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 “支架”的建立与撤出

来源 :教师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vme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构建支架,把学习任务由指导者逐渐转移给学习者,最后撤掉支架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小学生建立合适的“支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支持条件,从而扩展其现有的英语技能和知识,使儿童英语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递进、发展。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小学英语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构建支架,把学习任务由指导者逐渐转移给学习者,最后撤掉支架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的学习,小学生可以主动地构建自己的语言知识体系。本文基于建构主义下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探讨小学英语教师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的作用,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支架”的注意事项。
  一 建构主义下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与支架式教学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最早由瑞士的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的。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认为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知识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同时期的维果茨基创建的社会建构主义学说也认为:学习过程并不单纯是信息的输入过程,而是通过新的信息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及经验,以及学习环境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这个过程即是学生主动地通过知识探索和构建活动,用自己原有的经验对新知识进行认知,构建自己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外界经验的获得都可以称之为“支架”,对过程起指导辅助的作用(吴曼,2010:102)。在建构主义教学中,为了引起学生持续探索的浓厚兴趣, 建构过程所呈现的问题应具有足够的复杂性, 这可能大大超出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使学生的建构活动面临困难, 因此, 教师的帮助是必要的, 特别是要帮助学生把复杂的任务加以分解, 并设计、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为学生持续的建构奠定基础, 这就是所谓的支架式教学。
  Ovando(2003)认为“支架式教学策略是指通过简单的语言、教师的示范、视觉辅助手段与图形、协作学习和动手型学习等方式来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框架支持”。支架式教学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建构性,同时看到成人在儿童学习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需要教师在“教”与“学”中找到平衡点。在儿童英语学习“最近发展区”中,教师作为一位最强有力的支持者,当学生渐渐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教师应逐渐撤掉帮助学生学习的“支架”,直至这一支架被完全撤出,使儿童进入新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最近发展区”不是一个静止的区域,而是随着学习者的进步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当其水平到达一个新的层次,教师就应在其已发展的水平上再予以更高层次的“支架”。在教师的协助下,学生不断增长新的知识水平,使之沿着“支架”不断向上攀登,不断建构一个又一个的“最近发展区”,最终构成自己的语言体系大厦。在小学生外语教学中, 教师在为小学生搭建支架时,首先应考虑其已有的英语水平和学习特点,根据其课堂表现及相关信息,判断他们要完成的语言学习任务与既有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确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其学习,培养其兴趣,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构建更高的“最近发展区”。
  二 “支架”建立的注意事项
  支架式教学模式应当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要求整个教学过程必须保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其起点不应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而应略高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在搭建支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教师角色的转变
  Brown等人在1984年就提出过支架式教学的三部曲:教学开始阶段的预热导入,教师辅助学生进行探索,以及最后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从这个三部曲中可以看出,支架式教学与以前所谈的指导发现法相似,都强调在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的发现,但支架式教学则同时强调教师指导成分的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移。它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在教学中的动态变化,而不是按某种比例做静态的组合(张建伟, 陈琦, 1996)。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传递灌输英语语言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小学生英语学习的辅导者,或者小学生英语学习的伙伴又或者小学生建构语言知识的忠实支持者,而小学生才是语言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英语知识的构建者。
  (二) 支架程度的高低需由教师反复斟酌
  Schinke-Llano 指出,教师“支架”的过度调节(over-regulation)会阻碍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他们提出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对于教师辅助的合理需求和对于这种辅助的不合理要求加以区分(李丹丽,2012:573)。支架式教学强调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的介入时机,因此对于小学生最近发展区内支架搭建的高低,教师需要反复斟酌。教师需要很好地把握小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以及其与小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根据小学生实际的需要和能力,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干预,随时搭建恰当的“支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小学生就成为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技能。通过观察,教师了解小学生的已有语言水平、经验及其兴趣,这为适宜问题情境的创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三) 把握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Cunningham(1992)曾提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的基础。因此,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在支架式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节。这些思想也是与维果茨基对于社会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重视以及“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是一致的。 正如搭建支架需要铆钉、扣件一样,促进小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可以为教师“支架”的搭建提供便利,使小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获得更加全面和丰富。   互动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尤其在“搭建支架”时,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显得十分重要。通过互动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重新审视学习任务的预设目标,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互动交流,教师可以设置支架的定位,选择搭建的方式,确定介入的时机,调控学生的学习进程,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 “支架”需要适时撤出
