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双边活动。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的教学形式也势必改变。只有改变语文教学方式,华丽转身以切合现今学生的特点,才能让语文课堂收到实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方式 空间 阅读 赞赏
语文这一门学科,虽位于所有学习科目之首,但却尴尬地处于边缘的地位,这不禁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学工作者为之汗颜。学生普遍都不怎么喜欢上语文课?除了受大环境的影响外,主要跟我们语文课的教学方式有关。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已经不再能吊住现代学生的"胃口"。那么,现在如何让同学们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呢?本人认为,如果能把教学方式作个改变,来个华丽转身,那么,语文魅力的光辉,必将照进每个学生的心房。本人重忆这些年来的教学历程,谈谈自己对转变语文教学方式的感受。
1.把"填鸭式"转化为学生喜欢且易于接受的形式
什么是最好的礼物?——对方喜欢的就是最好的。那么,什么是最好的教学方式?——学生喜欢的并且学有所悟的!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有其优势,但学生对此并不完全买账。特别是现在的90后,他们更喜欢新奇的能吸引他们眼球的东西。所以我有意识地在备课时努力融入一些新的元素。这得益于我的一次文言文教学,我于无意中发现了一种有效且深得学生喜欢的方式。
在讲授高中必修四第三单元小说单元的时候,因为教学时间稍显紧迫,所以我就单详细讲授了《阿Q正传》和《宝玉挨打》这两篇课文,而《失街亭》则采用了播放电影的形式,让同学们自行感受这个故事,本意是想让同学们对三国产生兴趣的。电影播放过程中,学生们都看得津津有味,最后是在满怀期待"空城计"的到来的情况下结束的。下课铃打响,同学们都恋恋不舍?回味无穷。我以为,这只是学生还迷恋于故事中而已。但万万想不到的是,这时,竟有一位语文水平一般的女同学兴冲冲地跑过来跟我说:"老师,我原来对文言文是又恐惧又讨厌的,但这节课看了这个电影后,我突然开窍了,原来以前他们真的是这么说话的。"
这位女同学的话也突然让我茅塞顿开。何不通过学生喜欢的播放视频的形式来让他们感受文言的魅力呢?这两年,我一直在探讨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好文言文,但是无论我如何充分备课,课堂中采取什么形式,收到的效果都不尽如意。而这位女同学的话立刻让我醍醐灌顶。
于是,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把文言文教学的形式来了个大转身。与其自己一个人在讲台上手足舞蹈?唾沫横飞?大汗淋漓,且吃力不讨好,还不如投学生所好,让学生通过一段段视频来感受文言的魅力!而在讲授古典诗歌时,我则会找来与作者和写作背景相关的视频来,以图让学生能深切体会其中的韵味,有时还会找来一些基调相同的歌曲,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如柳永的《蝶恋花》配上王菲的《我愿意》,李清照的《声声慢》配上邓丽君的《月满西楼》,那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啊!
2.把"满堂灌"转化为给学生自由空间
美国现代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教师就是农夫。"我们语文老师为了让学生学好语文,可谓是操碎了心,磨破了嘴,但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收效还是甚微。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忽略了尊重学生的自我学习。当我们以指导的名义控制课堂?讲述知识时,实际上让学生失去了作为学习主体应有的学习时间?学习过程和言说表达的权利。是的,教师就是农夫,我们所做的就是适时地耕种,适时地浇水,剩下便是守望。因为成长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我们无法替代。
我们应该给学生少一些控制,多一些空间。作为教师,不能给学生情感加盖,思维加盖,而是要给他一个适宜的高度,使其在最近发展区努力达成目标。我们从教学的强势中走下来,由强变弱,适度示弱,让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走向强势。
近两年来,我尝试着在每节课的最后十分钟留给学生自主支配。学生可以复习巩固本节课内容,可以思考反省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做做练习,也可以进行课外阅读等。这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在课堂里得到尊重,实现了自主学习。
此外,我们还要让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成为思维的主人。管子曾说:"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只要经过我们头脑反复的思考,迷惑的大门终将会被打开。但我们的学生真的在思考吗?是在思考真的问题吗?
