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课做实验进行探究,是物理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上课模式,学生在进行实验时一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说到小组合作,尤其是物理实验的合作探究,老师的引导极为关键,老师引导得当,学生很快掌握实验的关键所在;若老师引导得不当,学生会弄不清实验的意图,实验和合作的目的和效果都会大打折扣。本人在多年听课、观课过程中发现不少老师都犯引导不当的“毛病”,导致学生不明确探究的目的,上课只是走过场,效率低下。下面结合自己听课、观课的实际,通过案例的对比,说明如何去引导学生进行目的明确的探究与合作。
如下案例中,老师的引导不当,导致学生没有联想到关键点上来,没有很好地结合之前所学过的内容来建立理论基础,也缺乏生活实际中的事例依据,出现学生乱猜想,没有通过实验验证,让学生观察灯的亮度的变化,学生马虎得出结论。不能形成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最终导致教学质量效率低下、学生掌握不充分等。
案例1 研究“电流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的环节中的课堂片段:
老师:给出以下器材,怎样可以改变灯泡的亮度?
学生1:将电池接上(全班只有一两个学生回答,其他学生不知所措)
学生2:用变阻器去改变
学生3:用强劲的灯泡!(全班同学大笑)
老师:安静!有没有哪个同学知道?(没人应答)
老师:刚才有同学说了,可以用变阻器去改变,记下结果。
学生:机械抄写
以下老师的引导较为精彩,很好地结合所学过的内容来建立理论基础,联系生活实际中的事例,学生容易理解而且深刻,这节课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有效的实验合作探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案例2 在 探究“汽化”一环节中的教学片段:
老师引导:同学们好,很荣幸能来到美丽的×××中学(用水写“×××中学”),我的名字叫×××老师(用酒精写“×××老师”)。今天看到同学们精神饱满,老师非常开心,相信同学们在这节课中一定能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唉,黑板上的几个字呢?
学生:不见了(消失了)。
老师引导:跑到哪里去了?
学生:干了(变成气体了)。
老师引导:太棒了!这种现象就是我们今天要准备学的内容。物理学中,把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
老师引导:刚才老师在黑板上先写的字反而迟消失,这说明液体的蒸发有快有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相同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件刚洗过的毛巾。想想怎样能让这件湿毛巾变干得更快,你们有哪些方法呢?联系生活的实际,小组内讨论交流。
讨论结果1:在阳光下晒会干得快,或用电吹风来吹。
讨论结果2:用手拧干,摊开来。
讨论结果3:拿去风大的地方吹。
讨论结果4:用电熨斗;烘干机烘。
讨论结果5:洗衣机甩干后干得快。
老师:很好,刚才大家都结合了生活的实际提了许多让衣服变干更快的方法,同学们试把刚才说的各种方法归归类,猜测一下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呢?
学生:温度高低,表面积大小;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多少。
老师引导:蒸发快慢与这些因素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刚才根据同学们的猜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多个,在物理上如果要探究蒸发快慢是否与其中一个因素有关时要用到哪些物理探究方法呢?该怎么研究呢?请大家讨论一下。(讨论,再提问)
学生:只让一个因素改变,而保证其他因素都不变。
老师引导:对!用控制变量法,即只让其中一个因素变化,而控制其他因素都不变,来研究它们间的关系,现在提供给同学们的器材:酒瓶盖、火柴、碘酒、滴管、硬纸片等,我们应该怎样去设计每个研究实验的步骤呢?请大家议一议(讨论,再提问)。
实验探究……
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思考,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这就需要老师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和物品,甚至包括学生的肢体、学习用品,让学生进行观察,亲身体验,对这些实例进行有效的分析,有目的地安排学生的接受学习转变为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求真,拿事实说话,这样做才可以把学生对生活中事物的好奇和了解事物奥秘的需求转化为掌握知识技能的一种内驱力。
如下案例中,老师的引导不当,导致学生没有联想到关键点上来,没有很好地结合之前所学过的内容来建立理论基础,也缺乏生活实际中的事例依据,出现学生乱猜想,没有通过实验验证,让学生观察灯的亮度的变化,学生马虎得出结论。不能形成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最终导致教学质量效率低下、学生掌握不充分等。
案例1 研究“电流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的环节中的课堂片段:
老师:给出以下器材,怎样可以改变灯泡的亮度?
学生1:将电池接上(全班只有一两个学生回答,其他学生不知所措)
学生2:用变阻器去改变
学生3:用强劲的灯泡!(全班同学大笑)
老师:安静!有没有哪个同学知道?(没人应答)
老师:刚才有同学说了,可以用变阻器去改变,记下结果。
学生:机械抄写
以下老师的引导较为精彩,很好地结合所学过的内容来建立理论基础,联系生活实际中的事例,学生容易理解而且深刻,这节课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有效的实验合作探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案例2 在 探究“汽化”一环节中的教学片段:
老师引导:同学们好,很荣幸能来到美丽的×××中学(用水写“×××中学”),我的名字叫×××老师(用酒精写“×××老师”)。今天看到同学们精神饱满,老师非常开心,相信同学们在这节课中一定能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唉,黑板上的几个字呢?
学生:不见了(消失了)。
老师引导:跑到哪里去了?
学生:干了(变成气体了)。
老师引导:太棒了!这种现象就是我们今天要准备学的内容。物理学中,把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
老师引导:刚才老师在黑板上先写的字反而迟消失,这说明液体的蒸发有快有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相同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件刚洗过的毛巾。想想怎样能让这件湿毛巾变干得更快,你们有哪些方法呢?联系生活的实际,小组内讨论交流。
讨论结果1:在阳光下晒会干得快,或用电吹风来吹。
讨论结果2:用手拧干,摊开来。
讨论结果3:拿去风大的地方吹。
讨论结果4:用电熨斗;烘干机烘。
讨论结果5:洗衣机甩干后干得快。
老师:很好,刚才大家都结合了生活的实际提了许多让衣服变干更快的方法,同学们试把刚才说的各种方法归归类,猜测一下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呢?
学生:温度高低,表面积大小;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多少。
老师引导:蒸发快慢与这些因素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刚才根据同学们的猜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多个,在物理上如果要探究蒸发快慢是否与其中一个因素有关时要用到哪些物理探究方法呢?该怎么研究呢?请大家讨论一下。(讨论,再提问)
学生:只让一个因素改变,而保证其他因素都不变。
老师引导:对!用控制变量法,即只让其中一个因素变化,而控制其他因素都不变,来研究它们间的关系,现在提供给同学们的器材:酒瓶盖、火柴、碘酒、滴管、硬纸片等,我们应该怎样去设计每个研究实验的步骤呢?请大家议一议(讨论,再提问)。
实验探究……
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思考,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这就需要老师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和物品,甚至包括学生的肢体、学习用品,让学生进行观察,亲身体验,对这些实例进行有效的分析,有目的地安排学生的接受学习转变为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求真,拿事实说话,这样做才可以把学生对生活中事物的好奇和了解事物奥秘的需求转化为掌握知识技能的一种内驱力。