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柳树湾召庙的清代壁画

来源 :大众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xi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6—11月,在配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准格尔旗福路塔墓地考古发掘工作期间,鄂尔多斯博物馆工作人员利用闲暇时间对位于柳树湾村境内的一处古代召庙进行了初步调查。召庙虽已破败,但其建筑主体尚在,建筑外表有精美的砖雕、木雕及铁艺构件,各殿内保存有多幅较完整壁画。根据召庙殿堂的建筑风格、壁画内容、绘画技艺、人物造型等分析,柳树湾召庙及壁画应为清代晚期的作品。壁画主要为藏传佛教内容,与以往发现的内蒙古境内召庙壁画有不同之处。


  召庙坐东向西,东西全长约26米,南北宽约16米,现有前殿、后殿、南偏殿、北偏殿和伙房等建筑主体。前殿和后殿为主殿,平顶抬梁式建筑,面积较大,后殿原为二层建筑,后遭破坏。南偏殿和北偏殿为次殿,位于前殿和后殿中间的南北两侧,面积较小,为人字坡顶椽柱式建筑。南、北偏殿近前殿的一侧均开一偏门通于外部。前殿、后殿与南偏殿、北偏殿之间为一方形小院落。召庙除殿堂外,四周未见围墙,在前殿西北方向约35米处保存有伙房建筑1座。伙房为平顶连间式建筑,共12间,墙面未见砖雕等装饰。“文革”时期,召庙遭到严重破坏,后衰落废弃。
  壁画分布及内容
  壁画在召庙的前殿、后殿、北偏殿、南偏殿均有分布。据初步统计,壁画共20余幅,可分为佛尊背光、幔帐、骷髅穗、水波纹、火焰纹、船形图、八宝图等题材。除壁画外,还在各殿内椽柱表面漆绘有复杂而精美的图像。
  前殿
  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五檩,南北宽约8米,东西长约10米,殿内中部立柱,分别以5根立柱支撑横梁。殿内壁画绘于四面墙体的上缘,主要为幔帐、骷髅穗和船形图。前殿西、南、北三壁上缘绘幔帐和骷髅穗,内容一致,相互衔接,又以西、南两壁幔帐图保存较好,而北壁则脱落严重;东壁门框上部绘船形图。


  前殿幔帐图画幅较大,绘画亦较复杂,画面为上下三重的垂叠式结构,并有布匹摆动的褶皱造型,三层褶皱上下对应。幔帐图案自上而下为蓝、绿、红三色,幔帐最上端以蓝色的长条边框封边。
  骷髅穗形图与幔帐图相互对应,幔帐与横梁下额相交处即设一骷髅穗形图,南北山墙各5幅,共10幅。画面基本相同,均由三部分组成,上部绘蓝色云头,两侧以蓝色如意结下垂红色丝坠,中部绘粉白色骷髅,瞠目血口,下部则以蓝、绿、红、白四色绘长穗坠。


  船形图绘于前殿东壁、通于后殿的门额之上。画面有些漫漶,右侧脱落较重。画面分上下两层,均以石绿绘制,上层亦为两重结构,大体呈云朵状,线条婉转流畅,下层画面整体呈船形或刀身形,左侧尖首甚锐,起脊而下,下缘弧直。因船形图漫漶较重,整体画面表意不明。
  后殿
  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四檩,平面呈方形,边长约8米。壁画绘于四周墙体,但脱落甚重,主要为幔帐图和佛尊背光图两大类。幔帐图主要见于西壁,保存较多;东、南、北三壁因地仗脱落后补修,是否存在幔帐图,情况不明。南壁和北壁墙面中部分布有4幅佛尊背光图案,初辨有8幅,但图案保存状况不佳,近西壁位置的1幅破坏最重,其余相对较好。
  后殿幔帐图亦为上下垂叠式结构,共五层,相互错落,单块造型呈圆角长方形,上下层次画面依次减小。幔帐图自上而下为白、蓝、绿、赭、黄色五种层次,共同构成层理结构复杂、色彩艳丽的围墙幔帐。


  佛尊背光图案对称分布于南北两侧墙壁。南壁画面保存相对较好,自东向西共4幅图像,大小、造型基本相同,平面均似上弧下方的椭圆形状。第1幅上部绘绿色头光,中部绘黑色身光,边缘点缀白色圆点,两侧绘红色海水状或花瓣状装饰,造型繁缛,线条婉转流畅,并于装饰图像中部绘等距的蓝、绿双色宝石点缀。第2幅上部绘蓝色头光,其下大部绘黑色身光,边缘亦以白色圆点装饰,身光外侧以宽红彩勾廓且涂底,并等距绘波曲长墨线,飘逸而动感,给人以绒毛般的感觉。第3幅与第1幅画面基本相同,第4幅与第2幅基本相同,不再赘述。北壁佛尊背光图案与南壁一一对应,即自东向西第1幅与南壁第1幅對应相同,第2幅与南壁第2幅对应相同。


