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银行在对企业放贷时,财务报告是其关注的一个重点,稳健性较高的财务信息无疑更能得到银行的青睐。因此,新准则要求的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能够对企业的会计稳健性产生何种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这一问题便浮出水面。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 债务融资 会计稳健性
一、引言
债务融资与企业的内部融资是不一样的,债权人作为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并不会直接参与到日常的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中去,这就非常非常容易引起企业的资金使用人与资金的提供人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债权人做出的放贷决策是需要依赖许多信息的,其中最佳的无疑就是企业的会计信息,它是债权人了解企业最为便捷和直接的途径。而其中,会计信息又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一直以来,会计稳健性就是会计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同时它也是判断财务报告的质量高低的标杆。
我国的会计准则一直处在高速发展中,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向国际会计准则靠近,在大方向上体现出了一种趋同性。在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其中就对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毫无疑问,这是本次新准则中的一大亮点。2014年我国财政部又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其中新发布的第39号准则为公允价值准则,专门规范了公允价值的定义,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和级次,提出了计量单元的概念,并对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信息的披露做出具体要求。
与传统的计量方式历史成本等相比较,它能够更加敏锐和及时地捕捉到经济环境所发生的变化,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更为准确的经济决策功不可没。
介于在对不确定性事项做出决策时,公允价值计量和稳健性原则显然产生了矛盾。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希望更能准确的提供信息,而会计稳健性的要求又侧重于选择较为温和的方式,这样两者之间不可避免的站在了双方的对立面。如何权衡两者的矛盾,学者也是众说纷纭,没有得出统一的意见。
二、公允价值研究现状
1.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邓传洲(2005)研究了公允价值披露与会计盈余的价值,他发现二者是显著相关的,企业的一项投资按公允价值计量其里的或损失难以解释会计盈余出现的增量。他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是投资者对于公允价值并不是很认可,认为这种方式有计量方面的误差。邓传洲在研究了公允价值调整和持有利得(损失)对估价的差异性产生的影响后,发现在我国,投资者更加关注企业的盈利情况,不太热衷于企业的账面净值。而Nelson(1996)和李晓强(2004)的得出的结论确是截然相反的结论。这种对于同个问题研究却得出不同的结论,可能的原因是研究样本的不同以及每一位学者对于变量选择上的差异。
2.经济后果研究。Barth (1994)从1971年开始,实证研究了之后20年间银行数据,研究的结果表明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有着非常强的解释力,而历史成本则远远不如。刘浩等(2008)认为公允价值的产生与推广的原因始交易双方都希望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因此双方都会在对互相公平的基础上完成交易。从会计渊源上来说,公允价值其中一个目的是要公平地反映交易的实质,这主要应用在契约中,所以学者有继续提出应当建立以契约导向为研究重心的公允价值研究。
三、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
姜国华和张然(2007)认为现代企业中,债权人和企业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要大于企业和股权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企业不仅要关注权益性融资,同时也要解决和分散的股权投资者之间的信心不对称问题。要改善这个问题就需要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在研究中他们指出企业采用激进的会计策略会带来经济损失,但是有时候稳健的会计策略也会给企业造成损失。
Sloan(1996)对应计盈余的质量对未来投资回报的影响研究中,发现会计政策最稳定的组,也就是研究中应计盈余最低的组,在未来一年的超额投资回报率仅为4.90%。这样的结果表明一开始投资者对企业的前景和价值估计较为保守,随着信息披露的透明化,投资成重新调整对企业的预期和估值,逐渐回归到正常水平,股价也相应地上升,直到投资者得到正的超额回报。设想如果投资者意志不坚定,他们很有可能在企业利润被低估的时候就选择放弃,这对他们来说可能就错过了一个良好的投资机会,而对企业来说,也失去了一个融资机会。
同样,对于这样的研究結果,我国学者李远鹏和牛建军(2007)利用 Sloan的方法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这个结果也同样成立,过于稳健的会计信息会使投资者丧失原本不错的投资机会。
四、会计稳健性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
