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薛宣《言吏多苛政疏》中的政治智慧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oa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两千多年前的西汉丞相薛宣能够精准地把握当时的政治生态,适时向统治者提出自己的治国建议和主张,通过上疏巧妙进谏并获得采纳,体现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进谏技巧,他的一些做法在今天看来仍然值得我们去研究与借鉴。
  关键词:薛宣 《言吏多苛政疏》 政治智慧
  薛宣,字赣君,生卒年不详,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西汉丞相,敬武公主的丈夫,封高阳侯,以知人善任著称。史载薛宣为官能够做到公平执法,赏罚分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人也是威仪有度,举止温文,性格细致,安静有谋。平时还崇尚节俭,连笔砚开支等小事都做到有计划、有节制,深得百姓官吏称赞。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汉成帝刘骜即位。成帝自即位之初,就不闻国事。薛宣时任御史中丞,他认为当时国内阴阳不调和、国家不兴旺、百姓不和睦的重要原因是官吏行政不宽、治民过于苛刻、政教事务烦琐。为此,他上疏成帝,建议申饬下级官吏,以明确本朝要务:在奏事时,要循守条职,共事朝廷;在管理时,不苛求过失,要以德治民。成帝批阅他的上疏,非常高兴也十分赞赏,毫不犹豫地采纳了薛宣的意见。本文试图通过解读这篇谏疏的写作背景和行文技巧,揭示薛宣作为御史中丞时,对于当时政治生态的精准把握以及写此疏的智慧和用心。
  一、读背景:准确把握政治生态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如同在一个生态系统之中,一草一木都有它存在的特质和合理性。“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说明时代的变迁、政治的转变以及社会风俗的变化都对文学作品具有极大的影响。疏也称上疏,是汉代以前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它本质上是一种公务文书。在古代,上疏言事是儒臣规谏君主、实施伦理制衡的重要方式。撇开疏的公文性质不谈,单独看历史上的很多疏也是成功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言吏多苛政疏》也不例外。
  从汉元帝开始,西汉社会盛极而衰,开始走下坡路。经济衰退,帝权旁落,宦官擅权,官吏贪残不法。相较于元帝而言,成帝在贪淫乱政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成帝即位之初,汉元帝皇后王政君被尊为皇太后,以她为首的王氏家族控制了汉朝的大政。皇权受到外戚的威胁,政治混乱,社会黑暗。而朝廷之内,官吏相互勾结,视规矩条例为废纸,各自行事。国家纲纪废弛,官吏行政不宽,治民苛刻,百姓处境十分艰难。如《汉书》中记载,像高陵县令杨湛、栎阳县令谢游贪猾不顺从,挟持郡守短处,前二千石多次案验而不能穷其事的案例屡有发生。所谓上行下效,有这样的官吏存在,平民百姓也就逐步从担惊受怕转变成利己主义盛行。吏民少廉寡耻,整个社会的风气呈现一种阴阳闭隔、和气不兴的状态。
  薛宣作为当朝的御史中丞,内在朝中执法,外统管刺史,又心系天下,看到这样的景象,于情于理都该由他向君主提出改革的建议。与许多选择直言进谏或是讽谏的臣子不同,薛宣是智慧的,在适应这样的政治环境基础上,他能够准确把握成帝刚即位时的政治生态,摸清成帝治理国家的态度和能力,极力将皇权置于上位的前提下,借儒家阴阳学说,理性地分析社会局势,做到清晰而有條理地上疏。这里要说一下的是,从武帝时期董仲舒对于儒家思想进行改造起,儒家学说就成了符合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学说,占据了统治地位。到了竟宁年代,整个社会尚儒风气盛行,儒学实现了政治上的独尊。上上下下,凡是涉及为国家建言献策的,往往都会将儒家学说融入自己的言论中,因为这样建议就容易被统治者采纳。
