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祥如意、福寿康宁,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吉祥两字在《易经·系辞下》中有“吉事有祥”之语,《庄子》也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之句。据后人解释:“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
“夫恒物有种类,瑞物无种适生。”中国人往往利用多种手法对自然界的事物进行理想化处理,比如借助于汉语中频繁出现的同音字和近音字,比如捕捉并放大自然物的一些特性,在自然物与“瑞物”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从而使特定的自然物可以承载新的象征意义,表达出吉祥的寓意。
中国吉祥物就其生成方式而言,主要有取物之声韵,如蝙蝠之蝠与福谐音、鹿与禄谐音;取物之形,如灵芝形似如意,即以灵芝喻如意;取物之性,如籽粒繁多的石榴、葡萄寓意多子多福;至于取物之意韵的吉祥物,如富贵花牡丹,取其贵意为象征。因而,大自然中的许多物象就被中国人看作是吉祥物,在各类美术作品中广泛运用。而且,中国人又十分善于想像,借助中国汉字的象形、会意、注音的特征,能运用各种奇妙的组合将其心目中的各类吉祥物进行合理编排以达到更多的吉祥观念,创作出了数不胜数的吉祥图案。
“太平有象”也跳不出这种范畴,其基本图像为象驮宝瓶形式。象,大力魁梧、性灵柔顺、安详端庄,被称为“瑞兽”,传说中佛是乘象而来的,而且“象”又与“祥”谐音,因此在国人心目中代表着吉祥。而瓶谐“平”之音,据说取自于佛教中观音菩萨手中的净瓶,宝瓶里的圣水能给人间带来祥瑞,有的瓶内还插放五谷,寓意五谷丰登。由此,中国人将“象”、“瓶”组合成“太平有象”、“太平景象”、“象上升平”,以表示和平、美好和幸福。当然,象与瓶之间的鞍也是吉祥之物,“鞍”谐音“安”,瓶与鞍合在一起,为平安之象。
“太平有象”自生成之初便与皇家宫廷有着不解之缘,皇帝们好像十分乐于听到这个美好的词语。当臣子们毕恭毕敬地跪在金銮殿下恭祝“吾皇天下一片太平景象”时,哪个皇帝都会乐开了怀。据说,“太平有象”一说来源于“太平无象”,语出《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六年》:“会上御延英,谓宰相(牛僧儒)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太平无象,意思大体是太平盛世并无一定的标志和标准。反其意,则无战乱、安居乐业即太平,是为有象。于是,后人们便将其改为“太平有象”,以达天下安宁、人民生活安定之意。
事实上,明清以降,大象在宫廷中留下了诸多身影。明清两朝,信仰佛教的皇帝很多,故而佛国进贡来的大象被看成祥兽。每逢皇帝有重大庆典,仪仗中总爱用些大象,驾辇、驮宝也常使用它们。宫廷内府还设有专供皇帝仪仗驯象的人员,明代由锦衣卫管理,清代归銮仪卫负责。象与驯象员都居住在北京宣武门两侧的驯象所,即象来街(今长椿街)一带。
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内陈列着各种“太平有象”,有玉质的、瓷质的、铜质的,摆放在金銮殿中、御书房里和卧室的案台之上,以求四海升平、吉祥平安。而且,每逢佳节来临,宫廷在举办歌舞宴会时还要唱“太平歌”,演“太平有象”剧,皇帝与群臣欢聚一堂,共祝来年风调雨顺、天下太平。