钟岳松(2009)就从理论上分析了会计稳健性与债务成本之间的相关关系,认为会计稳健性能够对债权人的利益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因为会计稳健性的存在可以在极大程度上保证企业持续高效的经营;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提供稳健会计信息的债务人需要承担一定的成本,这就是高会计稳健性企业往往能够的带低利率的贷款的原因,这种降低是用以补偿稳健性成本。陶晓慧、柳建华(2010a, 2010b)研究了会计稳健性与债权人保护的关系,他们的研究结论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会计稳健性可以让债券人降低对企业未来可能发生的违约的预期,更加放心的把资金借给企业使用,也帮助债务人更容易获得长期贷款;另一方面,会计稳健性可以减少企业进行高风险的投资项目,使得债权人的资金更加安全。刘媳、袁琳(2010)以资产减值视角入手,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稳健程度越高,公司更容易获得再次贷款,这一结论也说明会计稳健性对于上市公司的贷款业务具有促进作用。
从资产减值的角度进行检验,他们发现会计信息越稳健性与公司再贷款呈现正相关关系,从而证明了稳健性对于公司的再贷款业务具有积极的治理效应。
但是,也有研究者得出了相反的结论。Frankel 和Litov(2007)使用了Basu(1997)的及时差异性测量指标以及 Ball 和 Shivakumar(2006)的改进Basu测量指标,他们的研究发现会计稳健性和债务契约之间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关系,会计稳健性似乎并没有提高债务合同的效率。
五、结语
从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国外对于公允价值和债务融资成本的研究相比国内起步较早,为国内学者研究公允价值和债务融资成本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基本是在国外学者的基础之上逐步展开的,除此之外我国学者的研究也广泛考虑了我国制度的特殊性,结合国情特点进行了具体研究,但仍有下列不足:
第一,目前关于公允价值的研究,不论是模型还是变量,参考的主要是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由于国内外制度环境,金融背景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得到的结论可能也会存在一定误差。
第二,对于公允价值的度量模型较为单一,普遍使用Basu(1997)提出的模型,该模型中引入了股票回报。采用股票回报来表征经济收益和损失时,受资本市场的大环境影响很大。尤其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市场是否有效还有待验证,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市场效率的 Basu 模型来检验,得出的分析结果可能会存在偏差。
第三,研究债务融资与公允价值的文章中,对于两者的往往直接进行研究,但是由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且不存在直接关系。因此直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无法得到十分明确的结论,也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孙铮,李增泉,王景斌.所有权性质、会计信息与债务契约[J].管理世界, 2006(10):10-15.
[2]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J],会计研究.2006(9):7-14.
[3]葛家澍.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J].会计研究,2009(5):23-29.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 债务融资 会计稳健性
一、引言
债务融资与企业的内部融资是不一样的,债权人作为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并不会直接参与到日常的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中去,这就非常非常容易引起企业的资金使用人与资金的提供人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债权人做出的放贷决策是需要依赖许多信息的,其中最佳的无疑就是企业的会计信息,它是债权人了解企业最为便捷和直接的途径。而其中,会计信息又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一直以来,会计稳健性就是会计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同时它也是判断财务报告的质量高低的标杆。
我国的会计准则一直处在高速发展中,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向国际会计准则靠近,在大方向上体现出了一种趋同性。在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其中就对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毫无疑问,这是本次新准则中的一大亮点。2014年我国财政部又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其中新发布的第39号准则为公允价值准则,专门规范了公允价值的定义,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和级次,提出了计量单元的概念,并对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信息的披露做出具体要求。
与传统的计量方式历史成本等相比较,它能够更加敏锐和及时地捕捉到经济环境所发生的变化,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更为准确的经济决策功不可没。
介于在对不确定性事项做出决策时,公允价值计量和稳健性原则显然产生了矛盾。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希望更能准确的提供信息,而会计稳健性的要求又侧重于选择较为温和的方式,这样两者之间不可避免的站在了双方的对立面。如何权衡两者的矛盾,学者也是众说纷纭,没有得出统一的意见。
二、公允价值研究现状
1.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邓传洲(2005)研究了公允价值披露与会计盈余的价值,他发现二者是显著相关的,企业的一项投资按公允价值计量其里的或损失难以解释会计盈余出现的增量。他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是投资者对于公允价值并不是很认可,认为这种方式有计量方面的误差。邓传洲在研究了公允价值调整和持有利得(损失)对估价的差异性产生的影响后,发现在我国,投资者更加关注企业的盈利情况,不太热衷于企业的账面净值。而Nelson(1996)和李晓强(2004)的得出的结论确是截然相反的结论。这种对于同个问题研究却得出不同的结论,可能的原因是研究样本的不同以及每一位学者对于变量选择上的差异。