  再者,薛宣的政治智慧还在于能够摸清初即位的成帝性格,投其所好,科学进谏。我们知道,谏疏是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公文,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向统治者提出意见及建议。一份好的谏疏,不需要用华丽的辞藻和飞扬的文采来博得统治者赏识,首要任务是迎合统治者的口味,使其实现应有的价值,所以,了解统治者的喜好就显得尤为重要。《汉书·成帝纪》中记载,成帝“善修容仪,升车正立,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临朝渊嘿,尊严若神,可谓穆穆天子之容者矣!博览古今,容受直辞,公卿称职,奏议可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成帝即位初期,虽没有显赫的政治作为,但也不像后来过分沉溺于美色,置政事若罔闻,起码能够“容受直辞”,这给了薛宣进谏的胆量。在政治理论方面,成帝的父亲汉元帝笃信“纯任德教”,成帝从小便是在儒学风行的学术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所以成帝在治国时,也延续了其父儒学治国的政治态度。于是,薛宣在进谏时,顺理成章选择使用儒家“阴阳和气”学说,正是投其所好,符合成帝的政治观,也使得其谏言能科学高效地被采纳。
  最后,薛宣的政治智慧更在于他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成帝初即位,权力不牢固,加之他在还未继承帝位的时候,就已经沉湎于酒色,在当朝的臣子中引起极大的不满。即位后,他更是沦落为王氏专权的工具,他对王氏家族虽说因母亲的缘故没有什么怨言,其实从心底已经开始反感,并对自己虚有其名的权力产生怀疑。但不管怎样,在封建社会,皇权都是至高无上的。在这点上,薛宣在《言吏多苛政疏》中部分与成帝权力有关的言论就使得他龙颜大悦,成帝仿佛在薛宣谏疏里找到了存在感与权威。而薛宣自己虽然是能够统领刺史的御史中丞,但他知道,在政治方面的决定权,依然在成帝手中。他恪守着臣子对于君主应当保持的尊重,并从多个方面褒奖了成帝即位后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讨得欢心,为下文对于社会现状及原因的深入分析与揭露,并提出有益建议做铺垫。谏疏的最后也保持了惯有的毕恭毕敬的做法,在感性的进言背后,隐含着薛宣理性的分析与为政之道。
  二、读技巧:驾驭语言巧妙进谏
  在中国古代,向君主或皇上进谏其实也是一种危险的行为,弄得不好就因犯上而丢性命,因为君王威严不容侵犯,所以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无论成败在史书上多被称赞。比如历史上谏言成功的代表有李斯谏逐客、诸葛亮谏刘备联吴抗曹、赵普谏宋太祖削兵权、耶律齐谏成吉思汗采纳汉文化等。而因谏言失败甚至于丢命的事也很多,如比干谏纣王被挖心、伍子胥谏夫差被赐死、韩愈论佛骨表被贬等等,不胜枚举。进谏失败往往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或言语上冒犯上忌或不识时务,即不能把握所处的政治环境。   从薛宣《言吏多苛政疏》中我们能够读到薛宣除了能精准地把握当时的政治生态之外,还在进谏过程中运用了巧妙的语言讨得汉成帝欢心,在奉承中将想表达的政治思想表达出来,并争取帝王的赏识,这就体现了薛宣的政治智慧。因为当权的统治者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对时事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即使是能够“容受直辞”的君主,在做出政治选择时,也不会轻易听从臣子的建言献策,往往要做出一番思考之后才能决定。而在听取臣子谏言和采取措施这两个点之间,臣子谏言的方式方法以及对于统治者的了解程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臣子进谏时,往往需要避免开门见山,应遵守循循深入的技巧。
  成帝在位时的确是沉迷于美色、荒于政事的。“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成帝本人对当时政治有任何自己的看法,或者明显地对国家大事的决策有任何影响。”对于这样一个君主,要站在他和国家的立场上考虑时事,并且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语得当,保持作为臣属的小心翼翼,才能够得到他的重视与赏识。更何况,在班固《汉书·成帝纪》的描述中,汉成帝在其最为亲近的班婕妤眼里更是个“博览古今,容受直辞,公卿称职,奏议可述”的人。薛宣充分利用了汉成帝的性格特征,小心谨慎,在“言吏多苛政”前面,先夸赞汉成帝宽心仁厚、怜悯百姓,算是给汉成帝先“吃了块糖”,让成帝知道自己没有把他当成摆设,也明确其一国之君的地位,赢取了成帝的好感。事实上,成帝每日自甘堕落,迷恋酒色,荒淫无道,不理朝政,将政事全部委托给外家诸位舅舅处理,对于社会的状况还没有薛宣本人了解得深刻。但薛宣在谏疏开头却夸赞成帝“躬有日昃之劳,而亡佚豫之乐,允执圣道,刑罚惟中”,说成帝治理国事时整天辛劳,无一日安逸快乐,为政时公正地执掌圣道,刑罚恰当,这显然和成帝平日里的行为大相径庭。怎样才能既不露声色地夸赞君主,使自己的言论得到重视,还不让君主在阅读自己的谏疏时不因花言巧语而感到反感,是一件极其考验写作者情商与驾驭语言能力的事情。薛宣之所以这么描写汉成帝完全是出于薛宣本人对于等级制度和汉成帝本人的了解以及对于政治公文的尺度把握。
