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胜之道,在于制心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yua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中计夺天荡山”,写的是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之战。此战役发生在建安23年(公元218年),当时镇守汉中的曹操之弟曹洪,派大将张郃进攻巴西,巴西守将张飞出迎,初次交锋,张郃虽然知道张飞有万夫不当之勇,但总觉得他是一勇之夫,不足为惧,谁知张飞却用计将他打得溃不成军。张郃只好在隘口,,坚守不出,以激怒张飞,张飞性格暴躁,多次搦战,敌人五十多天不出。张飞饮酒,酒醉之后便坐山前辱骂,张郃以为张飞醉了,便下山劫寨,见张飞端坐寨中,一枪刺倒,却是一个草人,情知中计,想撤兵时,早被张飞围住,不但损兵折将,还被张飞夺去了寨栅,最后,张郃三万人马损失净尽,只身步行逃回南郑。曹洪大怒,欲斩张郃,多亏行军司马郭淮劝说,让张郃再带五千兵去攻打葭萌关,戴罪立功。
  刘备知葭萌关告急,便派老将黄忠、严颜前去迎敌。张郃见黄忠老迈,以为好欺负,便寻思:让我惹张飞惹不起,受了一肚子窝囊气,这回总算找个撒气的机会。谁知黄忠也不是好惹的,初次交锋,就让他尝到厉害。真是一筹莫展,只好向曹洪乞求救兵,曹洪怕张郃被逼无奈投降刘备,立即派夏侯尚、韩浩前来助战,黄忠见这两个人年轻气盛,便故意连败数阵,留空营给敌人,直至退到葭萌关前。张郃看出黄忠在用计,劝说尚、浩二将,二将反而嘲讽他:你如此胆怯,怪不得你成了常败将军。张郃羞愧,只好在后边殿后。果然,黄忠一夜之间,尽夺旧寨,杀得曹军丢盔弃甲,获得全胜,并乘胜追击,夺得了天荡山。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的尉缭子说过:“兵者,以武为栋,以文为植,以武为表,以文为里,以武为外,以文为内。能审此三者,则知所以败胜矣。”兵战只有与心战紧密配合,文韬武略紧密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自从有了战争,就有了心理战,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都把心理战视为克敌制胜的法宝。在《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张飞和黄忠就是两位深谙心理战的将领。
  瓦口隘之役,张郃出兵之前,就在曹洪面前夸下海口:“人皆怕张飞,吾视之如小儿耳!”他之所以敢小觑张飞,就因为他认为张飞有勇无谋,是个鲁莽的傢伙。而且喜欢饮酒,酗酒误事,他想,论武艺我比不上你,但我可以抓住你的弱点,利用你醉酒时赢你。而张飞就抓住张邰的心理“利而诱之”。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张飞故意把“弱点”暴露给张郃,引其上钩,这其实是一场心理较量,是一场制心战。而制心往往是制胜的法宝。
  葭萌关之战,张郃是以戴罪之身来打仗的,他求胜心切,见黄忠年老,以为将功折罪的机会来了。等到交手之后发现,黄忠宝刀不老,又遇到了硬茬。他由骄横和侥幸心理又转为畏惧和小心,而新来的援军将领又瞧不起他,他已经失去了指挥权。黄忠对张郃采用武力征服,先让你尝尝宝刀厉害,让他胆寒,挫其锐气。“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这是一种夺气夺心之战。而对待初出茅庐的夏候尚、韩浩,则采用“反客为主”之计,“怒而挠之,卑而骄之”,“此老夫骄兵之计也”。这可以说是按人下菜碟,按敌方将领各自心理来决定战法,这真是“妙算胜少算”。
  著名德国军事家冯·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过:“军事天才,与其说是有创造精神的人,不如说是有钻研精神的人:与其说是单方面发展的人,不说是全面发展的人;与其说是容易激动的人,不如说是头脑冷静的人。”杰出的军事统帅,应该头脑冷静,深知精神因素心理心素的制胜作用。现代战争侧重对制心权的争夺,运用战争谋略,发挥制心权是一种必然要求。我们在对恐怖分子的斗争中,也应加强心理攻击和心理防护,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打好心理战。
其他文献
《变色龙》写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的优秀短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寻常巷事的记述,无情地鞭挞了沙皇俄国警察制度的虚伪性、反动性,辛辣地讽刺了它维护沙皇专制、镇压人民的实质,具有以平凡小事显示社会大问题的特点。根据情节的发展和材料的布局,文章可分为4部分阅读。  第1部分(第1段),交待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主要人物出场。“四下里一片沉静……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期刊
胡适在《我的母亲》文章中写了他的母亲,她克己任劳,独自一人艰难地支撑着整个大家庭。事虽琐碎,纯系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然而,正是从这样一些平淡而细致的叙述中,让我们渐渐感悟到了胡适母亲的不平凡,她在至柔中显示出的却是刚强。怪不得胡适称她为“我的慈母、恩师”。  平凡的母亲。母亲正如旧时代大多数农村妇女一样,不让“我”“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因没游戏习惯,在整个儿童时代“我”就总是文绉