我曾经看到过这么一个笑话,一个引人深思的笑话。在一个国际夏令营里,老师让孩子们讨论一个问题,题目是:世界粮食匮乏问题。孩子们都不明白这个题目,但原因不同。美国孩子问:"什么是世界?"他太狂了,美国就是一切,不知道美国之外还有世界。非洲孩子问:"什么是粮食?"他太穷了,没有见过粮食。欧洲孩子问:"什么是匮乏?"他太富了,不知道有匮乏这种事。中国孩子问什么呢?――"什么是问题?"这是讽刺中国孩子没有好奇心,不会思考。虽有些夸张,但我们很悲哀地看到事实基本如此。
那么,课堂上应该如何实现让学生自己思考呢?我觉得,关键是要改变我们习惯的串问式的提问方式。
一是给学生质疑的权利。学生不是没有问题,但为何我们的课堂都是波澜不起的呢?就是因为教师没有给学生发问的权利,原本有问题的聪明的学生看清了这一形势,便也佯装无问而退出"问"的舞台。 二是精心设计问题链。问题后面的问题应该是延伸,或是深入,或是激发,如果把课堂上所有问题单列出来的话,它们之间应该是整体的?系统的和富有逻辑性的。三是将问题转化为话题。在教学王维《山居秋暝》一课时,我问了这么一个问题:"你喜欢王维笔下的这种生活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却可连接全文。接着,班里便出现了两个派别——"隐居派"和"城市派"。这两个派别分别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最后,我结合当时的背景和王维的思想性格总结,学生体会到了陶渊明心中对恬静安宁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部分与王维志同道合的同学还立志以后也要过上这样的生活呢!
3.把批评斥责转化为赞赏鼓励
在我刚从事语文教学的时候,我就接触到"鼓励教育""表扬教育"这些专业的术语,但我总是不以为然,怎么可能总是"表扬"呢?学生多捣蛋呀,多厚脸皮呀,多会"信誓旦旦而不思其反"呀!但是经过这些年的磨炼,我才终于有所领悟。
新东方创始人俞洪敏讲到关于如何鼓励孩子的问题,他先讲了一个故事:美国一位普通的学生,他刚上初中时物理成绩很差,只考了8分。物理老师找他谈话,鼓励他下次考上9分。结果那学生考了28分,进步了20分之多。但如果就这么在班上表扬他,其他学生还是会嗤之以鼻,因为28分还是不及格。于是,这位聪明的老师先让同学们给自己做一道减法题,把这次的成绩和上次的相减,然后把分差写在黑板上,并问哪个同学进步最大。结果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是那个同学。这种鼓励方式有很大的激励色彩,从此,那个学生就喜欢上了物理,并最终成为了全世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这是一个成功的以欣赏表扬的方式鼓励学生的教学案例。我也愈来愈多地尝到了这种教学方式的甜头。其实即使是我们本人在工作中,也能体会到别人的鼓励给自己带来的促进,远比一顿批评数落大得多,更何况是我们那些现在自尊心极强的学生呢!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表扬,鼓励是一种真情的鞭策,这些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愉快经历。赞赏是一种美的熏陶,所有学生都希望得到赞赏?信任和鼓励,这样的语言对孩子们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善与美是紧密相连的,"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我们作为-名老师,要时时以饱满的精神?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话语对待学生,这就必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毋庸置疑,语文的魅力是不可估量的,教学方式更是很多样。总之,"教无定法",更多更好的教学方式还有待于我们去发掘。传统的教学方式需要适应新时代学生的要求,作为语文老师,应该选取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多点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多阅读以安放他们迷惘的青春,多点赞赏和鼓励,这样,学生必能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语文的魅力也才得以绽放。
参考文献
[1] 曹东亮;减负增效 切实推进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2011年05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方式 空间 阅读 赞赏
