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倡导新观念,传播新技术,展示新形象,建设新农村。”近年来,我们《黄土地》栏目按照“三贴近”原则,以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立足农民需求,围绕“农”字做文章,在全面解读涉农政策、关注农民生活、传递致富信息、记录农村社会变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将节目办成精品,则是我们电视节目从业人员不断探讨的课题,也是所有电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了解“三农”需求,准确定位
农业电视节目是办给农民看的,是对象性很强的服务类节目。农民最讲究实惠,节目要让农民喜欢,看了有用,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和知道农民最需要什么。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了解农业、农村、农民所需,据此来确定栏目的宗旨和节目的定位。
一是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不动摇。在节目设置上,应根据农民、农村的需求,来确定各类农业节目的比例。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要了解农民的所思、所盼、所想,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农业、为了农村、为了农民。
二是在节目创作理念上要突出特色、强化民生。农村电视节目的品牌定位包含节目定位与理念定位两个方面。节目定位就是要将电视节目的焦点聚焦于广大的农村观众。理念定位即明确电视媒体在传递信息上的价值取向。节目定位要准,指导性要强。节目必须有强烈的“农味”,要有“乡土气息”,要和农村轰轰烈烈的改革实践相适应。
三是要注意农村收视群的分化,做好收视群分析。目前,在农村社会已经分化出许多不同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对待电视节目的态度、选择信息的角度上有明显差异,只有对这些受众的具体需求状态有了清晰的认识,注重研究农村各类受众的差别和变化,才能真正赢得农村受众的“芳心”。
节目内容要丰富,实用性强,易操作
在节目体系中,除了满足服务对象了解掌握农业科技、农经信息、农村政策等方面的收视需求外,也应兼顾对诸如农村文化生活、乡村资源、大众文艺等其他方面的收视需求。
一是紧扣主旋律,宣传新时期先进农民典型。电视节目要以人为本,以德为魂,真正把广大农民群众身边涌现出的最真实、可信,最具感召力和说服力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宣传出去,激发农村社会的活力,使新时期党对农民的要求具体化、形象化。同时应避免对典型、能人、示范户报道较多,对普通农民群体关注不够;对农村经济报道较多,对农村社会报道较少,绝不能“爱富弃贫”。
二是提高节目内容的针对性、有效性。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关系农民群众切身权益、涉及农村变革中所凸显出来的深层次问题,做好报道主题的深度挖掘;将报道视角更多地指向农民的衣食住行,展现农民的喜怒哀乐,探究农民的内心世界,真实反映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以民为本”满足需求。把农民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关注的重点,监督促进一些切实关系到农民利益的问题得到解决。我们的《农事聚焦》板块,就很受农民的欢迎。节目对新农村建设,对劳动力转移、农村社会保障改革、农民和农民工维权、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等“三农”热点、焦点问题给予关注。
四是电视节目的内容要尊重农民的生活、工作习性。电视工作者要自觉置身于广大群众之中,主动与人民群众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想法,关心他们的疾苦,当农民的知心朋友,办出农民喜欢的节目。
传播的信息要真实可信
从收视目的来看,农民收看农业电视节目主要是寻求信息帮助,能在节目里面看到有用的科技和致富信息。农业电视节目要对现代社会的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去伪存真,为农民提供真实有用的先进信息,以提高节目的信誉度,维护电视台的形象和声誉。商丘电视台的《乡村大市场》就是专为农民免费开办的供求信息板块。
我国的农民文化水平总体上还不高,高新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比较难,这就需要我们在电视宣传中,用直观、形象的手法来表现,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拍摄的节目要形象、具体,演示过程要全面,拍摄的人、事、物要真实,这样才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通俗直观不晦涩,形式灵活吸引人