在太和殿雕龙髹漆的皇帝宝座前设有一对铜胎珐琅嵌宝石“太平有象”香炉,整体设计思路围绕“太平有象”图像展开,天官耳似象鼻,足为四象首,盖为宝顶卧象;掐丝珐琅部分蓝地折枝花椭圆开光,以折枝莲为主纹饰,色调上突出“中央正色”,强调的既有佛的地位,也有皇权至上的意思,同时寄托了敬奉皇天后土之诚。香炉造型典雅,掐丝精微,珐琅绚丽,可谓上乘之作。每当皇帝升殿,这些陈设都可以燃点檀香,轻烟袅袅缭绕于宫殿内外,似云、似雾,神秘庄重。总体而言,宫廷内的“太平有象”摆设制作精工,风格一般富丽堂皇,与其室内装饰十分协调。
景德镇的御窑厂也常常奉旨烧造各个品种的“太平有象”瓷塑,以粉彩居多。乾隆朝的粉彩太平有象瓷塑质量最为上乘,风格以精致艳丽见胜。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件景泰蓝瓶粉彩太平有象瓷塑,是乾隆时期最典型的陈设器之一。此器高27.2厘米、长25厘米,由瓷塑大象与瓶两部分组成,故有“象驮宝瓶”之称。象身中空,大象四肢直立,作回首俯视、尾巴摆动状,长鼻卷曲,形象生动逼真。象牙非绘画所成,而由真象牙配置,镶嵌固定于瓷塑大象的鼻孔内。褐彩勾绘象的毛发精细入微。象背上置鞍和披搭,披搭为长方形,鞍呈元宝形。鞍、披搭和象身上的彩带用粉彩绘饰,披搭上绘有如意云头、江牙海水和璎珞纹等,鞍上绘有如意云头和花卉纹等。鞍的木雕质感与披搭、彩带的织物效果都达到足以乱真的地步。宝瓶则由景泰蓝工艺制成,器身有寓意多子、多福、长寿的石榴、佛手和桃纹,还有如意与缠枝花卉纹等,纹样十分精致,与瓷象相当协调。象驮宝瓶,喜气洋洋,生动中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赞颂。
在民间,以太平有象为题材的各种工藝品也十分盛行,玉雕、佩饰、摆件等等不一而足。同时,以平面图案出现的“太平有象”图像也大量存在于年画、剪纸等民间美术之中,处处表明普通民众对太平盛世的热烈渴望和美好追求,只不过其风格不同于皇家宫廷器物的富丽,而以朴素简洁之风见长,呈现出浓郁的民俗气息。
“夫恒物有种类,瑞物无种适生。”中国人往往利用多种手法对自然界的事物进行理想化处理,比如借助于汉语中频繁出现的同音字和近音字,比如捕捉并放大自然物的一些特性,在自然物与“瑞物”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从而使特定的自然物可以承载新的象征意义,表达出吉祥的寓意。
中国吉祥物就其生成方式而言,主要有取物之声韵,如蝙蝠之蝠与福谐音、鹿与禄谐音;取物之形,如灵芝形似如意,即以灵芝喻如意;取物之性,如籽粒繁多的石榴、葡萄寓意多子多福;至于取物之意韵的吉祥物,如富贵花牡丹,取其贵意为象征。因而,大自然中的许多物象就被中国人看作是吉祥物,在各类美术作品中广泛运用。而且,中国人又十分善于想像,借助中国汉字的象形、会意、注音的特征,能运用各种奇妙的组合将其心目中的各类吉祥物进行合理编排以达到更多的吉祥观念,创作出了数不胜数的吉祥图案。
“太平有象”也跳不出这种范畴,其基本图像为象驮宝瓶形式。象,大力魁梧、性灵柔顺、安详端庄,被称为“瑞兽”,传说中佛是乘象而来的,而且“象”又与“祥”谐音,因此在国人心目中代表着吉祥。而瓶谐“平”之音,据说取自于佛教中观音菩萨手中的净瓶,宝瓶里的圣水能给人间带来祥瑞,有的瓶内还插放五谷,寓意五谷丰登。由此,中国人将“象”、“瓶”组合成“太平有象”、“太平景象”、“象上升平”,以表示和平、美好和幸福。当然,象与瓶之间的鞍也是吉祥之物,“鞍”谐音“安”,瓶与鞍合在一起,为平安之象。