2.经济后果研究。Barth (1994)从1971年开始,实证研究了之后20年间银行数据,研究的结果表明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有着非常强的解释力,而历史成本则远远不如。刘浩等(2008)认为公允价值的产生与推广的原因始交易双方都希望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因此双方都会在对互相公平的基础上完成交易。从会计渊源上来说,公允价值其中一个目的是要公平地反映交易的实质,这主要应用在契约中,所以学者有继续提出应当建立以契约导向为研究重心的公允价值研究。
三、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
姜国华和张然(2007)认为现代企业中,债权人和企业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要大于企业和股权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企业不仅要关注权益性融资,同时也要解决和分散的股权投资者之间的信心不对称问题。要改善这个问题就需要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在研究中他们指出企业采用激进的会计策略会带来经济损失,但是有时候稳健的会计策略也会给企业造成损失。
Sloan(1996)对应计盈余的质量对未来投资回报的影响研究中,发现会计政策最稳定的组,也就是研究中应计盈余最低的组,在未来一年的超额投资回报率仅为4.90%。这样的结果表明一开始投资者对企业的前景和价值估计较为保守,随着信息披露的透明化,投资成重新调整对企业的预期和估值,逐渐回归到正常水平,股价也相应地上升,直到投资者得到正的超额回报。设想如果投资者意志不坚定,他们很有可能在企业利润被低估的时候就选择放弃,这对他们来说可能就错过了一个良好的投资机会,而对企业来说,也失去了一个融资机会。
同样,对于这样的研究結果,我国学者李远鹏和牛建军(2007)利用 Sloan的方法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这个结果也同样成立,过于稳健的会计信息会使投资者丧失原本不错的投资机会。
四、会计稳健性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
钟岳松(2009)就从理论上分析了会计稳健性与债务成本之间的相关关系,认为会计稳健性能够对债权人的利益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因为会计稳健性的存在可以在极大程度上保证企业持续高效的经营;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提供稳健会计信息的债务人需要承担一定的成本,这就是高会计稳健性企业往往能够的带低利率的贷款的原因,这种降低是用以补偿稳健性成本。陶晓慧、柳建华(2010a, 2010b)研究了会计稳健性与债权人保护的关系,他们的研究结论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会计稳健性可以让债券人降低对企业未来可能发生的违约的预期,更加放心的把资金借给企业使用,也帮助债务人更容易获得长期贷款;另一方面,会计稳健性可以减少企业进行高风险的投资项目,使得债权人的资金更加安全。刘媳、袁琳(2010)以资产减值视角入手,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稳健程度越高,公司更容易获得再次贷款,这一结论也说明会计稳健性对于上市公司的贷款业务具有促进作用。
从资产减值的角度进行检验,他们发现会计信息越稳健性与公司再贷款呈现正相关关系,从而证明了稳健性对于公司的再贷款业务具有积极的治理效应。
但是,也有研究者得出了相反的结论。Frankel 和Litov(2007)使用了Basu(1997)的及时差异性测量指标以及 Ball 和 Shivakumar(2006)的改进Basu测量指标,他们的研究发现会计稳健性和债务契约之间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关系,会计稳健性似乎并没有提高债务合同的效率。
五、结语
从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国外对于公允价值和债务融资成本的研究相比国内起步较早,为国内学者研究公允价值和债务融资成本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基本是在国外学者的基础之上逐步展开的,除此之外我国学者的研究也广泛考虑了我国制度的特殊性,结合国情特点进行了具体研究,但仍有下列不足:
第一,目前关于公允价值的研究,不论是模型还是变量,参考的主要是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由于国内外制度环境,金融背景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得到的结论可能也会存在一定误差。
第二,对于公允价值的度量模型较为单一,普遍使用Basu(1997)提出的模型,该模型中引入了股票回报。采用股票回报来表征经济收益和损失时,受资本市场的大环境影响很大。尤其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市场是否有效还有待验证,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市场效率的 Basu 模型来检验,得出的分析结果可能会存在偏差。
第三,研究债务融资与公允价值的文章中,对于两者的往往直接进行研究,但是由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且不存在直接关系。因此直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无法得到十分明确的结论,也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孙铮,李增泉,王景斌.所有权性质、会计信息与债务契约[J].管理世界, 2006(10):10-15.
[2]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J],会计研究.2006(9):7-14.
[3]葛家澍.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J].会计研究,2009(5):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