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部编版语文教材以课程标准为基准、突出核心素养、创建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和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倡导随文学习,讲求一课一得。这些新理念很大程度是以课后习题显现的。它加大了语文知识体系、写作体系、阅读体系三大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板块的比重。
关键词:部编版;中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课后习题是作业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老师可以利用课后习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抓课文的重难点;设计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拓展性的学习。可见探究部编版教材的编写特色,把握语文发展的新方向,是非常有必要的。
温儒敏先生曾提出:“‘统编本’教材课后习题无论是在思考题还是拓展题中,这类题都应该是根据某个相关知识点或能力点来设计,这样更有利于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在课后习题中的具体呈现。”[1]部编版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在课后习题中加大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训练。
一、加大了语文知识体系的比重
基于课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整套教材采用了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框架体制即“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其中语文要素很大一部分体现在课后习题中。
部编版教材课后习题的“积累拓展”部分加大了语文知识体系的内容,如句子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阅读方法、文言常识等。七年级上册的课文《春》的积累拓展部分就是修辞手法比喻和阅读方法朗读的学习。对比喻的学习主要是句子仿写,对如何朗读则是提供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即“‘重音’和‘停连’”。这样的设计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再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要学习的是说明文,课后习题的积累拓展部分则呼应单元导引,要求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语句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其次又提供了两则材料(一则是说明文,一则是散文),让学生感受对比两种文体的不同,以加深学生对两种文体的认识。由此可见,这套新教材为了突破当前语文过度关注人文主题的弊病所做的努力之大。
二、加大了语文写作实践的力度
“语文课程是实践的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2]传统的写作往往陷入一个困境就是角色意识的缺失,这样的写作,学生感受到的是“难,枯燥”。为了改善这种困境。部编版教材在课后习题里面随文设置了许多写作小练习。如七年级上册课文《春》后面的一道课后习题是比喻句的仿写。这是对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一个知识内化过程。除了句子仿写,还有课文续写,改写等任务。这样的练习不仅链接了读和写,且少而精,能较为有效改善学生对写作的“恐惧”。
句子的仿写在可以作为课堂小练习来完成,课文续写、改写可以作为课堂随笔完成,也可以作为家庭作业去完成。两三百的字数要求,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易接受的。这也符合当前教育所提倡的减重减负的要求。
三、加大了语文阅读实践的力度
阅读实践的加大是本套教材又一显著特点。郑桂华强调“练习题不应纯粹为训练而存在,要有利于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3],“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4]但是当前的语文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学生读书太少。
为了落实课标要求以及改变当前的语文阅读现状,部编版教材创建了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这一阅读体制很好的体现在了课后习题里面。如:七年级上册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后习题直接与单元后的“名著导读”挂钩,从具体篇目到整本书阅读,加大阅读量的同时,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七年级下册课文《紫藤萝瀑布》的课后习题不仅设置了单元间的联系阅读,以加深对托物言志写法的文章的学习,还设置了课外的对比,以便学生更加了解宗璞散文的写作特点。温儒敏把这种课外拓展阅读称为“1+X”的阅读,它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这种指向性很强的阅读方式,而且能够让学生读有所获。可以看到教材编写者正在努力改变阅读教学读书少的弊病。
四、教学意义更加突出
要想真正的用好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就必须要重视课后習题。课后习题作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1.帮助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统编本教材在习题编写上尽可能的做到了这一点。课后习题是以丰富的学习资源存在。统编本的课后习题,有很强的指向性,尤其是梳理概括文章的题型。学生可以根据习题中提供信息,对文章的容有大概的了解。甚至在概括内容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困惑。带着自己预习到的收获、问题进入语文课堂,学生的学习将会更加高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提高。
2.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王松泉、韩雪屏在《语文课程教学概论》中同样肯定了作业系统的导向作用,认为作业系统是编者意图与新课标理念的集中体现,教师通过对作业的研读,能够更准确地定位教学内容,作出一个相对科学的教学设计。对于那些开放性很强的课后习题,教师完全可以直接搬入课堂,比如七年级上册课文《皇帝的新装》的第四、五题可以直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这样开放性的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打造一个活跃的课堂。
综上所述,这些课后习题的新变不断在提醒着课后习题是作为部编版语文教材特点的重要载体而存在的,不应该仅仅把它当作作业,它应该成为一种教学资源。尽管如此,对课后习题的开发利用还是比较困难的,如何让学生成体系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教师如何去设计教学活动,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外,课外阅读部分的内容,如何有效的利用,让学生真正做到“1+X”的阅读效果,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统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1:3.
[3] 郑桂华.语文教材训练系统的功能与结构:使用新教材的一个视角[J].语文教学通讯,2005(5):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1:23.
