头大汗——我对春运的印象,就如此开始。十多年过去,情形已经有所改变,如今车次多了,车速快了,乘车环境有了不小的改变,被无数次炒作了“提速不提价”的火车票票价也早已是今非昔比,但每逢春节出行难的问题依然没有缓解的迹象。春节前的一段时间里,每天早晨7点出门,都能看到住处附近的火车票代售点前排着百米长龙。据说,北京有1400多个售票窗口,那这样的长龙加起来会有多长?
难怪“北京站37号窗口事件”视频一经曝光会引起那么大的民愤,直至胡锦涛总书记都对春运做出批示。铁道部说,“一票难求”的现象将在2012年基本消除,网民一片哄笑;铁道部公安局政委说,票贩子囤积车票的主要方法是“雇人或自己在车站售票窗口反复排队购买”,网民更是笑作一团。不过,2009年春运的确让票贩子,尤其是票贩子的靠山们收敛了许多,政府越来越重视春运中“被运者”的感受。不过,要彻底解决“一票难求”,恐怕并不是再建几条高速铁路能够解决的。
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精髓可以概况为一个字——“聚”。即便清明节,讲究的也是晚辈一起到过世的先人坟前去凭吊。对于中秋、春节这样重要的节日,无疑更是家家渴望团圆了。正是受这种文化的感召,国人无论到了哪里,总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然后尽可能地找到机会,历尽千辛万苦,任凭长途跋涉也要和亲人团聚。对一个有着13亿子民、人口流动日益增大的大国来说,不从根本上解决“团聚”问题,“一票难求”必然还会长期存在。
如何解决“团聚”问题?当然不是要“堵”。数十年来,除春节外的传统节日近乎被边缘化,从2008年开始,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才被纳入了法定假日安排,使得复兴民族传统、唤醒国人的节日文化自觉意识有了一定的载体,是政府顺应民意之举。那么,解决途径也就只剩下了“疏”。
挽留外地人过节可以“疏”。我在北京度过了三个春节,其中两年接来了家里的老人,年初一出门走走,相比节前的喧嚣,北京几近是一座空城,只有在地坛庙会等一些地方才能感到过年的热闹。今年春节,北京市旅游局想到了请天津人到北京过年,不过重点大城市的有关部门还可以想想办法,怎么能把更多的外地人挽留下来过节,更可以鼓励他们把家人接去。年前去往重点城市和年后离开重点城市基本都是逆流,车票要比顺流好卖很多,既解决了买票难又能够拉动该城市的节日消费,何乐而不为?
完善休假制度可以“疏”。我国已经明确了带薪休假制度,但其落实还有比较大的问题,如何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也还有比较大的问题。且不说在一些单位或一些岗位,“带薪休假”还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就是能够休假的,也多不能替代年关的“团聚”。今年春节,有朋友想尽办法买票回老家,我问他休年假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回去,他无奈地回答说,休假时老婆要上班,所以只带孩子回家看过父母,春节前家里老人极力要求,说上次没带媳妇,而且他的弟弟全家也要回去过年,正好可以全家人团聚。春运“挤”一族中和这位朋友有着类似状况的应该也不在少数。
建立良好的人口流动机制可以“疏”。过年回家是因为家里还有牵挂。当人口流动更加灵活,做好亲属投靠和社保关系的接纳工作,将解决不少的家人两地甚至数地分居问题。
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更可以“疏”。有关部门早已经发现春运期间客流的方向主要集中在西南、东北等,东部和南部主要城市的运力频频告急。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块状区域经济发展较好,聚集起了其他落后或稍落后地区的人才和劳动力。中央政府虽已提出振兴东北、发展西部等经济发展战略,但实现战略目标尚待时日,只有这一目标成为现实,支持就业的发达经济“块”区多起来,才能够减少人员的大规模长途流动。就国人固有的传统思路,如果家门口能挣大钱,又有谁愿意背井离乡呢?
