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知道吗?其实年终奖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古时候那些王公大臣们在过年之前也会收到来自皇帝发放的“年终奖”,怎么说他们也是那时候的公务员嘛。虽说是封建社会,福利可不一定比现在差。时至今日,年终奖在形式和意义上悄然变化了很多。
古代的年终奖
从古至今,“公务员”可一直都是挤破头的铁饭碗。在古代,那些十年寒窗的学子们参加科举考试不就是希望自己能居庙堂之高吗?那些文武百官们的年终奖当然是比较丰厚的。
在东汉,一入腊月,皇帝就开始给文武百官发年终奖了。发多少,有定例:大将军、三公,每人发钱20万 (五铢钱)、牛肉100公斤、大米200斛;九卿每人发钱10万;校尉每人发钱5万;尚书每人发钱3万;侍中每人发钱2万。东汉后期,一枚五铢钱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人民币4角,一斛大米重16公斤,由此估算,大将军和三公每人所能领到的年终奖,折合成人民币大概在10万元左右。而当时三公和大将军的月薪只有17500枚五铢钱,折合成人民币不过7000元,领这一回年终奖,要超过他们一年的工资!
而有的衙门,却清汤寡水。像历朝历代的翰林院,一没事权,二没财权,官员们跑关系走路子,很少到这儿来送礼,穷翰林是当定的了。好在,皇帝给他们一个收红包的机会,譬如宋朝,朝廷册封某个大官,一般让翰林起草任命书,起草完了,皇帝会命令被册封的那个大官给起草任命书的翰林送谢礼。这谢礼,动辄几千贯铜钱,或者几百匹丝绸,或者几十匹好马,相当优厚。为了能够利益均沾,每起草一份任命书,翰林们都尽可能集体上,那么得到的谢礼自然也要集体分配。怎么分配呢?集中起来,一年分两回,三伏分一回,岁尾分一回。岁尾分的这回,就当是年终奖。从某种程度上说,翰林们这样分发年终奖,等于是自己哄自己高兴。
民国的年终奖
在民国,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资本主义时代,商店的伙计、作坊的工匠、公司的职员、当铺的朝奉,一般也是能拿到年终奖的,奖励的形式跟现在一样,主要是发红包。红包有大有小,看受奖人的级别,也看发奖人的器量,更要看当年单位的效益和大伙的工作表现,这情况在任何时代都是差不多的。同在一个工厂上班,经理到年终能拿到分红,另外还有上千块大洋的年终奖,小职员和普通工人肯定拿得不多,几十块大洋甚至几块大洋已经很不错了。
那时候,绝大多数的商铺和作坊都有一批学徒,就是类似现在的实习生。学徒一般是没有工钱的,老板只管食宿,不给工资。可是,年终奖却少不掉,碰到出手大方的老板,有的学徒到年终能拿到二三十块大洋的红包;即使老板再小气,年终也会摆上一桌,管学徒一顿好饭,这顿好饭也可以算作是年终奖。
父辈的年终奖
我们的父辈,他们年轻时工作大多都是在70、80年代,那时候的人们相对来说,比现在要淳朴。那时候城市还没有这么多的高楼大厦,北京还到处都是胡同,上海也都是弄堂作坊,就像如今的小乡镇般有一股小清新气味。农村呢,也刚从公社大集体中走出来,实行分田到户。
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父辈们在过年的时候,从单位拎着一块猪肉回家,或者背着一袋大米,或者是一筐鸭梨、苹果之类的水果。也有的父亲扛着一个猪头高兴地回家,这画面真的很喜感。有时候东西太多拿不了,还要找小车运回家。一到过年,最高兴的还是孩子们,屁颠屁颠地跑到门口帮父母拎这些年终奖,虽然很重也不亦乐乎。这些场景一定让很多人怀念,所以啊,那时候过年才会那么的有年味儿!
古代的年终奖
从古至今,“公务员”可一直都是挤破头的铁饭碗。在古代,那些十年寒窗的学子们参加科举考试不就是希望自己能居庙堂之高吗?那些文武百官们的年终奖当然是比较丰厚的。
在东汉,一入腊月,皇帝就开始给文武百官发年终奖了。发多少,有定例:大将军、三公,每人发钱20万 (五铢钱)、牛肉100公斤、大米200斛;九卿每人发钱10万;校尉每人发钱5万;尚书每人发钱3万;侍中每人发钱2万。东汉后期,一枚五铢钱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人民币4角,一斛大米重16公斤,由此估算,大将军和三公每人所能领到的年终奖,折合成人民币大概在10万元左右。而当时三公和大将军的月薪只有17500枚五铢钱,折合成人民币不过7000元,领这一回年终奖,要超过他们一年的工资!
而有的衙门,却清汤寡水。像历朝历代的翰林院,一没事权,二没财权,官员们跑关系走路子,很少到这儿来送礼,穷翰林是当定的了。好在,皇帝给他们一个收红包的机会,譬如宋朝,朝廷册封某个大官,一般让翰林起草任命书,起草完了,皇帝会命令被册封的那个大官给起草任命书的翰林送谢礼。这谢礼,动辄几千贯铜钱,或者几百匹丝绸,或者几十匹好马,相当优厚。为了能够利益均沾,每起草一份任命书,翰林们都尽可能集体上,那么得到的谢礼自然也要集体分配。怎么分配呢?集中起来,一年分两回,三伏分一回,岁尾分一回。岁尾分的这回,就当是年终奖。从某种程度上说,翰林们这样分发年终奖,等于是自己哄自己高兴。
民国的年终奖
在民国,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资本主义时代,商店的伙计、作坊的工匠、公司的职员、当铺的朝奉,一般也是能拿到年终奖的,奖励的形式跟现在一样,主要是发红包。红包有大有小,看受奖人的级别,也看发奖人的器量,更要看当年单位的效益和大伙的工作表现,这情况在任何时代都是差不多的。同在一个工厂上班,经理到年终能拿到分红,另外还有上千块大洋的年终奖,小职员和普通工人肯定拿得不多,几十块大洋甚至几块大洋已经很不错了。
那时候,绝大多数的商铺和作坊都有一批学徒,就是类似现在的实习生。学徒一般是没有工钱的,老板只管食宿,不给工资。可是,年终奖却少不掉,碰到出手大方的老板,有的学徒到年终能拿到二三十块大洋的红包;即使老板再小气,年终也会摆上一桌,管学徒一顿好饭,这顿好饭也可以算作是年终奖。
父辈的年终奖
我们的父辈,他们年轻时工作大多都是在70、80年代,那时候的人们相对来说,比现在要淳朴。那时候城市还没有这么多的高楼大厦,北京还到处都是胡同,上海也都是弄堂作坊,就像如今的小乡镇般有一股小清新气味。农村呢,也刚从公社大集体中走出来,实行分田到户。
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父辈们在过年的时候,从单位拎着一块猪肉回家,或者背着一袋大米,或者是一筐鸭梨、苹果之类的水果。也有的父亲扛着一个猪头高兴地回家,这画面真的很喜感。有时候东西太多拿不了,还要找小车运回家。一到过年,最高兴的还是孩子们,屁颠屁颠地跑到门口帮父母拎这些年终奖,虽然很重也不亦乐乎。这些场景一定让很多人怀念,所以啊,那时候过年才会那么的有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