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视障儿童的语文体验式教学策略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5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视障儿童语文学习中,体验式教学以其亲历性、情境性与补偿性的显著优势,对提高视障兒童的语文学习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当通过身体体验、实物体验以及角色体验的方式,积极开展体验式教学,提高视障儿童语文学习效果。
  【关键词】视障儿童;语文教学;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科目,是学生重要的交际工具。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针对视障儿童的语文教育,不仅要强化基础知识的培养,更需要通过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教育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认知世界,丰富情感和文化、弥补学生视觉上的缺陷,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体验式教学在视障儿童语文教育中的运用,亲历性、情境性和补偿性的特征,能够有效地突破视障儿童语文学习上的困难,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为基础,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领悟、建构知识,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针对视障儿童的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针对视障儿童的生理特点,通过恰当的体验教学手段,通过刺激视障儿童听觉、触觉、味觉等,促使视障儿童掌握知识和技能,丰富情感,把握生命的内涵和意义,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体验式教学运用于视障儿童语文教学的适用性
  (一)亲历性
  体验式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亲历性,是通过视障儿童的亲身体验、亲自参与最终达到掌握知识技能目的的有效方式。我们知道,视障儿童由于受到视力残疾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缺乏视觉体验,而视觉体验的缺失,严重束缚了儿童的想象力、思维能力。体验式教学运用于视障儿童的语文教学,可以有效地弥补其视觉障碍的缺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丰富的体验活动,刺激儿童的听觉、触觉等,通过亲身经历的活动,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适用于视障儿童的语文教学。
  (二)情境性
  体验式教学一般是以特定的教学情境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而言,教学情境对普通儿童重要,对视障儿童更加重要。正是因为视障儿童的视觉障碍,使得他们的一切思维都只能依靠听觉、触觉和想象。而体验式教学的情境性弥补了视障儿童视觉掌握的缺陷,丰富的教学情境,可以让视障儿童“看”到景色,听到声音,刺激儿童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补偿性
  体验式教学通过刺激视障儿童其他感官如听觉、触觉等,有效地弥补其由于视觉器官损伤的不足,具有补偿性。在这里,笔者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体验式教学的补偿性不是完全式的,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是能够从某种程度弥补视障儿童的学习障碍与不足,促使视障儿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三、体验式教学运用于视障儿童语文教学的对策
  (一)以身体体验为主的体验式教学
  视障儿童由于受到视力障碍因素的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方向认知困难的现象。对盲人学生而言,盲文的摸读规则是从左向右,而书写则是从右向左,正是因为书写和摸读方向的差异,导致很多视障儿童在书写的过程中极易受到摸读规则的干扰,发生方向的混淆。笔者在指导学生书写的过程中,通过身体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正确区分了盲文摸读与书写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主要是以学生的右手为媒介,通过让学生放平、翻转自己的右手,感知盲文的摸读方向和书写方向(基于篇幅限制,笔者不再赘述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笔者一方面通过语言的描绘让学生感知;一方面让学生结合手心、手背的翻转,让学生直观体验,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以实物体验为主的体验式教学
  以实物体验为主的语文体验式教学,主要是通过刺激学生的触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笔者执教的《画杨桃》一课为例,课文讲述的是作者根据自己所看到的,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而引发了同学的一片笑声。而教师则通过这件事教育学生懂得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实事求是。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由于视障儿童对杨桃的直观认知缺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实物的杨桃,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触摸杨桃,感知杨桃的形状、气味等,建立对杨桃的直观形象认知。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方位触摸杨桃,学生发现:不同角度触摸所形成的形象认知是不同的。由此引申出文章大意,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内容的理解。
  (三)以角色体验为主的体验式教学
  角色体验又称角色扮演法,是体验式教学法的一种常用方法。对视障儿童而言,角色体验式的体验式教学法,对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为例,由于该文年代悠久且是早期白话文,视障儿童在学习该文时,存在一定的理解和认知障碍。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主要是通过“以读为本、角色体验”的方式,通过语言的描绘,让学生扮演课本中的人物形象,引发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文本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视障儿童因其身体的特殊性导致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体验式教学以其亲历性、情境性与补偿性的显著优势,将其适用于视障儿童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视障儿童语文教学中,应当通过身体体验、实物体验以及角色体验的方式,积极开展体验式教学,提高视障儿童语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周龙兴.宋进喜.体验的教育学意义与学习主体的确立[J].上海教育科研,2002(4).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文本的内容不是面面俱到的,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了解甚至掌握相关的空白知识,这就需要运用补白的艺术。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从巧用文章背景补白、巧用基础训练补白、巧用细节鉴赏补白、巧用结尾想象补白等四个方面,探讨语文教学中如何巧用补白艺术,增强学生对文本理解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关键词】补白;背景;基础训练;细节鉴赏;结尾想象;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所进行的课程改革,越来越多新的教学方式被应用到了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为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本文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系统性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初中语文的系统性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系统性;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重视课文前的提示  
【摘要】一切学习都是需要自觉性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学生只有拥有自主学习能力,才会在课上和课下都可以进行有效的学习,本篇文章主要就是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以往教学经验给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直以来,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
【摘要】学校是教书育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课堂是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中老师能否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直接决定学生的智力与潜能开发状态,更会影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状态。因此,想要有效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最终目的,就需要老师深入浅出的将讨论法这一创新教学方式运用到教学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将讨论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意义进行全面性展示。  【关键词】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