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因其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而成为最常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然而其对班额、环境、教师素质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使得大班额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难以落实。由于班额大,教室空间小,桌凳无法按小组建设要求摆放,这就从形式上制约了小组建设。本人通过多年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探索研究出了一套符合大班额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因素,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对于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通过竞争,让学生获得小小的成功体验,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在竞争中自觉完善自己。
二、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即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互换角色,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三、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各组成员自己推荐带头人——小组长。同时还应明确,在合作中不论是讨论、探究、商议还是争执,最终是为了合作的成功。
2.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教师应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最有成效。
四、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1.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能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应等待,不应观望,更不应干自己的事情,而是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合作进程、讨论的焦点,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备,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
2.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3.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本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要把握时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学知识大部分是从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发展的。教学时,教师应做好铺垫与引申工作。但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差异,有的学生能较好进行知识的正迁移,而有的学生却感到困难,存在许多的疑难问题。这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启发,发挥互补作用,达到共同认识与理解的效果,从而能顺利将旧知迁移到新知。
2.在学习重难点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也就是教学的重难点。这时教师有意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小组合作力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探究,有利于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同时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与协作精神。
3.在学生自学之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掌握的。在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自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由于个性差异,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学生自学完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是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针对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相互交流,互相切磋,互通“有无”,以使“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恰当使用合作互动学习,努力挖掘其优势,相信会给我们不小的惊喜。合作互动学习过程本身所带给学生们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相信会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好朋友。
一、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因素,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对于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通过竞争,让学生获得小小的成功体验,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在竞争中自觉完善自己。
二、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即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互换角色,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三、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各组成员自己推荐带头人——小组长。同时还应明确,在合作中不论是讨论、探究、商议还是争执,最终是为了合作的成功。
2.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教师应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最有成效。
四、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1.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能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应等待,不应观望,更不应干自己的事情,而是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合作进程、讨论的焦点,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备,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
2.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3.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本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要把握时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学知识大部分是从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发展的。教学时,教师应做好铺垫与引申工作。但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差异,有的学生能较好进行知识的正迁移,而有的学生却感到困难,存在许多的疑难问题。这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启发,发挥互补作用,达到共同认识与理解的效果,从而能顺利将旧知迁移到新知。
2.在学习重难点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也就是教学的重难点。这时教师有意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小组合作力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探究,有利于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同时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与协作精神。
3.在学生自学之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掌握的。在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自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由于个性差异,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学生自学完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是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针对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相互交流,互相切磋,互通“有无”,以使“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恰当使用合作互动学习,努力挖掘其优势,相信会给我们不小的惊喜。合作互动学习过程本身所带给学生们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相信会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