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课是由以前的微机课、计算机课转型演化而来的新生代,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及的优势,可以说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力军,也随着建构主义教学论的兴起,更为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就其独特的学科特性,有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众多的教学方法当中,深受教师们欢迎的当属"任务驱动"教学法。可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如何设计出恰如其分的任务也非易事,只有真正地了解任务设计的意义、目的,准确地把握好任务设计的方法、程序,才能真正实现"任务驱动"式教学。
【关键词】任务驱动;任务;教学模式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特性本身就具有现实性、实效性、灵活性、技术性。其任务设计要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二、如何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提高和激励学生前进。
所以在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容易让学生调动原有的智力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例如: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篇自己的短文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的短文",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和文章的"短",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
"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一个任务细分成多个小任务。 例如:因特网的教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网络新闻、参加BBS、在因特网上进行实时交流等等。对于"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这个大任务又可以分为:写信与发信、收信与读信、回信与转信、信件的分类和整理等子任务;针对"写信与发信"这个子任务,又可以划分为:写信、发信、在信中夹一张照片、发送一个或多个文件、发送一段录音、发送一个影像等子任务。
三、如何来构建高效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1、 创设情境 提出任务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 分析任务
提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要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稳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提出。这时候教师要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讲解。学生只有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再去提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3、探索研究
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学生通过上机实践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先通过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协作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查阅信息资料,进行尝试探索,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任务设计可以服务于教学,如设置不当,也可能阻碍教学。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任务驱动;任务;教学模式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特性本身就具有现实性、实效性、灵活性、技术性。其任务设计要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二、如何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提高和激励学生前进。
所以在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容易让学生调动原有的智力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例如: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篇自己的短文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的短文",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和文章的"短",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
"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一个任务细分成多个小任务。 例如:因特网的教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网络新闻、参加BBS、在因特网上进行实时交流等等。对于"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这个大任务又可以分为:写信与发信、收信与读信、回信与转信、信件的分类和整理等子任务;针对"写信与发信"这个子任务,又可以划分为:写信、发信、在信中夹一张照片、发送一个或多个文件、发送一段录音、发送一个影像等子任务。
三、如何来构建高效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1、 创设情境 提出任务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 分析任务
提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要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稳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提出。这时候教师要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讲解。学生只有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再去提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3、探索研究
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学生通过上机实践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先通过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协作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查阅信息资料,进行尝试探索,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任务设计可以服务于教学,如设置不当,也可能阻碍教学。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