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苟定邦(1952-),男,陕西礼泉人,教授,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和高校体育宏观管理。
摘要: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采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等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认为,目前体育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目标显形化、教学结构呈现放射式特点、教 学评价更加理性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缺乏理性、理论纵深研究 多于实践性研究、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还未理顺等深层次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并在实践层面上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旨在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679-03
分析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探索课程 发展的对策,对贯彻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 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
1.1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就 20多年来,体育课程教学 改革取得了以下成果。
1.1.1 课程项目多样化 课程教学项目由单一性向多样性 转变,即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与可接受 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原则确定体育课程教学项目。在 保持原有优势项目的基础上,根据本校教学资源实际,积极新 增教学项目,如羽毛球、网球、体育舞蹈、形体操、跆拳道、摔 跤、攀岩、野外生存、体育人文社会学等,接近教学内容30% 以上。
1.1.2 课程目标取向显性化、多元化 课程目标由隐性化、 单一化向显性化、多元化转变。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实际情 况,将课程目标分为基本和发展目标两大类,再将两类大目标 各细化为5个子目标,使之条理化。
1.1.3 课程评价理性化 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不再是单一 的结果评价,也对其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评价,体现了定量与定 性相济的评价原则;对教师评价则突出全面性,不局限于教学 评价,也将教师的业务素养纳入其中;课程建设评价体现多元 化、综合性的特点,包括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课程管理、 教学资源及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等,使课程评价更加理性、客 观、公正、准确。
1.1.4 课程结构呈现放射式特点 打破闭关自守、老死不相 往来,僵化的课程结构,使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内、校内,而将课 程触角伸向课外、校外体育活动之中,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 机结合新的课程结构体系。
1.1.5 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备受重视,教师的主导作 用得到充分肯定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课程教学中 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的客体变成了主动汲取的主体,自主选 择项目、任课教师、上课时间,使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在 积极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由过去的教练型变成了 导师型,其主导作用得到加强。“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的关系进一步协调,教与学相得益彰,教学效果逐渐提高。
1.2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2.1 分析和解决问题盲目性的偏多,理性的偏少 1)自我否定,难以为继。如将体育课程指导思想陈旧、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大纲滞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等归罪于学习前苏联的结果。殊不知,20世纪五十年代学习前苏联体育教育,对奠定和促进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历史意义不可否认。二是认为“大学体育课实际上成为中学体育课的简单延续,没有自身的特点”[4]。岂不知,运动项目的技术结构、技术环节是固定不变,只是在完成这些技术动作时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是可变的。从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项目和内容来看,有些是重复了中小学的课程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量的简单重复,而是在量的积累中求得质变的过程。
2)教有偏差,学有缺陷。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生理指标、身体形态的改变,而轻视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其结果是教师管“身”有余,而管“心”不足,影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质量。
3)好高骛远。对体育课程教学功能无限扩大,好像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舍体育课程其谁也。如“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5]。这里的学校教育是广义的教育,它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体育活动的健身、娱乐、社交功能,仅仅是影响健康诸多因子中的一个小指标”[6]。故体育教学只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课程之一,而不是全部。
4)舍本求末,一叶障目。VK“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彻底摒弃传统学校体育教育中以竞技体育为主的指导思想”[7]。吾以为,竞技体育项目的形成是人类千年文化的深厚积淀,它作为体育文化的主流,离开了它的支撑,奢谈课程改革,岂不是一叶障目的短视行为吗?教学中安排竞技体育项目,追求项目的锻炼价值和人文效果,而不是单纯的胜负,又何罪之有呢?