  在儒家学说盛行的年代,薛宣充分借用儒家阴阳调和学说,站在当时政治理论的制高点,分析国内“嘉气尚凝、阴阳不和”的现状,即吉庆气氛不通,阴阳不调和,这两句就足够引起统治者的重视。但在寻找根源时,他却巧妙地避开了成帝在管理国家上的不足,将国内的现状归结于作为御史中丞的自己的不称职。随后,他从自己的管理入手,更加细致地去以社会现象分析原因,将“官吏多苛政,政教烦琐”的事实摆明,再从各统领刺史在管理上不遵守条律规定的职守,各自为政,对民众过于苛刻,最后到平民百姓效法官吏的做法,也不注重道德规范等现象进行细致分析。最终目的是要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从明确地约束官吏的行为,使他们知道本朝的要务开始,即官吏要以身作则而带动百姓,使得社会逐步走向阴阳调和。整篇谏疏由外到内,层层向自己阐述的目标推进。特别是在进谏的过程中始终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谦卑的态度,以强烈的逻辑性思维和优秀的写作表达能力,条分缕析,使得奏疏极具说服力。结尾处更是以“臣愚不知治道,唯明主察焉”两句,将决策的主动权交到成帝手中,明智而理性,不但巧妙地明确了政治立场,也加大了成帝对于自己谏言的采纳概率。
  三、結语
  通读薛宣《言吏多苛政疏》,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好的谏臣,在写作谏疏时,除了考虑布局谋篇、组织文字本身所需的思维能力以及进言方式之外,还必须具备正确的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包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准确程度以及所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否科学合理等等,这些都考验和体现着写作者的智慧。薛宣作为御史中丞,能够及时准确地认知社会现状,以不愠不火的方式上疏,并提出科学合理、适用于当朝的解决办法确实难能可贵。虽然他没有生在盛世,遇到明君,但薛宣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算是忠心耿耿、恪尽职守了。特别是在向君主谏言时,他能够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提出正确的观点和建议并被采纳。重要的是这一方法在成帝面前,是十分受用的,从而也达到自己进谏的目的。无论在政治的道路上有多么坎坷,薛宣可以算是一个智慧的谋士、聪明的臣属了。班固也在《汉书》中称赞薛宣:“宣所在而治,为世吏师,及居大位,以苛察失名,器诚有极也。”
  今天,无论学术界还是政治界,研究薛宣的人都少之又少。然而在我们分析后汉时期政治时,又往往不能绕过他。事实上,薛宣的许多言论和处理公务的方式与能力,都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与探讨,并从中获得启迪。
  参考文献:
  [1] 崔瑞德,鲁唯一.剑桥中国秦汉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其他文献
摘 要:由于词汇、语法、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在转换的过程中会有一些词汇、句段甚至语篇的改变。为了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必须采用一些翻译策略,比如把英语的词性做一些适当的调整、改变原文和译文中的主语、增词或者减词和使用一些关系代词,这样译文才能符合译入语的习惯。尤其是在文学文本的翻译中,只有最大限度地符合译入语习惯才能更有效地表达原作者的意图。本文
期刊
摘 要:随着网络交流平台的日益壮大,古文字“囧”被赋予新的含义,有逐渐替代“窘”字的趋势,因此出现了“囧”行“窘”废这一说法。本文从“囧”行“窘”废说起源、“囧”与“窘”的形音义及用法分析、“囧”与“窘”的行废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梳理,来论述“囧”行“窘”废这一说是否存在其合理之处。  关键词:囧 窘 行废关系 形音义  汉字行废亦是汉字流传变化的过程,现如今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及网络文化的影响,“囧”字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视野对电影《喊·山》进行文本细读,力图发现并阐释电影叙事在声音空白、情节空白、意义空白处所滋生的新的意义,进一步指涉作品中情与“语”、理、法的互为缠结及背后隐含的诸多沉重的文化命题,以期对这部电影的叙事意蕴及美学品格能有一个较为合理的认知。  