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要求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那么,如何通过体验让学生走进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呢?
一、体验,从预习开始。
将以往的纯文本的巩固性作业改为体验式预习作业或部分改为体验式预习作业,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提前进入体验,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教师在设计体验式预习作业时,要掌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激发兴趣。预习不等同于学习,预习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所以,预习性作业不宜太多太难,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二是激起质疑。预习性作业要能够让学生形成思维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了达到预习目的,可以布置以下形式的作业。
1.预习性实验。实验操作是学生乐于做的事。布置预习性实验,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动手的乐趣,同时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中产生疑问,激发学习的欲望。比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前,布置学生完成以下实验作业:(1)将橡皮泥放入水中,观察橡皮泥上浮还是下沉?你有办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吗?试试看!(2)将鸡蛋放入水杯中,加入大半杯水,观察鸡蛋的浮沉。向杯中逐渐加盐,看看有什么神奇的事情发生?(3)思考:在刚才的两个实验中,你改变了什么量从而改变了物体所受的浮力?学生通过以上体验与思考,对影响浮力的相关因素就有了直接的感性经验,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第二天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预习性调查。让学生收集、调查生活中的真实数据,往往更有说服力,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质量》一节前,让学生利用休息日,去购买一斤鸡蛋,数出一斤鸡蛋的个数,购买一斤苹果,数出一斤苹果的个数,去超市抄写十种日常用品的克数等。有了这些亲身体验,在学习《质量》一节时,学生对于质量及其单位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学习《电能》一节前,让学生回家调查以下问题:(1)你所在生活区的电费单价?(2)记录你家中日常用到的用电器。(3)询问你的父母你家本月或上月用电的度数及缴纳的电费。(4)看看你家的电表在那里?你从电表上都看到了什么?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饶有兴趣地与同学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对电能及电能的测量以及节约用电等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体验,在课堂进行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科学探究能力已成为每个物理教师的共识,教师会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去动手探究,去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对于这一点,笔者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课堂上做的实验,不一定仅限于课本上出现的实验,学生设计的实验,也不一定仅限于课本上出现的方案,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充分的体验机会和创新空间。例如在学习电学基础部分,学生在初识电路时,由于还没有学习电阻和欧姆定律知识,所以对很多问题存有疑惑,如短路问题(电源短路与局部短路);电压表、电流表的连接对电路的影响;电路故障判断等,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现象,等学习了后面的知识后再研究问题的本质,这样,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在巩固环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尽可能把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去发现、去解释身边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激发兴趣的同时体验知识的价值。
三、体验,在课后延伸
说到课后,不得不再提作业问题。目前,中学生课业负担偏重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枯燥的、重复性的作业,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改革作业形式,突出兴趣、体验和思考应该是作业改革的方向之一。
1.走进家庭。如在学习《电功率》一节后,让学生回家抄写家中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如知道了豆浆机的功率,榨汁机的功率,甚至按摩棒的功率;意外地发现为什么冰箱的功率和空调的功率差别那么大?这样的贴近生活的交流,比仅仅阅读课本上“一些常见家用电器的功率”要有趣得多。学生也在交流中了解到在自己家中什么电器耗电量较大,如何节约用电等。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利用他们自己调查的资源编写题目,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离他们的生活这么近。
2.社会调查与科技论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到,要让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区,走进生活。学生利用休息日和节假日进行社会调查和撰写科技小论文就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式。如学习了《声现象》后,学生可以进行噪声污染方面的调查;学习了《光现象》后,学生可以进行光污染、中小学学生近视情况等的调查;另外,节水、节电等等各种与物理有关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生活、社会现象,都可以作为社会调查或撰写科技论文的素材。学生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大大激发了他们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的责任感。
初中学生活泼爱动、对事物充满好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年龄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实践、探究、反思、感悟,在体验中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世界观,并结合日常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体验,从预习开始。
将以往的纯文本的巩固性作业改为体验式预习作业或部分改为体验式预习作业,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提前进入体验,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教师在设计体验式预习作业时,要掌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激发兴趣。预习不等同于学习,预习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所以,预习性作业不宜太多太难,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二是激起质疑。预习性作业要能够让学生形成思维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了达到预习目的,可以布置以下形式的作业。
1.预习性实验。实验操作是学生乐于做的事。布置预习性实验,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动手的乐趣,同时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中产生疑问,激发学习的欲望。比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前,布置学生完成以下实验作业:(1)将橡皮泥放入水中,观察橡皮泥上浮还是下沉?你有办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吗?试试看!(2)将鸡蛋放入水杯中,加入大半杯水,观察鸡蛋的浮沉。向杯中逐渐加盐,看看有什么神奇的事情发生?(3)思考:在刚才的两个实验中,你改变了什么量从而改变了物体所受的浮力?学生通过以上体验与思考,对影响浮力的相关因素就有了直接的感性经验,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第二天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预习性调查。让学生收集、调查生活中的真实数据,往往更有说服力,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质量》一节前,让学生利用休息日,去购买一斤鸡蛋,数出一斤鸡蛋的个数,购买一斤苹果,数出一斤苹果的个数,去超市抄写十种日常用品的克数等。有了这些亲身体验,在学习《质量》一节时,学生对于质量及其单位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学习《电能》一节前,让学生回家调查以下问题:(1)你所在生活区的电费单价?(2)记录你家中日常用到的用电器。(3)询问你的父母你家本月或上月用电的度数及缴纳的电费。(4)看看你家的电表在那里?你从电表上都看到了什么?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饶有兴趣地与同学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对电能及电能的测量以及节约用电等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体验,在课堂进行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科学探究能力已成为每个物理教师的共识,教师会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去动手探究,去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对于这一点,笔者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课堂上做的实验,不一定仅限于课本上出现的实验,学生设计的实验,也不一定仅限于课本上出现的方案,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充分的体验机会和创新空间。例如在学习电学基础部分,学生在初识电路时,由于还没有学习电阻和欧姆定律知识,所以对很多问题存有疑惑,如短路问题(电源短路与局部短路);电压表、电流表的连接对电路的影响;电路故障判断等,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现象,等学习了后面的知识后再研究问题的本质,这样,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在巩固环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尽可能把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去发现、去解释身边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激发兴趣的同时体验知识的价值。
三、体验,在课后延伸
说到课后,不得不再提作业问题。目前,中学生课业负担偏重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枯燥的、重复性的作业,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改革作业形式,突出兴趣、体验和思考应该是作业改革的方向之一。
1.走进家庭。如在学习《电功率》一节后,让学生回家抄写家中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如知道了豆浆机的功率,榨汁机的功率,甚至按摩棒的功率;意外地发现为什么冰箱的功率和空调的功率差别那么大?这样的贴近生活的交流,比仅仅阅读课本上“一些常见家用电器的功率”要有趣得多。学生也在交流中了解到在自己家中什么电器耗电量较大,如何节约用电等。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利用他们自己调查的资源编写题目,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离他们的生活这么近。
2.社会调查与科技论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到,要让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区,走进生活。学生利用休息日和节假日进行社会调查和撰写科技小论文就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式。如学习了《声现象》后,学生可以进行噪声污染方面的调查;学习了《光现象》后,学生可以进行光污染、中小学学生近视情况等的调查;另外,节水、节电等等各种与物理有关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生活、社会现象,都可以作为社会调查或撰写科技论文的素材。学生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大大激发了他们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的责任感。
初中学生活泼爱动、对事物充满好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年龄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实践、探究、反思、感悟,在体验中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世界观,并结合日常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