1.2.2 探究体育课程理论和专项技术细节的偏多,深入教学实践研究的偏少 目前,一是偏重于理论的纵深研究和专项技术细节探究,而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对于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则不易找到切入点,更难以消化吸收。二是对来自于实践中的理论研究成果,部分体育工作者不屑一顾,不思进取,懒于实践,习惯于“穿新鞋走老路”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使理论研究成果为无用武之地。
理论研究是为了明事理、辨是非,正本清源。但目前有些理论研究结果并非如此,例如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纵观诸多的体育教学模式,可谓眼花缭乱,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和范围,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状况”[9]。使从事教学第一线的体育教师感到迷茫,大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无所适从之感。理论上的成立必须有实践过程和结果的支撑,这一点在模式的实验性研究上就显得微不足道,实验周期超过两年的、实验超过两个轮次的成果,笔者尚未见到文献报道。大多实验型研究,时间短的一个学期,长的一学年,参与实验对象少者几十人多者上百人,且一轮实验就得出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理论上可信度差,在实践上缺乏普遍性指导意义。
1.2.3 教学中在处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时,对立的偏多,统一的较少 在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时,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一是教师鹤立鸡群,“主导”变成了“全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排挤、弱化,导致学生产生了逆反行为,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另一种倾向是在指责教师的主导作用太强、课堂统得太死时,便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用“蜻蜓点水”或“放羊式”代替主导作用。在实践学生主体地位时,学生过分追求自我地位,欲望无限膨胀,而无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主导变成了“弱导”,岂不知,缺乏主导作用的主体学习就会事倍功半。
1.2.4 重视了学生兴趣选项,忽视了学生学习效果 我国1985、1995、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资料显示,大学生群体“四项身体素质基本呈显著下降,但发展不平衡,耐力和柔韧素质是我国大学生15年间下降最突出并且较为薄弱的环节,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重点加强对大学生耐力和柔韧素质的训练”[11]。究其原因所在,部分大学生在体育课选项时,避重就轻,不以自身健康需要,而以个人好恶取舍。
2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对策
应树立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全程,其具体对策如下。
2.1 优化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二者的和谐关系 教师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以学生主体地位来设计课的全过程,力求讲述问题,要言简意赅,点到为止,留下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探索,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示范动作,规范清晰,恰到好处;组织实施,导而不抱,活而不乱,管而不僵。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在于,不仅给学生“授之以鱼”,更应“教之以渔”。课程教学中“授之以鱼”是手段,“教之以渔”是目的。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不仅表现在学习选择的自主性加大,更应突出学的主动性和理性,学的也备加“挑剔”,不被动等待教师的“喂”,而是主动汲取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进行课程学习,体现主体地位。
2.2 理顺学生学习效果与兴趣选项的主次关系 满足学生学习兴趣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是无可挑剔的。但鉴 于目前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认知程度偏较低的情况下,若单纯满足学生课程学习兴趣,必然导致课程学习效果不高,最直接的表现是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与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格格不入。故应干预因单纯满足学生兴趣而带来的负效应。所以,在选项时宜采用学生“自主式”选择与教师的“指导式”选择相结合,以减少学生选项的盲目性。特别是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选项的学校,更应注意。
2.3 坚持项目的多样性与基本项目并存的统一关系 内容的多样化,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之一,但内容过多就会显得华而不实,故应坚持一些基本性的内容不变如:田径项目中的跑、跳、投类、体操项目中的单、双杠类,再配以新兴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探索教材的多样性和基本性的结合点,构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系。目前,新兴项目受到青睐,基础项目遭受冷落,甚至无人问津。“比如在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田径运动基本成为介绍型教材,逐渐退出了教学内容体系,只是在考试内容里还保留着反映身体素质情况的一些项目”[12]。近30年的教学积累,特别是在铅球项目和中长跑项目教学中,并未见到学生行为懒散,消极怠课现象,反之,学生生龙活虎,力拔山河,大有兴趣未尽之感。理性而言,项目本身是无辜的,而是教不得法所致。所以,笔者建议“应该在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开设全程的田径课,把基础课改变成为选项课的形式,增加田径课体系中时数的比例”的观点,以反驳目前这种墙倒众人推的盲目行径,遏制大学生体质连年下降的趋势,确保课程教学改革持续健康的发展。
2.4 整合学生体育认知与体育行为的因果关系 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在体育认知和体育行为之间存在着很大反差。听其盲,他们已经认识到体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观其行,他们却不愿身先士卒。要理顺二者的关系,首先,教育大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要用高度的认识去激活自己的体育行为;二要明确体质投资和智力投资的效果同出一理,只有终身投资,方能终身受益;三要切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患疾的根源所在;四要明辨体育不是万能的,但离开体育却是万万不能的哲理。
