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要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教师就必须不断地优化组织学生学习的形式,使之最大程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兴趣
1 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的“生活味道”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颖有趣的引入课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2 运用有效的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感受数学的“抽象之美”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观察、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先予启发,让学生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规律,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密切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如有位教师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时,呈现了这样的情境: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尽可能少吗?对此引导学生进行分类研究。对学生的不合理分类,教师要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策略,要予以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按照三角形的“边、角”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①一个条件:一角,一边。②两个条件:两角; 两边;一角一边。③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实践证明,教师的适时引导和适当点拨,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有效率的学习。
3 在自主学习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布鲁纳曾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变抽象为具体,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有效学习。让学生在亲历中获得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中,多数老师都会采用演示法引导学生学习新知,但还是老师讲的多,动得多,往往没有留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而一位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先是指导学生画出一个底20厘米,高10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用剪刀剪下。然后提出能否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换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接着是学生的小组合作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只是适时的点拨、引导、合作,没有太多的示范和言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每人手中拿的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他们的形状不一定相同,但能拼成相同的长方形,对知识有了深层的感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因此,在数学的学习活动中,老师应当转变角色,赋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动手操作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民主平等、信任、宽容的氛围中探索新知、点燃智慧、树立信心,感受数学的魅力,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4 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享受数学的“成功乐趣”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识结构必然多元化、个性化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和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的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的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努力改正、争取进步,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例如:在教授解方程组:①x+y7②3x+y17,大部分学生把两个方程相减先消去y,有一位同学却想出先把第二个方程变化为2x+(x+y)17,再由第一个方程x+y7代入得2x+717。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当学生在学习上哪怕是点滴进步也要给予热情鼓励。不同的学生表达语言不同,不管是否加以严密,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加以引导,逐步严密化。让学生创设展示自己探究成果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自己学习的热情,享受数学学习的“成功乐趣”。 关注差异,鼓励不同的学习历程,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教学行为必须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的总目标,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兴趣
1 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的“生活味道”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颖有趣的引入课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2 运用有效的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感受数学的“抽象之美”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观察、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先予启发,让学生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规律,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密切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如有位教师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时,呈现了这样的情境: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尽可能少吗?对此引导学生进行分类研究。对学生的不合理分类,教师要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策略,要予以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按照三角形的“边、角”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①一个条件:一角,一边。②两个条件:两角; 两边;一角一边。③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实践证明,教师的适时引导和适当点拨,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有效率的学习。
3 在自主学习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布鲁纳曾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变抽象为具体,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有效学习。让学生在亲历中获得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中,多数老师都会采用演示法引导学生学习新知,但还是老师讲的多,动得多,往往没有留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而一位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先是指导学生画出一个底20厘米,高10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用剪刀剪下。然后提出能否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换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接着是学生的小组合作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只是适时的点拨、引导、合作,没有太多的示范和言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每人手中拿的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他们的形状不一定相同,但能拼成相同的长方形,对知识有了深层的感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因此,在数学的学习活动中,老师应当转变角色,赋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动手操作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民主平等、信任、宽容的氛围中探索新知、点燃智慧、树立信心,感受数学的魅力,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4 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享受数学的“成功乐趣”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识结构必然多元化、个性化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和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的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的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努力改正、争取进步,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例如:在教授解方程组:①x+y7②3x+y17,大部分学生把两个方程相减先消去y,有一位同学却想出先把第二个方程变化为2x+(x+y)17,再由第一个方程x+y7代入得2x+717。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当学生在学习上哪怕是点滴进步也要给予热情鼓励。不同的学生表达语言不同,不管是否加以严密,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加以引导,逐步严密化。让学生创设展示自己探究成果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自己学习的热情,享受数学学习的“成功乐趣”。 关注差异,鼓励不同的学习历程,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教学行为必须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的总目标,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