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班有个小男孩叫小泉。他体型消瘦,邋里邋遢,沉默寡言,偶尔与人交流时,眼神四处躲闪。教了他几年时间,很少见他笑。有一次,语文老师把他写的一篇科幻类作文《理想世界》给我看,我从中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在这个“理想世界”里面,只有他一个人。这个世界很美,宁静、空灵、没有喧嚣、没有烦恼。他的作文引发我的思考,这个孩子长期沉浸在个人世界里面,缺乏与周围同学的交流,这样对他的成长不利。抱着这样的想法,暑假的一天我走进了他的家。
在他的指引下,我走进一个小小的院子,泥土的地面凹凸不平,里面是一间平房,一扇被风吹褪色了的门虚掩着。屋里很暗,走进去,有种进入幽闭空间的感觉。屋子不大,四十几平米,一张床、一个衣橱、一张桌子、两条板凳,就是家里所有的家具。
通过这次家访,我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他两岁时妈妈因病去世,爸爸长期在外打工,几年难得回家一次,他長期与奶奶一起生活。家里的收入主要靠孩子爸爸寄回来的一部分钱和政府发放的扶贫补助。附近的一户好心人把自己的几块闲置的菜地给她耕种。她还在院子里养了几只鸡,靠这些鸡蛋给孙子补充营养。因为长期缺乏父亲的陪伴,这个男孩染上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居然用奶奶省吃俭用给他的零花钱购买游戏账号和游戏装备,当其他家长告诉他奶奶时,她起初不敢相信,后经过证实后老泪纵横。他奶奶用浑浊的眼睛看着我,告诉我,她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从去年开始她听力开始退化,眼睛有些发蒙,手脚也不太灵便。而即使这样,她也不舍得让孙子做一点点家务。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与祖孙俩恳切交谈,提出因为孩子也有十一岁了,可以帮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适当帮奶奶分担一些事情,这样可以培养男孩的责任心,以后也会更孝顺家人。
离开祖孙俩的家,我心里很痛,如果不是因为家庭的原因,他将生活得多么幸福快乐。此时我才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对自己原来对他的看法感到很羞愧,一路上都在思考着如何帮助这个孩子。以后的日子里,只要我有空,我都会去看他,带上一些课外读物、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用一些空余时间辅导他功课。
开学了,如何激励这个孩子进步,成了我每天思考的问题。正巧,学校的运动会将在11月份举行,各班需要选拔出各种项目的人选。思虑再三,我把他的名字填入了“一分钟跳绳”的学生名单中。从此,教室走廊里多了一个瘦小的身影,他起跳动作略有些笨拙,落地时声响很大。我没有打扰他,等他跳了一会儿,停下来休息时,才上前指导他,教他如何通过原地弹跳来加强脚腕处的力量和灵活性。他学得很认真,进步很快。
在指导他运动技巧的同时,我把班长和学习委员找来,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帮助他学习,针对他有疑问的地方辅导他。对于他在课堂上的表现,我也不断的表扬、激励他,以促进他的进步。虽然我希望能平等地对待班里的每一个孩子,但这个孩子俨然成了我的“宠儿”。
随着运动会的临近,我惊喜地看到,在他的身上正悄悄地发生着一些改变。他从原来的性格孤僻,变成了爱说爱笑;从原来的爱玩游戏,变成了爱看课外书;从原来的上课开小差,变成了踊跃发言;从原来的偶尔完成作业,到现在的经常完成作业;从原来的邋里邋遢,变成了干净整洁。更可喜的是他在家居然开始帮奶奶做一些家务了,能体谅到奶奶的不易,说明这个孩子渐渐开始懂事了。
校运动会很快就到了。其实在我心里,这个孩子的运动成绩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已经努力了,提高了,转变了。在运动会场上,他的表现被班上的“小记者”捕捉到了,她写到:“在跳绳场地上,我们班的运动员小泉动作娴熟、体态轻盈得像一只小鹿,轻巧地舞动着手里的花跳绳……他努力拼搏、奋勇争先的运动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篇广播稿在学校广播室一经播出,小泉迅速成了班里的“运动明星”。
在运动会的颁奖典礼上,当沉甸甸的“银牌”,挂在小泉的脖子上时,我分明看到了他眼中的点点泪光,他的眼神是那么的净透明亮,闪着自信的光芒。
运动会过后,我收到了一张纸条:“亲爱的魏老师,你的声音非常温柔,像我妈妈以前的声音。”是他写的。我感觉有些心酸,这个孩子两岁时怎么会记得他妈妈的声音呢,真是一个让人心疼的孩子。
这个学生的转变,引起我不断的反思。既发现自己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总结出引导学生转变的方法,就是努力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肯定他一点点的进步。同时,学生的转变、成长还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善于等待,等待恰当的时机,把他身上的闪光点,在合适的场合给予放大,那么这个闪光点就会像发动机一样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原动力,使他增强自信心、求知欲,从而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对后进生多一点关心,多一份热爱,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指导他们学习知识文化,教导他们如何做人。我们的尊重与关爱自然会换来学生相应的情感回报,学生会更深沉的热爱教师,亲其师,信其道,产生情感迁移现象,即由爱教师进而对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就会自觉、主动、认真地学习知识。