2.5 明晰课程实践与理论的依存关系 体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同样需要理论的支撑和智润。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要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理论的研究成果和较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不计名、不图利,勇于在实践中探索,不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实现体育课程改革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丰富体育课程内涵。
3 总结
1)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成果不菲。课程设置日趋合理、课程类型逐步健全,确保了学生4年中均能接受到体育教育;课程项目多样化,基本上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程性质实现了从“健身强体型”向“身心健康型”转变,符合现代社会对高科技人才素质的要求;课程目标显形化、多元化,使每位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努力的目标;课程评价理性化,评价效果更加公正、公平,使学生的学习都可得到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肯定,教与学相得益彰,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2)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任重道远。目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课程改革中浅层次的变化多,深层次的改革少;盲从性研究的多,理性的研究少;非本质问题研究多,本质问题研究少;教学模式研究多,教学策略研究少。
2)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体育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苟定邦、林华、董林.新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比较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6):97-99.
[2]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1992,8.
[3]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8.
[4]梁昌莲.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5):69-7.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9,6.
[6]王章明.对体育教学流行理念的追问[J]。体育与科学,2004,25(2):76-77.
[7]李伟.高校体育效果评价与个体评价标准的研制[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50-51.
[8]吴燕丹,白永正.公共体育课程教材若干问题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52-53.
[9]邵伟德,尚志强.论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85-87.
[10]聂东风,林华.杭兰平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现状与趋向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2):101-103.
[11]刘蓟生.2000年我国大学生体质现状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1):107-109.
[12]史兵.田径教学的困惑与的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4,(8):49-51.
[13]毕红星.我国部分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改革关键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1):67-70.
摘要: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采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等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认为,目前体育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目标显形化、教学结构呈现放射式特点、教 学评价更加理性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缺乏理性、理论纵深研究 多于实践性研究、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还未理顺等深层次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并在实践层面上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旨在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679-03
分析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探索课程 发展的对策,对贯彻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 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
1.1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就 20多年来,体育课程教学 改革取得了以下成果。
1.1.1 课程项目多样化 课程教学项目由单一性向多样性 转变,即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与可接受 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原则确定体育课程教学项目。在 保持原有优势项目的基础上,根据本校教学资源实际,积极新 增教学项目,如羽毛球、网球、体育舞蹈、形体操、跆拳道、摔 跤、攀岩、野外生存、体育人文社会学等,接近教学内容30% 以上。
1.1.2 课程目标取向显性化、多元化 课程目标由隐性化、 单一化向显性化、多元化转变。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实际情 况,将课程目标分为基本和发展目标两大类,再将两类大目标 各细化为5个子目标,使之条理化。
1.1.3 课程评价理性化 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不再是单一 的结果评价,也对其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评价,体现了定量与定 性相济的评价原则;对教师评价则突出全面性,不局限于教学 评价,也将教师的业务素养纳入其中;课程建设评价体现多元 化、综合性的特点,包括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课程管理、 教学资源及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等,使课程评价更加理性、客 观、公正、准确。
1.1.4 课程结构呈现放射式特点 打破闭关自守、老死不相 往来,僵化的课程结构,使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内、校内,而将课 程触角伸向课外、校外体育活动之中,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 机结合新的课程结构体系。