  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着教学,使学生掌握和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这种掌握和内化是与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相一致的,但是,一旦他获得了这些技能,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张建伟, 陈琦, 1996)。这个时候,适时地撤除支架可以帮助小学生顺利地从当前语言学习水平层向更高的水平层攀爬。重视“支架”的搭建正是为了促进学生“现有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转化,使学生“已有”的经验成为获得“新经验”的基础。而根据前面提到的Brown的支架式教学三部曲,最后一步是需要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教师提供学习支架的目的是为了撤走支架,使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的控制权。何时撤离支架要掌握好“火候”,如果过早撤走支架,不但收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狄克森就反对将支架一次撤清或者过早地撤掉,他认为在儿童学习活动中过早地撤掉支架将导致难以治愈的“智力伤害”(刘杰,2010:69)。由于小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不一,英语教学活动中的支架也应有层次之分,用以帮助学生建构不同层次的语言知识和能力。只有当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和经验之后才能将支架完全撤走。在课堂教学中同一支架还需要反复搭建,直至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为此。
  结语:
  在英语学习中引入支架式教学,要求教师先明确教学目的和内容,确立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辅助小学生、搭建教学“支架”,在支架下进行教学,最终撤出“支架”。通过支架式教学能让小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称中去,体验逐步获得知识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丹丽,二语课堂互动话语中教师“支架”的构建[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2012,44(4):573.
  [2] 刘杰,支架式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6(3):69.
  [3] 吴曼,支架式教学模式原则浅谈[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 26(4): 102.
  [4] 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80.
  [5] Cunningham,D?J. Assessing Constructions and Constructing Assessments:A Dialogue [C]. //T.M.Duffy&D.H.Jonassen. Constructiosm and the Technology of lnstruction: A Conversation.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992: 35-44.
  [6] Ovando,C.,Collier,V.,Combs,M.Bilingual and ESLclassrooms:Teaching multicultural contexts(3rd ed.)[M].Boston:McGraw-Hill,2003:345.
  注:本文由天津师范大学校教育基金资助,项目名称:“最近发展区”理论下的小学英语教学研究,项目编号:52X09031
其他文献
【摘要】自主学习已成为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作为一种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而且是其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的基础。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为此,本文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
期刊
语文内容丰富多彩,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最有情趣的学科。鉴于与生活联系的特殊性,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 、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 。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语文教学要充分展示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
期刊
【摘要】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等都具有
期刊
【摘要】作为数学教师,如果能够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技能,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通过对多媒体技术和数学学科的整合来优化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数学教学;学习兴趣  新课程学习中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的内在动力,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聚精会神的听课,兴趣就成为他们重要的动力源泉。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能否想方设法,激发
期刊
【摘要】情感教学冲破了传统的教学样式,给学生尽情表达的,与人交往合作,自觉参加活动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情感;创新;评价  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和考虑认
期刊
【摘要】学校安全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前提和保障,如何抓好学校安全管理,是每所学校、每位校长思考的课题。学校安全工作一直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关系到社会稳定、教师队伍安定团结、学生人身安全的重要工作。因此,各学校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以落实“办社会满意的学校”和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有关要求为中心,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从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强化
期刊
创造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没有创造,人类就不会进步。在现实的生活和实践中许多客观事实都证明了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主要是科技领域的竞争,科技领域的竞争又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国家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摹仿和抄袭。”这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可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多么重要。下面,本人就结合个
期刊
根据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更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狭隘的教学情境,淡化甚至扭曲了激趣教学的初衷,降低了数学教学的实效。究竟如何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呢?我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有“吸引力”,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一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  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教育的力量就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区别对待地
期刊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爱因斯坦曾说过:“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情感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丰富而健康的情感是人们精神生活得以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人类的情感,就没有人类对真理的探求”。这就说明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不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