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妈妈,……”
“嗯,……”正在看书的我没听清儿子在说什么。
“妈妈!”小家伙跑到书房门口,大声喊了起来,“你没长耳朵吗?”
“什么?你怎么这么没礼貌?”我放下书转过头,又急又气。
“怎么啦?有时候你不也这么说我吗?”他反问。
回想平日的生活,这样没礼貌的话自己可真的说了不少。我顿时语塞,一是为儿子的回答,二是为自己的言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忽然间,我领悟了这句话的含义,也意识到了自己教育中的失误。
“难道你没觉得,这是句没礼貌的话吗?”我故作疑惑。
“没有呀!我还觉得挺好玩的!”儿子满脸天真。可他越是这样,越发令我自责与担心,因为他对话语的鉴别能力十分有限,言语举止都受我们言行的潜移默化。仔细想想,如果家长常常用讽刺、挖苦、嘲笑的口吻与孩子沟通,很容易造成许多不良后果,比如,孩子会觉得被当头打了一棒,失去信心;容易破罐子破摔,干脆放弃努力,因为他的上进心遭到父母的轻视:会觉得父母不讲理;极易学会不良的沟通方式,等等。想到这,我不寒而栗。于是赶紧拉过儿子,认真对他说:
“妈妈告诉你,像‘你没长耳朵吗’这样的话是没礼貌的,妈妈以前还说过一些没礼貌的话,很不对,你千万不能照着学。”,
“那我叫你不应的时候,怎么说呀?”儿子听了,表示疑惑。
“第一,别人呼叫你的时候,要及时认真回应,不能充耳不闻,这一点,以前妈妈做得不好,从现在开始改正,你也要改正,好吗?”
“嗯。”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第二,如果你没有空,也要解释清楚,比方说‘你先等会,我过会再找你’。第三,别人做错了事,不能讽刺挖苦,而应多鼓励、帮助他改正……”
“那我们把刚才的话重新说一遍吧!”小家伙提议。我当即同意。
“妈妈,你过来一下行鸣?”儿子回客厅喊道。
“来了,你有什么事吗?”我边走边问。
“我的坦克修好了,想叫妈妈看一下。”
“妈妈看到了,你真了不起。不过,妈妈正在忙,等会有空再仔细看,好吗?”
“好的,那妈妈你去吧!”儿子眨巴着眼睛,俏皮地说。
原来,不用那些无礼的话,沟通效果更好。后来,我和儿子把文明礼貌用语规则制成了小标语,贴在墙上。只要家里有谁说话不文明,儿子便充当纠错老师,“教”他“说话”。渐渐的,讽刺、挖苦、嘲笑的语言在我们家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健康、正面、积极的沟通方式。专家点评
摇头,叹气,说:“这孩子,跟谁学的?”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父母面对孩子不良行为时的反应。没错,“这孩子跟谁学的?”的确是父母应该反思的问题。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不仅仅是遗传的结果,还是模仿学习的结果,是文化熏陶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学习是主动的,但我们总是忘了,这种主动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经验上的吸收,更是行为习惯上的,人生态度上的吸收,甚至有时是无选择的吸收。而父母为孩子提供什么可供吸收的环境就尤为重要了。
本文作者及时地自检和反思值得称道。要补充的一点是。我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孩子礼貌有加,也要时刻记得善待别人家的孩子,或者说,我们应该善待周边的每一个人。既不要搞大人和孩子的双重标准,也不要搞家内家外的双重标准。否则,更容易让孩子迷惑。不知所从。
“嗯,……”正在看书的我没听清儿子在说什么。
“妈妈!”小家伙跑到书房门口,大声喊了起来,“你没长耳朵吗?”
“什么?你怎么这么没礼貌?”我放下书转过头,又急又气。
“怎么啦?有时候你不也这么说我吗?”他反问。
回想平日的生活,这样没礼貌的话自己可真的说了不少。我顿时语塞,一是为儿子的回答,二是为自己的言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忽然间,我领悟了这句话的含义,也意识到了自己教育中的失误。
“难道你没觉得,这是句没礼貌的话吗?”我故作疑惑。
“没有呀!我还觉得挺好玩的!”儿子满脸天真。可他越是这样,越发令我自责与担心,因为他对话语的鉴别能力十分有限,言语举止都受我们言行的潜移默化。仔细想想,如果家长常常用讽刺、挖苦、嘲笑的口吻与孩子沟通,很容易造成许多不良后果,比如,孩子会觉得被当头打了一棒,失去信心;容易破罐子破摔,干脆放弃努力,因为他的上进心遭到父母的轻视:会觉得父母不讲理;极易学会不良的沟通方式,等等。想到这,我不寒而栗。于是赶紧拉过儿子,认真对他说:
“妈妈告诉你,像‘你没长耳朵吗’这样的话是没礼貌的,妈妈以前还说过一些没礼貌的话,很不对,你千万不能照着学。”,
“那我叫你不应的时候,怎么说呀?”儿子听了,表示疑惑。
“第一,别人呼叫你的时候,要及时认真回应,不能充耳不闻,这一点,以前妈妈做得不好,从现在开始改正,你也要改正,好吗?”
“嗯。”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第二,如果你没有空,也要解释清楚,比方说‘你先等会,我过会再找你’。第三,别人做错了事,不能讽刺挖苦,而应多鼓励、帮助他改正……”
“那我们把刚才的话重新说一遍吧!”小家伙提议。我当即同意。
“妈妈,你过来一下行鸣?”儿子回客厅喊道。
“来了,你有什么事吗?”我边走边问。
“我的坦克修好了,想叫妈妈看一下。”
“妈妈看到了,你真了不起。不过,妈妈正在忙,等会有空再仔细看,好吗?”
“好的,那妈妈你去吧!”儿子眨巴着眼睛,俏皮地说。
原来,不用那些无礼的话,沟通效果更好。后来,我和儿子把文明礼貌用语规则制成了小标语,贴在墙上。只要家里有谁说话不文明,儿子便充当纠错老师,“教”他“说话”。渐渐的,讽刺、挖苦、嘲笑的语言在我们家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健康、正面、积极的沟通方式。专家点评
摇头,叹气,说:“这孩子,跟谁学的?”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父母面对孩子不良行为时的反应。没错,“这孩子跟谁学的?”的确是父母应该反思的问题。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不仅仅是遗传的结果,还是模仿学习的结果,是文化熏陶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学习是主动的,但我们总是忘了,这种主动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经验上的吸收,更是行为习惯上的,人生态度上的吸收,甚至有时是无选择的吸收。而父母为孩子提供什么可供吸收的环境就尤为重要了。
本文作者及时地自检和反思值得称道。要补充的一点是。我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孩子礼貌有加,也要时刻记得善待别人家的孩子,或者说,我们应该善待周边的每一个人。既不要搞大人和孩子的双重标准,也不要搞家内家外的双重标准。否则,更容易让孩子迷惑。不知所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