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硕果累累,社会建设则明显滞后,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工作是解决问题的专业,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貌似为专业社会工作提供了发展的舞台,但阻碍社会工作发展的障碍并没有因此而改善。
一、我国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文化基因
在西方,社会工作专业诞生于对科学慈善之追求,并与基督教所倡导的教义相吻合,使命带有“上帝使者—天使”的意涵,隐含着自我灵魂的救赎和传递神爱的意图,如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助人自助”就源于《圣经》“God helps people who help themselves”。我国的儒家传统则具有明显的“耻感文化”为人处世是依照外人的观感和反应来行事,怕唾沫星子淹死人,从而使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缺少应有的社会土壤。积德成善、因果报应等思想,没有真正处理好“授人以鱼”和“授之以渔”的关系,使得社会工作脱离了本真,把“助人”当成了社会工作的全部,而专业的社会工作,助人不是目的,实现自助才是目标。与这种文化传承的是“帮人帮到底”的决心,助人带有了目的性,把手段当成了目的,从而与真正的社会工作本末倒置。
(二)问题导向
当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就会因发展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等原因进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阶段。目前,我国正是出于这么一个阶段,迈过这道坎就是发达国家,迈不过去就会陷入转型陷阱。因此,政府对社会工作的重视前所未有的加强,期望通过社会工作去解决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可以这么说,并不是因为有了社会工作去解决问题,而是有了问题才开始发展社会工作。
(三)社会发育
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公民社会密切相关,公民社会的组成要素是各种非政府和非企业的公民组织,包括公民的维权组织、各种行业协会、民间的公益组织、社区组织、利益团体、互助组织、兴趣组织和公民的某种自发组合。但现实是我国的非政府组织数量少,规模小,大政府、小社会的困局依然没有打开,在这种情况下,先天不足后天不良的社会组织难以承接相关工作。
二、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困境
(一)被举到不切实际的高度
社会工作解决的是社会问题,归根到底是解决人的问题,这是无法用具体或者标准的刻度去衡量的,社会工作开展的成功与否,绝对不是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以及资源提供者的感官感受。而现在政府期待的社会工作做什么呢?或者说政府通过社会工作者解决的社会问题是哪些呢?从有问题找市长,到有问题找市场,现在是有问题找社工,政治力量解决不了的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力量和经济手段都解决不了的找社会工作?这不怪有人说,现在的社会工作真是太厉害了,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被赋予了脱离实际能力的社会工作,留给社会工作的绝不是发展动力,更多的是对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自身的认同感的伤害。
(二)缺少必要的资源支撑
开展社会工作离不开必要的资源支持网络。这些资源既包括国家、市场提供的资源投入,能够满足社会发展中基本需求的正式资源,也包括社区、家庭提供的非正式资源。开展社会工作时,资源提供者总是忽视非正式资源具有时效性和差异性的特点,过分强调利用非正式资源,以此来实现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的目的,正式资源提供不足。社会工作者连接非正式资源需要很高的专业能力和人际关系,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因此,只能作为正式资源的补充,满足一小部分的社会需要。在正式资源不足和非正式资源稳定性差的条件下开展社会工作,必然会导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
(三)竭泽而渔与拔苗助长
目前,社会组织当中的社会工作者的待遇是普遍偏低的,社会大众因政府推动快速发展但缺乏社会基础的社会工作给予了过高的期望值,人们不是把社会工作者当做天使而是无所不能的机器人甚至超人。超负荷的劳动与普遍偏低的薪酬待遇造成的是社会工作者超高的流失率,不是那些流失的社会工作者不愿做社工,更不是那些流失的社会工作者不愿帮助人,是资源提供者甚至广大民众对社会工作者的付出过度榨取的结果。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社会工作者也是如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巧,更少不了社会经验,而这不是短时间就能具备的,我们总是希望社会工作者马上就能解决问题,对一些没有达到目标的社会工作服务,就会被归罪于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不足,缺少对社会工作者特别是年轻社会工作者的宽容和理解。
三、对社会工作的展望
社会工作的理念、理论、原则和技巧与西方的宗教理念、福利国家思想等密不可分,当具有浓厚西方文化色彩的助人制度引入到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必然面临漫长而艰难的与本土文化相互调适的过程。我国现有的社会文化环境,作为舶来品的社会工作医治中国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效?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缺少必要正式资源的条件下,是否还的需要依赖非正式资源来缓解社会问题?在这样的困局之下,怎样给社会工作者传授工作理念和处世态度,专业社会工作者应该如何自我定位、如何规范自己的价值观,都是需要解决和思考的问题。
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社会土壤,社会工作只有在解决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并且探索和建立能够促进专业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方法的基础上才能够建立和巩固自己的专业地位。同时,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锻炼、价值观培养、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需要与社会工作事务环环相扣,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既有能力从事专门性研究,发展社会工作模式与理论,也能满足社会组织对人才需求和能力要求的专业社会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陈涛.社会工作专业使命的探讨,2011.
