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主学习已成为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作为一种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而且是其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的基础。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为此,本文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还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小学语文课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角色,给予学生足够的表现机会,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小学生在语文课上自主学习形式多样,但都体现在做课堂的小主人。如在语文课上自学生字词,敢于提出问题等等方面,这也是我们教师重点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当今社会素质教育已经广泛推行,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摒弃施教者的主观意想和所谓的“师道尊严”,摒弃知识权威的高姿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改变真理代言人的角色,变教导为诱导,想尽办法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创造各种学习机会,诱发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真正做到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不同观点,认真倾听并适时地予以启发和诱导,引导学生自己去验证、去探索、去获得真理,建立新型的合作型师生关系。
如在《最大的麦穗》教学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己制定学习目标。首先,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接着,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提出的问题。随后,笔者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哪个问题值得研究。对一些相对容易的问题,让学生当堂合作解决;对一些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以商量的口吻,征得学生同意后,建议学生在课后自己去探求答案;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花大力气研究,联系实际,合作解决。最后,通过师生之间互动交流、梳理,让学生自己确定了学习目标,为接下来的精读感悟做好准备。
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新知,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又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民主和谐的友好关系。
第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趣味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的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笔者认为,通过图片情景的创设,既给了学生直观的认识,又引发了他们的探究的欲望。另外,除了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还可以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下面还是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课前利用音乐渲染了悲哀的气氛,使学生融入情景中去。然后请学生想象,假如你在这种情景之下,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看法,由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不用我教授,学生也能体会到人们悲痛的心情和对总理的热爱。
第三,指导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学法引导,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学,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单位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在教学中,要改变学习的被动状态,有意识在教给学习方法,使学生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如《高大的皂荚树》这篇课文,是一篇教会学生自学写作的好范文,在教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们同样应注重学法的指导。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指导学生学习第一大段,分四步进行学法的指导。首先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分清写皂荚树时用得最多的是什么样的词,把它找出来,其目的是让学生抓住特点。然后再细读课文,找出能表现皂荚树春天十分美丽这一特点的好词佳句进行品析。最后放声朗读,体会感情。学完这段之后我让学生总结一下刚才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快就可以总结出来,即:初读、分析层次;再读,抓住特点;细读,品词析句;朗读,体会感情。掌握了学法后就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二大段,并要求学生把这种学习方法运用到以后的自学中去。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法,指导学生学会不同的学习方法,其目的之一在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授之以渔,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多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说的训练。还可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例如我在教学《小马过河》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自制头饰、道具,进行故事情节表演。小组间再展开比赛。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最后师生再共同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小组。因为要表演,学生得仔细揣摩小动物们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从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在语文教学中不仅采用演还采用访一访。因我校有小记者团,那么作为教师就应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如教学《我们成功了》,在课文结束前,我让学生介绍你曾做过哪件事获得了成功,并选四位同学当小记者,对介绍的同学进行访问,向他们提出:“取得成功时的心情。”并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质疑。这样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思维应变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第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自主学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达到发展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目的,还必须使学生养成三种学习习惯,即倾听的习惯、质疑的习惯、合作的习惯。
1.养成关于倾听的习惯。“乐于倾听”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个学习习惯。在一年级第二册的教材上就有体现。在学生上课时,他们要倾听老师的讲解、提问,还要倾听同学的交流、发言;要针对别人的意见作进一步的研究或质疑,前提是在别人发表意见时要虚心倾听。因此,课堂交流时,教师首先应专注倾听,做学生的楷模;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当同学在发言时,教师要激励学生认真听、认真想,并采用一定的“诱导模式”。比如:“他(她)读得怎样?”“这样回答全面吗?为什么?”这样将学生推上评判席,逐步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
2.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因此,教师除了做到上述“两个尊重以外”,首先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问”的空间,提供“问”的机会,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要积极评价,并提供导向,要发展深层次的、新颖独特的问题,这样学生由模仿到接受、由发展运用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便会逐步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
3.养成善于合作的习惯。教师经常通过研究讨论的学习实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活动是在相互研究讨论的合作中完成的。要想取得学习的成功,离不开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学习中要训练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通过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
第六 注重提高学生自我监测的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都会作出评价,评价形式主要有测试、默背、听写、提问等。要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作出评估,还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估。可以通过定期写学习心得或小结、考试后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自我监控的学习能力。教师还要定期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摸底,一月或半学期引导学生回忆该段时间语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收获,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经验,并给予相应的评价,为制定下一阶段的教学目标作好铺垫。每次中考、末考后,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自我分析错误原因,找出解决办法,消除学生对错误的消极心理,给学生提供自我分析的机会。总结得失、分析原因之后,就要确定下一步学习的目标。这个目标并不是教师来给学生拟定,而是教师在之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拟定,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不断强化学习的动机。当然,作为教师也不能让学生盲目地确定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因为语文对于小学学生来说是一门基础中的基础学科,所以在制定目标时,教师要给予建议,并审阅学生拟定的目标,给予具体的修改意见。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巧妙引导,善于指导,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迅速提高。这样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需要合理的引导,需要教师的耐心与爱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吴春兰,庄家来.语文课中多途径地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第11期
[3] 郑国民,冯伟光,沈帼威.语文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与基本 特征[J].语文建设,2002
