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无意间浏览了语文报社编辑成向阳老师一篇关于语文教育的博客。成老师作为国内最大的语文教学类报刊的主编,在谈及语文教学时并没有高举教育理论夸夸而谈,反而先说了他在一次诗歌研讨班中的听见的一个小问题:李白和王维为何老死不相往来?
这个问题看起来并不深奥,但我肯定能答出个一二三的老师还真不多。我们从小到大上语文课加教语文课几十多年,李白诗念了几箩筐,王维诗也背了两簸箕,李白生平了然于胸,王维生平也不陌生,从对二人的关系却从未有人问起。
仔细想来,李白和王维同年出生,差一年去世,两人都有共同的爱好,诗、乐、酒。李白两入长安时,王维也都在长安或终南。李白也游过终南还写过诗,且两人都喜欢交朋友,都对宗教痴迷。两人还有几个共同的好友王昌龄,杜甫、孟浩然等。尤其孟浩然,更是两人共同的挚友。李白就写过《赠孟浩然》与《送孟浩然之广陵》而王维也写过《哭孟浩然》等。两人还都受到过玉真公主的提携并据说都还与玉真公主发生过感情纠葛。在王维写的《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和李白写的《玉真仙人词》与《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等诗中对他俩对玉真公主的爱慕与恭维之情还是可见一斑的。而且据专家考证,李白在长安常年居住的旅店离王维寓所,仅一街之隔。况盛唐时节,风气开放,海内文人、诗坛名宿酬唱演艺的机会肯定多多。从宫廷到民间,各种诗歌创作交流活动一定也处处可见。两位大诗人共同出现于大至皇家宫苑,小到文艺沙龙等场合的几率是很高的。按现在说法,如果盛唐诗歌界也有朋友圈子或论坛博客什么的,那么,李白给孟浩然的留言,王维总该点个赞吧?王维给孟浩然的评论,李白也该顶一下吧。
但是,不!翻遍《全唐诗》,在这二人之间非但找不见哪怕一篇唱和酬赠之作,连其人生交集的一星半点蛛丝马迹也难窥寻。这两颗盛唐诗歌的璀璨之星,穷其一生,各行其道,从未交集,不但从不照面,在各自的作品中也从不对那个人施以笔墨。
带着疑问上网一查,不得了!原来天下有此疑问的人太多了,关于此中猜测也太多了,有人说是文人相轻,也有人说李因王受伪职一事而轻看王,更有人说二人因玉真公主争风吃醋,竟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或许有老师会说,这个问题研究起来根本没什么价值,最多算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其实,非也!因为从这两位非常人物的非常关系里,不但可以看出两人迥异的性格特征和美学趣味,而且能看出唐朝诗坛的氛围、风气和时代特征来。如今的语文课堂一直在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好让语文课变得有趣。但如果语文教师不着力去语文资源内部挖掘真正有趣味的东西,又怎能让“课”有趣起来呢?相反倒有学生说,无论多好的东西,一入课本便全然无味!一个使一切有趣之物变得无趣的语文教育,又怎能使“语文课”有趣呢?又怎能让学生学得有趣呢?
其实语文本来就妙趣横生,但对语文趣味的发现不但需要慧眼,而且需要独入深山的勇气和上下求索的胆略,只有登得绝顶,下得深渊,方有可能求得真知妙趣携宝而归,方有可能将此真趣味布于学生,使之在会心一乐中兴趣大增,求知之欲暴涨。
所以,语文趣味的枝叶,还得从语文本身的根系里长出来,而不能过多的到语文之外去采撷,去移植。如果不去探求语文资源里的真学问、真趣味,而一味把玩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乃至多媒体的救命稻草以求营建趣味课堂,那只能是缘木求鱼,沙上堆塔。
希望借成老师所言,愿我们的语文老师能多问几个李白与王维为何老死不相往来,以及与此相类的问题,还原语文天生有趣的本质。
这个问题看起来并不深奥,但我肯定能答出个一二三的老师还真不多。我们从小到大上语文课加教语文课几十多年,李白诗念了几箩筐,王维诗也背了两簸箕,李白生平了然于胸,王维生平也不陌生,从对二人的关系却从未有人问起。
仔细想来,李白和王维同年出生,差一年去世,两人都有共同的爱好,诗、乐、酒。李白两入长安时,王维也都在长安或终南。李白也游过终南还写过诗,且两人都喜欢交朋友,都对宗教痴迷。两人还有几个共同的好友王昌龄,杜甫、孟浩然等。尤其孟浩然,更是两人共同的挚友。李白就写过《赠孟浩然》与《送孟浩然之广陵》而王维也写过《哭孟浩然》等。两人还都受到过玉真公主的提携并据说都还与玉真公主发生过感情纠葛。在王维写的《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和李白写的《玉真仙人词》与《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等诗中对他俩对玉真公主的爱慕与恭维之情还是可见一斑的。而且据专家考证,李白在长安常年居住的旅店离王维寓所,仅一街之隔。况盛唐时节,风气开放,海内文人、诗坛名宿酬唱演艺的机会肯定多多。从宫廷到民间,各种诗歌创作交流活动一定也处处可见。两位大诗人共同出现于大至皇家宫苑,小到文艺沙龙等场合的几率是很高的。按现在说法,如果盛唐诗歌界也有朋友圈子或论坛博客什么的,那么,李白给孟浩然的留言,王维总该点个赞吧?王维给孟浩然的评论,李白也该顶一下吧。
但是,不!翻遍《全唐诗》,在这二人之间非但找不见哪怕一篇唱和酬赠之作,连其人生交集的一星半点蛛丝马迹也难窥寻。这两颗盛唐诗歌的璀璨之星,穷其一生,各行其道,从未交集,不但从不照面,在各自的作品中也从不对那个人施以笔墨。
带着疑问上网一查,不得了!原来天下有此疑问的人太多了,关于此中猜测也太多了,有人说是文人相轻,也有人说李因王受伪职一事而轻看王,更有人说二人因玉真公主争风吃醋,竟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或许有老师会说,这个问题研究起来根本没什么价值,最多算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其实,非也!因为从这两位非常人物的非常关系里,不但可以看出两人迥异的性格特征和美学趣味,而且能看出唐朝诗坛的氛围、风气和时代特征来。如今的语文课堂一直在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好让语文课变得有趣。但如果语文教师不着力去语文资源内部挖掘真正有趣味的东西,又怎能让“课”有趣起来呢?相反倒有学生说,无论多好的东西,一入课本便全然无味!一个使一切有趣之物变得无趣的语文教育,又怎能使“语文课”有趣呢?又怎能让学生学得有趣呢?
其实语文本来就妙趣横生,但对语文趣味的发现不但需要慧眼,而且需要独入深山的勇气和上下求索的胆略,只有登得绝顶,下得深渊,方有可能求得真知妙趣携宝而归,方有可能将此真趣味布于学生,使之在会心一乐中兴趣大增,求知之欲暴涨。
所以,语文趣味的枝叶,还得从语文本身的根系里长出来,而不能过多的到语文之外去采撷,去移植。如果不去探求语文资源里的真学问、真趣味,而一味把玩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乃至多媒体的救命稻草以求营建趣味课堂,那只能是缘木求鱼,沙上堆塔。
希望借成老师所言,愿我们的语文老师能多问几个李白与王维为何老死不相往来,以及与此相类的问题,还原语文天生有趣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