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巴枯宁;反权威论;专政
中图分类号:D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5 — 0053 — 03
巴枯宁是著名的无政府主义代表人物,其无政府主义观点曾经被广泛认可,是俄国民粹主义思潮的重要体现。巴枯宁学说被广泛接受,与当时俄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与民粹派的反抗情绪相关,也表明其具有一定的理论迷惑性。反权威论作为巴枯宁学说的重要部分,包括反对国家与宗教,反对革命政党与专政等内容,有一定内在逻辑。马恩对其进行了多次批判,论述了权威的普遍性与必由性,承认权威,树立革命政党与专政权威的意义,至今仍有深远影响。
一、逃离一切权威:反权威论的理论逻辑
巴枯宁将权威看成是万恶之源,主张对一切权威的盲目反叛。他认为权威的产生是由于人的天性,人们与生俱来的命令他人的天性,以及服从的奴性,二者构成了权威的基础。他将社会的自由问题,平等问题等种种的消极现象归结为权威带来的影响,因此他否定权威的社会意义与价值,主张消灭权威。 “……靠了反叛,靠了思想,他开始了他的显然是人的历史的发展。”〔1〕巴枯宁认为,人的动物性、思想以及反叛,是构成一切集体或个人发展的基础。在这里,巴枯宁夸大并强调了反叛的作用,将其作为所有发展之基础,为其反权威理论提供依据。
从宗教观上看,巴枯宁认为一切宗教都是对人类自由的否定与扬弃,其作用是束缚个人,麻木与愚弄人的精神,将人沦为其奴隶。他指出:“它们(宗教)破坏了他们的理性,那人类解放的主要工具,而把他们变得低能,那是他们做奴隶的紧要条件。”〔2〕只有消灭了宗教,才可以使人获得自由,让人真正得到尊重,使人的地位得以解放与提升。
反抗权威与反对国家,在巴枯宁的话语中是同等概念。巴枯宁认为国家是罪恶之源,国家意味着永恒的,对立阶级之间的剥削与压迫。他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组织形式,无论是英式立宪,还是美式共和,从本质来看都是虚伪的。巴枯宁把国家的存在,与赤裸裸的暴力划上等号,而无视国家的其他功能。〔3〕在巴枯宁看来,阶级与阶级之间只有绝对的对立与冲突,国家的存在是为了服务少数人的,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服务的。只要国家存在,那么人民就永远无法被解放。因此他认为,人民获得解放需要破坏一切国家。只有消灭了国家,才可以获得绝对自由。同时,由于反对政府权威存在,他反对一切借助合法制度进行的斗争,反对工人行使被政府赋予的权利。
巴枯宁承认自然原则的真理性,但是否认具体的,现实的个人的权威。〔4〕在他看来,自然规律的权威无可否认,但是人格化的权威认识的真理是不完全的、片面的,且容易受到腐蚀导致道德败坏。因此他反对某领域的专家将权威施加在其他人身上,其他人应当享有选择权以及批评建议权。
巴枯宁在评论资产阶级激进党时,认为他们之所以要与人民结盟,是因为其自身力量的不足,并非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是为了给自己谋私利。“因此,它一旦掌握了国家政权,就必然变成人民的敌人……”〔5〕巴枯宁否认政党在革命中的作用,认为革命不需要政党的领导与指挥。他同时反对阶级对阶级的专政,无论这种专政是反动阶级的,还是先进阶级的。任何专政的存在,最终都是为了自身的生命存续而服务的,而人民永远与之对立,它是滋养奴役的土壤。〔6〕巴枯宁否认不同阶级专政之间的异同,集体与个人专政之间的异同,认为其是与国家政权相同的罪恶源泉。
就反权威的方法论层面而言,巴枯宁认为,只有发动一个总的暴动,世界各地的总的革命,将一切国家政权等权威摧毁,消灭现存的组织机构。如此,等级,差别,特权消失,旧的秩序被完全废除,才可以真正建立起一个理想的世界。到那时,社会秩序成为自由的合力,人民将会自下而上地联合起来,排除强加的外力干扰,各持所长,实现自身价值,达到理想中的完美生活,个人与各个地区,民族享有绝对的自治。在人与人相互协作的前提下,人将实现绝对的自由,个人权利将无限扩张。
二、理论与现实的背离:反权威论的内在矛盾
(一)社会暴动与方案缺失间的矛盾
巴枯宁提倡的社会暴动,实际上是混乱的,且缺乏安排与可行性的空想。恩格斯在《行动中的巴枯宁主义者》一文中指出了无政府主义纲领的不可操作性,一到实际运用,就只能扔掉它。巴枯宁主张消灭国家,却找不到一个合理的权威去替代,他主张各自革命,却在实践中缺乏统一协调。结果是革命没有集中的调度与指挥,导致各自为政,革命力量被削弱后,最终一一被敌对势力消灭。放弃国家的幻想被革命实践否定,他们又开始建立国家,废除政府的愿望难以达成,从而又建立新的政府,导致了巴枯宁主义者宣传与实践的背离。
(二)反对一切权威与革命需要权威间的矛盾