从节目形式上看,农业电视节目如果单纯介绍农业科技知识,会使农民观众觉得枯燥,失去看下去的兴趣,因此在拍摄、制作农业电视节目时,最好加入故事情节。有故事情节、有悬念,就增加了节目的可视性和趣味性。解说词必须通俗易懂,避免专业性术语太多、专业性太强。如果农民观众听不懂你说的技术,就谈不上理解和应用了,播出的内容也就成了无效信息。
科学编排,适时播出,注重节目的时效性
节目的播出首先要符合农民的收视习惯,满足农民的要求。农村和城市生活习惯不同,收视习惯也不一样。农业有特殊的“农情”,随着季节、农事、天气的变化,生活规律常常会被打乱。因此,节目应考虑农民的劳作规律和淡旺季节的变化,合理安排播出时间。实践证明,电视节目的重要内容一般要安排在晚上,主打节目应放在20:00以后,因为这时农民才刚回家吃晚饭。节目在中午播出也应放在13:30左右,也就是说节目尽量安排在他们吃饭的时候播出,这样才基本符合农民群众对收看时段的需求。
同时,节目播出时间要根据季节变化进行调整,做到适时、适事,及时把农民急需的信息送到他们手中。如6月、7月份农民收工晚,最好能安排节目晚一点播出,重播的次数也要相应多一些。
整合资源,深化服务主题,使节目更具权威性和影响力
电视节目的制作应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充分利用政策资源、科技资源、智力资源,制作出科技含量高、实用性强、深受群众欢迎的科普社教节目。
作为地方电视台,要发挥地域优势,介绍播出的农业技术,要适应当地的农情,符合本地的实际。制作的农业节目应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实用性和电视专业水准,能引导农民走上致富之路。解读政策要准确、讲授知识要实用、传递信息要及时,要为农民提供有效的专业化服务。
利用技术手段吸引观众“爱看”
农业生产过程本身并不具有复杂的过程,在制作节目时,要尽可能多地利用高新技术来表现主题,尤其是运用画面语言,使节目更具有欣赏性。农业电视节目的画面语言应多采用醒目的近景和特写镜头来表述。办好农业电视节目,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注意,但最重要的是将最实用的知识呈现给农民,让农民喜欢。
农业电视节目是面向农民这一特定群体、农村这一特定区域和“三农”发展的特定需要的专业性节目。制作农业节目时,必须按农民的收视需求和习惯决定节目内容、选择节目表达形式。农业电视节目在内容上要以农业的专业性政策、信息、技术、技能、经验等为主,满足农民在这些方面的特定要求,同时按照农民的收视习惯来编排和包装节目。
(作者单位:商丘电视台)
编校:施宇
了解“三农”需求,准确定位
农业电视节目是办给农民看的,是对象性很强的服务类节目。农民最讲究实惠,节目要让农民喜欢,看了有用,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和知道农民最需要什么。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了解农业、农村、农民所需,据此来确定栏目的宗旨和节目的定位。
一是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不动摇。在节目设置上,应根据农民、农村的需求,来确定各类农业节目的比例。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要了解农民的所思、所盼、所想,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农业、为了农村、为了农民。
二是在节目创作理念上要突出特色、强化民生。农村电视节目的品牌定位包含节目定位与理念定位两个方面。节目定位就是要将电视节目的焦点聚焦于广大的农村观众。理念定位即明确电视媒体在传递信息上的价值取向。节目定位要准,指导性要强。节目必须有强烈的“农味”,要有“乡土气息”,要和农村轰轰烈烈的改革实践相适应。
三是要注意农村收视群的分化,做好收视群分析。目前,在农村社会已经分化出许多不同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对待电视节目的态度、选择信息的角度上有明显差异,只有对这些受众的具体需求状态有了清晰的认识,注重研究农村各类受众的差别和变化,才能真正赢得农村受众的“芳心”。
节目内容要丰富,实用性强,易操作
在节目体系中,除了满足服务对象了解掌握农业科技、农经信息、农村政策等方面的收视需求外,也应兼顾对诸如农村文化生活、乡村资源、大众文艺等其他方面的收视需求。
一是紧扣主旋律,宣传新时期先进农民典型。电视节目要以人为本,以德为魂,真正把广大农民群众身边涌现出的最真实、可信,最具感召力和说服力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宣传出去,激发农村社会的活力,使新时期党对农民的要求具体化、形象化。同时应避免对典型、能人、示范户报道较多,对普通农民群体关注不够;对农村经济报道较多,对农村社会报道较少,绝不能“爱富弃贫”。