语文这一门学科,虽位于所有学习科目之首,但却尴尬地处于边缘的地位,这不禁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学工作者为之汗颜。学生普遍都不怎么喜欢上语文课?除了受大环境的影响外,主要跟我们语文课的教学方式有关。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已经不再能吊住现代学生的"胃口"。那么,现在如何让同学们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呢?本人认为,如果能把教学方式作个改变,来个华丽转身,那么,语文魅力的光辉,必将照进每个学生的心房。本人重忆这些年来的教学历程,谈谈自己对转变语文教学方式的感受。
1.把"填鸭式"转化为学生喜欢且易于接受的形式
什么是最好的礼物?——对方喜欢的就是最好的。那么,什么是最好的教学方式?——学生喜欢的并且学有所悟的!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有其优势,但学生对此并不完全买账。特别是现在的90后,他们更喜欢新奇的能吸引他们眼球的东西。所以我有意识地在备课时努力融入一些新的元素。这得益于我的一次文言文教学,我于无意中发现了一种有效且深得学生喜欢的方式。
在讲授高中必修四第三单元小说单元的时候,因为教学时间稍显紧迫,所以我就单详细讲授了《阿Q正传》和《宝玉挨打》这两篇课文,而《失街亭》则采用了播放电影的形式,让同学们自行感受这个故事,本意是想让同学们对三国产生兴趣的。电影播放过程中,学生们都看得津津有味,最后是在满怀期待"空城计"的到来的情况下结束的。下课铃打响,同学们都恋恋不舍?回味无穷。我以为,这只是学生还迷恋于故事中而已。但万万想不到的是,这时,竟有一位语文水平一般的女同学兴冲冲地跑过来跟我说:"老师,我原来对文言文是又恐惧又讨厌的,但这节课看了这个电影后,我突然开窍了,原来以前他们真的是这么说话的。"
这位女同学的话也突然让我茅塞顿开。何不通过学生喜欢的播放视频的形式来让他们感受文言的魅力呢?这两年,我一直在探讨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好文言文,但是无论我如何充分备课,课堂中采取什么形式,收到的效果都不尽如意。而这位女同学的话立刻让我醍醐灌顶。
于是,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把文言文教学的形式来了个大转身。与其自己一个人在讲台上手足舞蹈?唾沫横飞?大汗淋漓,且吃力不讨好,还不如投学生所好,让学生通过一段段视频来感受文言的魅力!而在讲授古典诗歌时,我则会找来与作者和写作背景相关的视频来,以图让学生能深切体会其中的韵味,有时还会找来一些基调相同的歌曲,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如柳永的《蝶恋花》配上王菲的《我愿意》,李清照的《声声慢》配上邓丽君的《月满西楼》,那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啊!
2.把"满堂灌"转化为给学生自由空间
美国现代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教师就是农夫。"我们语文老师为了让学生学好语文,可谓是操碎了心,磨破了嘴,但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收效还是甚微。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忽略了尊重学生的自我学习。当我们以指导的名义控制课堂?讲述知识时,实际上让学生失去了作为学习主体应有的学习时间?学习过程和言说表达的权利。是的,教师就是农夫,我们所做的就是适时地耕种,适时地浇水,剩下便是守望。因为成长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我们无法替代。
我们应该给学生少一些控制,多一些空间。作为教师,不能给学生情感加盖,思维加盖,而是要给他一个适宜的高度,使其在最近发展区努力达成目标。我们从教学的强势中走下来,由强变弱,适度示弱,让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走向强势。
近两年来,我尝试着在每节课的最后十分钟留给学生自主支配。学生可以复习巩固本节课内容,可以思考反省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做做练习,也可以进行课外阅读等。这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在课堂里得到尊重,实现了自主学习。
此外,我们还要让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成为思维的主人。管子曾说:"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只要经过我们头脑反复的思考,迷惑的大门终将会被打开。但我们的学生真的在思考吗?是在思考真的问题吗?