[2] 陈友华.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及其面临的体制性难题,2012.
一、我国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文化基因
在西方,社会工作专业诞生于对科学慈善之追求,并与基督教所倡导的教义相吻合,使命带有“上帝使者—天使”的意涵,隐含着自我灵魂的救赎和传递神爱的意图,如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助人自助”就源于《圣经》“God helps people who help themselves”。我国的儒家传统则具有明显的“耻感文化”为人处世是依照外人的观感和反应来行事,怕唾沫星子淹死人,从而使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缺少应有的社会土壤。积德成善、因果报应等思想,没有真正处理好“授人以鱼”和“授之以渔”的关系,使得社会工作脱离了本真,把“助人”当成了社会工作的全部,而专业的社会工作,助人不是目的,实现自助才是目标。与这种文化传承的是“帮人帮到底”的决心,助人带有了目的性,把手段当成了目的,从而与真正的社会工作本末倒置。
(二)问题导向
当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就会因发展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等原因进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阶段。目前,我国正是出于这么一个阶段,迈过这道坎就是发达国家,迈不过去就会陷入转型陷阱。因此,政府对社会工作的重视前所未有的加强,期望通过社会工作去解决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可以这么说,并不是因为有了社会工作去解决问题,而是有了问题才开始发展社会工作。
(三)社会发育
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公民社会密切相关,公民社会的组成要素是各种非政府和非企业的公民组织,包括公民的维权组织、各种行业协会、民间的公益组织、社区组织、利益团体、互助组织、兴趣组织和公民的某种自发组合。但现实是我国的非政府组织数量少,规模小,大政府、小社会的困局依然没有打开,在这种情况下,先天不足后天不良的社会组织难以承接相关工作。
二、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困境
(一)被举到不切实际的高度
社会工作解决的是社会问题,归根到底是解决人的问题,这是无法用具体或者标准的刻度去衡量的,社会工作开展的成功与否,绝对不是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以及资源提供者的感官感受。而现在政府期待的社会工作做什么呢?或者说政府通过社会工作者解决的社会问题是哪些呢?从有问题找市长,到有问题找市场,现在是有问题找社工,政治力量解决不了的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力量和经济手段都解决不了的找社会工作?这不怪有人说,现在的社会工作真是太厉害了,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被赋予了脱离实际能力的社会工作,留给社会工作的绝不是发展动力,更多的是对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自身的认同感的伤害。
(二)缺少必要的资源支撑
开展社会工作离不开必要的资源支持网络。这些资源既包括国家、市场提供的资源投入,能够满足社会发展中基本需求的正式资源,也包括社区、家庭提供的非正式资源。开展社会工作时,资源提供者总是忽视非正式资源具有时效性和差异性的特点,过分强调利用非正式资源,以此来实现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的目的,正式资源提供不足。社会工作者连接非正式资源需要很高的专业能力和人际关系,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因此,只能作为正式资源的补充,满足一小部分的社会需要。在正式资源不足和非正式资源稳定性差的条件下开展社会工作,必然会导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
(三)竭泽而渔与拔苗助长
目前,社会组织当中的社会工作者的待遇是普遍偏低的,社会大众因政府推动快速发展但缺乏社会基础的社会工作给予了过高的期望值,人们不是把社会工作者当做天使而是无所不能的机器人甚至超人。超负荷的劳动与普遍偏低的薪酬待遇造成的是社会工作者超高的流失率,不是那些流失的社会工作者不愿做社工,更不是那些流失的社会工作者不愿帮助人,是资源提供者甚至广大民众对社会工作者的付出过度榨取的结果。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社会工作者也是如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巧,更少不了社会经验,而这不是短时间就能具备的,我们总是希望社会工作者马上就能解决问题,对一些没有达到目标的社会工作服务,就会被归罪于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不足,缺少对社会工作者特别是年轻社会工作者的宽容和理解。
三、对社会工作的展望
社会工作的理念、理论、原则和技巧与西方的宗教理念、福利国家思想等密不可分,当具有浓厚西方文化色彩的助人制度引入到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必然面临漫长而艰难的与本土文化相互调适的过程。我国现有的社会文化环境,作为舶来品的社会工作医治中国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效?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缺少必要正式资源的条件下,是否还的需要依赖非正式资源来缓解社会问题?在这样的困局之下,怎样给社会工作者传授工作理念和处世态度,专业社会工作者应该如何自我定位、如何规范自己的价值观,都是需要解决和思考的问题。
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社会土壤,社会工作只有在解决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并且探索和建立能够促进专业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方法的基础上才能够建立和巩固自己的专业地位。同时,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锻炼、价值观培养、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需要与社会工作事务环环相扣,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既有能力从事专门性研究,发展社会工作模式与理论,也能满足社会组织对人才需求和能力要求的专业社会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陈涛.社会工作专业使命的探讨,2011.
[2] 陈友华.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及其面临的体制性难题,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