“太平有象”自生成之初便与皇家宫廷有着不解之缘,皇帝们好像十分乐于听到这个美好的词语。当臣子们毕恭毕敬地跪在金銮殿下恭祝“吾皇天下一片太平景象”时,哪个皇帝都会乐开了怀。据说,“太平有象”一说来源于“太平无象”,语出《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六年》:“会上御延英,谓宰相(牛僧儒)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太平无象,意思大体是太平盛世并无一定的标志和标准。反其意,则无战乱、安居乐业即太平,是为有象。于是,后人们便将其改为“太平有象”,以达天下安宁、人民生活安定之意。
事实上,明清以降,大象在宫廷中留下了诸多身影。明清两朝,信仰佛教的皇帝很多,故而佛国进贡来的大象被看成祥兽。每逢皇帝有重大庆典,仪仗中总爱用些大象,驾辇、驮宝也常使用它们。宫廷内府还设有专供皇帝仪仗驯象的人员,明代由锦衣卫管理,清代归銮仪卫负责。象与驯象员都居住在北京宣武门两侧的驯象所,即象来街(今长椿街)一带。
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内陈列着各种“太平有象”,有玉质的、瓷质的、铜质的,摆放在金銮殿中、御书房里和卧室的案台之上,以求四海升平、吉祥平安。而且,每逢佳节来临,宫廷在举办歌舞宴会时还要唱“太平歌”,演“太平有象”剧,皇帝与群臣欢聚一堂,共祝来年风调雨顺、天下太平。
在太和殿雕龙髹漆的皇帝宝座前设有一对铜胎珐琅嵌宝石“太平有象”香炉,整体设计思路围绕“太平有象”图像展开,天官耳似象鼻,足为四象首,盖为宝顶卧象;掐丝珐琅部分蓝地折枝花椭圆开光,以折枝莲为主纹饰,色调上突出“中央正色”,强调的既有佛的地位,也有皇权至上的意思,同时寄托了敬奉皇天后土之诚。香炉造型典雅,掐丝精微,珐琅绚丽,可谓上乘之作。每当皇帝升殿,这些陈设都可以燃点檀香,轻烟袅袅缭绕于宫殿内外,似云、似雾,神秘庄重。总体而言,宫廷内的“太平有象”摆设制作精工,风格一般富丽堂皇,与其室内装饰十分协调。
景德镇的御窑厂也常常奉旨烧造各个品种的“太平有象”瓷塑,以粉彩居多。乾隆朝的粉彩太平有象瓷塑质量最为上乘,风格以精致艳丽见胜。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件景泰蓝瓶粉彩太平有象瓷塑,是乾隆时期最典型的陈设器之一。此器高27.2厘米、长25厘米,由瓷塑大象与瓶两部分组成,故有“象驮宝瓶”之称。象身中空,大象四肢直立,作回首俯视、尾巴摆动状,长鼻卷曲,形象生动逼真。象牙非绘画所成,而由真象牙配置,镶嵌固定于瓷塑大象的鼻孔内。褐彩勾绘象的毛发精细入微。象背上置鞍和披搭,披搭为长方形,鞍呈元宝形。鞍、披搭和象身上的彩带用粉彩绘饰,披搭上绘有如意云头、江牙海水和璎珞纹等,鞍上绘有如意云头和花卉纹等。鞍的木雕质感与披搭、彩带的织物效果都达到足以乱真的地步。宝瓶则由景泰蓝工艺制成,器身有寓意多子、多福、长寿的石榴、佛手和桃纹,还有如意与缠枝花卉纹等,纹样十分精致,与瓷象相当协调。象驮宝瓶,喜气洋洋,生动中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赞颂。
在民间,以太平有象为题材的各种工藝品也十分盛行,玉雕、佩饰、摆件等等不一而足。同时,以平面图案出现的“太平有象”图像也大量存在于年画、剪纸等民间美术之中,处处表明普通民众对太平盛世的热烈渴望和美好追求,只不过其风格不同于皇家宫廷器物的富丽,而以朴素简洁之风见长,呈现出浓郁的民俗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