作者介绍:范晓宇(1996-),女,汉族,甘肃天水市人,研究生,淮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
关键词:部编版;中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课后习题是作业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老师可以利用课后习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抓课文的重难点;设计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拓展性的学习。可见探究部编版教材的编写特色,把握语文发展的新方向,是非常有必要的。
温儒敏先生曾提出:“‘统编本’教材课后习题无论是在思考题还是拓展题中,这类题都应该是根据某个相关知识点或能力点来设计,这样更有利于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在课后习题中的具体呈现。”[1]部编版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在课后习题中加大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训练。
一、加大了语文知识体系的比重
基于课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整套教材采用了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框架体制即“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其中语文要素很大一部分体现在课后习题中。
部编版教材课后习题的“积累拓展”部分加大了语文知识体系的内容,如句子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阅读方法、文言常识等。七年级上册的课文《春》的积累拓展部分就是修辞手法比喻和阅读方法朗读的学习。对比喻的学习主要是句子仿写,对如何朗读则是提供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即“‘重音’和‘停连’”。这样的设计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再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要学习的是说明文,课后习题的积累拓展部分则呼应单元导引,要求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语句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其次又提供了两则材料(一则是说明文,一则是散文),让学生感受对比两种文体的不同,以加深学生对两种文体的认识。由此可见,这套新教材为了突破当前语文过度关注人文主题的弊病所做的努力之大。
二、加大了语文写作实践的力度
“语文课程是实践的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2]传统的写作往往陷入一个困境就是角色意识的缺失,这样的写作,学生感受到的是“难,枯燥”。为了改善这种困境。部编版教材在课后习题里面随文设置了许多写作小练习。如七年级上册课文《春》后面的一道课后习题是比喻句的仿写。这是对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一个知识内化过程。除了句子仿写,还有课文续写,改写等任务。这样的练习不仅链接了读和写,且少而精,能较为有效改善学生对写作的“恐惧”。
句子的仿写在可以作为课堂小练习来完成,课文续写、改写可以作为课堂随笔完成,也可以作为家庭作业去完成。两三百的字数要求,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易接受的。这也符合当前教育所提倡的减重减负的要求。
三、加大了语文阅读实践的力度
阅读实践的加大是本套教材又一显著特点。郑桂华强调“练习题不应纯粹为训练而存在,要有利于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3],“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4]但是当前的语文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学生读书太少。
为了落实课标要求以及改变当前的语文阅读现状,部编版教材创建了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这一阅读体制很好的体现在了课后习题里面。如:七年级上册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后习题直接与单元后的“名著导读”挂钩,从具体篇目到整本书阅读,加大阅读量的同时,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七年级下册课文《紫藤萝瀑布》的课后习题不仅设置了单元间的联系阅读,以加深对托物言志写法的文章的学习,还设置了课外的对比,以便学生更加了解宗璞散文的写作特点。温儒敏把这种课外拓展阅读称为“1+X”的阅读,它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这种指向性很强的阅读方式,而且能够让学生读有所获。可以看到教材编写者正在努力改变阅读教学读书少的弊病。
四、教学意义更加突出
要想真正的用好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就必须要重视课后習题。课后习题作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1.帮助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统编本教材在习题编写上尽可能的做到了这一点。课后习题是以丰富的学习资源存在。统编本的课后习题,有很强的指向性,尤其是梳理概括文章的题型。学生可以根据习题中提供信息,对文章的容有大概的了解。甚至在概括内容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困惑。带着自己预习到的收获、问题进入语文课堂,学生的学习将会更加高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提高。
2.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王松泉、韩雪屏在《语文课程教学概论》中同样肯定了作业系统的导向作用,认为作业系统是编者意图与新课标理念的集中体现,教师通过对作业的研读,能够更准确地定位教学内容,作出一个相对科学的教学设计。对于那些开放性很强的课后习题,教师完全可以直接搬入课堂,比如七年级上册课文《皇帝的新装》的第四、五题可以直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这样开放性的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打造一个活跃的课堂。
综上所述,这些课后习题的新变不断在提醒着课后习题是作为部编版语文教材特点的重要载体而存在的,不应该仅仅把它当作作业,它应该成为一种教学资源。尽管如此,对课后习题的开发利用还是比较困难的,如何让学生成体系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教师如何去设计教学活动,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外,课外阅读部分的内容,如何有效的利用,让学生真正做到“1+X”的阅读效果,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统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1:3.
[3] 郑桂华.语文教材训练系统的功能与结构:使用新教材的一个视角[J].语文教学通讯,2005(5):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1:23.
作者介绍:范晓宇(1996-),女,汉族,甘肃天水市人,研究生,淮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