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当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计算机辅助教学已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给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气,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人们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课件制作和实际教学过程中,已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误区。请看下面几个课例:
1.一位老师在教学《孙权劝学》时,课件中先是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然后又让学生欣赏主题歌曲的歌词《临江仙》,之后又播放《三国演义》的片断剪辑;
2.一位老师在教学《论语》时,课件中利用大量图片展示,有孔子、老子、庄子、诸葛亮、毛泽东等等;
3.一位老师在教学《陈情表》时,将整篇文章都以课件形式呈现,让学生整节课都盯着黑板,把语文书放在了一边。
上述课例中,第一个在使用课件时有喧宾夺主之嫌。在分析课文之前,又是歌曲、又是歌词、又是电视剧,大量的图片、音乐、动画等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师却未考虑课件是否有必要,甚至是否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冲淡了课堂学习的重点。第二个在使用课件时则完全没考虑课件中的大量图片是否与本节课的内容有紧密的联系。第三个运用课件完全代替课本,连文本、思考、分析全都搬到了课件中,呈现在了显示屏上,将课本上的文字空隙完全以直观的多媒体代替了。这些课例中存在的问题,正反映了当下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出现的一些误区。这些误区,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类:
一是喧宾夺主,装饰性内容过多。不可否认,现在的课件越来越漂亮。然而,多媒体课件主要起辅助教学的作用,课堂上有太多不当的媒体展示,就会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课堂教学绝不等同于演电影、电视,需要气势磅礴、场面壮观,而不少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却走入了这一误区,把课件制作的色彩艳丽,场面壮观,使整个课堂热热闹闹,轰轰烈烈,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文本吸引走了的同时,也冲淡了课堂教学的重点,歪曲了课堂教学的本意。
一是生硬拼接,胡拼乱凑。课件的制作讲求取材合适,用材得当。制作课件的目的是为了使抽象的,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和易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所学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有些教师用课件所展示的图像,声音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甚至毫无关系。这些图片在课件中显得有些不伦不类,甚至破坏整个课件的韵味。
一是以视听代替文本,代替传统的板书、思考和想象,导致课堂信息过量,忽略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种情况最终必然导致学生应接不暇,对所学内容不理解,思维跟不上,笔记记不上。长期下来,就会致使学生一味依赖课件,丧失阅读力、思考力和想象力。
上述几种误区的产生,归根结底,还是源于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如今,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已然成为一种时尚,不用多媒体就意味着落伍,公开课必用多媒体,老师们评课时以是否运用多媒体作为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评判标准之一,认为一节课,只有运用多媒体教学,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反之,教学质量必然低下。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不少教师对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认识不明确。结果导致一些教师不顾学科的属性,不考虑教学内容的贴切性,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使用这种教学媒体。有些知识明明可以直接利用身边的黑板、录音机、挂图轻而易举就能解决,而他们总是喜欢“舍轻挑重”,这样顾此失彼只注重教学手段的运用而忽略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往往事倍功半!诚然,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着明显的优点,但如果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不管要不要用,会不会用,都蜂起用之,这样乱用误用多媒体上课的效果可想而知。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以为,在语文教学中,与其滥用多媒体,还不如不用。要想走出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存在的误区,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在设计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遵循适宜性的原则,在合适的地方适当地使用。俗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要选择好课件在教学中的切入点,要把多媒体技术用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教学重点、难点问题上,我们需要的是画龙点睛,而不是画蛇添足。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我与地坛》时,先是多媒体投影作者史铁生18岁下放知青时的照片,继而投影史铁生坐在轮椅上的照片,然后利用这两张照片引导学生思考:这时候着又引导学生:史铁生是想过自杀,可是最后他活了下来,因为他无意中进了一个园子(地坛),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地坛呢?这里老师通过史铁生的两张照片,不仅让学生走近真实的史铁生,还让学生很快通过创设的情境,进入文本。可以说,这里的多媒体设计很简洁,但是却很有用,它找到了教学的切入点,真正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反之,如果所教文本没有合适的切入点,与其硬用多媒体,还不如不用。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先生在2014年“语文报·名师大讲堂”活动中执教《孔乙己》一文时,以一个主问题“孔乙己的手的前后变化”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文本,使学生整节课都沉浸在一种轻松的研读的气氛中,从头至尾,黄老师的课甚至一张课件都没有使用,但是听课老师无不为黄老师精妙的教学艺术拍案叫好。可见,一节课的质量高低,不能仅仅取决于是否使用多媒体。
二要遵循适度性的原则,防止过度使用,使课堂教学本末倒置。即在设计课件时,不能陷于形式化的误区,那些花俏的画面只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媒体外在的形式上,而不是聚集于媒体表达的实质内容上。在使用课件时,还要讲究适时适度适当,并非都是多多益善。那种整堂课大都使用图片欣赏,录像资料的课件极易使学生产生视觉、心理疲劳,反而抑制了大脑对信息的接收效果。
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避免“越位”。即要求把握好课件在教学中的结合点,防止越俎代疱,影响教师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的发挥。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指出:“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而不是教学装置。”因此不能因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教师就蜕化为仪器的操作员或是课件的讲解员,成了现代教育手段的附庸。多媒体课件应突破传统教学中演示工具的局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不能以课件的演示去掩盖或替代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也不能一味追求形象直观,从而削弱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不能面面俱到和盘托出,剥夺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余地。