  北偏殿
  北偏殿较小,面阔一间,中开一门,平面呈方形,边长约4米。壁画主要分布于殿外屋檐和殿内壁两处。屋檐下的壁画为木结构彩绘画,皆为佛教八宝形图案,分隔绘画,独立成图。八宝形图案共五幅,但脱落漫漶较重,可辨有双鱼、圣水壶、五色宝石、如意结等佛教法器。殿内墙壁壁画主要绘于东、西两壁,东壁主要为幔帐图,与西壁相对,西壁主要有幔帐图、水波图、火焰图,北壁因墙体塌毁较重,壁画不明,南壁未见壁画。
  北偏殿幔帐图与后殿基本相同,亦为五层结构的垂叠式,造型上,上部两层与下部三层略有差别,上部平面似窝角长方形,下部平面呈圆角长方形,且形态较小。每层用色不尽相同,依次为黄、蓝、绿、白、红等色。
  水波图、火焰图绘于北偏殿西壁偏北位置,二者相邻,左侧水波图整体呈拱洞状,以蓝色绘连续的内卷状海水图像,水头飘逸向上,生动形象。右侧火焰图亦呈圆形拱洞状,以赭红色绘燃烧的火焰形物象,画面下部被泥渍覆盖,内容不甚明了。根据两幅图像的大小、形态,推测图像应亦属于佛尊背光题材,其前方原可能塑有金刚造像。


  南偏殿
  南偏殿与北偏殿相对,亦为小型殿堂,大小形制相同,即面阔一间,中开一门。壁画内容与北偏殿相似,亦分布于屋檐处和殿内墙壁两处。屋檐处的壁画为佛教八宝形图案,共5幅,属木结构彩绘画,漫漶亦较重,可辨有宝伞、法轮、法螺、摩尼寶珠等法器。殿内墙壁画面亦为幔帐图案,主要分布于东、西两壁的上缘,北壁地仗脱落情况不明。幔帐图案与北偏殿幔帐完全一致,不再赘述。


  壁画价值
  寺庙壁画是我国古代壁画艺术的重要类别和组成部分,在东汉到清代 1800 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自然和人为的损毁、近代外国列强的掠夺,使壁画所存无几。(杨蕊《洛阳洞真观壁画及保存现状》)柳树湾召庙壁画是近年来鄂尔多斯地区发现的又一处保存较好的寺庙壁画遗存,与境内的准格尔召、乌审召、道亥召、乌兰陶勒盖庙共同构成了多彩的寺庙壁画艺术,反映出鄂尔多斯地区活跃而广泛的佛教文化。柳树湾召庙壁画与以往发现的召庙壁画在画面内容、画风等方面有很多不同,代表着独特的宗教艺术内涵,特别是大幅的佛尊背光图案及连续的骷髅穗形象尚属首见,目前未见于同时期的召庙内,弥足珍贵。同时,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繁缛精细的砖雕、绚丽而神秘的木构彩绘等同样是鄂尔多斯地区难得而罕见的艺术形象,极具艺术价值。柳树湾召庙及其壁画对研究鄂尔多斯的清代历史、社会、生活、文化,尤其是对研究清代蒙古民族聚居地区的藏传佛教普及、信仰及宗教礼仪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柳树湾召庙是近年来发现的又一处重要的清代寺庙,其建筑本体及殿内壁画都极大丰富了鄂尔多斯地区的历史文化。现召庙附近散落几处住户,由喇嘛后人负责照看,殿堂虽然已经破败,但香火未断,逢年过节附近村民偶去烧香祈福。据庙内喇嘛后人介绍,柳树湾召庙因位于准格尔旗东部,当地俗称“东召”,与准格尔旗西部准格尔召镇境内俗称“西召”的准格尔召齐名,盛时僧侣众多,香火旺盛,规模可见一斑。然而,受自然、人文、历史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召庙殿堂及壁画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并且日益严重的壁画病害也时刻威胁着壁画的安全。如何引起有关部门及社会的日益重视,对寺庙建筑进行妥善修缮,并强化壁画的保护修复和日常养护,能够最大地发挥出其内在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对柳树湾召庙、殿堂壁画尤为重要。