关键词:《喊·山》 情感维度 叙事空白 文化意蕴  葛水平的中篇小说《喊山》发表于《人民文学》2004年第11期,在业界及读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河套学院在校大学生对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态度进行问卷调查,从语言使用、语言情感和语言能力三个维度分析河套学院当代大学生的双言生活及语言态度,以此来窥探其他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语言面貌。本文还从时间因素、家庭因素、地区因素、专业因素、性别因素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当代大学生都具有“双言”能力,可以灵活在普通话和方言进行语码转换。  关键词:大学生 双言 态度  一、绪论  普通话是我国的
期刊
摘 要:裴氏家族起源于山西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名门之一。但是,裴氏家族从唐末之后便在政治领域走向了衰落。本文试图从兴旺和衰落两个角度分析其原因,并结合当前党中央提倡的家风建设,综合分析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宰相村 裴氏家族 家风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上起秦汉,历魏晋而盛,至隋唐盛极,直至今日,余芳犹存。裴家两千年间人才辈出,名卿贤相,英豪俊杰,茂郁如
期刊
摘 要:清代运河行记主要是有清一代途经或生长、生活于京杭运河区域的文人墨客、缙绅名流,或在运河沿线地方政府任职的士宦官员等文化精英留下的诗文、日记、笔记等私人著述。行记数量多、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作者群以河务、漕务官员、文人墨客和域外游历者为主。行记涉及大量有关清代运河区域的第一手资料,对研究清代运河乃至整个运河学研究都有重要的文献意义和史料价值。  关键词:京杭运河 行记 清代  在以公路、铁
期刊
摘 要:随着文化转向的产生,译者主体性问题开始受到国内外翻译界的关注。而笔者采用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中的翻译四步骤,以《生死疲劳》的中英文本为语料,来分析葛浩文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追求译者主体性。期望研究结果有助于大家更深入地理解《生死疲劳》英译本,并且能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斯坦纳阐释学理论 葛浩文 《生死疲劳》  一、引言  译者作为沟通原作者和目的语读者,原文
期刊
摘 要:《雪国》中的叙述者岛村,在个性禀赋方面有作家自身的投影,是现实的也是形而上的,是小说的叙述者也是旁观者,是作家在战时对人生与艺术境界不断探索不断尝试突破和超越的象征。作品的核心角色驹子,是生气勃勃而又满蕴悲哀智慧的日本传统美的化身,是作家为自己精神探索之旅找到的方向。笔墨不多的少女“叶子”,空灵神秘,象征着缺乏生命质感的精神纯美。最后驹子抱着死去的叶子淹没在涌动的人群中,则反映了作家在这一
期刊
摘 要:斯芬克斯因子是文学作品伦理表达的核心内容。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构成了斯芬克斯因子。两种因子的不断抗争和组合丰盈了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对推动情节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斯芬克斯因子”为切入点,对《德伯家的苔丝》中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剖析,解读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在主要人物身上的不同排列和组合,从而提供给读者全新的视角去反思人物的伦理选择。  关键词:斯芬克斯因子 人性因子 兽性因子 《德伯家的苔
期刊
摘 要:知识分子血统和家庭环境造成了方方与生俱来的知识者气质。她的一系列知识者题材的作品展示了20世纪三代知识者的生命特征:正义、屈辱和迷惘。他们的人生虽然各不相同的格式却无一例外都是以悲劇结尾,而时代际会的影响,则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正义 屈辱 迷惘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动荡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复杂多变,使渴望学而优则仕的中国知识者的传统旧梦彻底破灭。作为对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