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祝福》中,人们最多论及的人物形象就是祥林嫂,然而,你知道她背后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吗?人们很少谈到的人物——卫老婆子、祥林嫂的婆婆、柳妈,她们身上又有哪些值得品味咀嚼的细节呢?
命运悲惨的等郎媳
一、 祥林嫂,鲁迅笔下一个耳熟能详的人物
在《祝福》一文中,祥林嫂先是死了丈夫,后又为躲避婆婆的逼嫁去鲁镇做工。终于,被婆婆抓回嫁给了第二个男人。然后第二个男人也死了,唯一的儿子也被狼吃掉,之后,又被大伯赶出家门,不得不二次到鲁镇做工。一个两次守寡的女人已不再被人们接纳,最后只好凄惨地死去。她的一生,逃婚是为了奉行礼教,寻死是为了奉行礼教,捐门槛仍是为了奉行礼教!无庸质疑,她是被吃人的封建礼教害死的。据《祝福》一文透漏:祥林嫂初来鲁镇年纪大约二十六七,他的丈夫比他足足小了十岁,也就是说祥林在十六七岁还未成人就死了。一个女子比丈夫大十岁,她又是怎么嫁给祥林的呢? 原来,早在二三十年代,江浙一带就流行着一种“等郎媳”的风俗。当时一些家境贫寒的人家,为了减少家里一口人的嚼用,同时也为了多得一点彩礼,往往会同意把女儿嫁给人家做等郎媳。而另一方因缺少劳动力,也愿意接受比儿子大出许多的女子作为儿媳妇。正像《祝福》中的祥林家一样,祥林的母亲早年守寡,独自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过生活,自然迫切希望有一个人来帮忙。当然,也有的人家是因为生不出儿子才先抱一个女儿养的,日后如果能生出儿子就把抱养的女子作为儿媳;如果生不出,养大后就当作女儿出嫁。有的女子一直要等到十来年才能等到“郎”出生,所以当时流行着这样一首歌谣:
二十大姐十岁郎,夜夜困觉抱上床;
说他夫来年太小,说他儿来不喊娘。
祥林嫂绝不可能是刚嫁入祥林家就守寡,按十八岁嫁人算起,祥林嫂至少也该嫁到祥林家八九年了。这八九年中,由于丈夫祥林还太小,她不仅要担负起照顾丈夫和年幼小叔的任务,还得干家里最繁重的杂务活,同时还得忍受婆婆的驱谴。实际上祥林嫂与年幼的丈夫始终都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夫妻,便守了寡。这些内容原文没有直接揭示出来,但是细心的读者应该会发现,文中仅两次写到祥林嫂的“笑”:一次是她初到鲁镇做工,辛勤劳动换来主家满意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满足,因而嘴角渐渐有了笑影;另一次是柳妈问她当初怎么竟依了贺老六,祥林嫂说是贺老六力气大,然后十分羞怯地说“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 然后她笑了。祥林嫂的话似乎有点傻,柳妈是无法尝试的,更何况贺老六已死了呢?其实这里面体现了祥林嫂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来自对贺老六的美好回忆,因为只有那个男人才给过她作为一个男人能给的幸福和疼爱。这些,祥林却不曾给过她。
探寻祥林嫂背后的细节,让我们更添伤痛和辛酸。祥林嫂的一生,幸福只是昙花一现,更多的时候则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最后她选择以死亡的方式去与家人团聚。然而,惟独最后去死的决定没受到别人的阻挠,非常顺利就实现了,从这一点来说,祥林嫂的死又何尝不值得“祝福”呢?