巴枯宁所主张的反对一切权威的革命,实际上无可能性而言。革命本身也是一种权威,需要权威的领导,权威的组织,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革命团体的权威,也就无法改变现存的秩序 。“革命无疑是天下最权威的东西。”〔7〕如果否认了革命本身的权威性,那么其本身就丧失了胜利的可能性。革命的政党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包括暴力的方式来夺取政权,并且保障革命者的权威,消灭自己的敌人,从而延续自己的存在。因此,革命的意义也在于产生一个新的权威,巩固这个新生权威的领导地位。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产生权威的生产关系改变之前,在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之前,政治权威依然会存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就在于建立无产阶级执政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建立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片面否定论与辩证权威观的矛盾
在巴枯宁看来,权威就是绝对的祸害,他否认权威存在的任何意义与价值,他认为没有了权威的剥削与压迫,人就能达到绝对的自由以及绝对的自治。实际上,这是一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片面认知方式。对权威的批判要采取对立统一的态度来解决。无政府主义反权威观没有考察权威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产生,其存在的依据与目的等,反而一味地对权威采取否定的態度,这是无政府主义的一种非理性情绪。权威的是人类社会演进所产生的,具有必然性,是社会分工细化与不同部门间合作发展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权威都各有其意义与价值。如历史上封建权威的瓦解最终导致资本权威的确立,社会化的大生产又发展了资本权威,人类社会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等。 (四)贬低他人权威与鼓吹自身权威间的矛盾
巴枯宁等反权威主义者,并不反对自身的权威,反对的是共产国际与马克思的权威,将共产国际与马克思等人描述为“权威主义”的,其目的在于夺取共产国际的领导权,确立自身的领导地位。巴枯宁曾经多次对马克思进行人身攻击,如在《我和马克思的私人关系》中,巴枯宁马克思描述为一个疯狂的,爱慕虚荣的,充满野心且不择手段的人。〔8〕通过贬损马克思的个人形象,抹黑共产国际。巴枯宁成立了反对共产国际领导的国际兄弟同盟,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统一的纲领,健全的组织机构。其的目的便是强化巴枯宁个人的权威,削弱共产国际的领导。斥责他人是权威主义,却在自己的组织中施行权威主义,国际兄弟会完全是一个封建的,教阶式的秘密组织。在《告俄国军官书》中,巴枯宁强调盟员要严格服从纪律与高层指示,维护组织权威,从而维护他自己至高的权威。〔9〕事实上,反权威主义只是巴枯宁主义者标榜自身的噱头或者工具而已。
三、专政与政党权威:马恩反权威论批判的经验总结
面对无政府主义者的攻击,马恩在《政治冷淡主义》《论权威》等一系列著作中,对无政府主义者进行了强有力的斗争与批判,纠正厘清了巴枯宁错误的认识与见解,留下了很多需要坚持的原则与经验。
恩格斯在《论权威》中指出,一方面是权威,另一方面是服从,无论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物质经济状况是怎样改变,这是无都是法改变的。〔10〕即使在共产主义社会,权威也不会消失。任何社会,都需要一个权威,权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民选择的产物,是人类由分散活动走向集体活动的必然结果,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创造一种社会制度,试图达到绝对的自治,绝对的自由,是不可能的。恩格斯论述了权威的产生,指出个人的活动正在日益被联系起来的复杂工作所代替,权威正是是使分散的个体组织起来的要件。〔11〕只要是多数人的活动,就需要找到一个组织,否则只能是一盘散沙。只有一个核心才可以集中多数人的智慧,凝聚集体的力量,使人各得其所,各司其职。恩格斯列举了工厂生产中可能出现的生产问题,材料分配问题,指出:“不管这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个别人的意志总是要表示服从,这就是说,问题是靠权威来解决的。”〔12〕可见,权威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会有不同观点的分歧,会有不同的声音,各色的见解,需要有人来做决定,拍板决策,整合力量,解决问题。在社会化大生产日益发达,社会分工不断复杂化的今天,权威的存在更是普遍的现象,权威的出现呈现出了不断扩大的趋势。无论是何时,何地,只要存在人类社会,那么就无法消除它的影响。“不论在哪一种场合,都要碰到一个显而易见的权威。”〔13〕在工业与农业等各个领域,权威都是普遍存在,并且它的影响力是呈现出无限扩张的趋势的。