总之,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最忌“该用而不用,不该用而无目的、无计划地滥用”。教师要深入研究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多媒体课件,在运用课件时,应以文字教材为中心,不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灵活地调用课件各个模块里的内容,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真正地体现了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
1.一位老师在教学《孙权劝学》时,课件中先是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然后又让学生欣赏主题歌曲的歌词《临江仙》,之后又播放《三国演义》的片断剪辑;
2.一位老师在教学《论语》时,课件中利用大量图片展示,有孔子、老子、庄子、诸葛亮、毛泽东等等;
3.一位老师在教学《陈情表》时,将整篇文章都以课件形式呈现,让学生整节课都盯着黑板,把语文书放在了一边。
上述课例中,第一个在使用课件时有喧宾夺主之嫌。在分析课文之前,又是歌曲、又是歌词、又是电视剧,大量的图片、音乐、动画等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师却未考虑课件是否有必要,甚至是否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冲淡了课堂学习的重点。第二个在使用课件时则完全没考虑课件中的大量图片是否与本节课的内容有紧密的联系。第三个运用课件完全代替课本,连文本、思考、分析全都搬到了课件中,呈现在了显示屏上,将课本上的文字空隙完全以直观的多媒体代替了。这些课例中存在的问题,正反映了当下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出现的一些误区。这些误区,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类:
一是喧宾夺主,装饰性内容过多。不可否认,现在的课件越来越漂亮。然而,多媒体课件主要起辅助教学的作用,课堂上有太多不当的媒体展示,就会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课堂教学绝不等同于演电影、电视,需要气势磅礴、场面壮观,而不少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却走入了这一误区,把课件制作的色彩艳丽,场面壮观,使整个课堂热热闹闹,轰轰烈烈,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文本吸引走了的同时,也冲淡了课堂教学的重点,歪曲了课堂教学的本意。
一是生硬拼接,胡拼乱凑。课件的制作讲求取材合适,用材得当。制作课件的目的是为了使抽象的,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和易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所学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有些教师用课件所展示的图像,声音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甚至毫无关系。这些图片在课件中显得有些不伦不类,甚至破坏整个课件的韵味。
一是以视听代替文本,代替传统的板书、思考和想象,导致课堂信息过量,忽略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种情况最终必然导致学生应接不暇,对所学内容不理解,思维跟不上,笔记记不上。长期下来,就会致使学生一味依赖课件,丧失阅读力、思考力和想象力。
上述几种误区的产生,归根结底,还是源于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如今,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已然成为一种时尚,不用多媒体就意味着落伍,公开课必用多媒体,老师们评课时以是否运用多媒体作为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评判标准之一,认为一节课,只有运用多媒体教学,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反之,教学质量必然低下。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不少教师对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认识不明确。结果导致一些教师不顾学科的属性,不考虑教学内容的贴切性,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使用这种教学媒体。有些知识明明可以直接利用身边的黑板、录音机、挂图轻而易举就能解决,而他们总是喜欢“舍轻挑重”,这样顾此失彼只注重教学手段的运用而忽略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往往事倍功半!诚然,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着明显的优点,但如果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不管要不要用,会不会用,都蜂起用之,这样乱用误用多媒体上课的效果可想而知。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以为,在语文教学中,与其滥用多媒体,还不如不用。要想走出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存在的误区,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在设计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遵循适宜性的原则,在合适的地方适当地使用。俗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要选择好课件在教学中的切入点,要把多媒体技术用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教学重点、难点问题上,我们需要的是画龙点睛,而不是画蛇添足。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我与地坛》时,先是多媒体投影作者史铁生18岁下放知青时的照片,继而投影史铁生坐在轮椅上的照片,然后利用这两张照片引导学生思考:这时候着又引导学生:史铁生是想过自杀,可是最后他活了下来,因为他无意中进了一个园子(地坛),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地坛呢?这里老师通过史铁生的两张照片,不仅让学生走近真实的史铁生,还让学生很快通过创设的情境,进入文本。可以说,这里的多媒体设计很简洁,但是却很有用,它找到了教学的切入点,真正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反之,如果所教文本没有合适的切入点,与其硬用多媒体,还不如不用。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先生在2014年“语文报·名师大讲堂”活动中执教《孔乙己》一文时,以一个主问题“孔乙己的手的前后变化”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文本,使学生整节课都沉浸在一种轻松的研读的气氛中,从头至尾,黄老师的课甚至一张课件都没有使用,但是听课老师无不为黄老师精妙的教学艺术拍案叫好。可见,一节课的质量高低,不能仅仅取决于是否使用多媒体。
二要遵循适度性的原则,防止过度使用,使课堂教学本末倒置。即在设计课件时,不能陷于形式化的误区,那些花俏的画面只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媒体外在的形式上,而不是聚集于媒体表达的实质内容上。在使用课件时,还要讲究适时适度适当,并非都是多多益善。那种整堂课大都使用图片欣赏,录像资料的课件极易使学生产生视觉、心理疲劳,反而抑制了大脑对信息的接收效果。
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避免“越位”。即要求把握好课件在教学中的结合点,防止越俎代疱,影响教师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的发挥。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指出:“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而不是教学装置。”因此不能因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教师就蜕化为仪器的操作员或是课件的讲解员,成了现代教育手段的附庸。多媒体课件应突破传统教学中演示工具的局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不能以课件的演示去掩盖或替代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也不能一味追求形象直观,从而削弱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不能面面俱到和盘托出,剥夺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余地。
总之,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最忌“该用而不用,不该用而无目的、无计划地滥用”。教师要深入研究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多媒体课件,在运用课件时,应以文字教材为中心,不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灵活地调用课件各个模块里的内容,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真正地体现了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