二是提高节目内容的针对性、有效性。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关系农民群众切身权益、涉及农村变革中所凸显出来的深层次问题,做好报道主题的深度挖掘;将报道视角更多地指向农民的衣食住行,展现农民的喜怒哀乐,探究农民的内心世界,真实反映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以民为本”满足需求。把农民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关注的重点,监督促进一些切实关系到农民利益的问题得到解决。我们的《农事聚焦》板块,就很受农民的欢迎。节目对新农村建设,对劳动力转移、农村社会保障改革、农民和农民工维权、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等“三农”热点、焦点问题给予关注。
四是电视节目的内容要尊重农民的生活、工作习性。电视工作者要自觉置身于广大群众之中,主动与人民群众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想法,关心他们的疾苦,当农民的知心朋友,办出农民喜欢的节目。
传播的信息要真实可信
从收视目的来看,农民收看农业电视节目主要是寻求信息帮助,能在节目里面看到有用的科技和致富信息。农业电视节目要对现代社会的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去伪存真,为农民提供真实有用的先进信息,以提高节目的信誉度,维护电视台的形象和声誉。商丘电视台的《乡村大市场》就是专为农民免费开办的供求信息板块。
我国的农民文化水平总体上还不高,高新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比较难,这就需要我们在电视宣传中,用直观、形象的手法来表现,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拍摄的节目要形象、具体,演示过程要全面,拍摄的人、事、物要真实,这样才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通俗直观不晦涩,形式灵活吸引人
从节目形式上看,农业电视节目如果单纯介绍农业科技知识,会使农民观众觉得枯燥,失去看下去的兴趣,因此在拍摄、制作农业电视节目时,最好加入故事情节。有故事情节、有悬念,就增加了节目的可视性和趣味性。解说词必须通俗易懂,避免专业性术语太多、专业性太强。如果农民观众听不懂你说的技术,就谈不上理解和应用了,播出的内容也就成了无效信息。
科学编排,适时播出,注重节目的时效性
节目的播出首先要符合农民的收视习惯,满足农民的要求。农村和城市生活习惯不同,收视习惯也不一样。农业有特殊的“农情”,随着季节、农事、天气的变化,生活规律常常会被打乱。因此,节目应考虑农民的劳作规律和淡旺季节的变化,合理安排播出时间。实践证明,电视节目的重要内容一般要安排在晚上,主打节目应放在20:00以后,因为这时农民才刚回家吃晚饭。节目在中午播出也应放在13:30左右,也就是说节目尽量安排在他们吃饭的时候播出,这样才基本符合农民群众对收看时段的需求。
同时,节目播出时间要根据季节变化进行调整,做到适时、适事,及时把农民急需的信息送到他们手中。如6月、7月份农民收工晚,最好能安排节目晚一点播出,重播的次数也要相应多一些。
整合资源,深化服务主题,使节目更具权威性和影响力
电视节目的制作应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充分利用政策资源、科技资源、智力资源,制作出科技含量高、实用性强、深受群众欢迎的科普社教节目。
作为地方电视台,要发挥地域优势,介绍播出的农业技术,要适应当地的农情,符合本地的实际。制作的农业节目应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实用性和电视专业水准,能引导农民走上致富之路。解读政策要准确、讲授知识要实用、传递信息要及时,要为农民提供有效的专业化服务。
利用技术手段吸引观众“爱看”
农业生产过程本身并不具有复杂的过程,在制作节目时,要尽可能多地利用高新技术来表现主题,尤其是运用画面语言,使节目更具有欣赏性。农业电视节目的画面语言应多采用醒目的近景和特写镜头来表述。办好农业电视节目,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注意,但最重要的是将最实用的知识呈现给农民,让农民喜欢。
农业电视节目是面向农民这一特定群体、农村这一特定区域和“三农”发展的特定需要的专业性节目。制作农业节目时,必须按农民的收视需求和习惯决定节目内容、选择节目表达形式。农业电视节目在内容上要以农业的专业性政策、信息、技术、技能、经验等为主,满足农民在这些方面的特定要求,同时按照农民的收视习惯来编排和包装节目。
(作者单位:商丘电视台)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