[4] 黄卫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N].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2007-6-20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还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小学语文课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角色,给予学生足够的表现机会,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小学生在语文课上自主学习形式多样,但都体现在做课堂的小主人。如在语文课上自学生字词,敢于提出问题等等方面,这也是我们教师重点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当今社会素质教育已经广泛推行,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摒弃施教者的主观意想和所谓的“师道尊严”,摒弃知识权威的高姿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改变真理代言人的角色,变教导为诱导,想尽办法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创造各种学习机会,诱发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真正做到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不同观点,认真倾听并适时地予以启发和诱导,引导学生自己去验证、去探索、去获得真理,建立新型的合作型师生关系。
如在《最大的麦穗》教学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己制定学习目标。首先,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接着,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提出的问题。随后,笔者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哪个问题值得研究。对一些相对容易的问题,让学生当堂合作解决;对一些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以商量的口吻,征得学生同意后,建议学生在课后自己去探求答案;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花大力气研究,联系实际,合作解决。最后,通过师生之间互动交流、梳理,让学生自己确定了学习目标,为接下来的精读感悟做好准备。
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新知,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又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民主和谐的友好关系。
第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趣味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的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笔者认为,通过图片情景的创设,既给了学生直观的认识,又引发了他们的探究的欲望。另外,除了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还可以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下面还是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课前利用音乐渲染了悲哀的气氛,使学生融入情景中去。然后请学生想象,假如你在这种情景之下,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看法,由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不用我教授,学生也能体会到人们悲痛的心情和对总理的热爱。
第三,指导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学法引导,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学,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单位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在教学中,要改变学习的被动状态,有意识在教给学习方法,使学生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如《高大的皂荚树》这篇课文,是一篇教会学生自学写作的好范文,在教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们同样应注重学法的指导。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指导学生学习第一大段,分四步进行学法的指导。首先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分清写皂荚树时用得最多的是什么样的词,把它找出来,其目的是让学生抓住特点。然后再细读课文,找出能表现皂荚树春天十分美丽这一特点的好词佳句进行品析。最后放声朗读,体会感情。学完这段之后我让学生总结一下刚才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快就可以总结出来,即:初读、分析层次;再读,抓住特点;细读,品词析句;朗读,体会感情。掌握了学法后就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二大段,并要求学生把这种学习方法运用到以后的自学中去。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法,指导学生学会不同的学习方法,其目的之一在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授之以渔,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多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说的训练。还可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例如我在教学《小马过河》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自制头饰、道具,进行故事情节表演。小组间再展开比赛。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最后师生再共同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小组。因为要表演,学生得仔细揣摩小动物们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从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在语文教学中不仅采用演还采用访一访。因我校有小记者团,那么作为教师就应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如教学《我们成功了》,在课文结束前,我让学生介绍你曾做过哪件事获得了成功,并选四位同学当小记者,对介绍的同学进行访问,向他们提出:“取得成功时的心情。”并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质疑。这样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思维应变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第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自主学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达到发展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目的,还必须使学生养成三种学习习惯,即倾听的习惯、质疑的习惯、合作的习惯。
1.养成关于倾听的习惯。“乐于倾听”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个学习习惯。在一年级第二册的教材上就有体现。在学生上课时,他们要倾听老师的讲解、提问,还要倾听同学的交流、发言;要针对别人的意见作进一步的研究或质疑,前提是在别人发表意见时要虚心倾听。因此,课堂交流时,教师首先应专注倾听,做学生的楷模;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当同学在发言时,教师要激励学生认真听、认真想,并采用一定的“诱导模式”。比如:“他(她)读得怎样?”“这样回答全面吗?为什么?”这样将学生推上评判席,逐步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
2.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因此,教师除了做到上述“两个尊重以外”,首先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问”的空间,提供“问”的机会,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要积极评价,并提供导向,要发展深层次的、新颖独特的问题,这样学生由模仿到接受、由发展运用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便会逐步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
3.养成善于合作的习惯。教师经常通过研究讨论的学习实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活动是在相互研究讨论的合作中完成的。要想取得学习的成功,离不开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学习中要训练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通过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
第六 注重提高学生自我监测的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都会作出评价,评价形式主要有测试、默背、听写、提问等。要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作出评估,还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估。可以通过定期写学习心得或小结、考试后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自我监控的学习能力。教师还要定期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摸底,一月或半学期引导学生回忆该段时间语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收获,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经验,并给予相应的评价,为制定下一阶段的教学目标作好铺垫。每次中考、末考后,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自我分析错误原因,找出解决办法,消除学生对错误的消极心理,给学生提供自我分析的机会。总结得失、分析原因之后,就要确定下一步学习的目标。这个目标并不是教师来给学生拟定,而是教师在之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拟定,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不断强化学习的动机。当然,作为教师也不能让学生盲目地确定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因为语文对于小学学生来说是一门基础中的基础学科,所以在制定目标时,教师要给予建议,并审阅学生拟定的目标,给予具体的修改意见。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巧妙引导,善于指导,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迅速提高。这样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需要合理的引导,需要教师的耐心与爱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吴春兰,庄家来.语文课中多途径地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第11期
[3] 郑国民,冯伟光,沈帼威.语文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与基本 特征[J].语文建设,2002
[4] 黄卫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N].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2007-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