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和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那么,教学中如何渗透猜想验证的思想方法呢?现举例说明如下:
课例1:“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数学片断
1.操作感知
多媒体演示:长方形平面图由图①逐渐变成图②(长方形的宽不变,长扩大);图①逐渐变成图③(长方形的长不变,宽扩大);由图①逐渐变成图④(长方形的长扩大,宽也扩大)。
学生观察思考:(1)长方形的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2)从演示中你觉得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
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24张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教师提供实验记录表格如下。(每人一张)
让学生用这24张纸片拼尽可能多的长方形,拼好后逐一按长、宽、面积等数据填在记录表格中。
2.提出假设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独立思考:(1)这些图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2)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3)你发现每个图形的长、宽和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交流讨论,形成初步猜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验证规律
教师适时引导:是不是所有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
能举例验证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吗?要想知道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算一算,摆一摆)
出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运用猜测的方法算一算,再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看看面积是多少,结果是否相符。
学生分小组各举一例再次验证。
4.归纳结论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概括出算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思考:在面积计算公式中,“长×宽”实际上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画出拼摆的长方形平面图,并隐去面积单位,想象长方形每排有几个面积单位,有几排,然后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上述课例中,学生通过感知——假设——验证——归纳,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逐步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猜想验证,提高了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感知——播撒思想方法的种子
感知是个体认识的开始,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感知越丰富,建立的表象越清晰,就越能发现事物的规律,获得知识。
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可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1.学生随意画三个不同的三角形(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各一个)。
2.学生测量所画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并填入表中。
3.学生报出自己所画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然后让学生猜一猜三角形
三个内角度数的和大概是多少度。
这样,通过画、量、填、算、说,学生初步感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至此,猜想三角形内角和已是水到渠成。
二、假设——展开猜测思想方法的翅膀
假设就是对所感知的事物作出初步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三、验证——把握思想方法的方向
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在学生提出初步的猜测后。可引导学生在操作由探索验证。1、折一折:根据书中实验,分别折出三种不同的三角形,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2、拼一拼:分别把每种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3、算一算:把正方形纸片沿对角线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由正方形4个角是90°×4=360°推算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归纳——收获思考方法的果实
验证之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相互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一理,准确地归纳概括出知识结论。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学生迅速发现事物的规律,获得探索知识的线索和方法。这样,无疑会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极大的满足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更好的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课例1:“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数学片断
1.操作感知
多媒体演示:长方形平面图由图①逐渐变成图②(长方形的宽不变,长扩大);图①逐渐变成图③(长方形的长不变,宽扩大);由图①逐渐变成图④(长方形的长扩大,宽也扩大)。
学生观察思考:(1)长方形的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2)从演示中你觉得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
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24张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教师提供实验记录表格如下。(每人一张)
让学生用这24张纸片拼尽可能多的长方形,拼好后逐一按长、宽、面积等数据填在记录表格中。
2.提出假设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独立思考:(1)这些图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2)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3)你发现每个图形的长、宽和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交流讨论,形成初步猜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验证规律
教师适时引导:是不是所有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
能举例验证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吗?要想知道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算一算,摆一摆)
出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运用猜测的方法算一算,再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看看面积是多少,结果是否相符。
学生分小组各举一例再次验证。
4.归纳结论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概括出算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思考:在面积计算公式中,“长×宽”实际上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画出拼摆的长方形平面图,并隐去面积单位,想象长方形每排有几个面积单位,有几排,然后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上述课例中,学生通过感知——假设——验证——归纳,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逐步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猜想验证,提高了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感知——播撒思想方法的种子
感知是个体认识的开始,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感知越丰富,建立的表象越清晰,就越能发现事物的规律,获得知识。
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可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1.学生随意画三个不同的三角形(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各一个)。
2.学生测量所画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并填入表中。
3.学生报出自己所画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然后让学生猜一猜三角形
三个内角度数的和大概是多少度。
这样,通过画、量、填、算、说,学生初步感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至此,猜想三角形内角和已是水到渠成。
二、假设——展开猜测思想方法的翅膀
假设就是对所感知的事物作出初步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三、验证——把握思想方法的方向
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在学生提出初步的猜测后。可引导学生在操作由探索验证。1、折一折:根据书中实验,分别折出三种不同的三角形,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2、拼一拼:分别把每种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3、算一算:把正方形纸片沿对角线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由正方形4个角是90°×4=360°推算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归纳——收获思考方法的果实
验证之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相互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一理,准确地归纳概括出知识结论。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学生迅速发现事物的规律,获得探索知识的线索和方法。这样,无疑会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极大的满足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更好的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