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价值和作用的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
新课程的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喜闻乐见,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同时《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犹记万松老师上的《伯牙绝弦》这一课,现场听完,惊喜之情难以言表。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把功夫扎扎实实地花在读原文上,实乃学好语文之金玉良言。
上课伊始,读题目,为“弦”字正音,无奇。继而读全文,学生跟着老师一句一句读,无奇。再继之,请学生练读难读的句子,亦无奇。就这样,读一读,议一议;读一读,悟一悟;读一读,品一品;读一读,写一写。一个“读”字,若蛟龙,上天入地;若江河,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全课在“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琅琅读书声中在戛然而止。霎时,听者心潮澎湃——本分的“读”、本色的“读”、本真的“读”,在《伯牙绝弦》一课中声振林木、响遏飞云、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无疑,“读”在此课成了某种绝招、绝艺、绝学甚至绝唱!
二、创设开放的阅读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情境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领悟。本学期我校的陈老师在上《画杨桃》一课时,特意从超市挑选了一个杨桃在课堂上展示,请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并让学生说说分别看到了什么形状的杨桃,使学生对同学们的“笑”有了深入的理解:同学们笑,是因为“我”画的杨桃并不是他们所看到的杨桃的样子;同学们不笑了,是因为他们从“我”的角度所看到的杨桃和“我”画的杨桃是一样的。另外,影像情境、表演情境在语文教学中屡见不鲜,也能使阅读教学增色不少。
三、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对话”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我认为有效的“对话”从有效的“提问”开始。英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具有目的性、启发性、科学性、鼓励性、广泛性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曾经在教学三年级《一面五星红旗》一课中,在读到“背包和筏子都无影无踪了”时,我这样提问:“‘我’的背包里都装了些什么东西?”这两个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学生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各抒己见,思维的碰撞更能激起学习的高潮。
“知道了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有效教学”。“提问”是门艺术,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有老师在教学《伟大的悲剧》一文时,以题目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阅读与意义的建构,“我们知道,悲剧就是以悲惨结局结尾的故事,而课文题目却是‘伟大的悲剧’,既然是悲惨的故事,为什么蕴涵着伟大呢?课文的‘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他们又‘伟大’在何处呢?”这位老师从题目的关键词出发,紧紧抓住全文的文眼,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从不同方面深入探究,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四、借助电教化平台,优化阅读课堂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一种全新的中介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逐步步入课堂。它以其直观形象、易操作的特点,凭借其音响、图像、图画、文字、色彩和动态模拟等丰富灵活的手法参与传播知识、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学生主体学习作用,达到教与学的效果。
至今还记得有一位老师上《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她把学生们搜集的有关地震的资料有代表性地让学生自己在电脑上展示,教师时而用或高昂或低沉、或缓和或急切的语调做描述,学生的感官得到充分的刺激,恍如身临其境,在体会人物的情感时也就水到渠成了。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电教手段具有形、色、光、画的独特效果,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教学内容之中,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总之,阅读课堂教学是一个诸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养,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摸索,通过对精妙言语的品味,来体现文中的内涵。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期望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探究的课堂,一个建构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一个快乐的课堂,一个有效学习的课堂,追求一种理想的课堂文化。教师要特别注意及时评价,及时反馈,才能使学生切实了解自己的情况,自觉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克服不足,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更加精彩!
一、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
新课程的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喜闻乐见,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同时《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犹记万松老师上的《伯牙绝弦》这一课,现场听完,惊喜之情难以言表。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把功夫扎扎实实地花在读原文上,实乃学好语文之金玉良言。
上课伊始,读题目,为“弦”字正音,无奇。继而读全文,学生跟着老师一句一句读,无奇。再继之,请学生练读难读的句子,亦无奇。就这样,读一读,议一议;读一读,悟一悟;读一读,品一品;读一读,写一写。一个“读”字,若蛟龙,上天入地;若江河,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全课在“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琅琅读书声中在戛然而止。霎时,听者心潮澎湃——本分的“读”、本色的“读”、本真的“读”,在《伯牙绝弦》一课中声振林木、响遏飞云、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无疑,“读”在此课成了某种绝招、绝艺、绝学甚至绝唱!
二、创设开放的阅读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情境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领悟。本学期我校的陈老师在上《画杨桃》一课时,特意从超市挑选了一个杨桃在课堂上展示,请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并让学生说说分别看到了什么形状的杨桃,使学生对同学们的“笑”有了深入的理解:同学们笑,是因为“我”画的杨桃并不是他们所看到的杨桃的样子;同学们不笑了,是因为他们从“我”的角度所看到的杨桃和“我”画的杨桃是一样的。另外,影像情境、表演情境在语文教学中屡见不鲜,也能使阅读教学增色不少。
三、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对话”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我认为有效的“对话”从有效的“提问”开始。英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具有目的性、启发性、科学性、鼓励性、广泛性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曾经在教学三年级《一面五星红旗》一课中,在读到“背包和筏子都无影无踪了”时,我这样提问:“‘我’的背包里都装了些什么东西?”这两个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学生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各抒己见,思维的碰撞更能激起学习的高潮。
“知道了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有效教学”。“提问”是门艺术,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有老师在教学《伟大的悲剧》一文时,以题目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阅读与意义的建构,“我们知道,悲剧就是以悲惨结局结尾的故事,而课文题目却是‘伟大的悲剧’,既然是悲惨的故事,为什么蕴涵着伟大呢?课文的‘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他们又‘伟大’在何处呢?”这位老师从题目的关键词出发,紧紧抓住全文的文眼,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从不同方面深入探究,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四、借助电教化平台,优化阅读课堂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一种全新的中介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逐步步入课堂。它以其直观形象、易操作的特点,凭借其音响、图像、图画、文字、色彩和动态模拟等丰富灵活的手法参与传播知识、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学生主体学习作用,达到教与学的效果。
至今还记得有一位老师上《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她把学生们搜集的有关地震的资料有代表性地让学生自己在电脑上展示,教师时而用或高昂或低沉、或缓和或急切的语调做描述,学生的感官得到充分的刺激,恍如身临其境,在体会人物的情感时也就水到渠成了。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电教手段具有形、色、光、画的独特效果,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教学内容之中,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总之,阅读课堂教学是一个诸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养,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摸索,通过对精妙言语的品味,来体现文中的内涵。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期望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探究的课堂,一个建构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一个快乐的课堂,一个有效学习的课堂,追求一种理想的课堂文化。教师要特别注意及时评价,及时反馈,才能使学生切实了解自己的情况,自觉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克服不足,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