期刊
布置语文作业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朱绍禹先生说:“只有练习,听说读写的技能才能成为自觉的本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唯有在练习作业时才能达到最高点。”的确,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获得的感悟体会,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内化为个人的知识、素养,而达成这一内化的重要手段就是有效的作业。  有效是语文作业设计的前提,犹如开卷未必有益,只有当教师设计的作业
期刊
丰子恺不仅是漫画家,更是散文家,他创作的散文独具魅力。他的散文和他的画一样,虽然写的是耳闻目见的琐事或个人感想,但往往“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读后令人回味颇深。他的散文《梧桐树》就借梧桐树的四季变化表现了他对自然、对人生的看法。  作者首先就开门见山的给人一个惊喜,让楼的窗前那好几株梧桐树在我们眼前亮相,并引用唐诗“山远始为容”指出这虽是邻居家的梧桐树,但因为“距离产生美”,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
期刊
作家塑造人物形象,既会“正面施色”——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等作直接的、正面的描写,也会“反面敷粉”——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对人物作间接的、侧面的描写。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云:“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这就是侧面描写。  清代文学家、文
期刊
我们写作文,是最怕作文中出现语病了,这是一种低级错误。因为语病而扣掉了作文的分数,那真是让人扼腕痛惜的结果。但是有一些故意而为的“语病”,不但不会给作文扣分,反而会为作文增色。鲁迅就是故意在文章中制造“语病”的高手,这些“语病”能在文章中营造出各种特别的气氛,借以深化文章主题。就让我们跟着大师学几招吧。    一、用累赘营造苦闷    大师出招:  鲁迅在他的文章《秋夜》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家的门前
期刊
“侃大山”,北京地区的方言词。有一位语文专家,曾经带了他的研究生,在北京地区开展了广泛的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侃大山”应为“砍大山”。这位专家告诉我们,所谓“砍大山,”就是带了一把斧头,到深山老林里面,东一斧头、西一斧头地乱砍。后来,这种说法成了惯用语,人们用来比喻海阔天空地闲聊。这和浙江的“谈山海经”、四川的“摆龙门阵”,基本上是一码事。  应该承认,这位专家的治学态度是严谨的,得出的结论也
期刊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2009年9月4日,在我国第25个教师节即将到来的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了亲身感受当前中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专门挤出一天时间,来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从上午8时10分到12时15分的4个多小时里,在初二(5)班连续听了5节课。随后和同学们一起共进午餐,边吃边聊,进一步了解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下午3时,温总理在学校小礼堂主持召开座谈会,时自己
期刊
戏剧大师曹禺23岁大学毕业时,发表了震惊话剧界的《雷雨》,25岁时又发表《日出》,将新兴话剧文学推向高峰,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曹禺先生之所以能登上话剧的殿堂,是由于他成功地用书搭成了阶梯。    一、12岁前读古书    曹禺没上过小学,是家里请来启蒙老师教他《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春秋》、《左传》、《古文观止》等。曹禺出生于书香门第,家中藏书很多。8岁时他就偷偷地看《三国演义
期刊
距离上次贵州之行,已经半年多了。一路的风景。在我的记忆里已逐渐变得模糊。然而,有一个佝偻的老人的身形,却像一束强烈的光线。每当在我回忆那段行程的时候,便刺得我热泪盈眶。  那是个下午,我们的车子还未驶入德江县城,便下起雨来。雨越下越大,道路上的坑凹处很快就泛起了水泡,面包车一瘸一拐地朝前行驶着。司机师傅虽然是贵阳人,但是在经过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他仍迷失了方向。于是,他停下车,准备下车找一个当地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