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应该充分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要求和价值观的取舍,把本来应该生动、复杂的教学过程局限在固定的、狭窄的陈旧模式中。为此,本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和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能较好地体现历史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师生互动,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历史课堂,可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帮助他们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增强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主体性要素的觉醒和自觉。目前则是要重点结合新课程三维目标,由传统的教师讲授过渡到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我在讲授新课时,首先给同学们提供相关课题,要求大家去研究并在下堂课上介绍给大家。结果同学们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他们通过上网、走访、查阅文献等,收集到了各种各样的,有些连我也闻所未闻的相关信息、资料,并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尽管部分观点显得幼稚和有失偏颇,但他们究竟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而且老师对他们的充分肯定使他们对历史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浓厚爱好,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且培养了他们的相互合作的精神。
二、适时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明显趋势是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不是在一味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历史教学尤其重视思辨能力。因之课堂讨论模式越来越多地被采用,且效果较好。例如:在讲述“苏东剧变和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问题时,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引导的基础上,以“苏东剧变和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为题,开展课堂讨论,根据不同的观点相互激烈辩论。同学们积极大胆,思维极其活跃,不仅各种看法不尽相同,而且都有一定的资料和历史观点作为支撑。我在充分肯定他们大胆思辨的同时,引导学生从自己所了解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这个不争的事实中最后得出结论:苏联和东欧各国发生剧变,这的确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的一次重大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而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此时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对于课文结论有了真实的认识。可见课堂讨论的合理开展,是我們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以史为鉴,引导学生利用历史事实,分析社会焦点问题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历史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历史,更要让历史发挥其应有的不可替代的“史鉴”作用。例如,我在讲述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及清朝历朝政府处理新疆、西藏问题的政策措施、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祖国统一的根本原因,得出结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意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统一是中国的历史趋势。结合现今新疆、西藏极少数分裂主义者和非法宗教活动遭到国内外华夏子民普遍、强烈的反对而惶惶不可终日相联系,从而强调说明一个真理:中华各族血肉相连,中华版图神圣不可侵犯。
四、鼓励创新,创建新型课堂生态
新课程强调课堂生态的和谐,其实就是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学关系等课堂环境的各类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为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及时介绍某一领域历史研究的最新方向,广泛地推荐史学界对某一历史课题的不同观点。同时允许同学们合理地怀疑,合理地假设。对于学生的质疑不要打击。例如,关于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实行的恐怖政策,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历来对这一政策的评价不一,大致有三种观点:1.这是在内外形势紧急的条件下采用的非常手段,其主要作用是拯救革命,因而功勋卓著,应给以肯定;2.它打击面过宽,处决的人太多,而且在恐怖统治下形成了一种心态,即当权者利用恐怖手段排除异己,维护权力,不愿结束恐怖统治,其危害性很大,应给予否定;3.在评价这一政策时,将两方面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功过参半。这样学生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可以有新的认识,新的拓展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
五、采用联想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高考历来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高考变化,不仅客观上呼唤着各学科之间交融与渗透,而且也为它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实际上各学科间的知识是紧密相关、彼此相容的,不同学科的出现其实只是为研究的方便而人为划定的。历史中的文学艺术、自然科学部分讲述的是语、数、理、化、生的发展历程;历史思维方法本身就属于政策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历史教师应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其他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渗透。教师还可通过多数同学可能熟知的或学生通过积累所了解的课外知识进行历史联想式教学。这些课外知识可能来自杂志、电视、网络等等媒介。这样的教学和训练,使得学生思维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网络化的了。
以上几种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在传承前提下的创新意识的教学尝试。我们应将传承与创新作为新课改形势下历史课堂教学的灵魂、核心,从而真正培养出面向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郑口中学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师生互动,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历史课堂,可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帮助他们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增强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主体性要素的觉醒和自觉。目前则是要重点结合新课程三维目标,由传统的教师讲授过渡到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我在讲授新课时,首先给同学们提供相关课题,要求大家去研究并在下堂课上介绍给大家。结果同学们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他们通过上网、走访、查阅文献等,收集到了各种各样的,有些连我也闻所未闻的相关信息、资料,并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尽管部分观点显得幼稚和有失偏颇,但他们究竟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而且老师对他们的充分肯定使他们对历史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浓厚爱好,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且培养了他们的相互合作的精神。
二、适时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明显趋势是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不是在一味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历史教学尤其重视思辨能力。因之课堂讨论模式越来越多地被采用,且效果较好。例如:在讲述“苏东剧变和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问题时,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引导的基础上,以“苏东剧变和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为题,开展课堂讨论,根据不同的观点相互激烈辩论。同学们积极大胆,思维极其活跃,不仅各种看法不尽相同,而且都有一定的资料和历史观点作为支撑。我在充分肯定他们大胆思辨的同时,引导学生从自己所了解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这个不争的事实中最后得出结论:苏联和东欧各国发生剧变,这的确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的一次重大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而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此时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对于课文结论有了真实的认识。可见课堂讨论的合理开展,是我們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以史为鉴,引导学生利用历史事实,分析社会焦点问题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历史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历史,更要让历史发挥其应有的不可替代的“史鉴”作用。例如,我在讲述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及清朝历朝政府处理新疆、西藏问题的政策措施、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祖国统一的根本原因,得出结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意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统一是中国的历史趋势。结合现今新疆、西藏极少数分裂主义者和非法宗教活动遭到国内外华夏子民普遍、强烈的反对而惶惶不可终日相联系,从而强调说明一个真理:中华各族血肉相连,中华版图神圣不可侵犯。
四、鼓励创新,创建新型课堂生态
新课程强调课堂生态的和谐,其实就是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学关系等课堂环境的各类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为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及时介绍某一领域历史研究的最新方向,广泛地推荐史学界对某一历史课题的不同观点。同时允许同学们合理地怀疑,合理地假设。对于学生的质疑不要打击。例如,关于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实行的恐怖政策,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历来对这一政策的评价不一,大致有三种观点:1.这是在内外形势紧急的条件下采用的非常手段,其主要作用是拯救革命,因而功勋卓著,应给以肯定;2.它打击面过宽,处决的人太多,而且在恐怖统治下形成了一种心态,即当权者利用恐怖手段排除异己,维护权力,不愿结束恐怖统治,其危害性很大,应给予否定;3.在评价这一政策时,将两方面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功过参半。这样学生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可以有新的认识,新的拓展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
五、采用联想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高考历来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高考变化,不仅客观上呼唤着各学科之间交融与渗透,而且也为它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实际上各学科间的知识是紧密相关、彼此相容的,不同学科的出现其实只是为研究的方便而人为划定的。历史中的文学艺术、自然科学部分讲述的是语、数、理、化、生的发展历程;历史思维方法本身就属于政策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历史教师应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其他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渗透。教师还可通过多数同学可能熟知的或学生通过积累所了解的课外知识进行历史联想式教学。这些课外知识可能来自杂志、电视、网络等等媒介。这样的教学和训练,使得学生思维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网络化的了。
以上几种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在传承前提下的创新意识的教学尝试。我们应将传承与创新作为新课改形势下历史课堂教学的灵魂、核心,从而真正培养出面向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郑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