二、精明世故的拉纤人
《祝福》中的卫老婆子可以说是个举足轻重的角色。由于她的母家在卫家山,与祥林嫂的婆婆是邻居,所以她成了祥林嫂与鲁镇的唯一联系人;同时,也成为文中唯一一个可以全面了解祥林嫂故事的人。从文学的角度说,她的出现使祥林嫂的形象更为全面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然而她本人又何尝不是个活生生的文学形象?其实,卫老婆子之所以重要不只因为她的母家在卫家山,更主要的是她的中人身份。所谓“中人”,即指那些说媒拉纤的。这些人一般口齿伶俐,精通人情世故,成天走千门串万户,靠嚼老婆舌头赚取中介费,虽不是正经营生,却也能混个吃喝。而且,他们往往以“伐善”“饰非”为办事原则,为了撮合成一件事,只夸耀强调优点,对缺点问题则一味掩盖或弱化。
卫老婆子一登场,便以中人身份把祥林嫂带往鲁四老爷家。对主家介绍祥林嫂时只说是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不得不出来打工。潜台词就是说祥林嫂是自己知根知底的人,错不了。然而祥林嫂从娘家逃出来的事情她却只字未提。不知情还是有意隐瞒实情?依祥林嫂的懦弱不会不告实情;依卫老婆子的精明不会猜不到实情。但她还是把祥林嫂带到了鲁老爷家,这恰恰体现了她的精明世故:一、全了熟人的颜面,让祥林嫂有个暂时安身之所。二、稳住祥林嫂,以免她逃往他处,日后向祥林嫂的婆婆邀功;三、赚取中介费。虽然文中并未提到这一层,但作为中人收取中介费是不言而喻的事。其实祥林嫂在鲁家也不过呆了两三个月光景,从冬初到刚过新年,她的婆婆很快便寻来了,而且同样是卫老婆子带来的。很显然,祥林嫂在鲁镇的消息也是她透漏出去的,在这个事情上她充当了帮凶。就连鲁四婶都愤愤地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緊接着我们就看到了卫老婆子伶牙俐齿的表演:“对不起,四老爷、四太太。总是我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幸而府上是向来宽宏大量,万不肯和小人计较的。……”这一席话,既赞美了主家,又把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不但不让人责怪,反而让人觉着浑身舒坦。
卫老婆子从娘家得知祥林嫂嫁人的事情,对祥林嫂的婆婆可谓极尽赞美之词。诸如说祥林嫂的婆婆如何的精明强干,把祥林嫂嫁到山里实在是好打算之类,对这桩好买卖在言谈之间都毫不掩饰自己的羡慕之意。并且她还把祥林嫂的再嫁称为是“交了好运”。然而,当主家不愿继续留祥林嫂做工时,卫老婆子也同样是不肯收留她的。
如果说祥林嫂的办事原则是“惟礼教是尊”,像一个礼教束缚下的奴隶的话,那么卫老婆子的办事原则便是“惟金钱是尊”,她的眼里只有“利与非利”之分,当鲁四婶批评“竟有这样的婆婆……”时,她便说:“您真是富贵人家太太的话……”可见,她的眼里穷人是讲不起礼教的。她的势利、精明、能说会道,典型地代表了那一时代三教九流中一个特殊的阶层,她是个游走于礼教缝隙中的人,既能左右逢源,又不受礼教束缚,读卫老婆子不仅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那个社会,也更多地激发了我们对于礼教的思考。
三、精于算计的刁婆婆
《祝福》一文正面写祥林嫂婆婆的文字不多,她亲自露面也只有一次。便是在卫老婆子的带领下,到鲁四老爷家寻祥林嫂。约三十多岁,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不是,说是“开春忙,,人手不够”,特来叫她的儿媳妇回家去。她本着家丑不外扬的原则,并不把祥林嫂逃出的事讲出去。精明的她把祥林嫂的工钱也如数拿走了。她料定祥林嫂会反抗,故而用一艘白篷船,把篷全盖住了。等温顺老实的祥林嫂来到河边,毫无戒备地跪下去淘米时,两个粗壮的山里男人一下子就把她拖进船去了。本来祥林嫂还可以哭喊几声表示反抗,可是嘴里堵的东西,让她再没发出什么声息。