巴枯宁无政府主义反权威论认为,一切权威都是万恶的,一切国家与政府都不应当存在。因此,工人应该放弃政治领域的一切斗争,一旦工人阶级参与了政治,就是承认了政府的权威,国家的权威,这是不被允许的。因此,工人应当无条件遵从法律权威,不组建工会,不举行罢工等等。马恩认为,进行现实的政治参与,不代表承认现存制度的合理性,马克思在《政治冷淡主义》中指出,这种放弃一切斗争的做法是非常荒谬与可笑的,自治与自由只是无政府主义者所堆砌的华丽辞藻,但是现实社会的物质条件还远没有达到实现的程度。实际上,只有实干才会有回报,反权威论者放弃政治实践的主张,完全是一厢情愿的臆想,到头来只能是一无所获。现实的利益靠渐进的争取,局部的改善也强于毫无改善。“如果放弃在政治领域中同我们的敌人作斗争,那就是放弃了一种最有力的行动手段,特别是组织和宣传的手段。”〔14〕工人阶级要敢于拿起自己的政治武器,对自己的压迫者,使用言论,出版,集会等等的手段,同他们作坚决的斗争。
巴枯宁无政府主义认为,专政永远会导致一小撮社会精英的治理,无产阶级的专政和资产阶级的专政完全等同。只是在無产阶级专政国家中,那部分有权管理的少数人由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转化为了工人。到那时,工人也丧失了工人的身份,国家依然掌握在少数拥有知识的精英人群手中。马克思在指出,无产阶级的统治,是用暴力改造社会的必要条件,在社会还存在阶级的情况下,需要用专政的暴力来摧毁原有的经济条件,完成社会改造。〔15〕在反权威主义者看来,只要消灭了国家,便万事大吉,一切阶级,等级都会消失,达到多数人的统治,但是他们忽视了阶级消失的经济基础。只要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才可以对抗资产阶级敌人,才可以消灭阶级产生的社会基础,从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到那时,无产阶级本身也将丧失阶级属性,政治权威也将消亡。〔16〕
针对巴枯宁主义者反对政党存在的必要性观点,马恩鲜明地提出要发动工人阶级组织起自己的政党。工人阶级的政党应该与资产阶级政党进行严格的区别,摆脱后者对自己的支配活动,自己需要制定自己的政治主张,施行自己的政策。〔17〕工人阶级不能放弃政治活动,而要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组成先进的工人阶级政党,明确自己的纲领,与资产阶级政党相区别。这个政党是带领各个阶级参与革命,保障革命成功的核心力量。在消灭与摧毁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后,彻底改造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四、树立执政党权威:反权威论批判的现实启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各种社会思潮泛滥,不同利益集团,社会各方面,各领域,各阶层纷纷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讲政治,否定权威的思想也随之甚嚣尘上。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思潮席卷全球,党的政治领导力与权威面临弱化的风险。强化执政党权威,需要牢牢把握经典文本揭示的基本原则。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执政党权威的制度保障
面对西方“宪政民主”,“国家资本主义”等意识形态攻击与谴责,国内外少数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应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权威。首先要树立人民的权威,认识到人民权威的广泛性以及主体地位,坚持新的主要矛盾论断。其次要树立民主的权威,当代中国,已经有了一套完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体制机制。尊重民主的权威,就是要尊重制度的权威。同时还要维护专政的权威,在今天,这一提法依然没有过时,还是具有着生命力与理论基础。少数犯罪分子与西方势力的敌对分子依然存在,那么专政的权威也就应该继续存在,不能动摇,保障社会主义改革的前进方向。人民、民主、专政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维护了其中一者的权威,也就是维护了人民民主专政本身的权威。正如邓小平所说:“事实上,没有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就不可能保卫从而也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18〕当然,应当顺应时代要求,发展语词的当代含义,民主概念的内涵应不断扩大,专政的对象也应被限定为破坏国家安全与法律的少数人。 (二)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执政党权威的理论支撑