1.1.5 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备受重视,教师的主导作 用得到充分肯定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课程教学中 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的客体变成了主动汲取的主体,自主选 择项目、任课教师、上课时间,使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在 积极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由过去的教练型变成了 导师型,其主导作用得到加强。“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的关系进一步协调,教与学相得益彰,教学效果逐渐提高。
1.2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2.1 分析和解决问题盲目性的偏多,理性的偏少 1)自我否定,难以为继。如将体育课程指导思想陈旧、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大纲滞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等归罪于学习前苏联的结果。殊不知,20世纪五十年代学习前苏联体育教育,对奠定和促进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历史意义不可否认。二是认为“大学体育课实际上成为中学体育课的简单延续,没有自身的特点”[4]。岂不知,运动项目的技术结构、技术环节是固定不变,只是在完成这些技术动作时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是可变的。从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项目和内容来看,有些是重复了中小学的课程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量的简单重复,而是在量的积累中求得质变的过程。
2)教有偏差,学有缺陷。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生理指标、身体形态的改变,而轻视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其结果是教师管“身”有余,而管“心”不足,影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质量。
3)好高骛远。对体育课程教学功能无限扩大,好像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舍体育课程其谁也。如“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5]。这里的学校教育是广义的教育,它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体育活动的健身、娱乐、社交功能,仅仅是影响健康诸多因子中的一个小指标”[6]。故体育教学只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课程之一,而不是全部。
4)舍本求末,一叶障目。VK“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彻底摒弃传统学校体育教育中以竞技体育为主的指导思想”[7]。吾以为,竞技体育项目的形成是人类千年文化的深厚积淀,它作为体育文化的主流,离开了它的支撑,奢谈课程改革,岂不是一叶障目的短视行为吗?教学中安排竞技体育项目,追求项目的锻炼价值和人文效果,而不是单纯的胜负,又何罪之有呢?
1.2.2 探究体育课程理论和专项技术细节的偏多,深入教学实践研究的偏少 目前,一是偏重于理论的纵深研究和专项技术细节探究,而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对于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则不易找到切入点,更难以消化吸收。二是对来自于实践中的理论研究成果,部分体育工作者不屑一顾,不思进取,懒于实践,习惯于“穿新鞋走老路”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使理论研究成果为无用武之地。
理论研究是为了明事理、辨是非,正本清源。但目前有些理论研究结果并非如此,例如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纵观诸多的体育教学模式,可谓眼花缭乱,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和范围,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状况”[9]。使从事教学第一线的体育教师感到迷茫,大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无所适从之感。理论上的成立必须有实践过程和结果的支撑,这一点在模式的实验性研究上就显得微不足道,实验周期超过两年的、实验超过两个轮次的成果,笔者尚未见到文献报道。大多实验型研究,时间短的一个学期,长的一学年,参与实验对象少者几十人多者上百人,且一轮实验就得出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理论上可信度差,在实践上缺乏普遍性指导意义。
1.2.3 教学中在处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时,对立的偏多,统一的较少 在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时,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一是教师鹤立鸡群,“主导”变成了“全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排挤、弱化,导致学生产生了逆反行为,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另一种倾向是在指责教师的主导作用太强、课堂统得太死时,便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用“蜻蜓点水”或“放羊式”代替主导作用。在实践学生主体地位时,学生过分追求自我地位,欲望无限膨胀,而无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主导变成了“弱导”,岂不知,缺乏主导作用的主体学习就会事倍功半。
1.2.4 重视了学生兴趣选项,忽视了学生学习效果 我国1985、1995、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资料显示,大学生群体“四项身体素质基本呈显著下降,但发展不平衡,耐力和柔韧素质是我国大学生15年间下降最突出并且较为薄弱的环节,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重点加强对大学生耐力和柔韧素质的训练”[11]。究其原因所在,部分大学生在体育课选项时,避重就轻,不以自身健康需要,而以个人好恶取舍。
2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对策
应树立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全程,其具体对策如下。
2.1 优化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二者的和谐关系 教师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以学生主体地位来设计课的全过程,力求讲述问题,要言简意赅,点到为止,留下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探索,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示范动作,规范清晰,恰到好处;组织实施,导而不抱,活而不乱,管而不僵。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在于,不仅给学生“授之以鱼”,更应“教之以渔”。课程教学中“授之以鱼”是手段,“教之以渔”是目的。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不仅表现在学习选择的自主性加大,更应突出学的主动性和理性,学的也备加“挑剔”,不被动等待教师的“喂”,而是主动汲取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进行课程学习,体现主体地位。