我突然想起春节前在新华网上看到的一组帖子——《总书记批示后我们果然买到票了》,要解决“一票难求”应该有着不少的渠道,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我们的政府如何去做……
北青网总编辑,
资深媒体人
最早感受挤火车,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不知道当时有没有春运的概念,但过年那阵儿,火车上是如今抱怨北京公交车早高峰的人都想象不出的挤。这么说吧,你即使买到了那硬纸板车票,也不代表你就能有车坐。
离故乡较近的是一个小车站,春节后开学时也正赶上外出打工的人流,站台上总是黑压压一大片人。老牛一般的火车喘着粗气慢腾腾爬进站,大家一拥而上,往早已挤满人的车厢里猛冲。2分钟的停站时间,但20分钟过去,车门也还关不上,列车员用拖把或者扫帚使劲儿向下推搡挤车的人。
大冬天,没有暖气,我近乎悬空地被夹在人堆里,满头大汗——我对春运的印象,就如此开始。十多年过去,情形已经有所改变,如今车次多了,车速快了,乘车环境有了不小的改变,被无数次炒作了“提速不提价”的火车票票价也早已是今非昔比,但每逢春节出行难的问题依然没有缓解的迹象。春节前的一段时间里,每天早晨7点出门,都能看到住处附近的火车票代售点前排着百米长龙。据说,北京有1400多个售票窗口,那这样的长龙加起来会有多长?
难怪“北京站37号窗口事件”视频一经曝光会引起那么大的民愤,直至胡锦涛总书记都对春运做出批示。铁道部说,“一票难求”的现象将在2012年基本消除,网民一片哄笑;铁道部公安局政委说,票贩子囤积车票的主要方法是“雇人或自己在车站售票窗口反复排队购买”,网民更是笑作一团。不过,2009年春运的确让票贩子,尤其是票贩子的靠山们收敛了许多,政府越来越重视春运中“被运者”的感受。不过,要彻底解决“一票难求”,恐怕并不是再建几条高速铁路能够解决的。
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精髓可以概况为一个字——“聚”。即便清明节,讲究的也是晚辈一起到过世的先人坟前去凭吊。对于中秋、春节这样重要的节日,无疑更是家家渴望团圆了。正是受这种文化的感召,国人无论到了哪里,总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然后尽可能地找到机会,历尽千辛万苦,任凭长途跋涉也要和亲人团聚。对一个有着13亿子民、人口流动日益增大的大国来说,不从根本上解决“团聚”问题,“一票难求”必然还会长期存在。
如何解决“团聚”问题?当然不是要“堵”。数十年来,除春节外的传统节日近乎被边缘化,从2008年开始,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才被纳入了法定假日安排,使得复兴民族传统、唤醒国人的节日文化自觉意识有了一定的载体,是政府顺应民意之举。那么,解决途径也就只剩下了“疏”。
挽留外地人过节可以“疏”。我在北京度过了三个春节,其中两年接来了家里的老人,年初一出门走走,相比节前的喧嚣,北京几近是一座空城,只有在地坛庙会等一些地方才能感到过年的热闹。今年春节,北京市旅游局想到了请天津人到北京过年,不过重点大城市的有关部门还可以想想办法,怎么能把更多的外地人挽留下来过节,更可以鼓励他们把家人接去。年前去往重点城市和年后离开重点城市基本都是逆流,车票要比顺流好卖很多,既解决了买票难又能够拉动该城市的节日消费,何乐而不为?
完善休假制度可以“疏”。我国已经明确了带薪休假制度,但其落实还有比较大的问题,如何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也还有比较大的问题。且不说在一些单位或一些岗位,“带薪休假”还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就是能够休假的,也多不能替代年关的“团聚”。今年春节,有朋友想尽办法买票回老家,我问他休年假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回去,他无奈地回答说,休假时老婆要上班,所以只带孩子回家看过父母,春节前家里老人极力要求,说上次没带媳妇,而且他的弟弟全家也要回去过年,正好可以全家人团聚。春运“挤”一族中和这位朋友有着类似状况的应该也不在少数。
建立良好的人口流动机制可以“疏”。过年回家是因为家里还有牵挂。当人口流动更加灵活,做好亲属投靠和社保关系的接纳工作,将解决不少的家人两地甚至数地分居问题。
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更可以“疏”。有关部门早已经发现春运期间客流的方向主要集中在西南、东北等,东部和南部主要城市的运力频频告急。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块状区域经济发展较好,聚集起了其他落后或稍落后地区的人才和劳动力。中央政府虽已提出振兴东北、发展西部等经济发展战略,但实现战略目标尚待时日,只有这一目标成为现实,支持就业的发达经济“块”区多起来,才能够减少人员的大规模长途流动。就国人固有的传统思路,如果家门口能挣大钱,又有谁愿意背井离乡呢?
我突然想起春节前在新华网上看到的一组帖子——《总书记批示后我们果然买到票了》,要解决“一票难求”应该有着不少的渠道,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我们的政府如何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