“全盘西化论”“政治改革滞后论”等等理论具有一定市场,无不冲击否定了执政党权威。实际上,大海航行靠舵手,各方面工作,都离不开一个权威的领导与指挥。行军作战需要统帅,发展的蓝图需要设计,执政党的权威需要维护。强调一切工作听党的领导,实际上就是在各方面的工作中树立了一个权威,为一切工作提供思想指引,组织凝聚力与创造活力。本质特征论以及最大优势论,实际上都是体现且突出了执政党权威不可动摇的中心地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需要权威的凝聚作用,筹备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权威的谋篇布局,推动社会主义改革,更需要权威提供的源动力。党的领导,不仅体现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个领域,也体现在中央與地方各个层级上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诸如新型政党制度中,在各党派团结合作的同时,强化共产党领导权威。在国企发展中,站稳共产党领导这一一以贯之的政治立场。
(三)四个意识是执政党权威的精神支柱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毒害党员精神,污染政治环境的挑战,提出树立四个意识,实际上就是树立权威意识。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了树立四个意识的重要意义。首先,需要牢牢树立政治意识,也就是明确了政治话语在各项工作中的权威。其次,坚定大局意识,一切事情都为了满足集体的需要,维护国家利益与权威,把握中央动态服从中央安排。再次,增强核心意识,核心本身也就是权威的意思,这个核心,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来看来讲,指集体领导,从中央各个党政军部门来看,指总书记的领导地位。最后,深化看齐意识,这体现了权威的表率作用,表现为全党的自我矫正,自我反省。
(四)两个维护是执政党权威的生命源泉
《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最重要的是做到两个维护,即维护总书记在全党的作为核心的权威,以及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权威。这强调了“维护”的重要意义,权威是历史发展产生的,是人民主体选择的产物,虽然它的产生是必然的,但是权威的持续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无论国家,政府,还是政党,其权威的确立与延续都是一个漫长,艰苦,曲折的过程。在“分散主义”“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冲击下,权威时常岌岌可危,因此需要社会各界自觉维护权威,形成合力,权威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参 考 文 献〕
〔1〕〔2〕〔4〕〔俄〕巴枯宁.上帝与国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19,28.
〔3〕〔5〕〔6〕〔俄〕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42,223,167.
〔7〕〔10〕〔11〕〔12〕〔13〕〔14〕〔15〕〔16〕〔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8,337,335,336,337,92,403,
405,224.
〔8〕〔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巴枯宁言论〔M〕.北京:三联书店,1978:180-185,230-238.
〔1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9.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