2.2 理顺学生学习效果与兴趣选项的主次关系 满足学生学习兴趣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是无可挑剔的。但鉴 于目前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认知程度偏较低的情况下,若单纯满足学生课程学习兴趣,必然导致课程学习效果不高,最直接的表现是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与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格格不入。故应干预因单纯满足学生兴趣而带来的负效应。所以,在选项时宜采用学生“自主式”选择与教师的“指导式”选择相结合,以减少学生选项的盲目性。特别是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选项的学校,更应注意。
2.3 坚持项目的多样性与基本项目并存的统一关系 内容的多样化,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之一,但内容过多就会显得华而不实,故应坚持一些基本性的内容不变如:田径项目中的跑、跳、投类、体操项目中的单、双杠类,再配以新兴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探索教材的多样性和基本性的结合点,构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系。目前,新兴项目受到青睐,基础项目遭受冷落,甚至无人问津。“比如在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田径运动基本成为介绍型教材,逐渐退出了教学内容体系,只是在考试内容里还保留着反映身体素质情况的一些项目”[12]。近30年的教学积累,特别是在铅球项目和中长跑项目教学中,并未见到学生行为懒散,消极怠课现象,反之,学生生龙活虎,力拔山河,大有兴趣未尽之感。理性而言,项目本身是无辜的,而是教不得法所致。所以,笔者建议“应该在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开设全程的田径课,把基础课改变成为选项课的形式,增加田径课体系中时数的比例”的观点,以反驳目前这种墙倒众人推的盲目行径,遏制大学生体质连年下降的趋势,确保课程教学改革持续健康的发展。
2.4 整合学生体育认知与体育行为的因果关系 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在体育认知和体育行为之间存在着很大反差。听其盲,他们已经认识到体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观其行,他们却不愿身先士卒。要理顺二者的关系,首先,教育大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要用高度的认识去激活自己的体育行为;二要明确体质投资和智力投资的效果同出一理,只有终身投资,方能终身受益;三要切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患疾的根源所在;四要明辨体育不是万能的,但离开体育却是万万不能的哲理。
2.5 明晰课程实践与理论的依存关系 体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同样需要理论的支撑和智润。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要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理论的研究成果和较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不计名、不图利,勇于在实践中探索,不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实现体育课程改革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丰富体育课程内涵。
3 总结
1)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成果不菲。课程设置日趋合理、课程类型逐步健全,确保了学生4年中均能接受到体育教育;课程项目多样化,基本上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程性质实现了从“健身强体型”向“身心健康型”转变,符合现代社会对高科技人才素质的要求;课程目标显形化、多元化,使每位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努力的目标;课程评价理性化,评价效果更加公正、公平,使学生的学习都可得到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肯定,教与学相得益彰,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2)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任重道远。目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课程改革中浅层次的变化多,深层次的改革少;盲从性研究的多,理性的研究少;非本质问题研究多,本质问题研究少;教学模式研究多,教学策略研究少。
2)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体育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苟定邦、林华、董林.新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比较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6):97-99.
[2]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1992,8.
[3]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8.
[4]梁昌莲.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5):69-7.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9,6.
[6]王章明.对体育教学流行理念的追问[J]。体育与科学,2004,25(2):76-77.
[7]李伟.高校体育效果评价与个体评价标准的研制[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50-51.
[8]吴燕丹,白永正.公共体育课程教材若干问题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52-53.
[9]邵伟德,尚志强.论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85-87.
[10]聂东风,林华.杭兰平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现状与趋向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2):101-103.
[11]刘蓟生.2000年我国大学生体质现状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1):107-109.
[12]史兵.田径教学的困惑与的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4,(8):49-51.
[13]毕红星.我国部分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改革关键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1):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