  附记:柳树湾召庙及壁画的调查得到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胡春柏老师的大力支持,文章写作过程中原内蒙古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的杜晓黎老师进行了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李双先生对文章线图进行了绘制。在此,向以上几位先生表示感谢。
  (作者高兴超为鄂尔多斯博物馆壁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国兴为鄂尔多斯博物馆修复部主任、馆员)
其他文献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有一件久负盛名的青铜器——人面盉,这件商代晚期的器物,整体为圆形,器腹外鼓,下垂,有流,敛口,盖作人面形,形制极为独特,风格谲奇怪异,尤其是夸张的人面,格外引人注目,体现出神秘气息,为目前所仅见。  出土与流传  这件人面盉最早著录于黄伯川的《邺中片羽· 三集》(1944年影印本),陈梦家1944—1947年在美国所收集的殷周青铜器资料中也有这件人面盉。据贾文忠的父亲贾玉波回忆
期刊
文博系统评聘职称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有评委不认可考古报告为学术成果的情况。我在选编《三水集——许永杰考古文存》的最后,舍弃了几篇由我执笔的考古发掘报告。原因不是我认为此类文章不属于考古学论文,而是因为发掘报告虽为个人执笔,但却是集体成果。  前辈考古学者是把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当做考古学论文的。  前辈考古学者是把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当做考古学论文的。1987年出版的《裴文中史前考古学论文集》收录12篇文章
期刊
邱家庄墓地位于运城闻喜县桐城镇邱家庄村北约100米的鸣条岗东端。该墓地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的一部分,南距上郭古城约1.4公里。根据以往考古勘探和发掘结果判断,邱家庄墓地为东周时期的一处大型墓地。  2018年11月—2019年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一座大型墓葬。该墓墓上有夯土建筑基址及由板瓦和筒瓦组成的护坡,墓上夯土建筑基址东西宽2
期刊
有学生在网络课堂发问:老师,在没有或缺少文字的史前和夏商周时期,考古学家主要依据考古遗迹遗物来试图重建古代社会历史,这当然很重要。可是秦汉及以后的历史时期已经有了大量文献,还需要考古学吗?历史时期考古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和文献记录的历史相比会有大出入吗?  这样的提问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我的答复如下:  人类是地球上唯一能够创造和拥有“文化”的动物。人类创造的“文化世界”包含什么?我以为主要有五个方面
期刊
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浚县辛村遗址作为20世纪30年代进行过科学考古发掘的西周墓葬,其知名度不亚于安阳殷墟。但作为地名,鲜有人知晓辛村之“辛”实为“新”。爬梳各类史料,“新村”为主流。“辛”与“新”,同音而生,相伴而混用,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该区域历史传说、安阳殷墟发掘所引发的世人对商周文明关注的时代大背景有关。  第一阶段:20世纪官方主流“新村”  辛村位于京广线以西,紧邻淇河,今天属鹤壁市淇滨区
期刊
2001年10月14日,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任家庄抢救性清理唐墓时,编号为M1的唐墓出土了一方墓志并盖。志盖为盝顶状,中间“范君墓志”4字,篆书。四周阴线雕刻有三层四组相同的缠枝花卉图案,纹饰精美。字之间饰相同的连心形图案,盖正中有铁环穿系留下的孔。志石方形,边长52厘米。志文楷书,阴刻,竖行,字25行,行25字,共计625字,字与字中间有界格。志主范词卒于唐万岁登封元年(696年)腊月四日
期刊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过早地为这一年打上了一层无法更改的底色。我们身处的“金字塔国度”也受到了一定的波及。3月底,埃及政府宣布停飞国际航班,并且开始实施宵禁政策。好在埃及国内的疫情仍处于可控范围内,并未进一步实施“禁足”措施。我们与同事们不得不在岗位上多停留几日,只是我们的工作地点有些不同,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太阳神庙—卡尔纳克(Karnak)。  开罗向南约650公里,是位于上埃及的古都
期刊
横枝岗地处广州古城东北郊、白云山南,距广州古城中心直线距离约3公里。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9年7月—2020年1月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59座,其中汉代墓葬12座、晋至南朝墓葬13座、唐代墓葬2座、宋代墓葬1座、明代墓葬5座,以及清代墓葬26座,出土陶器、青铜器、铁器、珠饰等文物500余件(套)。  汉代墓葬均为竖穴木椁墓,时代从西汉晚期到东汉。墓室内棺椁不存,随葬器物丰富,以陶器居
期刊
万州天生城和云阳磐石城相距约35公里,二者具有相似的地貌环境,同时还有紧密的历史渊源,尤其是都曾在南宋时期作为“抗蒙山城体系”的一部分而名垂青史。近年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针对天生城和磐石城开展了多次考古调查、试掘和发掘工作,对这两处城址有了比较全面和清晰的认识。  地貌环境  天生城,亦称天城山、天子城,南临苎溪河与长江交汇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城所处地貌是一处独立的山体,山顶主体面
期刊
古埃及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文字的民族之一,早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古埃及人就已经发明文字。到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的文字形成了结构比较复杂的象形文字体系,常用的文字符号有700多个。在古代埃及,要学会使用象形文字,非经长期严格训练不可。在这种情况下,写字就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掌握书写技能成了极少数人的特权。古代埃及能读书写字的人被称为“书吏”(scribes),他们在官僚机构中起有重要的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