除此而外,有关祥林嫂婆婆的事我们就只能从卫老婆子嘴里得知了。她把儿媳嫁到了没人肯去的深山里,得来的彩礼不仅给二儿子娶了媳妇,而且办完喜宴后还能剩下许多钱,难怪连卫老婆子都称赞她精明强干。也许是早年守寡练就了她这种果敢强悍、精打细算的本领吧!一个女人独自维持一份家业确实不容易,说起来她也不过比儿媳祥林嫂大了十来岁而已,在那样一个礼法森严的社会里,只因为她是婆婆,便拥有了对儿媳的绝对支配权。凭借礼教的威力,她把自己变得强悍起来,对儿媳所做的一切也相应地变得理所当然,而祥林嫂只有听使唤、忍气吞声的份。这个女人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她把礼教完全当成自己手里一件有用的工具,需要时便拿出来,不需要时就抛在一边不去管它。在儿媳再嫁的问题上,她借用礼教的权威压制儿媳,但是,这里面有一个严肃的问题,如果完全按礼教的话,媳妇原该为儿子终身守寡,这个时候她就毅然扔掉了所谓的“礼教”,坚决让儿媳再嫁。她清楚地知道,为儿子守寡只是个虚名,不如多要点彩礼来得实在。与儿媳相处十多年,总该有些感情吧!然而在对待祥林嫂的问题上,她显得那么冷酷。是她真就那么狠心呢,还是由于多年守寡的辛苦,让她打心眼里更明白再嫁才是祥林嫂的真正出路呢?个中原因我们无从推知,但祥林嫂再嫁后确实过过一段幸福的时光。不管怎么说我们都不得不佩服这个女人。
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女人,由于种种原因纠合在一起上演着她们各自的或共同的故事。游走于礼教边缘求生存的人和把礼教当工具的人上演的未必不是悲剧,但完全受礼教愚弄、奴役的人上演的则肯定是悲剧。
命运悲惨的等郎媳
一、 祥林嫂,鲁迅笔下一个耳熟能详的人物
在《祝福》一文中,祥林嫂先是死了丈夫,后又为躲避婆婆的逼嫁去鲁镇做工。终于,被婆婆抓回嫁给了第二个男人。然后第二个男人也死了,唯一的儿子也被狼吃掉,之后,又被大伯赶出家门,不得不二次到鲁镇做工。一个两次守寡的女人已不再被人们接纳,最后只好凄惨地死去。她的一生,逃婚是为了奉行礼教,寻死是为了奉行礼教,捐门槛仍是为了奉行礼教!无庸质疑,她是被吃人的封建礼教害死的。据《祝福》一文透漏:祥林嫂初来鲁镇年纪大约二十六七,他的丈夫比他足足小了十岁,也就是说祥林在十六七岁还未成人就死了。一个女子比丈夫大十岁,她又是怎么嫁给祥林的呢? 原来,早在二三十年代,江浙一带就流行着一种“等郎媳”的风俗。当时一些家境贫寒的人家,为了减少家里一口人的嚼用,同时也为了多得一点彩礼,往往会同意把女儿嫁给人家做等郎媳。而另一方因缺少劳动力,也愿意接受比儿子大出许多的女子作为儿媳妇。正像《祝福》中的祥林家一样,祥林的母亲早年守寡,独自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过生活,自然迫切希望有一个人来帮忙。当然,也有的人家是因为生不出儿子才先抱一个女儿养的,日后如果能生出儿子就把抱养的女子作为儿媳;如果生不出,养大后就当作女儿出嫁。有的女子一直要等到十来年才能等到“郎”出生,所以当时流行着这样一首歌谣:
二十大姐十岁郎,夜夜困觉抱上床;
说他夫来年太小,说他儿来不喊娘。
祥林嫂绝不可能是刚嫁入祥林家就守寡,按十八岁嫁人算起,祥林嫂至少也该嫁到祥林家八九年了。这八九年中,由于丈夫祥林还太小,她不仅要担负起照顾丈夫和年幼小叔的任务,还得干家里最繁重的杂务活,同时还得忍受婆婆的驱谴。实际上祥林嫂与年幼的丈夫始终都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夫妻,便守了寡。这些内容原文没有直接揭示出来,但是细心的读者应该会发现,文中仅两次写到祥林嫂的“笑”:一次是她初到鲁镇做工,辛勤劳动换来主家满意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满足,因而嘴角渐渐有了笑影;另一次是柳妈问她当初怎么竟依了贺老六,祥林嫂说是贺老六力气大,然后十分羞怯地说“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 然后她笑了。祥林嫂的话似乎有点傻,柳妈是无法尝试的,更何况贺老六已死了呢?其实这里面体现了祥林嫂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来自对贺老六的美好回忆,因为只有那个男人才给过她作为一个男人能给的幸福和疼爱。这些,祥林却不曾给过她。
探寻祥林嫂背后的细节,让我们更添伤痛和辛酸。祥林嫂的一生,幸福只是昙花一现,更多的时候则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最后她选择以死亡的方式去与家人团聚。然而,惟独最后去死的决定没受到别人的阻挠,非常顺利就实现了,从这一点来说,祥林嫂的死又何尝不值得“祝福”呢?