我曾经看到过这么一个笑话,一个引人深思的笑话。在一个国际夏令营里,老师让孩子们讨论一个问题,题目是:世界粮食匮乏问题。孩子们都不明白这个题目,但原因不同。美国孩子问:"什么是世界?"他太狂了,美国就是一切,不知道美国之外还有世界。非洲孩子问:"什么是粮食?"他太穷了,没有见过粮食。欧洲孩子问:"什么是匮乏?"他太富了,不知道有匮乏这种事。中国孩子问什么呢?――"什么是问题?"这是讽刺中国孩子没有好奇心,不会思考。虽有些夸张,但我们很悲哀地看到事实基本如此。
那么,课堂上应该如何实现让学生自己思考呢?我觉得,关键是要改变我们习惯的串问式的提问方式。
一是给学生质疑的权利。学生不是没有问题,但为何我们的课堂都是波澜不起的呢?就是因为教师没有给学生发问的权利,原本有问题的聪明的学生看清了这一形势,便也佯装无问而退出"问"的舞台。 二是精心设计问题链。问题后面的问题应该是延伸,或是深入,或是激发,如果把课堂上所有问题单列出来的话,它们之间应该是整体的?系统的和富有逻辑性的。三是将问题转化为话题。在教学王维《山居秋暝》一课时,我问了这么一个问题:"你喜欢王维笔下的这种生活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却可连接全文。接着,班里便出现了两个派别——"隐居派"和"城市派"。这两个派别分别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最后,我结合当时的背景和王维的思想性格总结,学生体会到了陶渊明心中对恬静安宁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部分与王维志同道合的同学还立志以后也要过上这样的生活呢!
3.把批评斥责转化为赞赏鼓励
在我刚从事语文教学的时候,我就接触到"鼓励教育""表扬教育"这些专业的术语,但我总是不以为然,怎么可能总是"表扬"呢?学生多捣蛋呀,多厚脸皮呀,多会"信誓旦旦而不思其反"呀!但是经过这些年的磨炼,我才终于有所领悟。
新东方创始人俞洪敏讲到关于如何鼓励孩子的问题,他先讲了一个故事:美国一位普通的学生,他刚上初中时物理成绩很差,只考了8分。物理老师找他谈话,鼓励他下次考上9分。结果那学生考了28分,进步了20分之多。但如果就这么在班上表扬他,其他学生还是会嗤之以鼻,因为28分还是不及格。于是,这位聪明的老师先让同学们给自己做一道减法题,把这次的成绩和上次的相减,然后把分差写在黑板上,并问哪个同学进步最大。结果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是那个同学。这种鼓励方式有很大的激励色彩,从此,那个学生就喜欢上了物理,并最终成为了全世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这是一个成功的以欣赏表扬的方式鼓励学生的教学案例。我也愈来愈多地尝到了这种教学方式的甜头。其实即使是我们本人在工作中,也能体会到别人的鼓励给自己带来的促进,远比一顿批评数落大得多,更何况是我们那些现在自尊心极强的学生呢!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表扬,鼓励是一种真情的鞭策,这些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愉快经历。赞赏是一种美的熏陶,所有学生都希望得到赞赏?信任和鼓励,这样的语言对孩子们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善与美是紧密相连的,"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我们作为-名老师,要时时以饱满的精神?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话语对待学生,这就必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毋庸置疑,语文的魅力是不可估量的,教学方式更是很多样。总之,"教无定法",更多更好的教学方式还有待于我们去发掘。传统的教学方式需要适应新时代学生的要求,作为语文老师,应该选取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多点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多阅读以安放他们迷惘的青春,多点赞赏和鼓励,这样,学生必能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语文的魅力也才得以绽放。
参考文献
[1] 曹东亮;减负增效 切实推进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2011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