在他的指引下,我走进一个小小的院子,泥土的地面凹凸不平,里面是一间平房,一扇被风吹褪色了的门虚掩着。屋里很暗,走进去,有种进入幽闭空间的感觉。屋子不大,四十几平米,一张床、一个衣橱、一张桌子、两条板凳,就是家里所有的家具。
通过这次家访,我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他两岁时妈妈因病去世,爸爸长期在外打工,几年难得回家一次,他長期与奶奶一起生活。家里的收入主要靠孩子爸爸寄回来的一部分钱和政府发放的扶贫补助。附近的一户好心人把自己的几块闲置的菜地给她耕种。她还在院子里养了几只鸡,靠这些鸡蛋给孙子补充营养。因为长期缺乏父亲的陪伴,这个男孩染上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居然用奶奶省吃俭用给他的零花钱购买游戏账号和游戏装备,当其他家长告诉他奶奶时,她起初不敢相信,后经过证实后老泪纵横。他奶奶用浑浊的眼睛看着我,告诉我,她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从去年开始她听力开始退化,眼睛有些发蒙,手脚也不太灵便。而即使这样,她也不舍得让孙子做一点点家务。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与祖孙俩恳切交谈,提出因为孩子也有十一岁了,可以帮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适当帮奶奶分担一些事情,这样可以培养男孩的责任心,以后也会更孝顺家人。
离开祖孙俩的家,我心里很痛,如果不是因为家庭的原因,他将生活得多么幸福快乐。此时我才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对自己原来对他的看法感到很羞愧,一路上都在思考着如何帮助这个孩子。以后的日子里,只要我有空,我都会去看他,带上一些课外读物、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用一些空余时间辅导他功课。
开学了,如何激励这个孩子进步,成了我每天思考的问题。正巧,学校的运动会将在11月份举行,各班需要选拔出各种项目的人选。思虑再三,我把他的名字填入了“一分钟跳绳”的学生名单中。从此,教室走廊里多了一个瘦小的身影,他起跳动作略有些笨拙,落地时声响很大。我没有打扰他,等他跳了一会儿,停下来休息时,才上前指导他,教他如何通过原地弹跳来加强脚腕处的力量和灵活性。他学得很认真,进步很快。
在指导他运动技巧的同时,我把班长和学习委员找来,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帮助他学习,针对他有疑问的地方辅导他。对于他在课堂上的表现,我也不断的表扬、激励他,以促进他的进步。虽然我希望能平等地对待班里的每一个孩子,但这个孩子俨然成了我的“宠儿”。
随着运动会的临近,我惊喜地看到,在他的身上正悄悄地发生着一些改变。他从原来的性格孤僻,变成了爱说爱笑;从原来的爱玩游戏,变成了爱看课外书;从原来的上课开小差,变成了踊跃发言;从原来的偶尔完成作业,到现在的经常完成作业;从原来的邋里邋遢,变成了干净整洁。更可喜的是他在家居然开始帮奶奶做一些家务了,能体谅到奶奶的不易,说明这个孩子渐渐开始懂事了。
校运动会很快就到了。其实在我心里,这个孩子的运动成绩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已经努力了,提高了,转变了。在运动会场上,他的表现被班上的“小记者”捕捉到了,她写到:“在跳绳场地上,我们班的运动员小泉动作娴熟、体态轻盈得像一只小鹿,轻巧地舞动着手里的花跳绳……他努力拼搏、奋勇争先的运动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篇广播稿在学校广播室一经播出,小泉迅速成了班里的“运动明星”。
在运动会的颁奖典礼上,当沉甸甸的“银牌”,挂在小泉的脖子上时,我分明看到了他眼中的点点泪光,他的眼神是那么的净透明亮,闪着自信的光芒。
运动会过后,我收到了一张纸条:“亲爱的魏老师,你的声音非常温柔,像我妈妈以前的声音。”是他写的。我感觉有些心酸,这个孩子两岁时怎么会记得他妈妈的声音呢,真是一个让人心疼的孩子。
这个学生的转变,引起我不断的反思。既发现自己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总结出引导学生转变的方法,就是努力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肯定他一点点的进步。同时,学生的转变、成长还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善于等待,等待恰当的时机,把他身上的闪光点,在合适的场合给予放大,那么这个闪光点就会像发动机一样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原动力,使他增强自信心、求知欲,从而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对后进生多一点关心,多一份热爱,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指导他们学习知识文化,教导他们如何做人。我们的尊重与关爱自然会换来学生相应的情感回报,学生会更深沉的热爱教师,亲其师,信其道,产生情感迁移现象,即由爱教师进而对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就会自觉、主动、认真地学习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