二、精明世故的拉纤人
《祝福》中的卫老婆子可以说是个举足轻重的角色。由于她的母家在卫家山,与祥林嫂的婆婆是邻居,所以她成了祥林嫂与鲁镇的唯一联系人;同时,也成为文中唯一一个可以全面了解祥林嫂故事的人。从文学的角度说,她的出现使祥林嫂的形象更为全面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然而她本人又何尝不是个活生生的文学形象?其实,卫老婆子之所以重要不只因为她的母家在卫家山,更主要的是她的中人身份。所谓“中人”,即指那些说媒拉纤的。这些人一般口齿伶俐,精通人情世故,成天走千门串万户,靠嚼老婆舌头赚取中介费,虽不是正经营生,却也能混个吃喝。而且,他们往往以“伐善”“饰非”为办事原则,为了撮合成一件事,只夸耀强调优点,对缺点问题则一味掩盖或弱化。
卫老婆子一登场,便以中人身份把祥林嫂带往鲁四老爷家。对主家介绍祥林嫂时只说是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不得不出来打工。潜台词就是说祥林嫂是自己知根知底的人,错不了。然而祥林嫂从娘家逃出来的事情她却只字未提。不知情还是有意隐瞒实情?依祥林嫂的懦弱不会不告实情;依卫老婆子的精明不会猜不到实情。但她还是把祥林嫂带到了鲁老爷家,这恰恰体现了她的精明世故:一、全了熟人的颜面,让祥林嫂有个暂时安身之所。二、稳住祥林嫂,以免她逃往他处,日后向祥林嫂的婆婆邀功;三、赚取中介费。虽然文中并未提到这一层,但作为中人收取中介费是不言而喻的事。其实祥林嫂在鲁家也不过呆了两三个月光景,从冬初到刚过新年,她的婆婆很快便寻来了,而且同样是卫老婆子带来的。很显然,祥林嫂在鲁镇的消息也是她透漏出去的,在这个事情上她充当了帮凶。就连鲁四婶都愤愤地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緊接着我们就看到了卫老婆子伶牙俐齿的表演:“对不起,四老爷、四太太。总是我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幸而府上是向来宽宏大量,万不肯和小人计较的。……”这一席话,既赞美了主家,又把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不但不让人责怪,反而让人觉着浑身舒坦。
卫老婆子从娘家得知祥林嫂嫁人的事情,对祥林嫂的婆婆可谓极尽赞美之词。诸如说祥林嫂的婆婆如何的精明强干,把祥林嫂嫁到山里实在是好打算之类,对这桩好买卖在言谈之间都毫不掩饰自己的羡慕之意。并且她还把祥林嫂的再嫁称为是“交了好运”。然而,当主家不愿继续留祥林嫂做工时,卫老婆子也同样是不肯收留她的。
如果说祥林嫂的办事原则是“惟礼教是尊”,像一个礼教束缚下的奴隶的话,那么卫老婆子的办事原则便是“惟金钱是尊”,她的眼里只有“利与非利”之分,当鲁四婶批评“竟有这样的婆婆……”时,她便说:“您真是富贵人家太太的话……”可见,她的眼里穷人是讲不起礼教的。她的势利、精明、能说会道,典型地代表了那一时代三教九流中一个特殊的阶层,她是个游走于礼教缝隙中的人,既能左右逢源,又不受礼教束缚,读卫老婆子不仅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那个社会,也更多地激发了我们对于礼教的思考。
三、精于算计的刁婆婆
《祝福》一文正面写祥林嫂婆婆的文字不多,她亲自露面也只有一次。便是在卫老婆子的带领下,到鲁四老爷家寻祥林嫂。约三十多岁,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不是,说是“开春忙,,人手不够”,特来叫她的儿媳妇回家去。她本着家丑不外扬的原则,并不把祥林嫂逃出的事讲出去。精明的她把祥林嫂的工钱也如数拿走了。她料定祥林嫂会反抗,故而用一艘白篷船,把篷全盖住了。等温顺老实的祥林嫂来到河边,毫无戒备地跪下去淘米时,两个粗壮的山里男人一下子就把她拖进船去了。本来祥林嫂还可以哭喊几声表示反抗,可是嘴里堵的东西,让她再没发出什么声息。
除此而外,有关祥林嫂婆婆的事我们就只能从卫老婆子嘴里得知了。她把儿媳嫁到了没人肯去的深山里,得来的彩礼不仅给二儿子娶了媳妇,而且办完喜宴后还能剩下许多钱,难怪连卫老婆子都称赞她精明强干。也许是早年守寡练就了她这种果敢强悍、精打细算的本领吧!一个女人独自维持一份家业确实不容易,说起来她也不过比儿媳祥林嫂大了十来岁而已,在那样一个礼法森严的社会里,只因为她是婆婆,便拥有了对儿媳的绝对支配权。凭借礼教的威力,她把自己变得强悍起来,对儿媳所做的一切也相应地变得理所当然,而祥林嫂只有听使唤、忍气吞声的份。这个女人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她把礼教完全当成自己手里一件有用的工具,需要时便拿出来,不需要时就抛在一边不去管它。在儿媳再嫁的问题上,她借用礼教的权威压制儿媳,但是,这里面有一个严肃的问题,如果完全按礼教的话,媳妇原该为儿子终身守寡,这个时候她就毅然扔掉了所谓的“礼教”,坚决让儿媳再嫁。她清楚地知道,为儿子守寡只是个虚名,不如多要点彩礼来得实在。与儿媳相处十多年,总该有些感情吧!然而在对待祥林嫂的问题上,她显得那么冷酷。是她真就那么狠心呢,还是由于多年守寡的辛苦,让她打心眼里更明白再嫁才是祥林嫂的真正出路呢?个中原因我们无从推知,但祥林嫂再嫁后确实过过一段幸福的时光。不管怎么说我们都不得不佩服这个女人。
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女人,由于种种原因纠合在一起上演着她们各自的或共同的故事。游走于礼教边缘求生存的人和把礼教当工具的人上演的未必不是悲剧,但完全受礼教愚弄、奴役的人上演的则肯定是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