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日常教学的真实情况,从“学生分层,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教学分层,促使学生归纳总结”“评价分层,找寻学生努力方向”三个方面出发,对分层差异教学模式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做出了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分层差异教学;小学数学;有效性学习
随着近些年来新课标对教师教学方式创新的不斷要求,分层差异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更多教师的青睐,分层差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把学生科学的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且区别对待,使这些不同小组的学生在教师恰当的教学策略和互相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每位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成绩好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差异,不能一味的统一教学,要把准每位学生的独特性,了解学生的学习层次、认知能力、潜力大小等,然后再对学生实施教学,否则必定会适得其反,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时期,教师要从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特点,实施分层差异教学,从而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一、学生分层,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学生也是一样,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教师要想给班级的学生分层,就需要对每位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教师可以以“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因素,将班级的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小组,但是不能直接这么和学生说,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然后教师就可以以此来激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同层次的学生在一个小组也会有共同努力的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数学教师在教学“除法”的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本节课主要是要求学生能会运算除法以及混合运算。教师可以首先将学生按学习能力从高到低分为A、B、C三组,然后教师再进行教学指导,比如“教师出题,一天孙悟空采回48个橘子,4个篮子里每个装了10个橘子,还有8个装不下,猪八戒说,一定要平均分才行,请问孙悟空应该怎么分呢?”A组的学生能力最强,教师可以让其直接写出答案;B组的学生能力中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去黑板上算出答案,教师可以在一旁观察,学生有不会的步骤要注重引导学生;C组的学生能力最差,教师可以再帮助其对除法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帮助其加深理解,再引导其去做题;这样,就会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学会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分层,促使学生归纳总结
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不能胡乱的教,要科学、有目的的进行课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进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分层,然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就能使每位学生都参与进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既可以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信心,又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突出教师的指导有加,让学生在有针对性的数学教学中锻炼自主思考的能力。
例如,数学教师在教学“千克、克、吨”的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按学习成绩分为A、B、C三组,然后进行课堂提问,对于A组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难一点的问题,对于B组学习中等的学生教师要提问中等难度的问题,对于C组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提问基础知识就行,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完成后,可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做适当的练习,教师要在题目的难易程度上分出层次,分别让不同组的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并且教给学生练习后要学会归纳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有哪些不懂要及时询问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评价分层,找寻学生努力方向
教师的评价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学习没有目的和计划,当学习上有了退步就会沮丧,失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师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标准的评价,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改进措施,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鼓励学生但要适当,也不能使其太过于骄傲自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带着不同的要求进行评价,提升学生的信心和学习主动性。
例如,数学教师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把评价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出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先找到学习这一知识的信心,使教师发现不同学生的优势,稍微对学生进行C层次表扬,然后教师可以再出一些中等程度的题目,对不太会做的学生进行口头的B层次鼓励,鼓励学生再进行自主思考,当教师出一些较难的题目时,教师就可以用A层次的评价对学生进行激励,这时候学生信心会失去了不少,教师要增加评价程度,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其更加努力、上进、不放弃每一道题目。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是学生为数学打基础的重要时期,教师要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打好基础,分层差异教学法可以有效的帮助教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能够对学习数学产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洁星. “瞻前顾后”齐进步——小学数学分层差异教学的实施方法[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26):65-66.
[2]金凌霖. 遵循个性差异——小学数学分组分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16(6):100-100.
关键词:分层差异教学;小学数学;有效性学习
随着近些年来新课标对教师教学方式创新的不斷要求,分层差异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更多教师的青睐,分层差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把学生科学的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且区别对待,使这些不同小组的学生在教师恰当的教学策略和互相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每位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成绩好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差异,不能一味的统一教学,要把准每位学生的独特性,了解学生的学习层次、认知能力、潜力大小等,然后再对学生实施教学,否则必定会适得其反,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时期,教师要从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特点,实施分层差异教学,从而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一、学生分层,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学生也是一样,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教师要想给班级的学生分层,就需要对每位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教师可以以“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因素,将班级的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小组,但是不能直接这么和学生说,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然后教师就可以以此来激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同层次的学生在一个小组也会有共同努力的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数学教师在教学“除法”的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本节课主要是要求学生能会运算除法以及混合运算。教师可以首先将学生按学习能力从高到低分为A、B、C三组,然后教师再进行教学指导,比如“教师出题,一天孙悟空采回48个橘子,4个篮子里每个装了10个橘子,还有8个装不下,猪八戒说,一定要平均分才行,请问孙悟空应该怎么分呢?”A组的学生能力最强,教师可以让其直接写出答案;B组的学生能力中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去黑板上算出答案,教师可以在一旁观察,学生有不会的步骤要注重引导学生;C组的学生能力最差,教师可以再帮助其对除法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帮助其加深理解,再引导其去做题;这样,就会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学会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分层,促使学生归纳总结
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不能胡乱的教,要科学、有目的的进行课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进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分层,然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就能使每位学生都参与进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既可以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信心,又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突出教师的指导有加,让学生在有针对性的数学教学中锻炼自主思考的能力。
例如,数学教师在教学“千克、克、吨”的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按学习成绩分为A、B、C三组,然后进行课堂提问,对于A组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难一点的问题,对于B组学习中等的学生教师要提问中等难度的问题,对于C组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提问基础知识就行,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完成后,可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做适当的练习,教师要在题目的难易程度上分出层次,分别让不同组的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并且教给学生练习后要学会归纳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有哪些不懂要及时询问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评价分层,找寻学生努力方向
教师的评价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学习没有目的和计划,当学习上有了退步就会沮丧,失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师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标准的评价,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改进措施,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鼓励学生但要适当,也不能使其太过于骄傲自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带着不同的要求进行评价,提升学生的信心和学习主动性。
例如,数学教师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把评价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出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先找到学习这一知识的信心,使教师发现不同学生的优势,稍微对学生进行C层次表扬,然后教师可以再出一些中等程度的题目,对不太会做的学生进行口头的B层次鼓励,鼓励学生再进行自主思考,当教师出一些较难的题目时,教师就可以用A层次的评价对学生进行激励,这时候学生信心会失去了不少,教师要增加评价程度,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其更加努力、上进、不放弃每一道题目。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是学生为数学打基础的重要时期,教师要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打好基础,分层差异教学法可以有效的帮助教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能够对学习数学产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洁星. “瞻前顾后”齐进步——小学数学分层差异教学的实施方法[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26):65-66.
[2]金凌霖. 遵循个性差异——小学数学分组分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16(6):1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